音乐课堂契合度提升的策略

更新时间:2024-07-05 15: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音乐课堂契合度提升的策略

契合一词在百度词典中的解释是指投合,意气相投。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境之间的契合度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效果。好的音乐课,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完善角色之间的契合度,使课堂的频率恰到好处,信息对接流畅,最终触发学生对音乐欣赏、学习过程的表现欲、满足感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共情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来提升这种契合度从而提高课堂质效呢?笔者认为,教师作为引领者要主动出击,有计划、有策略、有针对性地布局或引领,如此才可成就一课精彩。 一、多用走心的语言

众所周知,语言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教学中,平淡、程式化的语言会把一节本可以很精彩的课消磨成一节毫无生气的课,而走心的语言反过来却可以把一节本来平淡无奇的课打造成流淌鲜活生命力的课。但凡优秀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语言的能量,他们往往会或提前设计精妙的环节引导语,或临场生发精彩的评价语来推进这个走心,以达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境之间的契合,使多维关系间产生意气相投的感觉,最终形成共振共鸣。 比如有教师在教唱《放牛山歌》时,学生问:为什么人们会在山间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教师这样回答:因为山间、田间是多么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啊!这种感觉让老师想起一句词‘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也在山上,没有墙壁、没有屋顶、没有束缚,有的只是轻轻的风、淡淡的云,小小的野花和潺潺的流水。没有作业,没有培训班,有的只是来自内心的呼唤,这么美妙的情景,叫人如何不高声歌唱?这满含诗意的一段话,犹如神奇的催化剂让学生的思绪爆发出蓬勃的草长莺飞,有这般意境化的铺垫,接下来的演唱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教师该如何来锤炼走心的语言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有高度重视语言能量的意识;其次,要反复训练夯实自己的语言功底,走心的语言是建立在逻辑正确、表达流畅、情感充沛的基础上的,没有日积月累的雕琢是无法达到的;再次,就是要了解儿童心理,知道怎样的语言是学生听得明白的,是学生受用的,是能走到学生心坎上的,甚至能迅速激发起他们满足感、幸福感、表现欲的。唯有这三者逐个到位,课堂才有可能激起一波又一波贴心的涟漪。

二、巧用贴心的逗趣

小学音乐作品,一般都以活泼、欢快的曲子为主,但是老三套的教法也会把欢快的曲子消磨得平淡无奇。究竟该如何变平淡无奇为妙趣横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乐曲当中的趣点,顺势生成趣点,甚至是刻意制造趣点,以契合学生喜欢表现、表演,喜欢轻松、幽默氛围的心理。

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唱《哈里罗》时,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说一说哈里罗的意思。结果,当第一个学生说哈里罗表示一个人的名字时,其他学生都纷纷应和。其实这个回答与哈里罗真正的意思表达小朋友愉快的内心情绪风马牛不相及。当意外出现,这位教师并没有武断否定,而是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契机,巧妙地把误点转化成了趣点:嗯,一个人的名字?好,那让我们来试一试,把咱们班的音乐小明星‘白玲玲’唱进去,如何?结果,学生兴趣盎然地在笑声中高唱起跟着音乐唱歌白玲玲,啦啦啦啦啦啦白玲玲。跟着音乐跳舞白玲玲,啦啦啦啦啦啦白玲玲。 教室里顿时乐成一团。接下来,学生又乐此不疲地把班级中很多姓名三个字的同学都唱了进去,歌曲唱得熟练而又欢快,课堂气氛持高不下。最终,在应时应景的状态下,对于哈里罗的真正含义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我们说这就是顺势生成的意想不到的契合。契合得恰到好处,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掌握这一天性,跟孩子一起玩,或者巧设小局跟他们闹着玩,这就是教师的智慧了。无论何时,教师都要努力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儿童,听儿童,感受儿童,全情投入,感学生所感,悟学生所悟,悲学生所悲,乐学生所乐!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

通灵的能量,找到每一把藏在音乐中能解读儿童心灵的密钥! 三、善用精心的设计

契合的深意还包括当学生难以理解某个知识点,或者说难以解决某个难点时,教师一个精妙的设计就给解决了。若是这个点恰好能与学生的信号接收点对接上,理解、感悟就很自然、顺利、轻松。这种契合会生发出学生对相类似问题的迁移思考。 如《柳树姑娘》一曲,学生总是习惯性地把洗洗干净,多么漂亮这两句唱得一模一样(如图1)。尽管笔者多次强调前半句起音是1,后半句起音是3,后面的音更高,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后来,有位资深教师教给笔者一个小妙招,她说:小孩子不都喜欢学着大人的样儿打响指吗?那你就让他们在‘多么’上面打个高举过头的响指,告诉他们跟随这个有魔力的响指就能把音唱准。结果,换班上课时,笔者果然就用这一个高举过头顶的捻指解决了音准问题。而这一方法在此后同类问题的教学中也是屡试不爽。

精心的设计应该是在了解学生心理、熟悉音乐元素、透析音乐内涵的基础上创设的。教师应该首先打动自己,说服自己,让自己觉得好笑、悲哀、激动、愤怒、愉悦,让自己觉得这种方式学习变得更简单,如此才有可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会用文化的内涵

更高层次的契合,就是能准确对接历史、文化的信息,以引领学生穿越时空去追寻作者的最初用意,感知作品的原始心跳,体验作品的本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钻研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有针对性地选用乐曲的背景知识为我教学所用。其实很多音乐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也正是因为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打动人心。 《小小羊儿要回家》是一首由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作曲家张敏创作的具有民歌风的歌曲,是作者1950年移居香港后的作品。从张敏的创作经历看,他的作品基本是当时那个年代重在抒情的流行歌曲,当然也有一些民歌风的通俗歌曲,其中就包括《小小羊儿要回家》。所以无论是从作者经历、歌曲年代,还是从歌曲本身的速度、节奏以及伴奏配器等,都可以看出它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儿童歌曲,而是一首想通过借物表达对家乡深沉而又浓烈的眷恋之情的情歌。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把它当成一首简单的儿童歌曲来上,甚至是一首描写小动物快乐生活的歌曲。这些教师忽略了时代的背景,忽略了作者的风格,也就曲解了歌曲的本意。所以,教师会把曲子弹得欢快活泼,会把《喜羊羊》作为同类项进行引用,有的甚至戴上头饰来表演羊儿吃草、回家的样子。这简直跟歌曲的本意风马牛不相及,又谈何引起情感共鸣呢?所以,好课是需要去挖掘内涵的,是需要去对接信息的,是需要去吻合史实背景的,这样的课才不至于是肤浅的、单薄的、没有血肉没有厚度的,甚至是可笑的。

所以教师要有历史文化意识和背景敏感度,了解音乐创作的背景我们才可能把学生的心拉到与作者最近的情感关系区,去近距离甚至零距离地感知音乐的温度,感知作者的心跳。 总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我们要相信每首曲子都潜藏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点在等待与我们呼应,这呼应就是契合。这种契合里有思维的碰撞、情绪的波动、难点的突破和文化的冲突,教师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这样的契合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x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