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词序2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5:19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句式,它一般有五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求可使报秦人”,“人”是中心语,“可使报秦”是定语。“者”是标志性词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的)人。寻找什么样的人?寻找(可以派去报告秦国)的人。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求”,寻找。 “报”,答复。翻译时将定语提到前面,译为:主意没有拿定,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2、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上“之”,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爪牙”和“筋骨”是中心语,“利”和“强”是定语。“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但是凭借顽强的毅力,可以在地面和地下自由活动,靠的就是有恒心有毅力专心致志。)

3、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食:吃的意思。或:有时 。尽:吃光 这句话翻译为:(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千里马”,“马”是中心语,“千里”是定语。标志性的词语是“之??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4、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靠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穷民而无告者”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无告穷民”,“穷民”是中心语,“无告”是定语。标志性的词语是“而??者”,其中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语的结构助词“的”。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白璧一双”和“玉斗一双”是定语后置,正常的语序是“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白璧”和“玉斗”是中心语,“一双”是定语。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例如:

①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乍看句中加点的文字,符合“中心语+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但句中的“者”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词,而是用在假设分句后,以提示下文。此句应译作:众武将文官如有敢再提应当迎降曹操的,结果将与这个奏案一样。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

句中加点的文字表面上符合“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但实际上并非“定语后置句”,“之”的作用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者”的作用是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此句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

另外,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辨识定语后置要注意两点:

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

(领属范畴的含义: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物与物之间领有或隶属的关系。例如 ,“眼睛”可以被人具有,也可以被猪、马等动物具有。“书”可以被某人所拥有 ,也可以被某图书馆、资料室所拥有。也就是说 ,具有或拥有“眼睛”、“书”的人、动物、图书馆、资料室处于领有地位,而“眼睛”、“书”处于隶属地位 ,处于被领有地位的物分别隶属于领有者 (即领有地位的物 )。这种客观的领属关系可以为人们所认知 ,反映到语言中 ,就形成了表领属范畴的语法结构。注意“领有”和“隶属”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谁的什么,苹果的表皮,电脑的屏幕,等等。)

二是要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例如: ①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 ②村中少年之好事者。(定语后置) ③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 (总而言之,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以及要注意的两点,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五、古代汉语中行为数量的表示方法(状谓倒序) (一)物量表示法

物量表示法是数量表示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物量表示法的格式是:“数+量+名”。例如: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等。

(1)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不用量词。 例如:《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诗经》,古代只称作《诗》,汉武帝以后才加一“经”字,叫做《诗经》。与《书》(即《尚书》)、《易》(即《易经》)、《礼》(即《礼记》)、《春秋》(即《左传》)合称“五经”。孔子说:“三百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就是?思无邪?。”思,助词,无义。

(二)动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在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例如: ①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②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距:抵抗了九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百]战[百]胜;[千]变[万]化;【一】劳永逸 与现代汉语的差别: 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①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注意:这种数词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三”。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宾语,说明前置的条件,并翻译句子。 1、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诗经·鄘风·相鼠》)

——止,通耻,指廉耻。意思是:指作为一个人,而没有廉耻之心。——老鼠还有一嘴牙,做人岂能无羞耻? 做人如果不知耻,不死还在等什么? 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最能做到躬行实践的一个人,听到了就要去实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治长》),意即当听到了一件事,还没有做到的时候,就怕再听到另外一件事。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

岂:疑问副词,相当于“难道”。不谷:不善,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与上文“寡人”意思相同,都可以译作“我”。好:友好;第一个“好”是名词,指齐楚两国先君之间的友好关系;第二个“好”是动词,指相互友好。如何:是固定格式,用来征询对方的意见。“不谷是为”和“先君之好是继”都是宾语前置的格式,即“不谷是为”应该是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是继先君之好,现在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放在动词的前面,条件是用代词“是”复指前置的宾语;为了表现强调的语气,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加上“是”,如“岂不谷是为”翻译为“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

〈译〉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跟我共同友好,怎么样?”

4、何为则民服?(《论语·为政》) 5、《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夫子之谓:说(的就是)夫子(你)啊。正常语序是:谓夫子。谓,是动词,谓语;夫子,是名词,宾语,夫子之谓,就是把“夫子(宾语)”提前,“之”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6、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译文:岂敢不完全听从您。注:唯...是...,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今天有成语\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x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