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文史知识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更新时间:2023-04-28 12:35: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渤海大学文史知识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7年渤海大学文史知识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7)

2017年渤海大学文史知识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4)

第1 页,共19 页

2017年渤海大学文史知识综合(同等学力加试)之《中国当代文学史》复试仿真模拟

三套题(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7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一、简答题

1.简述舒婷与女性诗歌的关系。

【答案】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1)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2)《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真正女性诗歌所提供的都应是女性自身的和人类的双重信息,女性诗歌既是女性的,更是全人类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舒婷的优秀诗篇做到了这点。

(3)舒婷的出现,带来了新时期女性写作的勃兴。自此,东西南北中,女性诗人不断涌现,她们摆脱了男性中心的话语模式,以性别意识鲜明的写作,传达了女性觉醒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与期待,引起了阵阵的喧哗与骚动,成为新时期诗坛的重要景观。

2.简述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

【答案】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诗坛,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显得夺目出众。其政治抒情诗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1)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

抒情短诗格局较小,多借鉴民歌和古典诗歌。例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化用陕北信天游形式,在现实与战争历史的交错中,发掘支持当代发展的精神力量。

(2)大开大阖、波澜壮阔的诗歌意境

鸿篇巨制,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等,在当代政治抒情诗“体制”的建立上起到重要作用。跨度宏阔的叙事时间,充实诗歌的内容含量,现在和过去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冲击。

由于贺敬之的诗作常常从重大政治命题中去寻觅和表现诗情,因而其视野宽广,结构旱现出大开大阖、波澜壮阔之势。在宏大的视野和结构里,诗人驾起想像的翅膀,纵横驰骋,充分调动时空的张力创造意境。

(3)“小我”与“大我”统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诗创造的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贺敬之的抒情主人公在诗中往往以字面上的“我”为艺术

第2 页,共19 页

符号,这也是其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的独特之处。以“我”的身份和眼光来感受生活和抒写激情,更便于坦露自己的个性,因而为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所常用;然而贺敬之的“我”与郭小川的“我”一样,是“大我”,或者说,是“小我”与“大我”的统一体。

总之,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成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3.“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及其社会影响。

【答案】(1)“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较甲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北京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如何危害着青少年的纯洁心灵。

《班主仟》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至于这种对文革苦难的揭露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以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发表在《文汇报》上为标志的。这部小说以悲剧的艺术力量,震动了文坛,作品中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描写,突破了长期以来关于文艺的清规戒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而讨论最终得出的肯定性结论,又使这部作品成为我国文学界在政治上彻底否定文革的先声。

(2)“伤痕文学”的社会影响

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伤痕文学的精神实质。伤痕文学的作者们以清醒、真诚的态度关注、思考生活的真实,直面惨痛的历史,在他们的作品中呈现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时期的生活图景。

4.简述艾青“归来”后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艾青归来后的诗歌,与他过去的诗歌有着明显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他的诗歌贯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即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其“归来”后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1)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取材和抒写力式上,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色化石》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这不是一个关于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小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作者“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首诗就是作者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超越现象的体验的代表作品。

第3 页,共19 页

(2)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传递情感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3)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艾青归来后的诗歌扬弃了早年多少有些朦胧和晦涩的诗风,而追求一种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风格。

《鱼化石》中鱼在遇难之前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让人联想到风华正茂的青年,这也是诗人追求朴素、单纯、明快诗歌风格的体现。

二、论述题

5.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论述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

【答案】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大师级的人物,甲一在三十年代便以其独具韵味的京味特色小说享誉文坛。之后,老舍又迎来了他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戏剧创作。然而,回顾老舍解放后的戏剧创作道路,除了《茶馆》为代表的极少数作品获得成功外,其余戏剧创作异或多或少有一些遗憾。以《龙须沟》和《茶馆》为例,老舍十七年文学的得失主要表现为:(1)《茶馆》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成功

①平面展开的历史画卷:老北京的风习画

这部剧作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众生相,三教九流、各个阶层的人都登台表演,走马灯一样,寥寥数语,但句句藏锋。茶馆本身就是人生的舞台,是历史生活的画卷。通过茶馆里一系列人物形象展现的生活画卷,具有浓厚的北京风味,人物身份、经历、性格、心理和言语行为,一举一动都显示出北京生活的味道,重现了那个动荡不安又生生不息的历史现实。

②独特的戏剧结构:人物与时代的冲突

这部剧作如果从一般戏剧理论来看,明显违背戏剧冲突结构和原则。既没有主导情节,也没有主要矛盾,人物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戏剧性冲突。人物的活动只是在三个时代的横断面自在地展开,直接承受着历史给予的困境,他们在历史特定的困境中挣扎。

③语言艺术:北京特色的风格

老舍的语言贴近人物身份,寥寥数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便暴露无遗。幽默、讽刺、诙谐,善于极精练的笔墨,运用经过提炼了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他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五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

(2)《龙须沟》标志着老舍十七年文学的不足

①强烈的“歌德”精神使老舍失去了正常的创作心态

第4 页,共19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x7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