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3-09-27 11: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许多的生命现象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两面性,它不但能排除外来因素的侵袭,又能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免疫力低下,机体易患病;但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导致疾病产生。

超敏反应(1lypersen-sitivity response)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诱发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sensibiligen),如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花粉和动物毛皮、青霉素、磺胺类药物以及染料、生漆和多糖等物质,此外受电离辐射、烧伤等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以成为过敏原。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典型的如哮喘病,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超敏反应又分很多类型,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也都是超敏反应的表现。

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有针对多种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但它们的效价很低,因而不足以破坏自身正常成分,但却可以协助清除衰老蜕变的自身成分,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抗体”。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后有50%以上的人有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等。但是,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antoimmune disease)。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它的发病因素受到遗传、自身免疫调节机制、年龄、性激素等影响。其中,患者又以女性患者居多。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

免疫系统的完整性是机体免疫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的基本保证。但免疫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可能发生缺陷,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由此而引起的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由遗传因素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称为先天性或原发性免疫缺陷,如原发性B淋巴细胞缺陷造成的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特征是血循环中缺乏B淋巴细胞及丙种球蛋白。由后天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称为获得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最典型的即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 1.对“过敏反应”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过敏反应是指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临床最常见的疾病。 B.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C.过敏反应是由个体差异和遗传带来的一种临床最常见的超敏反应,如哮喘病。 D.过敏反应是由异种动物血清、各种微生物、寄生虫、青霉素等过敏原诱发的超敏反应。 2.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自身免疫反应达到一定强度就可能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引发某种自身免疫病。 B.免疫系统各个部分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都可导致免疫功能障碍。 C.免疫系统的失控导致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增高,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D.免疫系统发生的缺陷有可能导致艾滋病及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可以诱发超敏反应。 B.在健康人中,青年人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比老年人低。 C.一般说来,患自身免疫病的男性比女性少。

D.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仍属不治之症。 【答案】 1.B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本题要求选择“最准确”的一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是这样的:要考生抓住两句话,一是“过敏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超敏反应”,二是“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命题者用第二句话中对“超敏反应”的解释部分代替第一句话中的“超敏反应”。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C项,判断依据是“在健康人中,自身抗体出现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命题者设计本题,没有给考生设计任何有效的障碍,只须在文中直接找出判断的依据即可。而正确选项的设计几乎都是原文的摘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对‘因免疫系统的失控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判断依据是“不少自身免疫病目前尚无很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有些还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命题者设计的此选项对不仔细阅读文章的考生具有迷惑性。因为命题者在提供的前提中同原文相比删除了关键字——很。“尚无有效”与“尚无很有效”的意思差别极大。提供的前提错误,依据前提推断的结论必然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画”泛指由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一直享有崇高地位,为不少习画者所追随,呈现出抒情写意的同一性,即轻形重意、轻描重写、轻规范重个性。

文人画的地位得到确认,乃至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观的精神体现,究其原因,在于其创作主体的特殊性。中国所谓的“文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农业文明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文化、政治、经济交融,文学、史学、哲学贯通的态势。对于他们而言,“学而优则仕”,绘画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抒情言志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并不像职业画师那样必须有具体的师承和严格的技艺训练,悟性、才情和修养是他们作画的主要凭仗。应当说,文人画是一种对作者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的风格流派。正因如此,真正称得上大成者凤毛麟角、寥寥可数。

近代以降,西风东渐,科技日新、知识日专、分工日严,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然瓦解消亡。20世纪初,“美术革命”的矛头更直指文人画,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审美理想遭到批判,现实

主义的、写实的绘画为时人追崇。进入当代,摄影、电脑技术的发展,文化话语权的多元,物质欲望的高涨,使包括文人画在内的平面绘画遭遇进一步的挑战。

尽管如此,文人画却仍旧顽强地存在着,这其实并不奇怪。尽管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经消亡,但中国文化的传统却并未消解,而以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为己任者,始终会前赴后继,何况今天其价值在不断地被人们重新发现和拓展,其追随者也必定会越来越多。再者,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到那时,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而对精神和个性的追求,又将成为艺术的至高标准。而这,恰恰是文人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文人画所倡导的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审美理想,具有永恒的意义。当然,今天乃至将来的文人画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古人一个模样。借鉴吸取是必需的,单纯的仿古摹古却不可取。因为时代发展了,生活、环境、观念都发生了巨变,盲目追步古人,只能“仿制”出没有价值和生命力的“假古董”。今天的文人画,应该以悟性、才情和修养为出发点,坚守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理想。至于怎么画,画什么,则应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多方尝试。说到底,振兴文人画,在继承传统之上,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刘斯奋《且说文人画》)

4.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人面泛指文人、士大夫画的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元明清时期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B.文人画具有抒情写意的共性,重视写意、个性,轻视描形、规范,具有创意性,被不少书画家们所追随。

C.文人面的地位得到确认,是因为它的创作主体的特殊性,“学而优则仕”是文人的追求,而绘画只是一种抒情方式。

D.因为时代发展了,今天的文人画,应该以悟性、才情和修养为出发点,坚守以精神和个性的抒发为至高境界的理想。

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业文明时期,中国文人的知识结构呈现一种多元化融合态势,他们追求入仕,对于绘画并没有严格的技艺训练。

B.中国文人绘画凭仗的是师承、悟性、才情和修养,这种画派对作者的综合素养要求非常高,因此,称得上大成者很少。

C.尽管古代的文人群体已经消亡,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未消解,文人画还是有继承者以这一传统为己任,始终前赴后继的。

D.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将会发生变化。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初的“美术革命”将矛头直指文人画,现实主义的、写实的绘画得到推崇,文人画的审美理想则被批判。

B.当代摄影、电脑技术的发展,文化话语权的多元化,物质欲望的高涨,这些都会成为文人画的挑战。

C.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因此,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

D.今天乃至将来的文人画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古人一个模样,借鉴继承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 【答案】 4.A 5.B 6.C 【解析】

4.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A项,“一直到元明清时期都享有崇高的地位”错,参见原文“元明清时期一直享有崇高地位”。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如本题“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第二段“因此,他们并不像职业画师那样必须有具体的师承和严格的技艺训练,悟性、才情和修养是他们作画的主要凭仗”。“师承”不包含在内。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第四段“再者,以严格细化的分工来实现发展的工业社会,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下一个阶段,即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将开启一个造就“通才”的时代。到那时,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而对精神和个性的追求,又将成为艺术的至高标准”。原文是说“必将”,这是只一个猜测,而题支变未然为已然,同时强加因果,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琴祭 梁晓声

①那两棵树,最适合取其材而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辕。

②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从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③但是,琴还没做,老制琴师却病倒了。他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直想要制成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我想做的事是做不到了,你一定要替我做到……”

④后来,他的儿子伐倒那两棵树,锯取了它们各自最好的一段,制成了两把音质同样一流的小提琴。他把琴送到了琴店,郑重地交代:“如果有谁在这两把琴中反复比较、挑选,那么无论他最终选择了哪一把,都不卖给他。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同样好的琴,那么可以将两把琴都送给他。如果是两个人,那么一人一把。”

⑤有一天,琴店来了两位父亲,带着两名少年。两位父亲是好友,他们是陪儿子来选琴的。两名少年不约而同地看上了那两把小提琴,于是店主取出琴让他们试一试。

⑥他们各拉一曲后,都说以他们的耳听来,两把琴的音质同样优良。为了使大人们相信他们所选的不后悔,他们还毫不犹豫地交换了琴。

⑦后来,他们果然都成了“家”,声名鹊起。无论何时何地,他们一直合奏着。

⑧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但世人的心理是有些古怪的。不久,就有了他们之间孰高孰低的种种说法。而寂寞的传媒则一口咬住那纷纭众说,推波助澜。

⑨最后,他们不能再合奏下去了,只能迫不得已地分开。但他们都是那么眷恋合奏,因为他们觉得只有合奏才能发挥出他们的演奏天赋。

⑩比他们更眷恋合奏的是那两把小提琴。只有合奏的时候,它们才有机会相见。

?但自从分开后,它们再没“见到”过对方。它们被思念折磨着,它们的琴音里开始注入了缕缕忧伤,正如苦苦相思着的情人的信上有泪痕一样。

?然而两位由合奏而独奏的演奏家,心里竟渐渐地相互生出嫉恨来。他们不知不觉就坠入了别人的“阴谋”。他们曾经的珠联璧合引起了别人的嫉恨。别人想要离间他们,想要看他们成为仇敌。

?终于,他们中的一个心理崩溃了。他摔碎了他心爱的小提琴,跃下阳台,一命呜呼。 ?那时,另一个正在舞台上演出。他那小提琴的几根弦,随弓皆断。弦断之际,小提琴发出类似哀号的最后一声颤音……

?悲剧的发生使人心趋于冷静,对死者的同情超过了人心对其他一切的表现。有同情就有憎恨,另一个还没来得从惊愕中悟到什么,已然懵懂地成了罪魁祸首。最后,他疯了。 ?他那一把琴被换了弦,又摆在琴店里了。然而,无人问津,因为它已被视为不祥之物。只要琴弓一搭在弦上,便会发出号哭一般的声音。

?是的,那真是一把小提琴在号哭——在为它不幸的爱人而号哭…… (选自《2011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 7.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把“双琴”喻为一对恋人,讲述了它们前世为树、今生为琴的“姻缘”,演绎了一出由相爱相依至分离毁废的悲剧。

B.老制琴师的儿子为实现父亲遗愿,把琴送到琴店并郑重交代:可以将两把音质同样优良的小提琴赠送给反复比较、挑选的人。

C.第⑧段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世人欣赏并赞美他们的合奏”紧承上文,“但世人的心理是古怪的”则引领下文。

D.第⑩?段用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两把小提琴因为分离而不能彼此欣赏、赞美的相思之苦和饱受思念折磨的忧伤情状。

E. 小说在叙述时,“他们”“它们”交替使用,人和物相互交融,灵活地展现了事件过程,暗示了人和物命运的共同性。

8.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造成悲剧的外在原因有哪些?请简述。 9.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x4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