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3-12-10 17:27:01 阅读量: 论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2015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经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注:下列选题只是选题指南,有些题目偏大,所以学员们在选题时可以在此范围选,也可以不局限于此范围,只要不偏离经济学专业方
向即可。)
1、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及其增长对策分析
2、某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分析
3、某地经济增长中出口贸易的作用分析
4、某地出口贸易与FDI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5、某区域国际垂直分工与跨国公司投资行为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6、某地跨国公司投资对其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
7、国际产业转移与某地利用外资的关系分析
8、某地国际贸易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研究
9、某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其传统产业的关系研究
10、某国基础能源价格水平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分析
11、政府货币政策变化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12、某地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13、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4、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15、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及其效应分析
16、我国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17、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18、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9、农民工市民化的困难与途径
20、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理论基础与途径
21、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与投资途径
2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和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2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影响的实证分析
24、淘汰落后产能的动因与治理机制
25、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我国投资效率与国际比较研究
27、公共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实证分析
28、工资提高对企业经营影响程度评价及优化建议
29、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
30、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
31、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32、民营银行的地位和与发展机制
3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
34、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35、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6、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业现代化
37、农村土地经营方式创新中的利益保障制度
38、边境区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实证分析 39、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分析
40、农村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
41、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分析
42、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43、宏观经济政策与股市波动的相关性
44、天津产业结构演进趋势及评价
45、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周期分析
46、天津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结构分析
47、绿色经济对旅游业的作用
48、低碳消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49、制约中小企业融资因素的经济学分析
50、当前通货膨胀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51、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问题及思考
52、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均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53、循环经济建设模式探讨——以天津市汉沽生态工业园为例
54、浅谈国民幸福指数
55、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分析
56、 浅析正在消失的人口红利
57、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58、城市居民农产品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59、鲜活农产品进城物流渠道研究
60、城市化农民幸福感调研
61、国外农产品“宅配送”模式研究
62、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谈判能力研究
63、绿色农业的保障机制研究
64、城镇一体化无缝对接研究
65、建设“美丽中国”的路径研究
66、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6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及对策
68、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研究
69、中国实现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及政策研究
70、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71、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研究
72、规范和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研究
73、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研究
74、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研究
75、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发展的体制研究
76、天津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研究
77、金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
78、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途径
79、解决我国当前收入不公问题的重点和途径
80、未来二十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制约因素
81、关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82、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3、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84、“人民主体”的经济学含义和实现机制;
85、人民币汇率波动与中国对外贸易 86、金融发展与中国制成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87、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
88、FDI与天津产业发展
89、人民币实际汇率、FDI与天津制造业出口
90、FDI与天津制造业出口
91、FDI与天津产业升级
92、FDI与中国产业升级
93、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顺差
94、天津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的变动及要素分析
95、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利与弊
96、我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化改革的目标方向
97、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保障机制研究
98、城市化过程中如何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99、现行“土地财政”制度的弊端及下一步改革的目标方向
100、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的协调发展 101、关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102、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103、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与村民自治中的几个问题
104、城市化过程中征地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篇二: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一、综合经济管理1、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2、知识经济中管理方式的变革3、知识经济对社会结构的影响4、对国有企业资产大量流失原因与对策的探讨5、中国失业问题研究6、知识经济与就业方式的多元化7、结构性失业与再就业工程8、广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9、论技术市场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的作用10、依靠科技进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1、国有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的思路与对策1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组合13、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14、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15、知识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职能16、试论企业民主化与科学化管理17、论工厂内迁与现代大西南经济的发展18、论广西科技市场的开发与利用19、论邓小平的经济管理思想20、“入世”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二、人力资源管理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浅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3.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4.西部大开发与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5.浅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6.国有大型企业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经济学思考
7.假日经济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索8.欠发达地区人才外流对策研究9.论教育与就业的有效衔接三、财政与金融1.论广西金融管理的得与失2.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驱动作用3.论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4.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5.试述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6.建立现代金融体系与防范金融风险7.论中国近现代史上几次货币贬值的经验与教训四、工商行政管理1.广西私人企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择业的问题3.企业管理中的创新思维4.企业的定价策略五、市场营销1.试论网络营销新特点2.买方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管理3.对我国目前买方市场的分析4.论市场的潜在需求5.论农村市场的发掘6.论新科技企业的营销创新7.论市场对接与企业发展机遇8.论注意力经济9.发展我国网络营销的主要障碍及对策10.房地产市场营销的目标多元化六、旅游管理与饭店管理1.论旅游产业对广西经济的拉动作用2.景观的独特性与景点的连片性-----谈旅游景点景观的设置与旅游路线的择定3.论旅游业的营销策略4.当前广西饭店管理水平问题研究5.论旅行社的营销与管理策略
6.论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与作用7.论广西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组合8.论广西旅游市场的开拓与发展与方向9.论旅游风险投资的特点10.论旅游经济在广西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11.论旅游供给的价格弹性在实践中的作用12.论环境建设对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13.论旅游扶贫的作用七、保险与社会保障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2.人的安全需要与保险事业3.广西保险业发展缓慢原因初探八、证券投资与管理1.债转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2.论证券投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3.“入世”与我国股权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九、企业财务管理1.论财会人员的意识品质2.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弊端十、统计与会计1.某市(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查2.广西旅游业发展的调查3.广西边境贸易的现状与对策4.广西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5.对全社会实行会计监督的可行性研究6.论会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7.论统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一、经济理论1.社会主义经济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再认识2.论知识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3.试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论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5.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6.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7.农业生产结构调查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的完善8.试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9.西部大开发与广西主导产业调整的对策10.试论西部大开发与广西出海大通道的建设11.试论我国扩大内需的对策措施------
从广西市场看扩大内需的途径12.乡镇企业的转型与广西农业产业化13.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的制度创新14.怎样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1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16.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员腐败的经济分析17.论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半殖民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8.论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与特点19.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与作用20.论私人资本积累的特点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1.论”两权分离”与”两权制约”22.科学技术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变量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研究(2)
社会主义所有制与产权问题研究(3)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研究(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演变和发展趋势研究(5)
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关系研究(7)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机结合问题研究(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企业关系研究(9)
企业经营机制问题研究(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研究(11)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研究(12)
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3)
企业管理创新及其机制研究(14)
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15)
中小企业发展与融资问题研究(16)
乡镇企业发展问题研究(17)
企业集团发展问题研究(18)
集团公司内部母子公司关系及产权管理研究(19)
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研究(20)
我国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1)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2)
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23)
欠发达农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研究(24)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25)
农村费改锐问题研究(26)
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研究(2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地区转移研究(28)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研究(29)
农产品流通体制研究(30)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研究(31)
城乡就业问题研究(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研究(33)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对策研究(34)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研究(35)
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研究(36)
发展和完善我国市场体系问题研究(37)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研究(38)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9)
西部大开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40)
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41)
知识经济问题研究(42)
投融资体制研究(43)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44)
资本市场的发育与规范问题研究(45)
金融风险及其防范问题研究(46)
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问题研究(47)
金融对外开放与监管问题研究(48)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体系研究(49)
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研究(50)
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51)
财政政策研究(52)
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变化(53)
中国近代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府作用(54)
中国儒家思想与现代经济发现(55)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56)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工业、金融、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57)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以及经济全球化问题研究(58) 国际资本流向及我国的对策研究(59)
利用外资与外债规模问题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篇三: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
题目: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意义非常重大。然而目前农业依然是国名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民收入仍然偏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7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 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明确了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央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总结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形势,着重研究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共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召开工作会议,足见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视。
但目前在农村经济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论文发展中,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农村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金融水平偏低固然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但相关的制度安排、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快农村发展是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支持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农村金融体系尤为重要。如何深化改革,建立真正符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2 研究思路以及方法
1.2.1研究思路
在文章的开始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举证。农村金融现行体系理论上可行的、表面上是完备的,按照这一制度设计,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应该会得到满足。可是从现实来看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呈现出受抑制状态。究竟原因出在哪里,本文分别从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以及非正规金融等方面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随后采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以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来说明金融改革在理论上的必要和必然性。文章的最后,根据农村金融结构存在的缺陷,运用相关知识得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规范研究方法,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使用规范的究方法,同时结合数据和理论层面的演绎,对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缺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进行分析后,本文将完善农村金融结构的设计和构想也纳入规范分析之中。
同时本文也采取了系统分析的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按照事物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文中将农村正式金融整体分为各个部分而加以认识,将农村正式金融分为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三部分,这样就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着重于弄清农村金融各部分在农村金融体系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以何种方式与其他方面发生制约和转化,并把客观存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及在国
外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也纳入研究范围,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农村金融结构现状及问题
2.1 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现状
我们把农村金融体系划分为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如图1)正式金融主要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它主要包括商业性金融(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政策性金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合作性金融(农村信用合作社);非正式金融主要是指非法定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及个人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主之间等直接融资,主要包括个人借贷、合会、钱庄等[11
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设计来看,农村金融体系制度设计较为完备:以合作性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为两翼,还有非正式金融的客观存在为补充,全面覆盖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但从现实来看,农村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缺陷。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仍然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户和乡镇企业融资非常困难,农村经济主体金融需求呈抑制状态。据中国金融年鉴(2006)调查的冀、晋、内蒙105个县域数据得知:截止至2005年初,县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67.21亿元,较上年增加428.38亿元,增长了16.87%,比贷款的增长速度快6.96个百分点。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知道农村
图1 中国农村金融结构图[11]
金融机构在农村组织的存款再投入到农村的比例是逐年减少,农村本来稀缺的资金大量流失[9]。
2.2 我国农村金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节将从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及在国外获得成功的小额信贷分别加以研究,着重于弄清农村金融各部分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何种地位、起何种作用,又以何种方式与其他方面发生制约和转化。
2.2.1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弊病
我国唯一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粮棉油购销,支持国家扶贫攻坚和农业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1998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贯彻国务院关于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收购资金管理的指示精神,坚持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中心,紧紧抓住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等关键环节,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了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工作,保证了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有力地支持了粮棉油收购工作。其成立11年来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发展面临如下问题制约:
一、资金来源不稳定,负债权益比率过高。在1994年成立之初注册资本200亿元,但到1998年初实收资本125.85亿元,只占全部注册资本的62.93%。[1]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应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但由于财政历年累积收支不平衡的压力巨大,拨补资金常常不能按时到位,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不得不主要通过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来筹集资金,使筹资成本上升,与农业发展银行的优惠贷款形成了巨大的利差缺口。
二、农业发展银行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是为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的营运需要,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发放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在目前中国的政策性金融分工制度下,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提供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的资金需求。由于粮食企业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后,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很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进而影响到中央银行再贷款资金的回收。
三、资金来源结构失衡,对央行依存度过大。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中,向央行借款的比例在逐年加大。有数据显示:1995—1997年末各项资金来源中从央行借入的款项占资金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3.8%、86.4%和88.2%。
四、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早期农业发展银行还承担着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等生产性贷款和扶贫贷款等功能,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但后期由于政策调整,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五、机构重叠问题严重,管理成本过高。截止2003年末,农发行共有各级各类机构2275个,职工59487人,其中临时工7888人(主要集中在县级支行),每年运营费用50多亿元。县支行以上机构员工占全体职工的35.164%,但关注类贷款仅占22.6%,其中地(市)分行员工占全部职工的17.793%,地(市)分行营业部员占8.019%,两种合计占25.8%,机构重叠问题严重。机构臃肿问题十分突出,已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由于以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无论是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难以适从。
2.2.2农村商业金融出现的问题
鉴于我国各大商业金融中与农村业务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徘徊在银行边缘的邮政储蓄。因此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作为研究对象。
2.2.2.1 中国农业银行的现状
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农业银行一直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村金融事业。但1994年后为适应中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在剥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后,加快了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经营战略上开始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开拓业务领域,讲求经济效益。业务经营视角逐步转向城市,目前其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是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于大农业,重点支持优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型产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信贷投向上,突出支持“两高一优”农业、“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发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银行还关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小城镇发展。但在它的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错误。盲目的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攀比,认为放弃农村金融市场进入城市才是发展的根本,盲目的求大求洋,放弃了许多效益高的部分农村金融市场[1],同时也忘记了自己姓“农”的根本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根据中国金融统计年鉴数据,其撤销的主要是存款量较小的县级以下机构,即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撤出的从1997年末的63676个下降到2003年末的36138个。
二、资产的安全存在隐患。虽然国家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在资产的质量、结构上有了优化,但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的竞争,信贷资产的质量仍然下滑。据中国农业银行发布的信息显示,2006年不良贷款比较2005年有所下降,降幅为2.73个百分点,为23.44%,但在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三、金融服务僵化落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农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狭窄,金融产品价格生硬,利率市场化不到位,金融工具落后等制约其的发展。
事实上农行的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自身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仍然严重。
2.2.2.2 邮政储蓄对农村金融的负面效应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意在邮政系统内设立邮政储汇局,给予利率倾斜政策,从社会上吸收存款,但“只存不贷”。初衷是回笼货币,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发展到今天邮政储蓄拥有多重优势: 拥有3.5万个储蓄营业网点,自动柜员机(ATM)6233台,POS机4731台;计算机实时处理网络联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00余个县市、34177个邮政储蓄网点,已成为中国网点最多、网络覆盖面最广
的金融机构。 2005年8月末,储蓄存款余额近1.25万亿元,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居民个人存款市场上的占有率为9.26%。绿卡用户达到9000万户,成为中国第四大发卡行。这些优势,使其在农村快速发展。这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它使得农村本来就很紧张的资金通过“只存不贷”机制倒流向城市,分流了农村资金,削弱了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而且使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失衡,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据有关调查显示仅湘潭市邮政储蓄从农村抽走资金30个亿,但通过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回流的资金只有3.4个亿[2]。
2.2.3 当前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缺陷
农村信用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是由农民自愿入股,由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组建至今,经历了5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虽然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多变,但合作制的性质始终没变,服务“三农”的宗旨始终没变,其信用合作伙伴始终是分布在农村经营着农业的广大农民。1984年,国务院105号文件转发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要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恢复其合作性质,即恢复信用社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96年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开始,农村信用社开始真正走向合作办社的道路。1996年8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指出改革的重点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1999年到2000年间,全国还试点组建了65家市(地)联社、6家省级联社和5家省级信用合作协会。2003年上半年,又试点组建了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自从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资格的相关政策以来,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内,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农村合作金融出现的一些新老问题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不清。
1996年农村信用合作社从农行脱离,恢复了合作金融的地位,但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演变来的,历年的积累和亏损很难界定是由谁来所有也就是说并没有独立的产权体制也没有使社员与农村信用社建立起稳定的利益机制。这就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无法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且自身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1]。从我国农村信用社建立初始,在产权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产权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全体社员对他们出资组建的信用合作社只有名义上的产权归属关系,而实际上的产权所有者却是国家或者集体,这个集体并非全体社员组成的集体,而是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比较含混的集体,全体社员作为农村信用社产权主体的地位事实上被架空,他们本该享有的权利绝大多数都名存实亡。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被人为虚置,产权关系是模糊的。
二、法人治理结构残缺。
农村信用社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产权不清晰,使得其治理结构不健全,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三会”制度有名无实。农村信用社的“三会”是指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会制度却流于形式,并没有实质的内容,无法发挥其作用。 其次,民主管理流于形式。一是现有股金中法人股偏少、个人股和职工股较多,股金结构配置的缺陷,影响股东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出现“搭便车”现象。二是入股对象主要是农民和信用社职工,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维权意识、民主管理意识淡薄,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所要求的股东的差距较大。再次,农村信用社制度构建粗化。许多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工作职责不清,平常争权夺利,遇事互相推脱,合力不足,造成极大的内耗。
三、竞争主体和竞争机制的缺失以及多元经营目标的冲突。
首先,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几经基本从县级以下区域退出,而农行为了自己的经营目标也渐渐的退出了农村市场。诸多因素是信用社成为了农村市场上的唯一正规金融,这样的局面看似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但事实表明:在这种竞争主图和机制缺乏的环境加之信用社本身的缺陷,给它的生存和成长带来了更大的制约;其次,其经营目标主要有合作制目标、政策性目标、盈
利性目标以及自己本身的规模经济目标。这众多经营目标的经营方式既不能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完成支持“三农”的任务[1],自身也不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四、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整体经营困难、潜在风险大。
从图2可以发现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近几年净资产全部为负值而且呈上升趋势。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除了农村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经营管理不善,内部人控制等内在原因,还有一系列外部原因。这些 原因包括:一是国家对农村信用社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导致了农村信用社贷款的损失,如农村信用社交由公 社、大队管理,管理的混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时,农业银行也通过多种形式
转嫁了一些不良贷款或者呆帐、死帐,造成资产的流失;二是信用社执行国家平衡物价等宏观政策创办保
值储蓄而垫付的保值补贴利息:三是农村信用社执行地方政府对于当地经济支持产生的行政贷款所形成的死帐、呆帐。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图2 全国农村信用社净资产表单位:亿元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净资产 -816.9 -928.5 -1840.2 -2316 -2639.6 -3300
五、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职权和责任不明确。
农村信用社由于其特殊的产权结构以及历史原因,造成管理体制不流畅。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产生以来在管理上有一系列的变更,它的管理部门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在系统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县市以上管理机构设置参差不齐。在县市级一般都成立了县市联社,而在市州一级和省一级不同地区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是在人行或银监局设立信用合作社管理办公室,有的成立行业协会,代行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职能,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统一的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机构。农村信用社管理结构设置的多样化,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统一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的整体优势,使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也无法发挥农村信用社资金在更大范围内调剂整合以及发挥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优势。
2.2.4 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及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难题
2.2.4.1农村非正规金融引导缺失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指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直接融资等金融活动.目前,我国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主要包括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典当业信用、民间集资、民间贴现和其他民间借贷等组织形式.其中具有合作性质的组织形式包括小额信贷、合会、资金互助社以及民间集资和互联性信贷交易等。
非正规金融也存在它自身固有的问题。由于范围和规模过于狭小,导致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因此一旦出现了债务危机,可能会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引起一系列的风险,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有的非正规金融,明显地带有诈骗的性质,会直接损害到社会信用。同时非正规金融更加缺少一个合法化的地位以及法律规则的约束和保障。
2.2.4.2 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
小额信贷是一种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现代的实践,我国在小额信贷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小额信贷的顺利实施以及支农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对农户小额信贷的认识不足。一方面作为小额信贷的发放主体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在模糊认识,认为小额信贷单笔业务额小,经营成本高,利润空间小而且风险大,对信贷工作的态度不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受小农经济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论文的影响,不愿意贷款,不敢贷款;由于宣传不到位
正在阅读:
经济学论文12-10
钣金加工工艺流程卡09-04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09-10
理论力学小论文05-25
XXXX大学XX学院毕业实习报告05-23
制片管理系统09-06
天文学家 - 沈括10-1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超全)05-0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好教材——《费尔巴哈论》解读07-19
入党介绍人意见的写法02-23
- 主题教育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情况的报告
- 浅议基层投资审计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流材料
- 高校党建模式探讨
-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验交流
- 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实效性
- 浅论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电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测量技术研究
- 探析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物联网背景下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 浅议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意义
-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 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现状
- 油田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作用分析
- 预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 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作用
- 浅论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 医院档案管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
- 浅谈知识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 经济学
-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