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更新时间:2023-12-10 15:58:01 阅读量: 论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关键词: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改革创新;解决矛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程中,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都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也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大潮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只有加快发展,国家才能有更多财力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有成效地减少贫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因此,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当代社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
其次,深入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承认,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应当说大多数人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不公,怎样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
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也是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再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学会善于用经济方法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利益之间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由思想认识问题引起的矛盾,可以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由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单纯沿用过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冲突和对抗。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对抗的,但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产生冲突和对抗。而一旦出现冲突和对抗,轻则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重则会破坏安定团结,造成社会动荡乃至酿成动乱。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要着力健全发现问题的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前移监督关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着力健全纠正错误的机制,促使存在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眼推进配套改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治,这些工作都不是某一领域单独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配套改革。过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结果的公平方面,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没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就难有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同样也就难以实现分配公平。进一步说,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彼此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还要看到,改革不配套,正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造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又是造成社会不公和某些干群矛盾激化事件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革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弊端入手,弄清这些弊端的
因果联系,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整体出发,按照相互协同配合、分别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配套改革的进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我国境内外还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妄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这些敌对势力内外勾结,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水平;要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该看到,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的非对抗性矛盾,要多用经济的方法、民主的方法、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坚决防止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政策,采取各种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要着重解决分配、就业、贫困、“三农”、腐败等突出问题。要针对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司法不公等,抓紧建立相关法律加以解决。
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化解和处理社会矛盾,是增进社会和谐所应该提倡的文明方法。其实社会矛盾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会存在的,只是尖锐程度不同而已。社会要形成习惯于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要求和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和处理矛盾的机制和社会氛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只会用以暴力对暴力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结果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积累的巨大破坏,最后还是人民吃亏。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
(二)正确处理收入分配问题。当前收入分配上的主要问题是,非常态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不良后果日益明显。解决的出路是,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顾公平。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既要着重解决初次分配非正常收入造成的差距,还要着重解决再分配的社会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
首先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的合理。初次分配拉开差距,一般来说是正常的,有利于效率提高。问题在于由于不合理、不平等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如市场垄断、
贪污腐败、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造成大量的非正常收入,导致初次分配有些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合理。这就需要解决初次分配机会条件不均等所带来的不公。在初次分配中,要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效率为前提,贯彻按劳和按要素分配原则,让激励性和效率性收入分配确实到位,控制垄断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
其次,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目前再次分配体制不健全,保障性收入分配不到位,低收入层与高收入层的差距日益拉大。这就需要以公平为原则,加大政府调控力度,通过经济立法、经济政策,运用税收、金融、行政等调节干预手段,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性收入,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部分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例如,进行税赋改革,加大对各类收入的税收调节;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公共开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提高落后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居民贫困层的生活困难,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采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数量的办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政府要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向低收入倾斜,确保低收入层的最低生活保障,突出解决失业、医疗、养老保障,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
(三)构建和谐社会还要走发展的道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邓小平看得准,他剥去种种貌似革命的假社会主义理论的外衣,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且要加快发展。20多年来,国家成就斐然,初步实现了小康,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我国实现社会和谐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但这个基础对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不够坚实,还必须长期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党第一要务不动摇,最终彻底消除贫困,铲除社会不和谐的土壤。抽肥补瘦,缩小贫富差别,是缓和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的普遍做法。有穷有富,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常态。我们过去没有认识到,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试图建立一种人人过着一样贫富生活的社会。实践证明,那种模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失去竞争能力,是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大发展。但由于人的能力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获得机遇的先后和多寡不同,于是就出现了一般社会都会出现的穷富差别,地区差别。对于这种现
篇二:论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张萌倩
从社会学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结构、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
(一)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二)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到“活而不乱”。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
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六)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一致。另一方面,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
(七)正确处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
(八)正确处理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苏联和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必然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党的指导思想需要与时俱进。
二、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举措
(一)首要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
1、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
(二)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
我国社会现阶段正处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二元结构并存的尴尬境地,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建议政府 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促进城市化;国家可以考虑取消“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
(三)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应是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四)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
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两种制度对应的约束分别为法治和德治。
1、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五)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
要发展社会管理的硬件,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比例。
1、不仅要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绝对数,而且要提高社会事业投资的相对数;
2、要制定尽可能完整的社会指标体系、人文指标体系;
3、要把繁荣文化提到应有的高度。
(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努力追求让不同个体、不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个体目标和整体目标的兼容和互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共同所在。应让差异成为个体或群体实现自身的领域,而非委屈、浪费甚或牺牲自身的场所,这也正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推崇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七)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要善于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全面推进工作结合起来,把抓好当务之急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结合起来,尤其要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建立重大决策的群众听证会制度,疏通广大群众和社会各阶层表达意愿、意见、要求的渠道;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对处理和解决信访问题不力导致矛盾激化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搞好配合与协作,逐步形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社会秩序工作格局。
(八)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
要建立健全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要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群体性事件形成规律的研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地震、洪灾、矿难等灾害,应建立应急预案,并逐步建立应急指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对于各种犯罪活动、各类社会丑恶现象,要严厉打击。要充分发挥司法等专门机关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
(九)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机遇(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因为存在着家庭出身、个人能力差距、智力水平的差别,但社会应该保障每个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过程公平是一种机会均等,不受民族、性别、户籍等的歧视和限制,使农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结果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重要的目标,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但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条件和个人在起点与机会的差别等因素影响。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重效率,二次分配重公平。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打击非法致富。
(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和消费相差20余年的状况,连接城市生产和农村消费的链条,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的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建立起农村“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基础框架;配合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实行新的减贫计划,争取农村目前按照国际标准计算的约1亿多贫困人口在未来15年中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既富有活力,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篇三: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想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一个社会的公平状况如何,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到全党面前。它明确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因此,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过程中,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
经济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都要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原因。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也不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贫困,才能有效地医治许多社会病和消除社会裂痕。而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当今世界的发展大潮中,不进则退。只有加快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只有加快发展,国家才能有更多财力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机制;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更有成效地减少贫困,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因此,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在当代社会,创新实践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和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必备的物质条件和其他社会条件,就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全体人民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正如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的,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
其次,深入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和谐社会是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应当承认,我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这些现象的
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不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相处。因此,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已经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对此,应当说大多数人是有共识的。但是,对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不公,怎样看待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切实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必须高度重视公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制定各项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切实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也是共产党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再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学会善于用经济方法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追求导致利益之间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原则。由思想认识问题引起的矛盾,可以用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由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单纯沿用过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已经明显力不从心。当前,需要探索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方法,由经济利益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需要运用经济的方法并辅以其他方法去解决。要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走向冲突和对抗。人民内部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本来是不应当出现冲突和对抗的,但处理得不好或不及时,也可能使矛盾激化,产生冲突和对抗。而一旦出现冲突和对抗,轻则会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重则会破坏安定团结,造成社会动荡乃至酿成动乱。所以,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要全面准确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要着力健全发现问题的机制,扩大信息来源,前移监督关口,做到防患于未然。要着力健全纠正错误的机制,促使存在的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着眼推进配套改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民主法治,这些工作都不是某一领域单独
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进配套改革。过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分配结果的公平方面,强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没有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相配套,就难有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同样也就难以实现分配公平。进一步说,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彼此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只有从整体上推进体制改革,使各项改革配套进行,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还要看到,改革不配套,正是造成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造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而以权谋私、贪污腐败又是造成社会不公和某些干群矛盾激化事件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革除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弊端入手,弄清这些弊端的因果联系,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各项社会体制的整体出发,按照相互协同配合、分别轻重缓急的原则,推进配套改革的进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要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社会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我国境内外还存在着各种敌对势力,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妄图对我实施“西化”、“分化”,这些敌对势力内外勾结,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对我国的社会稳定和谐构成了严重威胁。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对敌斗争的水平;要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坚决粉碎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正在阅读: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12-10
201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答案03-11
proguard使用指南03-01
人物表03-16
售后主管岗位职责02-25
测自组望远镜的放大率04-10
线性代数习题解答(同济大学(第四版))06-20
有关动物的俚语和成语集锦LM09-20
煤矿斜巷运输事故的预防06-10
新疆喀纳斯风景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07-20
- 主题教育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情况的报告
- 浅议基层投资审计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交流材料
- 高校党建模式探讨
-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经验交流
- 研究工商行政管理改革的实效性
- 浅论电分析化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电力企业法律事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测量技术研究
- 探析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物联网背景下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 浅议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的意义
-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究
- 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现状
- 油田法律事务工作的重要作用分析
- 预拌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原因分析
- 研究高校党建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作用
- 浅论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 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 医院档案管理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策略
- 浅谈知识服务型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 构建
- 和谐
- 社会
- 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