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更新时间:2023-11-30 19: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实行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新形势推动下,我校积极推行了“2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变化,由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的作用;任务;挑战 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并非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创新。

(一)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地位

教师是实行新课改的主体。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师的素质,对新课程的理解与主动适应、创造性的的使用课程是关键。

事实表明,一些新的课程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不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而是由于教师没有积极参与或不能适应的缘故。西方有位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而这里的“惰性”,我们可以认为是“习惯的做法”。毋庸置疑,采用新课程,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来熟悉的一套方法和程序,而且有一些可能曾是很成功的做法。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主动迎接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挑战,认真分析和把握新课程理念,接受实施新课程所面临的新的任务。这是我们成功实施新课程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作用

新的课程实施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层次:理想中的课程(纲要);现实中的课程(标准);教师的课程(教材);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课程(教案、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课程方式);学生所接受的课程。教师是连接理想中的课程与学生所接受的课程之间的桥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尽管课程实施有其他的多种途径(如自学、讨论、社会调查等),但教学无疑占据着课程实施的核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教师把课程计划作为自己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时,课程才能得以实施。

二、高中新课程中教师的任务

(一)全面理解和把握“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探索过程,文化价值以及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性思维,空间观念,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重新定位,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在单方面看他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要看他的身心是否健康,是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进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

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前进;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己去展示锻炼; 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合理安排;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自由选择; 给学生一组矛盾,让他们自己去争辩讨论;

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开拓创新。 3.注重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普遍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基础、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

在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并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把教学视为一种活动,体现为: 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强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学,互学,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进一步的讲解,即导学,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框架做以补充,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在检学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形成的知识体系作出检验。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以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知识与技能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过程促进教师本身的成长 ——知识体系

——课堂技能 ——道德修养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一面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得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主动的,积极的,有自信的,主动探索的和集体合作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有价值,终身受益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够积极地并且自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状态很重要的标志。

谈起学习,都会很自然的想起记很多公式,背许多概念,做大量复杂的题。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在新课改要求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还要兼顾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使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场景,富有哲理的故事,有趣的时事,作为学生的素材。这些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

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同时能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1)新的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的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但每一个学生又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在接受知识的方法、方式、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在遵循一般规律进行教学的同时,还必须打破常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和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分析学生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集体教学,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真实而又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反映并作出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尤其对于问题少年不仅要做好常规教学还要进行个别的心理干预。

(2)在集团提出的新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要根据所选择的素材,设置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用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就同一问题设置不同层次或开放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给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做便于教师准确的把握国家课程标准,增强课程意识,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有利于拓展课程,创造性的使用课程。教学的多样化、变动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单单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将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不再是机械的执行教材的过程,而是师生从实际出发,利用更广泛的课程资源不断创新的过程,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四、教师要主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教师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理念,认真分析新课改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从容应对新课改,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形势下,主动迎接新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vd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