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1 01:1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将相和》预习提纲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 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2)读课文,用“ ”标出生字词和值得积累的词语。(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掌握生字的字音、字形。

完璧归赵 召集 允诺 胆怯 鼓瑟 拒绝 诸位 负荆请罪 3. 结合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解释词语(整理到课本上)。 无价之宝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理屈 4. 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读课文,了解课题中“将”和“相”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课文讲了将相之间的什么事?简要说说讲了哪三个故事,各是哪些段落讲的?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再分别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写在课本上)

(3)再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多品读品读,并作简单批注。想一想文中的每一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你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

(4)读懂故事,想想三个小故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5.质疑:再读课文,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或写出自己的疑问。

18《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完璧归赵 召集 允诺 胆怯 推辞 鼓瑟 拒绝 诸位 负荆请罪”等词语。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给每个故事加标题。

3.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并能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及理由。读懂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品读精彩语句,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文重点:第8、13、16、17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的语段。

读说(写)训练点:结合第二幅插图想象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汉代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的一个故事——《将相和》,齐读课题。

二、预习反馈

总体反馈预习情况,表扬好的。

1、指导认读易读错的字词:击缶 鼓瑟 渑池之会

2、强调易错字词,指导书写。出错率较高的字是:璧,下边是个“玉”字,与“壁”区分开。“荆”是左右结构利刀旁,不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瑟”字的第四笔是“提”。

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把每个字认认真真、工工整整地写一遍。注意写正确、写美观。 3、回顾主要内容,文中“将”和“相”分别指谁?课文围绕他们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说出小标题。

4、反馈预习中的共性疑难问题。1.对人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二人和好的真正原因不很了解。2.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还弄不清。

三、精讲点拨

1.蔺相如从一介布衣上升为上卿,可谓是平步青云,这时候的廉颇很不服气,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从这句话你读出了廉颇心里是什么滋味?(气氛、不满、嫉妒、不服气??)你怎么知道的?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爬到我头上去了”指的是——

3.是啊,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皮子,就做了上卿,这当官也太容易了。你能把廉颇那种不服气,一肚子的不满读出来吗?试一试。评价。

过渡:蔺相如是不是真如廉颇所说,只会耍嘴皮子,一无是处呢?现在走近蔺相如,进一步认识一下他。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根据自学提示再深入的学习体会。

4.出示自学提示:浏览预习时标画的有关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段,选择最能表现蔺相如品质的一处重点品读,注意抓住具体词语体会人物所思所想,可以适当修改或添加自己的批注。

5.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汇报成果,精讲点拨

预设:(一)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了。”

感受蔺相如的从容镇定,又胸有成竹。有胆识。他是在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出使秦国的,不畏强暴。

(二)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你认为璧真的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证据吗?

(三)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在这里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理解“理直气壮”, 注意一下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有感情朗读本段话,读出蔺相如的气势,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你读的理很直气很壮。仿佛一个蔺相如面前林立)。齐读。

过渡:好一个蔺相如,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逼亲王就范。所以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攻见了秦王,大大方方的说——生接读。

小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蔺相如的掌控之中,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这样的他,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你们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这次能够完璧归赵,靠的是什么?生说,师板书: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四)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蔺相如逼迫秦王的时候底气很足,他哪来的那么足的底气?廉颇在渑池之会上,难道寸功未立吗?

过渡:是啊,人心齐泰山移,正因为蔺相如切身感受到了和的力量,感受到了和对自己,对国家的重要,所以听到了廉颇的话,他就说——接读蔺相如的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渡:手下的人把这话传到廉颇耳朵里,这就是文人的计谋,文人的策略。于是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府上请罪。这就是武将的的作风,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大将风范尽显于此。你体会到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是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同心协力这四个浓缩成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正是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来攻犯赵国。

五、讨论交流: 大家想想,二人和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

六、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想一想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发展,三个故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小结:三个小故事都有各自的起因和结果,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体现了将和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七、总结升华,揣摩写法

在“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中,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文章是怎样表现人物品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

八、拓展延伸

阅读文后“资料袋”,课下有条件的可读一读《史记》原著。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

渑池之会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

廉 颇 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18《将相和》限时作业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 听写

允诺 鼓瑟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二、解释词语 理直气壮: 无价之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将相和》讲了( )、( )和( )三个小故事。这三个小故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 );前两个故事的( )又是第三个故事的( ),合起来构成了“将相和”这一个曲折而完整的故事。从中我认识了( )的蔺相如和( )的廉颇。 四、小练笔

文章中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根据课本上的第二幅插图,展开想象,当时会是怎样感人的场面?把想到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

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v9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