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更新时间:2023-03-08 05:13:47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魏振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职业教育等方面均迈出了重大步伐。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当前我国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当前的教育没有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现象。二是对教育真谛的认识出现偏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和人的发展能力。而现实的教育无论在学制还是在课程设臵等方面都与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轨现象:学生在校时间过长,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整体下滑,跳楼、服毒等自杀事件频频发生,每年600万大学生不能很好就业,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等等。这些现实和问题,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在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中,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反思和研究,认为当前的教育需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明确和改进:

一、教育的方向性和目标性要明确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与目标,非常正确。反观我国的现实教育,每年600万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学生厌学、辍学现象

1

司空见惯;跳楼、服毒等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从来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家”?个别地方高中毕业生拒绝参加高考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出了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上为我们明确了教育的方向,但是当前全国自上而下对教育真谛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盲目性、飘渺性,劳民伤财;自上而下对教育方向和目标的认识“大而空”,没有全面、准确、完整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而现实中有多少中小学生参加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很多城市学生不认识劳动工具,分不清麦苗、韭菜,不懂得人情世故和起码的礼仪。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子”、“啃老族”。这不能不说不是教育的缺失。教育方针指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我们的学校只注重智育,看重学生的文化课分数,其他的全部忽略。对德育、体育、美育等在思想上、行动上不重视,没有一套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回顾中国教育的发展,有曹雪芹、孔子等文学家,有许衡、朱载堉等科学家,有传承文明的四大发明,中国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近100多年来,辛亥革命以来,关于教育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摇摆不定。传统的中国教育,只注重人文教育,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养成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养成了中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新文化五四运动以来,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找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胡适、鲁迅等大家提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观点。人们力图改革,把自然科学摆到了重要位臵,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人习惯走

2

极端,一味的学习西方,学习自然科学,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底蕴也放弃了,过多地学习自然科学。但是我们在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语言功底。语言文字是记录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的工具,是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正是因为现在忽视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没有文学基础知识,所以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好多字不认,好多字的意思不理解,成为“白字先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图有很多方面表达不出来,或者不能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不会交际。自己的“母语”都学不好,外语怎能学好?很多学生思维功能不健全,怎么能培养成为“大家”?所以说,只重视自然科学,让学生从小学那么多数学,学那么多物理、化学,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生命!我们认为首先得把文学、语言文字彻底过关,然后再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过多地学那些对将来生活无补无用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或者100多年来没有“大家”的根本原因。100多年来,中国不重视文学教学,只重视自然科学,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家忘了语文这个基础,这个思维工具,这个交流工具。另外,现在学校总想培养全才,培养一个全能的中国人。把培养科学家作为最高理想。人人都当科学家是不现实的,人人都想把全部知识学完,把人类创造的智慧学完更是不现实的。人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某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所以想培养全才反而不对,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不能培养全才,就培养有一技之长。学生的兴趣在哪,爱好在哪,就在这方面培养他。特长在哪,就培养他的特长。喜欢军事,学军事;喜欢艺术,学艺术;喜欢医学,学医学;喜欢农业,学农业。之后谋求人的生存与就业。现在人们只

3

知道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一些大而空的东西。不知道要首先培养出合格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首先能生存,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再为社会服务,成为接班人。比如小鸟,首先得谋求生存,自食其力。这是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一大批“啃老族”,连生存能力都没有,何谈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行中小学学制要缩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的寿命长了,平均在70岁左右。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或者说研究生毕业,人的年龄在30岁左右,到60岁退休,工作时间只有短短的30年。人生很长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些没有用的东西。小学课程5年能够学完,第6年复习;初中课程2年学完,第3年复习;高中课程2年学完,第3年复习,甚至再补习两年。我们把人生3年最宝贵的黄金时间用在了复习无用的知识上,成为考试的机器,实在是在浪费生命。我们培养的人,很多是书呆子、做题的工具、学习的工具,等毕业出来了,什么也不懂。开国上将肖华14岁参加革命战争,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师长;巴金16岁开始参与社会团体工作,23岁创作《灭亡》一举成名;曹禺27岁写出了《雷雨》,很多科学家、“大家”30岁前就做出了突出成就,而我们的学生20多岁还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书呆子。所以说现在的学制太长了。现行中小学学制要缩短。可把现在的学制改为小学5年、初中2年够了、高中2年国家普及九年高中义务教育。然后,把现在高中和职专改为职业大专,高中教师经培训后到职业大专任教,这样全国可普及大学教育。18岁之前职业大学毕业后,能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早日走进社会,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愿意继续学习的可

4

到更高学府学习,之后再就业。这叫分层次就业。现在社会分工很细,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人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这样,教育年限不短,学生又学到了一技之长,掌握了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都有好处。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阅读和学习能力。将来走向社会以后,学生会继续学习就行了,走向社会以后不学习,马上落后。胡锦涛书记学水利专业,但现在是战略家、政治家。好长一段时间台湾问题掌握在台湾当局的手中,胡锦涛书记一上台,马上主动权掌握在大陆手中;他还是军事家和社会科学家,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制定《反分裂国家法》,针对人与自然和谐提出一系列理论,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温家宝总理学地质专业,但成为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上学时期没学过这些知识,参加工作以后学习,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走进社会后要在实践中学习,学那些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有用的东西。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在基本没有社会实践。所以我们建议今后考大学,必须有一年的社会实践,高考要考查考生的社会实践知识和能力。

三、学校的课程设置要调整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以诗词曲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哲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诞生了先秦诸子、李白、杜甫、韩愈、曹雪芹、张衡等众多的科学艺术巨星。但近代以来,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西方,泱泱十几亿人的中国竟没有一

5

名本土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不如以色列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国家。中国人不笨,但为什么现在培养不出“大家”?我们认为是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臵出问题了。

在中国古代,极为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和社会进步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僵化,“一篇文章定终身”的价值导向,只注重治人的学术,治人的科学,不学自然科学。使中国教育走向了只注重人文教育的极端,严重抑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到近代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开始把自然科学摆到重要地位,一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把中国优秀的东西放弃了,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底蕴也放弃了,甚至出现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样诋毁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中国教育又走向了只重视自然科学,忽视人文教育的另一个极端。

目前的课程设臵过于偏重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学科。小学数学课时设臵、教学内容太多,除了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外,大部分知识如果用初中的方法去学习,几个月就能学完。但现在小学生却用很多时间去重复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是对生命的浪费;初中、高中数、理、化知识过多、过深,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知道学习是为了干什么,只是为学习而学习,为升学而学习,成了只会考试的书呆子。同时,课程中语文设臵太少,学那么多数理化,语言文字功底却没打扎实。学生学了十几年,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6

表达、书写、交际能力欠缺。很多高中生、大学生写文章、简历,错别字连篇,不用电脑打字,写的字潦草不象样。

语言是记录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交流的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工具。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杨振宁博士能把《物理的对称美与诗歌的对称美》讲得精彩透彻,钱学森在书法、绘画、管弦乐、军乐、口琴和合唱等方面均有特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创新性人才?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让学生学好语文这一工具学科。

为改变这一状况,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大语文等工具学科的内容及考查比例,使学生牢固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把语文学透学扎实,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同时开足、开齐体音美等课程,大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可以内容简单一点,课程门类少一些,重点突出基础性。一些有难度、较高深的知识可放到大学阶段再加以强化学习。

四、挫折教育要加强

现在的教育是赏识教育,提倡表扬和鼓励,不敢批评,不敢考试,不敢排名次,使学生受到充分地尊重和关爱,自信心得到激发,个性得以张扬,营造了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但是,任何一种教育在具有优点的同时,必然也会存在不足,赏识教育恰恰忽视了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皇帝”,总是赏识,总是夸孩子真乖。这使得一些孩子经不起批评、受不了挫折。有些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批评,就会想不通,甚至出现离家出走、自残、跳楼等极端行为。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政法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

7

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学生坠楼、服毒等自杀事件。究其原因,除了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生活环境等外部因素之外,也暴露出学生自私、任性、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意识、心理脆弱等问题。特别在应试体制下,学生其他的各种需要被压抑到最低点,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因此,全部的赏识教育是错误的,造成了教育的畸形发展和学生心灵的扭曲。一味的赏识会使孩子混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漠视自己的缺点,变得盲目自信,价值观念就可能模糊,这样的教育一定会在学生的未来留下隐患。

俗话说:“树不修剪不直,玉不凿不成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教育应该以赏识为主,惩罚为辅。过去的孩子不听话或者犯了错误,家长、老师都要严厉批评,都是笤帚、鞋打大的,但是身体强壮,生命顽强,能经受挫折困难。现在的孩子却好像嫩豆芽,风一吹就折了,雨一淋就歪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单纯的说教或一味地呵护未必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适度严格的要求,适当的惩戒是很有必要的。我前面提到过,中国的教育喜欢走极端。一直以来,特别是计划生育开始后,独生子女让家庭、社会都对其产生了一种溺爱。传统的一些好的教育方法都被弱化了,比如惩罚教育。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个别孩子说理无效的情况下,必须要有能刺激孩子的手段,那就是惩罚教育。新加坡的学校会对极少数特别调皮的学生实行“鞭打”,我们也可以借鉴学习。当然,惩罚教育不是简单的棍棒教育,也不是体罚教育,不是对学生的人身侮辱、讽刺挖

8

苦。惩罚教育也要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惩罚的目的是要唤醒孩子自我教育的意识,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如今许多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管,教师不敢管,不敢批评学生,变得无所适从。“教不严,师之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本是教师的职责,是出于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心爱护。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误,都有自己克服不了的缺点,教师就要使用批评教育的手段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批评教育与表扬鼓励,两者并不矛盾,互相作用,相辅相成,都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该管的不管,那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就是失职。所以,教师应该放下思想包袱,遵循教育规律,大胆地管理,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其次,谈到考试,也是当前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只要是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必然提到考试的问题。古代的科举制度“一考定终身”,过度夸大了考试的作用,直到现在考试给人们带来的官本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考试制度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又陷入了理想并非实事求是的状况。不敢考试,不敢排名次,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生怕造成应试的倾向,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受到挫折打击,给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我觉得这种认识和做法是片面的,没有抓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于教育的目标而不是手段。考试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教学评价手段或工具。如果不考试,就

9

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素质教育就成为空谈;如果不排名次,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差距,无法激励学生进步,素质教育目标就不能全面实现。何况,现在的等级评价改革不也是一种变相的排名次吗?就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而言,考试仍然是素质教育一种常用的、比较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手段。并不是说搞素质教育就不要升学率,完全取消考试。

应当肯定,考试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必需的考试还是要坚持的,包括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理直气壮地组织考试,把考试作为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手段,真正发挥考试的评价激励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与现实社会的竞争,提高学生心态调节和情绪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心理失衡、挫折失败等不良状况,增强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从重知识考试到重能力考查,切实通过考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评价制度要完善

目前,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今年4月份,教育部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现场经验交流会,8月7日,省政府在郑州召开了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国家和各省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很大,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效果却不太理想。

10

什么是素质教育?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开齐开足。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学生有品德,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又知道心灵美、环境美、行为美、语言美,各个方面表现都非常好,就是有素质。但是,当前的教育没有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普遍存在着以智育为主,德育空洞无力,体育得不到保证,美育教育缺失等现象。许多学校随意增减课时,德育、体育、美育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了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指标;忽视音乐开启智慧的功能,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开发不足。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整体下滑,个子高,胖子多,体质差,劳动实践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令人堪忧;好多学生麦苗、韭菜分不清,有知识没常识,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对美丑、善恶、是非做出正确的评判,审美能力下降,精神、情感世界空虚;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国家、社会责任感冷漠,造成大量的“啃老族”,不能担当起抚养父母的责任,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责任。我们常常疑惑,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还不如我们这一代?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位一体,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师生思想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德育、体育、美育的全面渗透性,其内涵和外延往往难以准确界定,

11

其工作内容也难以精确量化,容易给人“虚、大、空”的感觉。现实中德育、体育、美育工作常常被简单化、片面化或绝对化,但是其基本的任务始终是明确的。其实,至于德育、体育、美育如何实施与管理,如何培养与评价,仍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评价机制。

为全面、准确、完整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真正体现和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做好指导、管理、督导、考核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德育教育科、智育教育科、体育卫生教育科和美育教育科,各中小学成立相应的德育教育处、智育教育处、体育卫生教育处和美育教育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科职责及任务,制订有关计划措施,稳步开展教学工作;实行分类考核,专项研究,协调推进,共同保障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质量。

第二,结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从教材和课时上保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目标的落实。目前各中小学除了使用国家规定的统一教材之外,也要有自选教材,因地制宜地制订相应的系列校本教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循序渐进地逐步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应重视加强学生的传统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知书达礼的文明行为习惯。中华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改革开放以后,不是外面的苍蝇进来了,而是我们滋生的垃圾太多了,把中国传统的劣根性沉下又泛起了,优良文化被埋没了。培养的学生不懂规矩、随地吐痰,不尊重别人,不懂得与人合作,厌学、辍学问题比较严重。所以,应该在德育课程中加入传统礼仪、《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教育的

12

内容,增设相应的学习课时。其次,拓宽德育途径,将课堂教学与情感体验相结合,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定期免费播放德育系列电影,变单纯的说教为生动的教育形式,用优秀的精神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学生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喜欢上德育课,体育、美育教育方面,也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编写太极拳、诗歌谱曲、声乐、乐理、艺术欣赏等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精神品位。

第三,采取知识技能考试、量化考查等形式,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评价考核。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以智育考试为主,只考试课本知识,德育、体育、美育没有考核和评价,偏离了教育方针,是不完整的教育。这种单一的分数和知识评价体制,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许多学生考上名牌大学,仍然不懂得与人相处,跟父母亲人关系僵化,在学校里因为生活琐事与同学大打出手。有的人则直接学成了书呆子。因此,必须改革学校质量及学生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导向。首先,改革学校质量评价办法,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成绩各按一定分值纳入评价体系,采取智育考试成绩,加上德育、体育、美育考查成绩的办法,综合评价学校素质教育质量。其次,改革学生评价办法,实行德、智、体、美综合素质评定,四项成绩之和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例如体育考试评价,不只是考试体育基础知识、健康卫生知识,还要测试体育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体育训

13

练,自觉增强体质,在各类体育运动中不仅能达标,而且喜欢体育、愿意运动,为人生的健康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职业教育要加强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这个导向是对的。但实际上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等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初中毕业生上普通高中是最佳选择。结果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上大学,大家净学些无用的知识,目的只是为了上大学,成为“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文学家”。从小学开始就让孩子们学奥数,中学学习函数。孩子们不知道学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实际上参加工作以后,数理化的实际运用不到10%。学生们变成了考试机器,根本不考虑学到知识是否有用,能不能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奠基。也就是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导向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建立真正的职业教育导向。一个地区、县市,邓稼先、杨振宁、钱学森等,搞理论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从事一线工作的、机械制造的人,毕竟是多数。而目前的大学导向是,普通高中太多,理科教育太多,结果出了许多无用的人、书呆子。大学培养的都是理论家,没有实干家,具体动手能力非常差。为什么中国以前有那么多的科学家,祖冲之、张衡等,到现在新中国教育这么多年不出一个大家?为什么职业教育没人上,普通高中追求还这么热烈?说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建议全国只保留清华、北大等20所左右重点理科院校,走理论研究的路子。其余像工科、师范等全国95%左右的普通院校全部改成职业大学,让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

14

教育。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培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比如说,一个50万人口的县市,高中毕业生5000人,规定500人考理科院校、科研性院校,其余4500人只能报考职业院校,并且有好的大学可供学生选择。这样,就从根本上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导向,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才能够很好地体现。

再说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我们的高等院校很多是综合性大学,专业设臵和培养目标类同,很多专业社会不需要,造成培养的人才过剩,学生不能就业。同时,各行各业需求的专业性技能人才和劳动者没有人培养。比如,社会中介、就业指导、礼仪培训、心理辅导等社会岗位需求量很大,而这些专业在高校没有专门设臵。所以我们建议将来的职业大学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设臵,一个高校不需要设臵过多的专业。比如哪个学校的数控专业好就设臵这一个专业,招生这一方面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经培养之后成为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再如哪个学校在礼仪教育方面有传统优势,就将这所学校改为礼仪大学,专门为社会提供礼仪教育服务。这样,学校的专业与社会需求基本一致,学生学什么用什么,也不会觉得丢人或有失身份,没有面子。因为你学的专业就是为了谋求在这方面就业,为了生存,为了给社会提供服务,这也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u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