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成性考核作业册简答题

更新时间:2024-06-18 01: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业一

四.简答题 1.中国文化

其实是指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

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简要的说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有四种形式的文化内容: 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种文化形式的具体表现) 2. 简述传统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 简单概述一下

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或以人性、人的有限性和人的利益为主题的任何哲学。 前者是文艺复兴的一个基本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这个观点来解释人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五.论述题

1.孟子的哲学思想? 在哲学思想及认识论等方面

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我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2.王充的哲学思想? P40

3.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P42 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起居注

官名。魏晋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掌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隋代于内史省(即中书省)设“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专设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被送入宫中讲解经史者)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

编年体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有教无类\

答: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指教育不要分对象种类,不仅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贫民子弟也可以。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现代的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就是从科举制上演变而来的。它创建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

论道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艺术产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道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道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建筑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响。 18.简述春秋至秦汉时期天文学的发展。

从春秋到秦汉(公元前770~公元220年)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天文学已经处于从一般观察到数量化观察的过渡阶段。它是在二十八宿产生以后,以二十八宿为参照物,给出每月月初的昏旦中星和太阳所在的位置。公元前613年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春秋中叶(公元前600年左右)已开始用土圭来观测日影长短的变化,以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战国时期已有天文学的专门著作,如《天文星占》《天文》。

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在自己的王公即位之初改变年号,因此各国纪年不统一。这对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十分不便。随即出现岁星纪年法,后来不断演变,到汉以后就发展成为干支纪年法。

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的巨大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宋钘尹文学派(公元前四世纪)关于气是万物本原的观念,后来影响到天文学理论的许多方面。出现了盖天说,先是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后来又改进成为“天似盖笠,地法覆槃”

《淮南子》不但汇集了中国上古天文学的大量知识,而且树立了一个榜样,第一次把天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知识部门,专立了一章来叙述,把乐律和计量标准附在其中。它对后来的著作有一定影响。战国以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二十四节气也在逐步形成,它们的完整名称也始见于《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简称“气”,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阳历成分。而“朔”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气和朔相配合,构成中国传统的阴阳历。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两代的历法和天文观测之学,仍不断向前发展。秦代的历法系用“撷顼历”,西汉因秦旧制,亦用“颛顼历”。因为年代久了,颇不精确,汉武帝时就命太史令司马迁和天文学家洛下闳、邓平、唐都等作“太初历”。太初历之制是我国从古六历转入今历的关键。太初历比之古六历是精确完整得多了。西汉末刘歆又取“太初历”加以整理、说明,改称“三统历”,因而奠定了后此我国历法的基础。

东汉末年,刘洪创制《乾象历》(公元206年)是第一部传世的载有定朔算法的历法。

东汉时代(公元25~220年),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闻名于世。在天文学方面,他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主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并且在耿寿昌所发明的浑象的基础上,制成漏水转浑天仪,演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水运仪象传统的始祖。除了盖天说和浑天说以外,比张衡略早的郗萌还提出他先师宣传的宣夜说,这个学说认为并没有一个硬壳式的天,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到处有气存在,天体都漂浮在气中,它们的运动也是受气制约的。

“日中有黑子”是天文学上尚未解决的一个现象。日中有黑子之年地球上往往会出现水灾等自然灾害,我国秦汉人就已注意及此。比欧洲有关日中黑子的记载,要早一千六百余年。并知道“月”之所以生光系日光的返照,懂得了“日蚀”的道理。两汉时期对天象观察的细致和精密程度,令人十分惊叹。自汉代以来关于奇异天象记录的详细和丰富,如《五星占》构成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的又一特色。

总之,到汉代为止,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各项内容大体均已完备,一个富有特色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19.简述春秋战国至汉代医药学的发展。

1、随着民间朴素医疗经验积累不断的进行,春秋时期传统医学与巫术已经明确划分,保证了中医学的非鬼神观念。

2、中国药物学经验的积累,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十分丰富,在运用药物配伍原则,协调药物作用,提高药物疗效等方面已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可以认为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方剂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者作。这部书记载了300多种药物,并且详细说明了每种药的主要产地、药性、采集制作方法、主治疾病等,而且还概述了各种药物怎样配合使用的问题。

3、随着医疗经验日益积累和医学研究范围扩大,出现了各有专长的医学家,形成按照性质任务或所治疾病的不同而分科。分科和分工,可以证明这时期医药学已相当进步。

4、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学术思想活跃,产生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也出现了大批医疗技术专书和医学理论名著。最著名的如《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名著。《内经》之成书,约在战国时期,但并非一时一人之言,而是长时期众多医家共同的结集,最后成书大约是在西汉时期。此书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的情况,其中不少记述相当准确。它还非常强调要对病人进行整体分析,强调预防疾病,这些都很科学。论述中医基础理论是这部医书的重点,同时又叙述了44类311种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核心是辨证论治原则。《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名著,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中医学两千多年来,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不断积累、充实修整而发展起来的。

5、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卫生保健除养生、养形外,已形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准则。在饮食、饮水卫生方面,也有许多科学的卫生习惯和知识。如环境卫生:凿井而饮;下水道,人畜分舍;除虫灭鼠;捕杀狂犬以预防狂犬病。

6、医药卫生管理制度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如医药卫生最高管理官员为“医师”。

7、先秦时期已产生许多著名的医学家,如岐伯、雷公、医和、医缓等,尤以扁鹊最享盛名。他善于综合运用药物,针灸、按摩、导引以及热熨等外治法治疗疑难大症。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著名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的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华陀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针灸、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陀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药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陀还创制了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叫做“五禽戏”。20.简述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农学的发展。农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真正形成体系的少数几个学科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总结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经验的专门著作--农书和以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农家。农学和农家的出现,标志着在长期农业生产中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已经脱离了散在的状态而系统化了。如《吕氏春秋》四篇,《上农》是讲农业政策的,《任地》诸篇是讲科学技术的,《审时》论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时,《辩土》主要讲土地利用,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农学的形成阶段,先秦是中国农学萌芽和形成的时期。它包括两个阶段:从农业起源到春秋以前是农业科学知识积累和传统农学的酝酿阶段。这一时期农学的成就是辉煌的,传统农学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为传统农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秦汉时期我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后,封建地主阶级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牛耕耦犁在黄河流域的普及,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形成,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给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逐步形成。

21.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缺陷:一、缺乏民主精神。二、法制观念淡薄。

三、商品意识差四、守旧意识严重。

五、论述题(从下列参考题中选作2题) 1.试论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1、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

2、重视通过纂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以史鉴今 3、官、私皆重视收集、保存和整理史料,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4、重视史家的个人修养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官、私皆重视收集、保存和整理史料,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在《史记》中,司马迁纪录了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即从黄帝到汉武帝生活的时代。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从皇帝到秦统一六国为第一时间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古代史;二是从秦末大起义到汉朝建立为第二个时间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当代史。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司马迁关注的重点是当代史。这一点可以从它们各自所占的篇幅来得到说明。比如说,古代史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篇幅上只占据了《史记》的三分之一;而当代史,仅仅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可在篇幅上就占去了《史记》的三分之二之多。杜佑在“统括史志”时,不是简单地分类辑录、排比史料,而是把“会通古今”的通史思想贯穿其中。杜佑受到“通识”思潮的感染。另外,杜佑的学术旨趣是通过研究典章制度以图“将施有政”,典章制度本身的传承性很强,正如粱启超所说:“兹事所贵在会通古今,观其沿革。各史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苟不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多,则繁复取厌。”杜佑找回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义,把“通”作为自己撰史的一个基本立意,“通”与“典”结合,因号其书为《通典》。

二、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重视通过纂史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重视史籍的教育警戒作用,以史鉴今“以古为镜,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大优良传统。它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所以能够一直持续到现在正是得益于史学家们记载史实、编撰史书的正确方法,古人对前代历史的尊重、借鉴态度以及人们对史学经世目的的不断强化。《资治通鉴》书中内容的精华之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体现出司马光在肯定史学遗产的借鉴作用后,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背景,再对其进行重新加工、整合、创新,分析,解决新的历史问题,才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古代史绝对是《史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司马迁对《史记》提出的文化要求就是“通古今之变”。这个思想已经贯穿于他研究古代史和当代史的过程之中。如果把古代史抽去的话,不但《史记》会失去它作为通史的品质,“通古今之变”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也无从把握了。所以在处理古代史、当代史内容分配的问题上,司马迁做出这样的安排一定是有意之为的。杜估的《通典·序》明确提出写作的目的是为当前的现实政治服务。史学的借鉴作用是可以恰当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利用史学,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失误。

三、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史学家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十分深厚的史学传统,史学著作汗牛充栋,史学人才群贤辈出。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之时,“秉笔直书”就是史家所遵循的记事原则。

公元429年,崔浩奉太武帝之命修撰北魏史书《国书》。《国书》实录了前奏符坚灭代(北魏初期称代)时,生擒了代君拓跋什翼犍,并将后来成为北魏开国之君的拓跋圭流放到蜀国的事实。这是拓跋氏不光彩的历史。同时,《国书》还实录了拓跋氏的婚姻关系。太武帝拓跋焘大怒,严厉处罚崔浩,尽夷其族。其秘书郎史以下尽死。\

“书法不隐”是先秦史官的书事原则,两汉以后,史官修史日益制度化,成为皇朝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有密切关系。东汉末年,荀悦就提出要建立完备的史官制度。记言载事之史家遂被赋予特殊而崇高的政治职能,即通过善恶必书,而惩恶劝善,对现实政治加以监督、规范和制约。

孟子说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也。”要能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历史太重要了,真理太重要了。

四、德识为先,才学并茂重视史家的个人修养

中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同史学家十分注重业务和思想修养分不开的。从中国史学发展来看,重视史家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真实记载历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人们对历史学家的要求有过不同的探讨,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共识——德识为先,才学并茂!元代揭傒斯认为我们评价历史学家的是时候,评价其心术是核心内容。在学问、史事与心术三者当中,“心术”最为重要。明代后期胡应麟在肯定元代揭傒斯“三长”理论后,又补充了“二善”——公心、笔直。就是说,按照刘知几所说的历史学家具备了史才、史学和史识之后,还不够,还要突出强调公心、直笔的重要性。公心是指社会之公是公非,并非专指著述者一己之心术是非。笔直是事而如是书,不得曲笔,哪怕是并非失实之曲笔。

2.结合传统史学的社会功能,谈谈如何学习与运用史学知识?

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现实,即自己国家的国情和世界的今天,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投身到人类进步事业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第一,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包括生产力、资金、环境和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即“创造环境”这正是人类历史不断地前进和发展的一面。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一个时代总比前一个时代进步。第二,人们在创造历史不断前进的时候,又必然总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谁也不能够随心所欲地脱离这个基础而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个基础即是“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也即是每一代人或每一个人都要

遇到的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也创造人。”第三,史学正就是研究和阐述人们在创造历史时所遇到这个基础,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活动所赖以存在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更有效果地依据这些条件和环境即今天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现状,来从事改造环境的历史创造活动。

正是由于毛泽东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坚持调查中国的现状,深谙中国的历史,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国情,反对教条主义,所以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才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创立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现实(国情和世界现状)当中,实际上是包含着历史的。历史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在现实当中。现实与历史之间是既有变化,同时也是有包容的。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深信立足于现实的人,要创造历史和新的环境,改造社会,首先就必须了解自己今天一切活动所赖以存在的历史基础,就要研究历史,尊重史学。

二、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展望未来,更自觉更有信心地投身到当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斗争中去

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带有普遍性和重复性等特点。正因如此,人们通过研究历史所揭示出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般说,同样地可以适用于认识现实。尤其是按照人类历史规律的层次性特点,有些社会规律能够适用于几个乃至所有的社会形态或者整个的人类社会,带有时间和空间的更为广泛的普遍性。研究历史,加深对现实社会规律的认识,这是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通过研究历史,利用历史规律,考虑当前的治政,这在我国历史上是早已有之的。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改革上层建筑某些环节以适应经济基础,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事实证明,懂得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治国安邦,参加现实的变革,改造社会,推动人类的进步事业;史学在这里是能够发挥自己的重大作用的。研究历史,揭示、阐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于认清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前途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我国古代史学家们历来所强调的研究历史可以“述往事,思来者”,“彰往考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等等的意思都讲的是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客观存在,因此史学与未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由于其一度性的特点,是一经消逝以后即不可以再重演的。但是,历史上非常酷似的现象却又是经常存在的。人们常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就是这个意思。前车与后车虽然不同,它们的“覆”也不会是完全一样,但是它们“之覆”的现象却是可以非常相似的。这就为人们寻求历史的借鉴,找到了必要的根据。

在借鉴历史,发挥史学的借鉴功能方面,毛泽东同志不但始终十分地关注,而且做出了光辉的典范。毛泽东同志对以“鉴”为其宗旨的《资治通鉴》十分喜爱,有他圈点批划的手迹。他读《通鉴》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吸取历史的借鉴。对于《通鉴》的体例、断限,毛泽东同志不仅有独到见解,而且从中取得历史的借鉴。对于许多历史人物,毛泽东同志也都能从他们身上获得借鉴,并借以指导当前的伟大革命斗争。

四、教育功能

关于历史能够给人以崇高思想、道德情操的教育,自古人们都是认识到了的。人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接受教育,就是要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继承有关民族的和革命的思想情操、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历史遗产中十分珍贵的一个部分。这种教育不仅能够使我们的青少年懂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优秀民族的子孙,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自豪,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鄙视形形色色的崇洋媚外,而且决心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凝聚力,立志建设好社会主义祖国,振兴中华,使中华民族巨人般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这种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到了近代在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凌侮面前,中

国人民便激发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正象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说的:“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3.试述“五礼”的内涵。

前面简答五礼加一起。

4.试论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

文明礼仪,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行为规范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明礼仪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明礼仪,具有高度的现代价值。 在古代社会,“礼”和“仪”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聪明睿智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和宝贵财富,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取其精华,摒弃和剔除其糟粕,努力塑造讲求文明礼仪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都讲究文明礼仪、遵守礼仪规则、处处礼让三分、谦逊有礼的祥和融洽的美好社会。

尊老敬贤。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人际和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所以在家中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崇敬长辈,使尊老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并且形成了一套规矩和礼制。作为现代的青年人,对于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一切场合尽量为老年人创造便利条件。

仪尚适宜。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通过合适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在古代,婚丧嫁娶和节庆活动,形成了许多礼仪形式且规定得格外详细与周密。《二程集》有云:“奢自文生,文过则奢,不足则为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古人的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公司开张,男婚女嫁,各种不同的庆典、仪式,都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使必要的仪式同现代文明相结合。

礼貌待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公共生活上,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在他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上。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促进人际交往之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学识、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保持个人尊严,也有助于进德修业。在衣着容貌方面,要与自己的年龄、职业、生理特征、所处环境和交往对象相适合。在行为举止方面,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尤其在公众场合不可轻浮,应庄重、谨慎、从容,合乎礼仪规范。在言语辞令方面,要“言必信,行必果”,使语言成为一个人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私学在教育发展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1)几乎完全承担了蒙养教育的作用。(2)对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贡献。(3)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作出

了贡献。

道家的价值取向。

(1)天道自然(2)人道无为(3)人生观表现为三大特点返朴归真;脱俗超迈;贵柔尚静 禅宗的主要思想

(1)佛性在心中 (2)顿悟成佛 (3)众生是佛 宋代是如何发展科举制的?

(1)实行殿试(2)确立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3)实行糊名和誊录(4)扩大录取名额

中国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影响?

(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封闭性。

(3)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4)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5)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 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上承秦汉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弊病,开创了糅和儒道的清新学风。(2)提高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3)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本体论思辨哲学的新阶段。 道的基本特性。

(1)根本性 (2)自发性(3)超形象性(4)实存

性 (5)逆动性

墨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1)兼爱互利(2)节用 (3)神教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1)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2)注重现实的理性精神(3)主客相融的自然主义情调 道教的民族文化特点。

(1)为家长制的封建宗法政权服务。(2)重视现世利益。(3)自然宗教和伦理宗教的结合体。(4)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5)兼收并蓄和明显的层次结构。 我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重农抑商政策。(3)政治伦理型文化模式。

古代书院形成了哪些优良学风?

(1)刻苦学习,深入钻研。 (2)注重创新求真。(3)尊师爱生,自由讨论。 (4)修身养性,重在做人。(5)关心时事,学政兼论。 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人文主义 (2)民本思想(3)重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性(4)崇老尚古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tn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