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 五年级语文李兴达
更新时间:2024-01-28 18: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教案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课题: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情壮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知道“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含义。体会少年儿童热爱自然、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提纲】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五步预习法”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读、圈、查、划、抄——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二、师生讨论归纳,提炼学习提纲:(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小组交流。) 1、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的意思。 2、读课文,说说山岭在植树前后有什么不同?
3、再读课文,讨论文章层次:全文共几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可分为几部分? 4、课文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植树造林有什么好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 2、展示生字词的学习。 3、理清课文层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 三、再读课文,思考:
全文可分几部分?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第1节)写“我们”踏着春风向荒山野岭进军。
第二部分:(第2-7节)写“我们”用双手为荒山披上绿装,使动物有了家园,让环境变得美丽。 第三部分:(第8节)“我们”要绿化祖国山山岭岭的决心。 特点:文章首尾呼应。 四、师总结后齐读课文 【作业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luǒlù sōnɡshǔ jìm? huānɡshānyělǐnɡ ( ) ( ) ( ) ( ) jiān áo páo xiào ɡē yáo zhīfánya mào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撒( )镐( )躺( )谣( ) 裸( )咆( ) 撤( )稿( )淌( ) 遥( )棵( )袍( ) 畔( )漠( ) 拌( )寞( )
3、写出近义词
裸露——( )茂密——( )咆哮——( )浑浊——(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分解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二、精读训练 1、出示第一部分。 (1)自由读。
(2)讨论: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同学们是怎样到荒山野岭进行植树活动的? (4)“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行诗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5)怎样读好这一节?自己试一试。(读出愉快、自豪的语气) 2、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2~~7节,想一想:这部分写了哪方面的内容?(热闹的植树场面,美好的遐想) (2)指名读第2节,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热火朝天) 指名朗读,表现同学们劳动的干劲。
锨镐/丁丁当当, 奏响了植树歌谣; 清水/哗哗流淌 滋润着/颗颗树苗
(3)植树造林与水土保持有什么关系? (4)默读第3~~7节,思考:
植树活动给荒山野岭带来了什么变化?
交流、板书:黄山披绿坡动物有家园环境变美丽 (5)讨论:你觉得哪些诗句写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对偶、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写出了荒山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写出了动物无忧无虑的情景,写出了人们生活的欢乐、安宁) (6)指导朗读第3~~7节:
请本班“朗读明星”示范,其他同学自由朗读。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
(2)这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名主题深化中心)(哪一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意义之大?)
四、练习背诵
五、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诗歌,它向我们描述了植树造林对改变荒山野岭
的巨大作用,抒发了少先队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怀。
板书:
总起:进军荒山野岭(前呼) 热爱 荒山披绿坡 自然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分述:动物有家园 保护 环境变美丽 自然 总结:走进青山碧岭(后应)
教学反思:
作业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山岩 ( )的家园 ( )的河水 ( )的煎熬 ( )的树丛 ( )的果园 滋润( ) 抖动( ) 拥抱( )
2、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并仔细体会每个短句的意思。
例:踏一路春风
披一路( ) 顶一路( ) 扬一路( ) 撒一路( ) 冒一路( ) 洒一路( ) 送一路( ) 奏一路( ) 观一路( )
3、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枝繁叶茂 青山碧岭 茂密 树丛 搭窝筑巢 阵阵林涛 碧波 荡漾
语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2、查、写、记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4、完成课后练习;5、在摘抄本上积累好词佳句;6、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主题思想。)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情况。 三、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 四、讨论交流: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地点的转换来写: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3、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4、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5、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6、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7、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注:以上问题能解决的自己独立完成,若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小结预习情况。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指名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交流展示 1. 作品分析(学生1组织展示) 作者介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人称“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作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 2. 自主拓展 学生2组织展示: 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按地点的转换来写: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2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②、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2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3组织展示: ③、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3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④、理解两句诗的意思: A、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 B、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3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C、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3、小结自主展示的情况。 4、总结: 师: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优美文字,相信学了这篇文章,你会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第三课时(反馈课) 一、谈话引入正课: 通过上节课的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认真,善于学习、爱钻研,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你能针对这篇课文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吗? 二、学生质疑,当堂讨论交流。 ① 、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优美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 、教师指派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③、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师给以恰当的点拨。 三、学生互相设计练习考对方。 1、成语游艺宫 有些成语两两相对,浑然天成,将它们摆在一起,恰成一副副对仗极妙的对联,给人以启迪和陶冶。例如:千山万水——五湖四海;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请你尝试着将下列成语两两相对起来。 愚公移山 狗仗人势 望梅止渴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狐假虎威 精卫填海 画饼充饥 2、看拼音,写词语。 m? shù huān chàng qī xì yuàn lu? ( ) ( ) ( ) ( ) k?ng xì shì fàng w?i jù shī f?i ( ) ( ) ( ) ( ) wàng shang shū zhǎn làn màn yùn cáng ( ) ( ) ( ) ( )
3、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4、解释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作者路过颐和园,看见________的孩子,于是想起了两句诗:“_______。” B、春光,竟会这样地_________ ,这样地___________!它把一冬天蕴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地释放出来了。 6、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花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特点? 7、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整理在积累本上。 四、待学生完成后,汇报交流。 五、教师总结 概括总结本课中学生的表现,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 板书设计:
教学反馈
3. 早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二、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 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教案)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2、查、写、记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4、完成课后练习;5、在摘抄本上积累好词佳句;6、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归纳主题思想。) 二、语文学习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情况。 三、语文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 四、讨论交流:
1、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三味书屋的陈设怎样?
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是什么?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句子赏析:
出示描写梅花的句子: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b.指名说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d.腊梅花美在哪儿?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3、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注:以上问题能解决的自己独立完成,若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五、小结预习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二课时 (展示课教案)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课题,齐读。指名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交流展示:
1、鲁迅简介绍(学生1组织展示)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杂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 2. 自主拓展
学生2组织展示:①、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2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3组织展示: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A、三味书屋的陈设怎样?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及陈设。(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学习按顺序观察法。
B、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3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4组织展示:
③、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是什么?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4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5组织展示句子赏析::
④、出示描写梅花的句子: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
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由学生自主汇报,学生5和教师适时作必要的补充。)
学生6组织展示整体感知: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a、小组交流、讨论。
b、 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3、小结自主展示的情况。 4、总结:
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第三课时 (反馈课教案)
一、谈话引入正课:
1、通过上节课的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认真,善于学习、爱钻研,解决了许多问题。 2、通过第二课时的展示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学生质疑,当堂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
课题:第四课《古诗两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ū cài yùn zhì hǔ p? bīng qīng yù ji? ( ) ( ) ( ) ( ) niàng zào shū shú là m?i rùn z? t?u míng ( ) ( ) ( ) ( ) 二、组词
历( ) 熟( ) 趟( ) 讯( ) 厉( ) 塾( ) 躺( ) 迅( )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桂花 ( )的三味书屋 ( )的书塾 ( )的读书声 ( )的蜡梅 ( )的寿镜吾先生 四、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1、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_____,______,花瓣_____,像_______,很有点____________。
2、鲁迅听了老师的批评后,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其实,他刻下的不只是一个“早”字,更重要的是___ _
3、“致”的意思有:①集中于某个方面。②达到;实现。③招致。④精细,精密。⑤情趣。“韵致”中的“致”的意思是____。请根据其他的几种解释分别组一个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4、 据说“三味”是把 比作 、 、 。 5、 清香的来源 。
6、 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 ,而且 , , 了一生。
7、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 ,要珍惜 ,要学 ,做“ ”。
8、 在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再提高
学了这篇课文,模仿第三自然段,把你熟悉的处所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3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自学提纲: 1、白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两首古诗不同的意境。 4、积累自己喜欢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写下来。 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游园不值》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四步法\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三、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 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 (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上,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看一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 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什么? (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 (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五、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 一、激趣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5、释题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 未:没有。 阴:树荫。 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黄蝶 菜花 走:跑。 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第三课时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 一径 枝头 儿童 黄蝶 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板书: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 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作业设计: 填空: 1、《游园不值》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以 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题中的“值”是“ ”的意思。前两句 , 。后两句诗句 已成为千古名句 , 2、《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中通过 、 、 、 这些情景来说明是 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 心情。诗中前两句是 描写,后两句是 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 教学反思:
课题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重点: 重点: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抓住景物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 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变化特点 颜色
练习1
教学要求: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师幻灯片(谜语等) 生朗读“诵读与赏析”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 (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 (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 (弟 尧 猫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 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4、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
请示飞行: “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 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二)、出示第二部分 1、师导: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 “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四人小组自主交流。 3.交流发言、指导朗读。
(1)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2)“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
(3)“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 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三)、出示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指导朗读,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
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三、总结升华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少年儿童说些什么?完成一次小练笔。
【作业设计】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寒风( ) ( )相处 ( )伫立 地( )山(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日子 ( )的心情 ( )的眼神 ( )的话语 ( )的呼吸声 ( )的太空 ( )的激情 ( )的喜悦 ( )的自豪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三分钟,电波里传来了________的声音。这声音穿过茫茫太空,传到___________,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传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的地球披着_______,长长的海岸线在_____和______间清晰可辨。飞船高速飞行着,一会儿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之间,地球的边缘仿佛镶了一道_____,景色十分______。
(3).“神舟”5号飞船升空的日子是____年___月___日,飞船上的航天员是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宛如巨龙的橘红色火焰划破秋日的戈壁长空,托举着“神舟”5号飞船的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 1.给这段文字加个标题:____________ 2.用“___”画出片段中的比喻句。
3.从文中,“我”可以看到火焰,听到轰鸣,感到_________。
【板书】: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教学反思】: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 海镜小学 李兴达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时间:2课时 【自学提纲】
一、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读、圈、查、划、抄——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二、师生讨论归纳,提炼学习提纲:(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小组交流。)
1、“孪生兄弟”指什么人?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清课文层次,分段并写出大意。 3、科学家推测火星有什么存在?根据是什么? 4、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结构分段,写出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1、梦圆飞天,让我们激动不已,我们已迈出了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在群星璀璨的太空中,有两个“孪生兄弟”。同学们知道“孪生兄弟”指什么人吗?他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科学家们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交流火星与地球的资料。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三、分段指名读课文
1、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2、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四、小结
作业设计: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模样(mú m?) 诞生(dàn yán) 陨石(sǔn yǔn) 渺茫(miǎo miāo) 裹挟(xi.....á xi?) 孪生(luán lán) .二、辨字组词
熔( )挟( )陨( )袍( )瀑( )证( ) 溶( )峡( )损( )咆( )爆( )征(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二、精读课文
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 (一)学习第一段:
1、称地球和火星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两者之间有哪些相似点? 2、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这是一个什么句式?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4、指导朗读,体会它们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像孪生兄弟。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 2、课文用什么方法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举例)
3、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它有几种来源?(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3、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6、师小结: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板书设计 :
有水和生命
总起 孪生兄弟 同样?同样?同样?甚至 火星——地球的“孪 具体分析 火星照片资料 生兄弟” 岩石钻孔分析 无水原因 体积小 引力小 水大逃亡 谜——————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
【作业设计】: 1、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最初,地球和火星都没有水,( )荒凉寂寞,( )经常遭到彗星和陨石的袭击。 (2)地球上的水( )能留下来,( )孕育出了生命。
(3)( )火星对物体的吸引力小,( )气体脱离火星一去不复返。 (4)( )火星地下表真的有生命,( )它是怎么生存的呢? 2、有问有答: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反思:
7.克隆之谜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章中优美的句子;2、查、写、记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4、完成课后练习;5、熟读文章思路,归纳主题思想;6、在摘抄本上积累好的佳句) 二、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的情况。 三、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谈学习体会简单 四、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3、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 4、说说你喜欢的词语有哪些? 5、说说你喜欢的句子有哪些? 五、小结预习情况。 1、表扬预习得好的同学。 2、激励后进的同学向其他人学习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教师总结)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第三课时(反馈课) 一、谈话导入 二、学生质疑,当堂讨论交流 三、学生互相设计练习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Sì yàn cí xíng ( ) ( ) 2、组词: 列( ) 署( ) 锈( ) 裂( ) 薯( ) 诱(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无性繁殖是指( ),也称( ) (2)、许多植物( )、( )等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3)、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如( ) 4、你长大要当什么样的科学家?(发挥想象) 板书: 7\\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 诱人前景
教学反馈
8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自学提纲
1、借助资料,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自由轻声读读课文“摸盲文,拼单词”、“练习说话”这两件事,你能从哪些细节中感受到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哪些词、哪些句最让你感动,把它圈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独特的感受。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揣摩文字、对比阅读、想象说话写话等方法,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充分感受海伦人格的魅力,同时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有感而发。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 (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 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 (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
(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文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 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8、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作业设计
一、组词。
喉( ) 倾( ) 躁( ) 挠( ) 猴( ) 顷( ) 燥( ) 饶( ) 二、缩句。
1.就在这时,安妮。沙利文来到了海伦身边。
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 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为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存世人的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先解释再造句。
1.喜悦: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饥似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短文阅读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1、 用横线画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如饥似渴(sì shì) 一块(yī yí yì) 种子(zǐ zi) 吮吸(shǔn sǔn)
2、 根据要求从短文中找出词语。
“潮湿”的反义词_________ “指点”的近义词_________
3、 用“——”画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并仿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填空。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的女学者。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双目________,双耳_______,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下,她刻苦练习盲文,学会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最后竟然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________在残疾人身上。
5、 短文中的“说话”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中,可以看出沙利文老师对海伦的关爱。
9.《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海关小学 陈镜有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教案)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六步预习法”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二、语文学习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情况。 三、语文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 四、讨论交流: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第二课时 (展示课)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三、精读1—4自然段,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自然段,要把这四个自然段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段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同学们,第4小段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六、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第三课时(反馈课)
一、谈话引入正课:
1、通过上节课的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认真,善于学习、爱钻研,解决了许多问题。
2、通过第二课时的展示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学生质疑,当堂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fan nù ēn huì fù ráo ( ) ( ) ( ) yua tán kǎn k? xiǎng sh?u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饶( ) 坷( ) 腾( ) 锡( ) 绕( ) 何( ) 藤( )惕( ) 三、画出下列加点的字正确的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一个词。
⑴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jīn jìn)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组词:
⑵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 (qiánɡ jiànɡ)的呐喊?? 组词: 四、按要求写词语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经历 ( )的夜色 ( )的旋律 ( )的琴声 ( )的乐曲 ( )的脸庞 2、摘抄课文中的有关词语
描写月光月色:月光如银 描写阿炳身世:双目失明 描写乐曲旋律:委婉连绵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无锡的惠山,树林_________。藤萝_________。山脚下有_________清泉,人称“__________________”。
(2)起初,琴声 ,有如 , 。这似乎是阿炳在 ,在 ,在 。
(3)文中提到阿炳曾二次去过“天下第二泉”。第一次他只听到了 ,并没有太多的印象;第二次他听到了这样的泉声时,似乎听到了____________的叹息,____________的哭泣,____________的倾诉,____________的呐喊??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泉声,阿炳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这是因为 。
(4)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_________________,他爱
那 ,他爱那 ,他爱那 ??
(5)与其说是《二泉映月》 的旋律感染着人们,还不如说是阿炳 的精神感染着人们。
七、理解课文填空
《二泉映月》是一首 (乐器)演奏的乐曲,它是家住 的一位名叫 的艺人创作的。阿炳原名 ,从课文可见他是一个
的人。你从课外书上一定还知道他的一些作品《 》、《 》。 发展练习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汩汩清泉在松间月下青石上洇漫,如江南暮春之杏花随风轻飏纷纷飘零。我知道那漂泊的音符,该是百种无奈,千种沧桑,万种悲凉啊!在《二泉映月》那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中,我仿佛看到眼前鹅毛般的大雪从天而降,在江南无锡街道的小巷里,隐隐约约地传来一阵阵如泣如诉的乐音。不一会儿,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妇人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盲人在公园路上自东向西而来。他用右手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那把心爱的二胡挂在左肩。他一边走,一边呜呜咽咽地拉着,在纷纷扬扬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节选自《聆听二胡》作者:曹矞)
1、 结合这些文字,进行阅读,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联系音乐课关于贝多芬的内容,聆听《命运交响乐》,然后展开交流,抒发内心感慨,并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反思:
习作2
教学目标:
1、阅读老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老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读懂本次习作的要求,能参照老师的意见,把习作修改好,抄在自己的作文本上。 3、培养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 2、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准备:举行一次拔河比赛,获得拔河比赛的亲身体验。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教案) 一、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组织学生举行一次拔活比赛。 1、举行拔活比赛
2、组织讨论本次拔活比赛的亲身体验 3、学生汇报
三、阅读习作,找优缺点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拔河》这篇习作。
2、根据自己的拔河经验,说说这篇习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 (展示课)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同学们,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提到——文章不厌百回改,这就是告诉我们:“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今天,我们就要帮助一位同学来修改他写的作文《拔河》。 (板书:修改作文)
2、说到“修改作文”,我们平时写完一篇作文,都要求进行修改,谁来说说,你平时是怎么修改的?(改改错别字,找找病句??)
3、刚才大家所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修改作文还包括很多内容。 二、初读例文,明确要求
1、我们先来读读这位同学写的《拔河》。 2、这篇例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例文有什么不同? (多了许多符号)
3、认识各种修改符号,指名说。
(删除、补充、优秀词句)除了书上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修改符号? 4、认识“眉批”和“总批”
(1)除了这些修改符号,还有老师的意见——批语
(2)眉批:写在文章的旁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以例文中的眉批为例,说说优缺点)
总批:写在文章的最后,是对一篇文章的总体评价。 (以例文中的总批为例,说出文章的优缺点) 5、那么,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学生自读要求。 三、再读例文,明确改法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边回忆自己的拔河经历,边按照习作的要求,根据老师的眉批、总批,来帮这位同学修改作文吧。
2、重点指导修改第5自然段中的场面描写。
(1)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一小节该具体写,才能表现出拔河的精彩? (2)读读第5小节,结合老师的眉批,看看哪些地方写得不到位。
(没有抓住一两个同学拔河时的表情、动作、声音来写,也没有抓住拉拉队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写。) (3)除了前面“面”的描写,还可以进行“点”的描写,重点写一两个典型人物,如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同学,或者是班上力气最大和最小的同学,做到“点面结合”。 (4)学生边看图,边回忆,修改作文。 (5)指名读读自己修改后的文章。
3、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默读全文,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修改。
4、总结:在这篇习作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气氛,还必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完成习作。
学生习作,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第三课时
(反馈课教案) 一、总结归纳
1、学生说说修改习作的方法 2、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二、学以致用
1、学生自己写一篇小习作。
2、把自己的习作交给别的同学修改。 3、请同学向自己传授方法,交流体会 三、 总结导行
我们通过习作2的学习与训练,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实践,
体会到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习作中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把文章写得越来越好!
课题: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课)
一、要求学生按“语文五步预习法”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读、圈、查、划、抄——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二、语文学习小组长检查并汇报小组内预习情况。 三、语文学习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质疑问难,谈学习体会。 四、讨论交流:
(1)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什么时候远航?到底有多“远”?
(2)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3) 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4)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第二课时
(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三、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四、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3、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五、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第三课时 (反馈课)
一、谈话引入正课:
1、通过上节课的展示,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认真,善于学习、爱钻研,解决了许多问题。 2、通过第二课时的展示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二、学生质疑,当堂讨论交流。
练习巩固: 一.组词。
遣( ) 器( ) 梧( ) 撕( ) 遗( ) 嚣( ) 悟( ) 嘶(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停* ( )地扑向 ( )地出发 ( )的身体 ( )的仪器 ( )的态度
三、按要求抄写有关句子。 1.表现海上风浪险恶的句子: 2.表现郑和等人的不畏风浪的句子: 3.郑和远航的意义:
板书设计: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10、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教学后记: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要求学生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读、圈、查、划、抄——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摘抄好词句。 二、按提纲先自学后合作 1、“发愤”是什么意思? 2、司马迁受到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父亲临终前对他有什么嘱托?司马迁是怎样做的? 4、司马迁遭到什么横祸?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5、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6、受刑后他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和“﹋”画出来。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7、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交流展示过程:
第二课时
一、揭题,解题(生1组织学习)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生2组织展示)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生3组织)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生4组织)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生5组织)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生1组织)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前无古人 发愤著书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kù xíng chǐ rǔ tài shān hào jìn lì zì ( ) ( ) ( ) ( ) ( ) sì chù y?u lì fēi lái h?ng hu? bēi fan jiāo jiā ( ) ( ) ( ) 二、在括号里选择搭配准确的词下划“——” 四处(游历 游览) (研读 阅读)历史文献 牢记(嘱咐 嘱托) (充足 充实)历史知识 三、顺理成章(请按课文内容理清顺序)
( )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 《史记》。 ( )司马迁立志编写史书,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
( )面对飞来横祸,司马迁没有屈服,仍然坚持写史书。
(完成本题后,你有什么发现?能按顺序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吗?)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____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_____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根据课文内容,在空白处填上相相应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记》共有130篇,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形式。
15、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教学重点:
作者是从那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自学提纲: 【学习提纲】
一、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前独立预习。
读、圈、查、划、抄——读通课文,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勾画摘抄好词好句,归纳主要内容。
二、师生讨论归纳,提炼学习提纲:(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小组交流。) 1、维也纳被称为什么?坐落在哪里?
2、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A、“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B、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A、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B、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国家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交流展示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师: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上维也纳之旅,去感受音乐之都的魅力吧!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1、维也纳为什么能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呢?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呢? 2、交流: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三、解决问题,重点研读
第一个问题(课文第二自然段)生1组织学习: (1)指名回答,找出这小节的中心句。 (2)教师引导理解“摇篮”。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我们最初成长的地方)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3)利用图片、抓重点字词引导理解,生简介音乐家。(出示图片)(抓“许多著名的”、“都在”、“大部分”理解)
(4)教师总结:是啊,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的成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
(5)拓展延伸:少年宫是____的摇篮。___是____的摇篮。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师:现在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引读第一句) 第二个问题(课文第三自然段):生2组织展示 (1) 学习第三小节
师:说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第二个原因是?
你知道装饰什么意思吗?(装扮)是的,维也纳用音乐装扮着自己。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好了。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呢?
生:在这儿到处……铜像或大理石像。(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时候主要抓住了哪些词。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出示图片)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生:为了……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出示图片)师:还有吗?生:就连王宫花园……也用鲜花……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师:是啊,维也纳用音乐装饰着自己,一起来把第二小节读好。 过渡:音乐之都维也纳到处充满着音乐的氛围。课文还从哪个方面来叙述? 第三个问题(课文第四自然段):生3组织学习 (1) 学习第四小节(女生读)
师:你从哪看出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生:人们在漫步时……(两句)
师:从这两句话中这里体会到了……(音乐与自然、人类巧妙地连在了一起。)齐读。 生:维也纳的许多家庭…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维也纳人民沉浸在音乐中的画面)(出示图片) 说话练习: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合家欢乐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比如在我们中国八月十五是合家欢乐的日子,我们都做些什么呢?(生交流)师过渡:而维也纳人民呢?他们真是把音乐当作精神食粮了啊!一起来读好这一句。 师:还有吗?
生:更有趣的是,政府会议……成了一种习惯。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师过渡:是啊,在维也纳小到普通人民大到政府,音乐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维也纳人民的一种习惯。我们一起拿起书读这一小节,把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迫切需要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个问题(课文第五六自然段)生4组织学习:
师: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
默读第五自然段,说说国家歌剧院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宏伟壮观,在全世界影响巨大。)(出示图片) (1)交流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A、交流:“1642个座位”、“567座位”、“110人的乐队”、“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歌剧院大——抓住数字读好相关的几句话。歌剧院金碧辉煌——作者连用四个“金色”体现金碧辉煌。(出示图片)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2)交流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这么宏伟壮观的歌剧院一定会举办盛大的音乐会,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教师引读:“年新年,……。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导学生深入体会歌剧院中浓浓的音乐氛围,感受到歌剧院在全世界影响巨大。 四.学习总结,布置作业
1、维也纳何以称得上是世界音乐之都?归纳板书,课文以总起分述的结构,把音乐之都维也纳展示在我们面前。
师:难怪有人会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就没有维也纳,失去了音乐,维也纳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美。”维也纳每天都沉浸在悠扬的乐曲之中。学完课文,你一定会对美丽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由衷地赞叹吧!请你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2、课后作业: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总起 分述
古典音乐的摇篮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19音乐之都维也纳 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歌剧中心 1、读拼音,写词语
2、将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接起来
波光粼粼的 圆舞曲 谱写 音乐会 优雅轻快的 多瑙河 陈列 乐章 美观大方的 协会大厦 放置 乐谱 金碧辉煌的 歌剧院 举行 胸像 3、联系上下文,写写带点词的意思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
(2)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单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3)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_________ 之者,是欧洲______ 的摇监,是一座______ 的城市。
(2)18世纪以来,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________ 音乐生涯,谱写了________优美的乐章
(3)、“金色大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金色大厅”“音乐之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合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了街头巷尾。”这句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正在阅读:
突发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03-11
防静电工作区技术要求GJB3008-16
最新整理市国土资源局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创建活03-13
中南大学机械原理部分答案09-27
在全县2021年年轻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7
教师讲课模版必知09-06
智能变电站高压测控装置调试指导书10-17
叶芝及其诗歌(1)11-29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兴达
- 双脚
- 春光
- 语文
- 年级
- 我们
- 第四章复习(修改)
- 2014年美赛数模B题-Finalist
- 维修电工技术技能大赛理论知识题库
- 在职管理人员考试题
- 2017江苏小高考地理易错题整理汇总
- 《资本论》读书心得
- 财务管理习题
- 扫地机器人的使用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 电力调度员实操题(二级) - 图文
- 2015-2020年中国印铁制罐市场深度研究与投资可行性报告 - 图文
-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交换机安全技术要求-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企业价值评估论文
- 七年级数学思维探究(27)图形生长的奥秘(有答案)
- 年龄问题及其几种解法
- 注册表恢复光盘刻录功能和禁用更改主页设置
- 九年级政治复习教案
- 建湖县芦沟镇中心小学德育现场会活动方案
- 动量词“回”“次”的差异及运用
- 国有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山东理工大学校史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