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国学经典导论简答题 论述题

更新时间:2024-03-05 04:2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认为,那些在政坛上地位显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学问高、能力强,而是体现在做人的修养、理想抱负、人格操守。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坚守做人的准则,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这便是伟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无私”,认识到正义在己,从而坚贞不渝,不因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不为外力的阻碍而放弃,甚至可以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它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不是一般所谓的“精气”、“血气”,而是充满正义、充满仁义道德的正气、骨气。这种气,阳刚、强劲,气壮山河,气贯长虹。这种浩然之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诱而坚持正义,服从真理,刚直不阿,坚忍不拔。

3、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应该珍视的。但是,如果生命与正义不可两全,二者必须作出抉择的话,我们就不能苟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义。因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价值,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准则。

4、简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

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此处的“罢黜”和“独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学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学中只以儒家为尊。(40%)此处的“儒术”,已经是根据汉帝国长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学(40%)这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转型(20%)。

5、董仲舒学说和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国家长治久安为目标。(40%)

第二、在阐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时,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从历史(纵向)和现实(横向)两个层面的对比分析中揭示汉朝健康发展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40%)

第三、其学术、思想在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都深刻而系统。但理想主义气息过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20%)

6、朱熹是如何论述“民富”与“君富”的关系的。 (1)“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60%) (2)“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批判鞭挞那些为了满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员。 (40%)

7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道”的主要内容。 1、道,万物之宗 2、“道”生物有一个由少到多的量的积累过程 3、“道”具有形而上的优越性和不可言说性 4、“道”的辩证性质 5、“道”的本质是“自然”“无为”

8、你如何理解理解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

答:人们顺从了自然大道,就会无灾无害,甚至会永恒不朽;违背了自然大道,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走向自已意愿的反面。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恶果,

要遵循自然,反对人为束缚。

9.简述古代文学作品中“道”的主要内容 1、关注民生疾苦 2、达则兼济天下 3、舍生取义

10、简述佛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所造成的影响。(自己总结) 11、试述现代新儒学的基本思想。

1、复兴儒学 2、返本开新 3儒家资本主义

12、儒学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六个)时期? 儒学大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6个时期: 先秦为儒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两汉为儒学经学化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为儒学的玄学化和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时期; 宋明为儒学理学化的时期; 清代为儒学的综汇期。

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型时期。 二、论述题

1、举例分析孔子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自己总结) 2、简要论述孟子“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孔子首创仁学,孟子继承并发展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具体表现在: 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孟子认为,王道是重视道德教化非强权的政治观,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依靠仁德的感召力使天下来服,使百姓心悦诚服。霸道是凭借实力的强权政治观,霸道就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刑罚压服百姓,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因而就会失去民心。孟子认为,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制止兼并战争。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但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对于商汤、文武领导的推翻暴虐王朝的正义战争,孟子是支持和赞扬的。

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孟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巧取豪夺,认为取之于民应有一个限度。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主张关卡与市场只稽查不征税,开放水域、山林,以利人民。什么是制民之产呢?就是国家分配给每家农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让他们吃穿自给自足,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有了土地,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轻则违法,重则造反。

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张兴办学校,加强教育。兴办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引导人民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道德情操高尚,和谐安定的社会,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社会。 3、简要论述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答: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孟子 · 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

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

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哲人。当然,在我们今天来看,所谓人性,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

4、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普遍具有民本主义情怀,请论述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1)宋朝官无世守,民无常贱的社会格局。(25%) (2)顶尖士大夫“得君行道”、“致君泽民”的需要。(25%)

(3)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朱熹生活的南宋时期统治阶级除了少数特别有良知、抱负的士大夫之外,从总体上来看恰恰特别蔑视底层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在以天下兴衰为己任的朱熹看来,这是宋朝的心腹之患。(25%) (4)朱熹本人的出身和经历的影响(25%)

5、民本主义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学术思想中有何鲜明体现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针对以皇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阶级而不是广大民众的

2、朱熹为官始终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动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约束、引导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观念上对普通民众巧取豪夺、滥施淫威的社会阶层(贪官污吏和豪强、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动全面体现孔子的“有教无类”原则。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观十分珍贵。这是实现他的民本主义愿望的一种内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滥用大赦,朱熹对此表示反对。但其出发点主要是体恤贫弱民众的疾苦。 7、朱熹为官的风格是“亲民”和“爱民”。当然民众也敬爱他 6、试论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现代管理意义? 答:老子认为最高明的统治者“治大国若烹小鲜。”他希望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务必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不要经常地翻动它。 老子提倡“以正治国”,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阶级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则是治理天下的四大中心价值。

其现代意义表现在:我们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在各级组织建设中,作为各级领导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种“道”的德性,置于自己的心灵深处,排除杂念邪恶、功名利禄,不经常折腾、滋事扰民,不搞窝里斗,尔虞我诈。

7、举例分析巴蜀神话与远古传说中主要蕴含了哪些哲学、史学内容?(自己总结) 8、试述汉代巴蜀文化的辉煌成就? 巴蜀文化的首次辉煌于汉代(10%) 1. 大汉声威与巴蜀。(50%)

(1)汉代时代精神的文化言说代表。 (2)巴蜀物质文化的发展盛况。

(3)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诞生的产床与摇篮。 (4) 道家哲学的中继与整理。 (5) “西道圣人”扬雄。

2. 蜀籍作家的辉煌崛起和对中国文化美学新开拓。(20%) (1)司马相如的成就(2)扬雄(3)王褒 3. 魏晋时期文学状况(5%) 4. 史学在蜀。(10%)

5. 国家视野下的巴蜀。(5%)

9结合当今中国的现实,分析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趋势。

本题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so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