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
更新时间:2023-06-06 18: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60年代的高速增长阶段,70年代的滞胀阶段,80年代深刻的危机继之以低通胀的缓慢增长阶段,90年代以来的低通胀高增长阶段。
1. 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以
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最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战后的大萧条使美国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大规模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实行“新政”。其基本精神是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调节经济。在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和对外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新的政策和法令。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配套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财政政策看,罗斯福政府抛弃了传统平衡财政预算政策,首开和平时期赤字财政预算的先河,通过大量举债的方法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和对落后地区进行开发,促使经济复苏和增长。同时,又配合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他们信奉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就业和实际产出的变化,可以利用货币政策来反对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正是“新政”创造性地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很快就把国家从危机的深渊中拯救了出来。
到年代末,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被美国最高当局所接受,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以后各界
政府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肯尼迪政府的政策工具是减税。他们相信削减个人所得税可以促使家庭更多的消费,这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结果会导致产量增加而价格维持不变。因为经济具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生产性工人与机器处于闲置状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减税政策的效果是:失业率在1965年下降到4.4%,60年代的其余各年中则保持在低于4%的水平,而实际GDP从1964年1966年则以令人瞩目的5.5%的平均速度增长。
从总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经济处于高就业和价格稳定的状态。这得力于成功使用宏观经济政策。这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是需求管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前期与后期的经济环境不同,因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同。
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
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但只能缓解,不能消除“滞涨”。
滞胀的原因
从国际背景看,美国在60—70 年代滞胀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冲击,如1964—1970 年的越南战争、1973 年的阿以战争与1978 年伊朗政变所导致的全球石油危机。这些外部性事件的强烈冲击恰恰是美国经济三次滞胀周期的前奏,也可以说,这些外部事件对经济的滞胀周期有激发作用。外部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对总供给的负面影响,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与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步大幅攀升。
美国政府在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主,政策目标主要在于应付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并为此常常不得不以通货膨胀的攀升为代价。高就业率的政策目标是导致滞胀周期恶化与通货膨胀率持续攀升的主要根源。美国政府之所以在滞胀时期更多地倾向于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而不以控制通货膨胀紧缩性政策为目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追求过高的就业率。
进入70年代后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的新情况。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有此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相机抉择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相机抉择政策彻底失败。加之石油危机的推波助澜,美国经济在首次出现负增长的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两位数。面对
这一形势,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全面调整,国家干预经济的指导思想、干预的范
围和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国家干预和市场力量二者对比关系上作了调整,主张加强市场调节,缩小政
府的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转为抑制通货膨胀。美国政府通过非中性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量来扭转经济形势。(2)调整所有制结构。70年代美国政府新建了一批国有企业和国家参股的合营企业,使国有经济的比重上升。为私人公司提供了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在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引导投资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对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相应调整。将一些原由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计划改由其他社会组织分担,实现社会福利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4)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推行新贸易法。新贸易法的目的在于消除美国的贸易障碍,扩大出口,消除贸易逆差。
70年代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调节的范围由局部调节转为全面调节;调节的手段由财政政策为主转为货币政策为主。但从整体上看仍属于需求管理。这一时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不佳。由于美联储选择银行信用作为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使得美联储在长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力较弱,很难作出有效的分析以确定信贷行为扩张至何程度会引起将来的通货膨胀;加之美联储信奉非中性货币政策,认为货币政策可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致使货币供应量由于长期快速增长而大大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居高不下。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的“反滞胀”措施
20 世纪80 年代,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滞胀,美国总统里根采取了攻击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其中心思想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限制,实行大规模减税。
(一) 大幅度提高利率,压缩货币供应量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从1978 年10 月开始大幅度提高贴现率,由9 月的11%提高为
12%,此后又多次上调,到1981 年1 月达到13.5%。同期,优惠利率相应地从12.75%提高为15%,再提高为20.16%。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利率。
(二)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效应抑制通货膨胀
美国在80 年代初期用松动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搭配,一方面提高利率,压缩货币 供应量;另一方面,实行减税、加速折旧法和大量增加军费开支,结果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但是美国的做法颇有新意,它利用浮动汇率制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反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这就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推动利率上升;高利率吸引外资进入,抬高美元汇价;高汇价抑制出口促进进口。这样,既支持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又改善国内商品供求关系,从而收到反通货膨胀的效果,这种做法对生产的冲击力比较小。所以在8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回升较快,通货膨胀率也明显降低。
(三)进行税制改革,降低税率
(四)经济结构开始调整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美国以高新技术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传统工业已被新技术所改造。同时三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
4.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从1991年4月开始到2001年3月,连续增长 120个月,超过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106个月的增长,更超过了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92个月的增长。
持续近10年的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局面的出现,与克林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运用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克林顿政府所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
(一) 实行以“平衡预算”为目标的财政政策。
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总体目标是:优化财政开支结构,逐步减少财政赤字,最终实现财政盈 余。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增收与节支两个方面大规模削减了财政赤字。1.“增收”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1)提高高收入阶层的所得税率,2)提高公司所得税率。2.“节支”的财政政策。节支主要是削减国防预算、医疗保健费用,裁减联邦雇员、压缩行政费用等。
(二)实行以遏制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90年代以来美联储把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新目标。放弃了实行近20年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指标的做法,而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以调整利率作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率升降变化来调整利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恶化起到了根本性作用。
(三)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政策。
克林顿政府充分认识到,在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90年代,保持和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政府还实行产业倾斜政策,确定一些对未来国际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高科技产业,并给予支持和扶助,从而确保美国在未来高科技竞争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
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美联储实施的量化宽松为例,其政策实施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
零利率政策
量化宽松政策的起点,往往都是利率的大幅下降。利率工具失效时,央行才会考虑通过量化宽松政策来调节经济。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连续10次降息,隔夜拆借利率由5.25%降至0%到0.25%之间。
补充流动性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的贷款人”的身份救市。收购一些公司的部分不良资产、推出一系列信贷工具,防止国内外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出现过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美联储在这一阶段,将补充流动性(其实就是注入货币)的对象,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扩展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主动释放流动性
2008年到2009年,美联储决定购买3000亿的美元长期国债、收购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大量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这一阶段,美联储开始直接干预市场,直接出资支持陷入困境的公司;直接充当中介,面向市场直接释放流动性。
引导市场长期利率下降
2009年,美国的金融机构渐渐稳定,美联储渐渐通过公开的市场操作购买美国长期国债。试图通过这种操作,引导市场降低长期的利率,减轻负债人的利息负担。到这一阶段,美联储渐渐从台前回到幕后,通过量化宽松为社会的经济提供资金。
这一在当前几乎普及全球的非常规政策措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但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并且或将给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量化宽松极有可能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不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是,一旦经济出现恢复,货币乘数可能很快上升,已经向经济体系注入的流动性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直线飙升,流动性过剩在短期内就将构成大问题。
量化宽松政策,不仅降低了银行的借贷成本,也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借贷成本。现在全球同此凉热,各国政府都在实行超低利率,其本意是希望经济迅速复苏。但结果事与愿违,那些本该进入实体经济的量化宽松货币,在有些国家却流入了股市,比如美国,在经济基本面根本没有利好的情况下,股市却扶摇直上
正在阅读:
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06-06
2017年中国玉米淀粉市场行情动态与投资战略分析(目录) - 图文06-11
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03-20
2009-2010第一学期教学计划09-11
四川省绵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Word版含04-03
2018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05-05
坐通勤车工薪族的EDC04-06
2015年新学期开学国旗下讲话稿12-27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经济政策
- 美国
- 战后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讲课提纲
- R407C与R410A的比较
- 【原创】《化学三年经典错题本》(通用)2014届高三二轮之离子共存(含解析)
- 工程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 番茄果实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2015年度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考试20150929
- 银行卡从业人员专业认证培训作业 - 副本
- POLO轿车的常见故障表现以及解决方法
- 品牌轮滑鞋价格报价表
-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训练及答案
-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 关于钻孔灌注桩质量通病的成因与预防研究
- 三明市清流县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Part A同步练习
- 09年同等学力日语基础班第6课讲义试题三
- 海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海产品加工项目建议书
- 国际象棋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 论如何利用镜头角度成功塑造人物形象
- 人教版物理八下4.3《汽化和液化》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