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更新时间:2024-01-15 15:5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一、选择题

1. (2014?山东枣庄,第3题3分)如图,AB∥CD,AE交CD于C,∠A=34°,∠DEC=90°,则∠D的度数为( )

A. 17° 考点: 分析: 34° B. 56° C. 124° D. 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DCE=∠A,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 解:∵AB∥CD, ∴∠DCE=∠A=34°, ∵∠DEC=90°, ∴∠D=90°﹣∠DCE=90°﹣34°=56°.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 1.(2014?湖南张家界,第7题,3分)如图,在Rt△ABC中,∠ACB=60°,DE是斜边AC的中垂线,分别交AB、AC于D、E两点.若BD=2,则AC的长是( )

4 A.B. 4 8 C. D. 8 考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 分析:求出∠ACB, 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求出AD=CD,求出∠ACD、∠DCB,求出CD、AD、AB,由勾股定理求出BC,再求出AC即可. 解答:解:如图,∵在Rt△ABC中,∠ACB=60° , ∴∠A=30°. ∵DE垂直平分斜边AC, ∴AD=CD, ∴∠A=∠ACD=30°, ∴∠DCB=60°﹣30°=30°, ∵BD=2, ∴CD=AD=4, ∴AB=2+4+2=6,

在△BCD中,由勾股定理得:CB=2在△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C=故选:B. , =4,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 内角和定理等知识点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这些定理进行推理的能力,题目综合性比较强,难度适中. 3. (2014?十堰9.(3分))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DE⊥BC,垂足为点E,连接AC交DE于点F,点G为AF的中点,∠ACD=2∠ACB.若DG=3,EC=1,则DE的长为( )

A.2 B. C. 2 D. 考点: 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可得DG=AG,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GAD=∠GDA,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CGD=2∠GA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等量关系可得∠ACD=∠CG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CD=DG,再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答: 解:∵AD∥BC,DE⊥BC, ∴DE⊥AD,∠CAD=∠ACB ∵点G为AF的中点, ∴DG=AG, ∴∠GAD=∠GDA, ∴∠CGD=2∠CAD, ∵∠ACD=2∠ACB, ∴∠ACD=∠CGD, ∴CD=DG=3, 在Rt△CED中,DE==2. 故选:C. 点评: 综合考查了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解题的关键是证明CD=DG=3.

4. (2014?娄底8.(3分))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B.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C.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考点: 命题与定理. 分析: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A进行判断;根据菱形的性质对B进行判断;根据矩形的性质对C进行判断;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对D进行判断. 解答: 解:A、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所以A选项的说法正确; B、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所以B选项的说法正确; C、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所以C选项的说法错误;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D选项的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事物的语句叫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称为定理. 5. (2014?山东淄博,第10题4分)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点E是AD的中点,且AE=1,BE的垂直平分线MN恰好过点C.则矩形的一边AB的长度为( )

A. C. D. 2

考点: 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矩形的性质.

分析: 本题要依靠辅助线的帮助,连接CE,首先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BC=EC.求出EC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 解答: 解:如图,连接EC. ∵FC垂直平分BE, ∴BC=EC(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又∵点E是AD的中点,AE=1,AD=BC, 故EC=2

1 B.

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CD=故选:C.

=.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矩形的性质,本题的关键是要画出辅助线,证明BC=EC后易求解.本题难度中等.

二、填空题

1. (2014?山东威海,第17题3分)如图,有一直角三角形纸片ABC,边BC=6,AB=10,∠ACB=90°,将该直角三角形纸片沿DE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则四边形DBCE的周长为 18 .

考点: 分析: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先由折叠的性质得AE=CE,AD=CD,∠DCE=∠A,进而得出,∠B=∠BCD,求得BD=CD=AD==5,DE为△ABC的中位线,得到DE的长,再在解答: 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到AC=8,即可得四边形DBCE的周长. 解:∵沿DE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 ∴AE=CE,AD=CD,∠DCE=∠A, ∴∠BCD=90°﹣∠DCE, 又∵∠B=90°﹣∠A, ∴∠B=∠BCD, ∴BD=CD=AD==5, ∴DE为△ABC的中位线, ∴DE==3,

∵BC=6,AB=10,∠ACB=90°, ∴, 点评: ∴四边形DBCE的周长为:BD+DE+CE+BC=5+3+4+6=18. 故答案为:18. 本题主要考查了折叠问题和勾股定理的综合运用.本题中得到ED是△ABC的中位线关键. 2. (2014?山东枣庄,第18题4分)图①所示的正方体木块棱长为6cm,沿其相邻三个面的对角线(图中虚线)剪掉一角,得到如图②的几何体,一只蚂蚁沿着图②的几何体表面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为 (3

+3

) cm.

考点: 分析: 解答: 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截一个几何体 要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需将图②的几何体表面展开,进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结果. 解:如图所示: △B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是等边三角形, 在Rt△BCD中,CD=∴BE=CD=3cm, =3cm, =6cm, 在Rt△ACE中,AE=∴从顶点A爬行到顶点B的最短距离为(3+3)cm. 故答案为:(3+3). 点评: 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本题就是把图②的几何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2014?山东潍坊,第18题3分)我国古代有这样一道数学问题:“枯木一根直立地上'高二丈周三尺,有葛藤自根缠绕而上,五周而达其顶,问葛藤之长几何?,题意是:如图所示,把枯木看作一个圆柱体,因一丈是十尺,则该圆柱的高为20尺,底面周长为3尺,有葛藤自点A处缠绕而上,绕五周后其末端恰好到达点B处.则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__________尺.

考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这种立体图形求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展开成为平面内的问题解决,展开后可转化下图,所以是个直角三角形求斜边的问题,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 解答:解:如图,一条直角边(即木棍的高)长20尺,

另一条直角边长5×3=15(尺),因此葛藤长15?20=25(尺). 故答案为: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关键是把立体图形展成平面图形,本题是展成平面图形后为直角三角形按照勾股定理可求出解. 4. 半径为2,点O2在射线OB上运动,且⊙O2始终与OA相切,当⊙O2和⊙O1相切时,⊙O2

的半径等于 .

22

考点:圆和圆相切的性质,勾股定理. 分析: 作O2C⊥OA于点C,连接O1O2,设O2C=r,根据⊙O1的半径为2,OO1=7,表示出O1O2=r+2,O1C=7﹣r,利用勾股定理列出有关r的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如图,作O2C⊥OA于点C,连接O1O2, 设O2C=r,∵∠AOB=45°,∴OC=O2C=r, ∵⊙O1的半径为2,OO1=7, ∴O1O2=r+2,O1C=7﹣r, ∴(7﹣r)2+r2=(r+2)2,解得:r=3或15, 故答案为:3或15.

点评:本题考查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图形,难度中等.

5. (2014?江西抚州,第14题,3分)如图,两块完全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和A'B'C'重合在一起,将三角板A'B'C'绕其顶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角α(0°< α≤90°),有以下四个结论: ①当α=30°时,A'C与AB的交点恰好为AB的中点; ②当α=60°时,A'B'恰好经过点B; ③在旋转过程中,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A'?BB'; ④在旋转过程中,始终存在AA'?BB',

其中结论正确的序号是 ① ② ④ .(多填或填错得0分,少填酌情给分)

解析:如图1,∵α=30°,∴∠ACA′=∠A=30°,∠BCA′=∠B=60°,∴DC=DA,DC=DB,∴DA=DB,∴D是AB的中点.正确

如图2,当α=60°时,取A′B′的中点E,连接CE,则∠B′CE=∠B′CB=60°,又CB=CB′,∴E、B重合,∴A′、B′恰好经过点B.正确 如图3,连接AA′,BB′,则⊿CAA′∽⊿CBB′,∴

AA?AC??tan60??3,∴AA′=3BB′.?BBBC错误

如图4,∠A′B′D=∠CBB′-60°,∠B′A′D=180°-(∠CA′A+30°), ∴∠A′B′D+∠B′A′D=90°+∠CBB′-∠CA′A ∵ ∠CBB′=∠CA′A ,

∴∠A′B′D+∠B′A′D=90°,即∠D=90°, ∴AA′⊥BB′.正确 ∴①,②,④正确.

6. (2014年湖北咸宁13.(3分))如图,在扇形OAB中,∠AOB=90°,点C是

上的一个动

点(不与A,B重合),OD⊥BC,OE⊥AC,垂足分别为D,E.若DE=1,则扇形OAB的面积为

考点: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垂径定理;扇形面积的计算.

分析: 连接AB,由OD垂直于BC,OE垂直于AC,利用垂径定理得到D、E分别为BC、AC的中点,即ED为三角形ABC的中位线,即可求出AB的长.利用勾股定理、OA=OB,且∠AOB=90°,可以求得该扇形的半径. 解答: 解:连接AB, ∵OD⊥BC,OE⊥AC,

∴D、E分别为BC、AC的中点, ∴DE为△ABC的中位线, ∴AB=2DE=2.

又∵在△OAB中,∠AOB=90°,OA=OB,

∴OA=OB=AB=,

∴扇形OAB的面积为:故答案是:

=.

点评: 此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扇形面积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熟练掌握定理是解本题的关键.

7. (2014?年山东东营,第14题3分)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12米,另一棵高6米,两树相距8米,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数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 10 米.

考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分析: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小鸟沿着两棵树的树梢进行直线飞行,所行的路程最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两点之间的距离求出. 解答: 解:如图,设大树高为AB=12m, 小树高为CD=6m, 过C点作CE⊥AB于E,则四边形EBDC是矩形, 连接AC, ∴EB=6m,EC=8m,AE=AB﹣EB=12﹣6=6(m),

在Rt△AEC中,AC=故小鸟至少飞行10m. 故答案为:10.

=10(m).

点评: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实际得出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2014?四川宜宾,第14题,3分)如图,在Rt△ABC中,∠B=90°,AB=3,BC=4,将△ABC折叠,使点B恰好落在边AC上,与点B′重合,AE为折痕,则EB′= 1.5 .

考点: 分析: 翻折变换(折叠问题) 首先根据折叠可得BE=EB′,AB′=AB=3,然后设BE=EB′=x,则EC=4﹣x,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求得AC的值,再在Rt△B′E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22=(4﹣x)2,再解方程即可算出答案. 解答: 解:根据折叠可得BE=EB′,AB′=AB=3 设BE=EB′=x,则EC=4﹣x, ∵∠B=90°,AB=3,BC=4,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B′C=5﹣3=2, 在Rt△B′EC中,由勾股定理得,x2+22=(4﹣x)2, 解得x=1.5. 故答案为:1.5.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关键是分析清楚折叠以后哪些线段是相等的. 9.(2014?四川凉山州,第16题,4分)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为 5或 考点: 专题: 分析: 勾股定理. 分类讨论. 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的长,但没有明确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分两种情况讨论:①3是直角边,4是斜边;②3、4均为直角边;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上述两种情况下,第三边的长. 解:①长为3的边是直角边,长为4的边是斜边时: 第三边的长为:=; .

解答: ②长为3、4的边都是直角边时: 第三边的长为:=5; 点评: 故第三边的长为:5或.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要注意的是由于已知的两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并不明确,所以一定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 10.(2014?四川凉山州,第26题,5分)如图,圆柱形容器高为18cm,底面周长为24cm,在杯内壁离杯底4cm的点B处有乙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2cm与蜂蜜相对的点A处,则蚂蚁从外币A处到达内壁B处的最短距离为 20 cm.

考点: 分析: 解答: 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将杯子侧面展开,建立A关于EF的对称点A′,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的长度即为所求. 解:如图: 将杯子侧面展开,作A关于EF的对称点A′, 连接A′B,则A′B即为最短距离,

A′B=故答案为:20. ==20(cm).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图形展开,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1.(2014?甘肃白银、临夏,第13题4分)等腰△ABC中,AB=AC=10cm,BC=12cm,则BC边上的高是 cm.

考点: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BD=BC=6cm,然后在直角△ABD中,利用 勾股定理求得高线AD的长度. 解答:解:如图,AD是BC边上的高线. ∵AB=AC=10cm,BC=12cm, ∴BD=CD=6cm, ∴在直角△ABD中,由勾股定理得到:AD=故答案是:8. ==(8cm).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定理和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把 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三、解答题

1. (2014?上海,第22题10分)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过点A作AE⊥CD,AE分别与CD、CB相交于点H、E,AH=2CH. (1)求sinB的值;

(2)如果CD=,求BE的值.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 分析:(1)根据∠ 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可得出CD=BD,则∠B=∠BCD,再由AE⊥CD,可证明∠B=∠CAH,由AH=2CH,可得出CH:AC=1:,即可得出sinB的值; (2)根据sinB的值,可得出AC:AB=1:,再由AB=2,得AC=2,则CE=1,从而得出BE. 解答:解: (1)∵∠ACB=90°,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 ∴CD=BD, ∴∠B=∠BCD, ∵AE⊥CD, ∴∠CAH+∠ACH=90°, ∴∠B=∠CAH, ∵AH=2CH, ∴由勾股定理得AC=CH, ∴CH:AC=1:, ∴sinB; , (2)∵sinB∴AC:AB=1:, ∵CD=, ∴AB=2, 由勾股定理得AC=2,则CE=1, 在Rt△ABC中,AC2+BC2=AB2, ∴BC=4, ∴BE=BC﹣CE=3.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注意性质的应用,难度不 大. 2. (2014山东济南,第27题,9分)如图1,有一组平行线l1∥l2∥l3∥l4,正方形

ABCD的四个顶点分别在l1,l2,l3,l4上,EG过点D且垂直于l1于点E,分别交l2,l4于

点F,G,EF?DG?1,DF?2.

(1)AE? ,正方形ABCD的边长= ;

EG绕点A顺时针旋转得到?AE?D?,旋转角为?(0????90?),点D?(2)如图2,将?A在直线l3上,以AD?为边在的E?D?左侧作菱形AD?C?B?,使点B?,C?分别在直线l2,l4上. ①写出?B?AD?与?的函数关系并给出证明;

?②若??30,求菱形AD?C?B?的边长.

RT?GDC【解析】(1)在RT?AED,

中,AD=DC,又有?ADE和?DAE互余,?ADE和

?CDG互余,故?DAE和?CDG相等,?AED??GDC,知AE?GD?1,

22 又AD?1?2?3,所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3?10.

’?,RT?AED?A?BM (2)①过点B?作B?M垂直于l1于点M,在RT中, ’B?M=AE’,AD?=AB?,故RT?AE’D??RT?AB?M,所以?D?AE,?B?AM互余,?B?AD?与?之和为90?,故?B?AD?=90?-?.

②过E点作ON垂直于l1分别交l1,l2于点O,N,

若??30?,?E?D?N?60?,AE?=1,故E?O=1553, E?N=, E?D??, 223由勾股定理可知菱形边长为2584?1?. 333.(( 2014年河南) 22.10分)(1)问题发现

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填空:(1)∠AEB的度数为 60 ;

(2)线段AD、B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AD=BE 。

解:(1)①60;②AD=BE. …………………………………………2分 提示:(1)①可证△CDA≌△CEB,

∴∠CEB=∠CDA=1200, 又∠CED=600,

∴∠AEB=1200-600=600. ②可证△CDA≌△CEB,

∴AD=BE

(2)拓展探究

如图2,△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ACB=∠DCE=900, 点A、D、E在同一直线上,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及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2)∠AEB=900;AE=2CM+BE. …………………………4分 (注:若未给出本判断结果,但后续理由说明完全正确,不扣分) 理由:∵△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0, ∴AC=BC, CD=CE, ∠ACB=∠DCB=∠DCE-∠DCB, 即∠ACD= ∠BCE

∴△ACD≌△BCE. ……………………………………………………6分 ∴AD = BE, ∠BEC=∠ADC=1350.

∴∠AEB=∠BEC-∠CED=1350-450=900.……………………………7分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CE中,CM为斜边DE上的高, ∴CM= DM= ME,∴DE=2CM.

∴AE=DE+AD=2CM+BE……………………………………………………8分

(3)解决问题

如图3,在正方形ABCD中,CD=2。若点P满足PD=1,且∠BPD=900,请直接写出点A到BP的距离。 (3)

3?13?1或………………………………………………………10分 22 【提示】PD =1,∠BPD=900,

∴BP是以点D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OD的切线,点P为切点. 第一种情况:如图①,过点A作AP的垂线,交BP于点P/, 可证△APD≌△AP/B,PD=P/B=1, CD=2,∴BD=2,BP=3, ∴AM=

1/13?1PP=(PB-BP/)= 222 第二种情况如图②,

可AM

1/13?1PP=(PB+BP/)= 22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ri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