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讲)-2016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讲练测(原卷版)

更新时间:2023-03-15 04: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讲练测之讲案【新课标版化学】

[来源学*科*Z*X*X*K]

专题十 电解质溶液与离子平衡

考向一 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水的离子积

(1) 考纲要求

1.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3.了解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

4.了解溶液pH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

(2) 命题规律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化学平衡的延伸和应用,也是高考中考点分布较多的内容之一。电离平衡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酸碱中和反应中有关弱电解质参与计算等等。近几年高考未出现大的变化,还是以传统题目为主,以后高考的考查方向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电离平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例1】【2015新课标Ⅰ卷理综化学】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

稀释至体积V,pH随lgV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V0是( )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Vc(M?)D.当lg=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 增大

V0c(R?)Vc(M?) lg?V0c(R)【例2】【2015广东理综化学】一定温度下,水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升高温度,可能引起有c向b的变化 B.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0×10-13 C.该温度下,加入FeCl3可能引起由b向a的变化 D.该温度下,稀释溶液可能引起由c向d的变化

一、弱电解质及其电离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特征:①动:υ(电离)=υ(结合)≠0的动态平衡;②定:条件一定,分子和离子浓度一定;③变: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发生移动。

(2)影响因素(以CH3COOH

CH3COO+ H+为例)

①浓度:加水稀释促进电离,溶液中n(H+)增大,c(H+)减小②温度:升温促进电离(因为电离过程是吸热的)③相关离子:例如加入无水CH3COONa能抑制电离,加入盐酸也抑制电离,加入碱能促进电离,仍然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2.电离平衡常数(K)----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相对大小一种参数 (1)计算方法: 对于一元弱酸 HA对于一元弱碱 MOH

H++A-,平衡时,K?c(H?)?c(A?)

c(HA)??M++OH-,平衡时,K?c(M)?c(OH)

c(MOH)(2)电离平衡常数的化学含义:K值越大,电离程度越大,相应酸(或碱)的酸性(或碱性)越强。 (3)影响电离平衡常数的因素:K值只随温度变化。 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1.水的离子积

(1)定义

H2O = H++OH- ;△H>0,KW=c(H+)·c(OH-) (2)性质

①在稀溶液中,Kw只受温度影响,而与溶液的酸碱性和浓度大小无关。 ②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温度升高,KW增大,反之则减小。 ③溶液中H2O电离产生的c(H+)=c(OH-)

④在溶液中,Kw中的c(OH-)、c(H+)指溶液中总的离子浓度。 酸溶液中c(H+)= c(H+)(酸)+c(H+)(水)≈c(H+)(酸),c(H+)(水)=c(OH-); 碱溶液中c(OH-)=c(OH-)(碱)+ c(OH-)(水) ≈c(OH-)(碱),c(OH-)(水)=c(H+);

盐溶液显中性时c(H+)=c(OH-)=c(H+)(水)=c(OH-)(水),水解显酸性时c(H+)=c(H+)(水)= c(OH-)(水)>c(OH-),水解显碱性时c(OH-)=c(OH-)(水)=c(H+)(水)>c(H+)。

2.溶液的pH (1)定义

pH=-lg[H+],广泛pH的范围为0~14。

注意:当溶液中[H+]或[OH-]大于1mol/L时,不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2)pH、c(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250C) pH<7 pH=7 pH>7 (3)有关pH的计算

①酸溶液中,Kw=c(H+)·c(OH-)≈c(H+)(酸)·c(OH-)(水) =c(H+)(酸)·c(H+)(水); 碱溶液中,Kw=c(H+)·c(OH-)≈c(OH-)(碱)·c(H+)(水)= c(OH-)(碱)·c(OH-)(水)。 ②强酸、强碱溶液稀释的计算

强酸溶液,pH(稀释)=pH(原来)+lgn(n为稀释的倍数) 强碱溶液,pH(稀释)=pH(原来)-lgn(n为稀释的倍数)

酸性溶液无限加水稀释,pH只能接近于7,且仍小于7;碱性溶液无限加水稀释时,pH只能接近于7,且仍大于7。

c(H+)与c(OH-)关系(任意温度) c(H+)>c(OH-) c(H+)=c(OH-) c(H+)<c(OH-) 溶液的酸碱性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中性 溶液呈碱性, pH值相同的强酸(碱)溶液与弱酸(碱)溶液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强酸(碱)溶液pH值的变化比弱酸(碱)溶液pH值的变化幅度大。

③强酸、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计算 酸过量→c(H+)→pH 恰好完全反应,pH=7 碱过量→c(OH-)→c(H+)→pH

【例1】【宁夏银川二中2016届第三次月考】下列事实中不能证明CH3COOH是弱电解质的是 ( )

①常温下某CH3COONa溶液的pH=8 ②用CH3COOH溶液做导电实验,灯泡很暗 ③等pH等体积的盐酸、CH3COOH溶液和足量锌反应,CH3COOH放出的氢气较多 ④0.1mol/L的CH3COOH溶液的pH=2.1 ⑤pH=1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pH<3

[来源:]A.② B.②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趁热打铁】【黑龙江实验中学2016届上期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①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 ②BaSO4投入水中,导电性较弱,故它是弱电解质

③弱电解质水溶液中至少存在两种共价化合物分子

④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⑤CaO是强电解质,是因为它的水溶液能导电 ⑥Cl2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Cl2是电解质 A. 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例2】【宁夏银川二中2016届第三次月考】室温下向10mL pH=3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后,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

A.溶液中导电粒子的数目减少 B.溶液中

c(CH3COO?)不变

?c(CH3COOH)c(OH)C.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c(H+)增大

D.再加入10 mL pH=11的NaOH溶液,混合液pH=7

【趁热打铁】【山东济南外国语2016届上期中】下列液体均处于25℃,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10-13,则该溶液的pH一定为13 B.pH=4.5的番茄汁中c(H+)是pH=6.5的牛奶中c(H+)的2倍

C.pH相同的氨水与盐酸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7

D.pH=7的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3COO-)

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方法和规律:

①若0.01 mol·L-1的酸HA溶液的pH>2,说明酸HA在水溶液中没有完全电离,HA为弱酸; ②相同pH的强酸、弱酸分别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溶液pH变化大的是强酸,变化小的是弱酸; ③相同pH的强酸和弱酸,分别加入等量相应的钠盐,溶液pH增大的是弱酸,pH几乎不变的是强酸; ④pH相同、体积相同的强酸和弱酸与碱NaOH完全反应时,耗碱量大的是弱酸,或与足量锌反应,产生H2多的是弱酸;

⑤取酸的钠盐溶于水,测定溶液pH,若pH=7,则对应酸为强酸,若pH>7,对应酸为弱酸。

【例】【宁夏银川二中2016届第三次月考】现有常温下的四种溶液:①pH=11的氨水、②0.001mol/L的NaOH

溶液、③pH=3的醋酸、④由水电离出的c(H+)=10-11mol/L的盐酸。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分别加水稀释10倍,四种溶液的pH:①>②>④>③

B.将③、④分别稀释到pH =5,由水电离出氢离子的浓度均减小100倍 C.在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后,①的pH减小,②的pH不变 D.将①、④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OH-):c(H+)<1 误区警示:1.“电离平衡”分析判断中六大误区

(1)误认为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一定增大。如向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但醋酸的电离程度减小。

(2)误认为弱电解质在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都减小,如氨水加水稀释时,c(H)浓度增大。

(3)弱电解质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判断某些微粒浓度的关系式是否发生变化时,首先要考虑该关系式是否是电离常数、离子积常数、水解常数以及它们的变形。

(4)误认为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pH,如pH=7的溶液在温度不同时,可能呈酸性或碱性,也可能呈中性。

(5)误认为由水电离出的c(H)=10

-13

mol/L的溶液一定呈碱性。如25℃,0.1mol/L的盐酸或氢

-13

氧化钠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都为10 mol/L。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qi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