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攻》练习题(答案版)

更新时间:2023-11-16 14:1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谋攻》练习题(答案版)

一、请解释下列各句加横线的重要词语。

1.距闉,又三月而后已 (距—具,修治;闉—堙,土山) 2.凡用兵之法 (凡是,一切;法则,原则) 3.修橹轒辒,具器械(准备,备办) 4.又三月而后已(完毕)

5.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胜:能承受,能承担;忿:愤怒;附:攀爬)

6.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困顿,疲惫) 7.三军既惑且疑(既??又) 8.而同三军之政者 (干预) 9.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牵制)

二、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 1.兵:

①凡用兵之法(军队)

②故上兵伐谋 (用兵策略,战略)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 ④兵者,国之大事 (军事,战争) 2.殆:

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危险) ②殆有神护者(大概,表推测)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同“怠”,懈怠) 3.敌:

①敌则能分之(相当,匹敌) ②寡不敌众(抵挡,抵抗) 4.拔:

①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攻下,攻取)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高出) ③坚韧不拔(改变,动摇) 5.伐:

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进攻,征讨) ②自伐者无功(夸耀) 6.则:

1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连词,表承接,就)

②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连词,表因果,那么) 7谓:

①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告诉,这里是“命令”“使”的意思)

②是谓縻军(叫做,称作)

三、请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1.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整;破:形容词作使动词,使??残破)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服)

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蚁:名词作状语,像蚂蚁一样) 4.毁人之国而非久也(久:形容词作动词,长久作战) 5.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形容词作名词,全胜的战略) 6.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7.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十、五:数词作动词,有十倍,有五倍) 8.识众寡之用者胜

(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众多的士兵,极少的士兵;用:动词作名词,运用方法。)

9.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患:名词作动词,造成祸患) 10.是谓乱军引胜(乱:形容词作动词,扰乱)

11.以虞待不虞者胜(虞:动词作名词,有准备的情况) 1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能: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计谋。 2.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所以说:了解敌人(并且)了解自己,百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

2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能集中反映孙子军事思想的最著名的论断是什么?

答案:中心论点: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著名论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孙子认为攻城的弊端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3.孙子认为战争胜利的条件有五,请加以归纳: 答案:(1)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 (2)识众寡之用 (3)上下同欲 (4)以虞待不虞 (5)将能而君不御 五、断句与翻译划线句子

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断句: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3

①籍:项羽。项羽名籍,字羽。

②书:指古书典籍,被项籍曲解为仅仅是识字记名姓。 ③去:抛弃。

④项梁:项羽的叔父。 ⑤足:值得。(足够,只要。)

⑥竟学:学习完成。竟,完毕,最终。成语有“有志者事竟成”,“竟成”即最终能成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此指“完毕”。《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又,“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这两个“竟”均解释为“最终”。 ⑺喜:高兴

译文: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离开读书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启示:一个人不能空有大志,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文徵明习字

4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徵明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徵(zhǐ)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才子”)。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 (1)临:临摹。 (2)日:每天。 (3)以:按照。 (4)率:标准。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qd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