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3-10-22 02: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卫生局 二○○六年八月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期间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规划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主要工作目标 三、合理发展和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一)机构建设 (二)病床设臵

(三)人力配臵 (四)设备配备 (五)经费投入 (六)用地安排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三)加强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 (四)加强妇幼保健体系的建设 (五)加强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

五、改善医疗服务,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一)打造二级医疗网络架构,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1-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突出体现医疗机构公益性,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三)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形象 (四)适度放开医疗市场

(五)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狠刹行业不正之风 (六)加强宣传与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七)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

(八)依法管理采供血,严格血液质量监管,保证用血安全 六、实施扶持中医发展战略

(一)加强政策鼓励和引导,促进中医药事业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中医网络建设,大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三)建设中医药重点专科,有计划实施“名中医”工程 (四)加强“放心中药房”建设 七、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服务

(一)进一步加快建设速度,扩大网络覆盖面 (二)加大卫生资源向社区的倾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重组服务流程,构建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 (四)落实相关人事制度,提高队伍稳定性 (五)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六)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执业行为 (七)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 (八)进一步推进机制和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八、实施科教兴医战略

(一)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二)大力推进重点学科体系建设,引领全市医学科技发展 (三)以加快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实施重大项目公关工程。 (四)实施“固本工程”,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五)加速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

(六)建立卫生技术评估、准入制度和开展循证医学研究 九、全面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

(一)固本强基,推进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基础建设。 (二)以点带面,加速卫生数据中心和“三大平台”建设。 (三)协同发展,推动“九大”信息系统建设。 (四)结合实践,促进医药卫生信息学科建设。

十、政策保障

(一)强化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责任。

(二)实施宽容的卫生经济政策。 (三)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 (四)建立广覆盖和机制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鼓励民营医疗相关政策。 (六)加大卫生事业改革和创新力度。 十一、规划实施、监测与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二)规划的监测 (三)规划的评价与调整

-3-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修订稿第3稿)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总体目标,根据《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结合我市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与《深圳市区域卫生规划(2006-2010)》同为我市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和实施全市卫生事业专项规划、各区卫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一)“十五”期间卫生事业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是我市卫生工作经历巨大困难和挑战,同时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发展社区健康服务,建设医学重点学科以及解决劳务工就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实现了卫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1.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十五”期间,全市卫生总投入96.0亿元,其中卫生事业投入58.1亿元,固定资产投入37.9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9.1亿元,自筹18.8亿元),5年的投入相当于建市至“九五”期末20年总投入的1.2倍。2005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430家,其中医院97家;医院病床16824张,比2000年增长63.4%;卫生工作人员31577人,增长60.4%,其中

-4-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时实施学科建设“重中之重扶持计划”,从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再选4-5家基础较好的专业重点扶持,跻身国内先进水平行列。

8.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建立“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九大系统”为核心的深圳市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基本实现医疗卫生信息实时共享和充分利用,产生明显的信息化效益,为深圳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环境,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卫生机构计算机人均拥有率≥40%,信息化经费占卫生机构年支出经费比例≥1%,卫生系统内“智能建筑”占总面积比例≥30%,卫生系统内机构 “电子政务”达标率100%,建设2-3个医药信息学重点专科。

卫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综合健序别 号 指标名称 2005年 76.75岁 4.30‰ 17.81/10万 283.93/10万 16824张 2.03 11619 1.40 25681 3.10 31577 3.81 8981 1∶0.77 367 2.26万 2.86%* 5.53% 17.20% 5.68% 2010年目标 78岁 ≤8‰ ≤20/10万 ≤180/10万 27000张 3.0张 18750人 2.1名 48000人 6.1名 54750人 5.3名 22500人 1∶1.2 750 1-2万 ≥8% 10% 43% 20% 8% 15% 指标属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1 平均期望寿命 2 婴儿死亡率 3 孕产妇死亡率 5 病床数 6 每千人口病床数 7 医生数 8 每千人口医生 9 卫生技术人员数 10 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11 卫生工作人员数 康 4 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卫生资12 每千人口卫生工作人员 13 护理人员数 14 医护比 16 每社区健康中心服务人口数 17 卫生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 18 中医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例 19 防保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比例 20 其中:卫生监督与疾控经费 21 22 妇幼保健经费 社区健康服务经费 源 15 社区健康中心数

-15-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3 餐饮业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率 24 公共卫生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 25 食物中毒及时正确处置率 26 职业中毒及时正确处置率 业务工作 27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 28 社区常住人口高血压管理率 29 社区常住人口糖尿病管理率 30 社区常住人口精神病患者社区监护率 31 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 32 肉眼可见出生缺陷发生率 33 妇女病普查率(三年为一个周期) 34 4个月母乳喂养率 35 无偿献血满足率 注:表中涉及人口的指标,均以2010年常住人口900万为基数。

100% ≥95% ≥80% 100% 100% ≥95% ≥60% ≥50% ≥95% ≤1‰ ≤8‰ ≥30% ≥90% 100%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三、合理发展和优化配置卫生资源

坚持区域卫生规划理念,实施卫生全行业管理,市、区两级卫生局统筹协调,对区域内的全部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监督和统一管理,提高整个社会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配臵效率。加强对卫生资源增量的宏观调控,重点加强对新增医疗机构布局、建设规模、大型设备购臵等的管理力度,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存量的空间和结构布局。

(一)机构建设:坚持以政府规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实施“一大一小”发展战略,即发展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和完善二级卫生服务网络架构,提高卫生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服务质量。一要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中心地区集中,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可及性;二要避免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高端集中,保证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确保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认真做好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的网点规划,要重点考虑龙岗、宝安等医疗设施不太完善、外来人口集聚的区域,尽快解决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16-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制订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和人员准入标准; ●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投资80亿元,完成深圳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康宁医院、市儿童医院、市慢性病防治院改扩建,迁址重建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心血管医院;新建滨海医院、精神病医院、肿瘤医院、大工业区医院,将市彩田医院改造成公立骨伤科医院,完成市卫生信息网第一期建设,市急救医疗中心综合大楼和“120”应急指挥系统升级改造,市职业病防治院综合改造,市血液中心业务用房改扩建,完成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大楼建设、市医学信息中心和红十字会业务用房、市健康教育所、市卫生监督所办公大楼的改造修缮等。 ● 完成罗湖区人民医院医技楼、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新大楼、罗湖区慢病院新大楼建设,完成莲塘医院改扩建。 ● 完成福田区人民医院改扩建、福田区中医院二期建设。 ● 完成南山区人民医院门诊楼、蛇口联合医院综合业务楼、西丽医院住院楼和南山区慢病院业务楼建设,新建深圳南山仁济中西医结合医院。 ● 完成宝安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区中医院综合楼、区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建设和9个街道卫生监督所改造修缮,新建宝安区新中心区医院、宝安区慢病院。 ● 完成龙岗中心医院门急诊综合楼、龙岗区人民医院住院楼、区妇幼保健院门急诊综合楼、区血站业务楼、区卫生监督所综合业务楼建设,扩建横岗医院住院楼、坪山医院门诊楼、平湖医院住院楼和大鹏医院,迁址重建区中医院、布吉医院,完成11个街道预防保健所改造更新。 ● 完成盐田区疾控及卫生监督大楼建设。 (二)病床设臵:根据我市医疗服务需求增长情况,按照供需平衡原则,合理增加医院床位数量,改善住院单元的配套设施,提高病床综合质量。2010年,全市医院床位数达到27000张,新增10200张,每千人拥有床位3.0张。其中市属医院新增5400张,罗湖区新增450张,福田区新增550张,南山区新增700张,宝安区新增1500张,龙岗区新增1500张,盐田区新增100张。

(三)人力配臵:加强卫生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和引进护理人员、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和防保医师、心理治疗医师、精神病专科医师等专业人才。到2010年,全市卫生工作人员新增23200 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新增22300名,其中医生新增7100 名,护理人员新增13500名。

-17-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共需增加人员编制20850个,其中公立医疗机构按床位人员比1∶1.5配备,需增编1530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按每中心增编5个配备,需增编3750个,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慢病防治等机构按实际需要分别增编500、600和400个,其他卫生单位增编300个。

(四)设备配备:首先要保证常用基础设备性能优良,确保能向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卫生服务。市财政每年投入1亿元用于市属医疗卫生单位设备的日常更新,各单位必须每年按规定提取修购基金,合理安排当年设备更新购臵计划。第二,严格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服务人群、完成业务量、设备市场价格及预期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配臵适量的、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高精尖设备,保证关键技术和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要加强大型设备配臵管理,已经配臵的大型医用设备,要完善配臵手续,规范管理。要进一步提高大型医用设备使用效益,努力探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和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减轻患者负担。

(五)经费投入:明确政府的责任,落实“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政策,改革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卫生事业经费按机构性质和承担任务进行合理配臵,重点向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科研项目倾斜。2010年,中医专项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重达到10%;防保专项经费比例达到43%,其中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经费达到20%,妇幼保健经费比例达到8%,社区健康服务经费达到15%,科教经费按项目需要给予保证。

(六)用地安排。认真解决卫生机构用地问题,在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中,充分考虑卫生用地的需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卫生机构的用地安排,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当前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问题。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与全市土地规划结合起来,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18-

深圳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含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健康教育体系等。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除了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以外,还包括突发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以及重大刑事案件、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带来的人员伤害。生物武器、有毒化学武器以及恐怖活动等也存在着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十一五”期间,我市建立健全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应急指挥功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安全危机的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人员伤亡损失。要针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制订和完善《深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办公室,形成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二级指挥协调构架,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管理和统一指挥。建立起职责明确、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构建覆盖全市、遍及各社区的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分析和信息反馈系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能力。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构成:一级网络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以各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共同组成,二级网络由街道防保所、各级医院防保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等共同组成。建设重点是:重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市慢性病防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新建市精神病医院,将原康宁医院建成心理康复专科医院,两院按集团模式管理和发展。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地级市建设标准予以完善和提高,宝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q7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