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案

更新时间:2023-12-13 09: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国小学教师“师资”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案

第一模块 基础知识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

(一)教育学的概说【P33】---共七大知识点

1.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定义) 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艺术。

5.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观是分别从可能与应然两个不同维度共同规范着教育实践活动。

6.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7.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双重)(简答题) 第一···,第二···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4个历史阶段【P33—37】 ——每一阶段著名的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代表性思想观点 1. 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处于这一阶段。

(1)特征是:《教育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或格言记录中。

A. 孔子《论语》

a. 首次提出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 “立志乐道”的道德修养法

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

d.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原则

B. 孟子《孟子》 C. 荀子《劝学》

孟子和荀子分别从“性善论”和“性恶论”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人类史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专著——是我国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学记》。全书1229字,提出:

A.“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式教育

C.“学不遢等,不陵节而施”——主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循序渐进 D.提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原则 E.提出“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原则

《学记》比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早300年

(3)西方(欧洲)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4杰

A.第一杰--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其雄辩术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叫做“产婆术”或“助产术”

B.第二杰--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理想国》中,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他主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C.第三杰--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于《政治学》中,独立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施教

D.第四杰—古罗马昆体良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该书最有价值、影响最大的思想是关于教学理论的三大主张:一是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提出分班教学的设想;二是在教学原则与方法上,主要贡献是反对体罚,提出教学应当适度原则——该原则是现代量力性原则的萌芽;三是把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2.独立形态阶段(P34—35) (一)学科的建立——五杰

(1)第一杰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书中他第一次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年龄特征论述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了以“泛智教育”为特征的庞大课程体系。为此,他被誉为“教育学”和“班级授课制”之父。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教育学。

(2)第二杰 1692年,英国教育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第一次提出取消封建等级教育,建立绅士教育(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则其他人就可以很快走上正轨);第一次提出著名的“白板说”。

(3)第三杰 1762年,法国教育家卢梭出版小说体裁的《爱妳儿——论教育》,书中最著名的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中就会变坏了!”(造物主—自然)。全书以爱妳儿为研究对象,系统阐明了依据不同年龄段的特征设置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独到见解,从而第一次论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儿童本位教育观。其最大的贡献是开拓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相互作用”为主题的科研领域。(第一个真正发现儿童的人) (4)第四杰 瑞士教育家1780年,裴斯泰洛齐出版《林哈德与葛笃德》,此书依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且第一次疾呼“将人类的教育心理学化”,成为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5)第五杰 德国哲学家康德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开讲教育学,这是世界之

最;后来,赫尔巴特接替了该教席,并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一度风行世界,影响西方大半个世纪。 (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三杰

(1)第一杰 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该书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提出了以兴趣为依据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教学过程“四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出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三中心论。

标志着教育学上升为科学(规范)形态。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论的代表”。

(2)第二杰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该书中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他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3)第三杰 1837年,世界幼儿教育之父—德国福禄倍尔出版《人的教育》(认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始于婴幼儿期,活动—游戏活动为中心)

小结: 独立形态阶段区别于萌芽阶段特征有三:1.从教育现象到教育理论的论述(对教育问题的研究)2.重视教育顺应儿童身心发展和天性 3.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学问题

3.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P35—36】——五大流派教育学 (1)实科教育学

1861年,英国斯宾塞出版《教育论》,该书首先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进而从价值角度论述教育目的,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由此,把人类生活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教育价值,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即科学最有价值”。

面对大工业对教育的要求,提出实科教育思想,带有明显功利主义色彩。 (2)实验教育学

20世纪初欧洲一反过去教育概念化倾向,用统计、比较、实验(自然)方法研究教育。

A.德国的梅伊曼,1901年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生活与学习。

B.1908年,德国的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系统论述。 (3)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杜威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此书批判了传统的“三中心”,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做中学”的“新三中心说”;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本质观。杜威成为现代教育派的代表,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4)蔡元培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并发表《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后来又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尚自然、长个性”的教育思想,被毛泽东称为“我国学界的泰斗和人世的楷模”。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A.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B.1939年,前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出版《教育学》——是苏联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一整套严格和严密的教学论,对新中国建国之初产生了很大影响。

C.1930年,中国的杨贤江以李吾浩的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

(4) 教育无目的论

由杜威提出。它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过程具体的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7. 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p40-41 (2)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p41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可能出简答)p41 (五)教育制度(学制)论【P41—42】 1.概念

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现代学制的类型(3种)——单轨型、双轨型、分支型

(1)单轨制 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美国是典型的单轨制国家。

(2)双轨制 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它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为特权阶层子女所设立,是具有等级性和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由小学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英国是双轨制的典型代表。

(3)分支制 是20世纪上半叶在苏联形成的一种学制,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 4.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主要趋势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世界各国对学制进行改革,共同趋势为: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5.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一般) 6.我国当代的学制改革

(1)从形态来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2010年,审议并通过了《纲要》,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 具体来看,我国的学制改革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B.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

C.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D.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六)关于教育的本质的基础知识--p29-33

1.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 一是广义的教育,二是狭义的教育(掌握定义)

3.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掌握三者的定义) 4.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做简答题掌握) 5.教育的起源--四种学说

(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掌握其基本观点)

(2)生物起源说-这是十九世纪以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为代表的、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它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把老动物哺育小动物也视为教育,其根本错误在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3)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根本错误在于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4)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史--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1)原始社会教育-典型的生活教育,水平极为低下,其特点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没有阶级性,内容贫乏(以生活经验为主),手段方法单一(主要是言传身教) (2)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第一,奴隶社会教育-开始出现了专门的教师,产生了人类最早的学校教育,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在官府”就是例证,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脱离。

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六艺,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和雅典教育(掌握它们的教育目的)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我国从夏朝开始…

第二,封建社会教育-特点是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浓厚的等级性、宗教性、保守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西欧封建社会有两大教育体系--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掌握各自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

简答:古代社会教育的六大特点。p32

(3)近代社会教育-主要特点是功利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和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现代社会教育-二十世纪以来的教育 第一,简述现代教育的七大特点p32-33 第二,简述现代教育发展的六大趋势p33 三.小学教育的基础知识

(一)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我国古代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芽出现在夏代中后期。夏代的学校除了“庠”之外,还增加了“序”和“校”,学校的类别逐渐多样化。

商代的学校增加了“学”和“瞽宗”。

西周的学校教育以官学教育为主,官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小学的教育内容就是德行、书数、射御,同时结合“六艺”中的礼、乐课程,比较强

调的是德行教育,呈现出“官师合一”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走向没落,出现学术下移,私学骤兴,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对后世的小学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私学代表,主要有孔子的儒家学派和墨子的墨家学派,孔子的规模最大。

汉朝施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当时比较盛行的教材是《仓颉篇》《史鎏篇》以及《千字文》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多元的,较为发达,是汉代私学不能比的。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是崇佛尊儒,兼重道教。常用教材是《开蒙要训》《蒙求》。 宋元时期的文教政策是崇尚尊孔崇儒,提倡佛道,而崇尚理学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崇尚理学的文教政策对此时学校教育有着深远的理想。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

2.我国近代小学教育(重点)

1878年,张焕纶创办正蒙书院,附设小班,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

1896年,钟天玮创办三等公学也是新式的小学堂。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就是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1898年5月20日,清政府将各地旧书院、义学、社学改为学堂,并将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这可看做是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重点)1904年初即农历1903年底,颁布“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

(6)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权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系 9.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具体内容:

(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

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

个性的发展,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和技术类课程,试行学分制管理

(3) 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10.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八大发展趋势【详见P19全页】

11. 简答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即教学方式)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 要一改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与学生积

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二,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第三, 课堂教学中课程的知识要实现三方面的均衡分布:一是教科书与教

学参考书提供的新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一改教科书统治课堂的局面,并且当以传授知识为重点时将知识、技能分解即从部分到整体的呈现。

第四, 转变课程控制方式。一改过去课堂教学中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方

式,更多采取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控制方式。

第五, 要注重学习课本知识与参加实践活动并重。

12.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是我国新世纪第一个教育规划和指导全国教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四)了解现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1.学校管理的概念

是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措施,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条件以有效实现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它由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三要素构成——其中管理者主要指正副校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也包括教职员工。

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管理的内容包括思品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后勤总务管理。 其中,教学工作管理是核心。

学校管理的领导体制——校长负责制,即校长全面负责,在校党支部保证监督下履行职责,包含党、政、群三方面。

其中,校长全面负责包括校长的职位、职责、职权三方面,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在学校领导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2.学校组织结构的概述

(1)政治性组织——即学校党支部或党组织以及民族党派基层组织 (2)群众性组织——包括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教育工会和教代会 其中,教育工会是教职工的群众组织,教代会是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组织形式。

3.学校的行政性组织

(1)校务委员会——是学校的审议机构。审议学校重大决策。

(2)行政会议——即校长办公会议。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负责人经常性工作会

议,是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

(3)校长办公室——直属校长领导,处理日常校务工作的、具有综合性、辅助性的办事机构。

(4)教务处——是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

(5)总务处——是负责学校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机构。为学校和师生提供服务和物质保障。 (6)教研室和年级组

教研室是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实践机构,负责本学科教研工作。 年级组是同年级各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实践机构,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

4.现代小学运行的要求

(1)中小学普遍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 (2)为解除负担、规范管理、实现后勤社会化

(3)通过建立健全教代会制,贯彻依法治校、校务公开制原则 (4)以学校发展为本,最大限度促进学校个性化、人本化、特色化建设 5.学校文化的基础知识

(1)学校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形成学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学校制度文化的要求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

(3)学校行为文化就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 (4)※学校组织文化——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特征。 学校组织文化具有独特性、共享性、弥漫性、实践性四大特点。 学校组织文化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四大功能。

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要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封闭性与开

放性相统一三项原则。

(5)※怎样建设学校组织文化? 答:主要方法有五种。【详见P28】

(五)了解教育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掌握小学教研的基本方法 1.教科研的基础知识

(1)定义【详见P20倒数第二段】

(2)教科研的特点——除了具有普通科研的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五大特点:研究主体的综合性、资源的丰富性、方法的综合性、方式的伦理性、教育论证的复杂性特点。

(3)※开展教科研的意义(简答)【详见P21】

2.掌握小学教研的基本方法【P68-73】——小学教研主要有: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教育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历史法、比较法等八种方法。

其中,(1)教育观察法——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具体方法有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日记描述、事件取样、轶事记录、清单法等。 基本类型有:

○按观察情境不同,分为自然情境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按观察方式不同,分为直接与间接观察。 ○按观察者是否参与,分为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

(2)教育调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掌握:调查的三种分类【P70】、三种调查方法、调查法的特点。

(3)教育行动研究法——主要掌握其定义【P71倒数第二段】和优点【P72】 (4)教育叙事研究法——主要掌握其定义、三种类型【P72】、六大特点 (5)个案研究法——主要掌握其定义、特征(尤其是特征可能出简答题)

(6)历史法——掌握定义、三大步骤、应该注意的三大问题【P73】 四.《现代教师学》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1.概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所要求的、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诸方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延——包括个体专业发展和职业专业发展 其中,前者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根本、基础和源泉。 3.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从两方面把握

第一,从个体专业发展而言,我们着力强调两点——漫长性和生长性。 第二,从职业专业发展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不成熟性。 简答:为什么说教师职业专业发展具有不成熟性?【详见P74】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和内容 1.标准有三条:

第一,从教师本身发展来看——以专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发展状况为标准 第二,从学生角度看——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状况为标准 第三,以教师为其他工作人员、团体或学校所做的贡献为标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三个方面,即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其中,(1)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基石和动力 专业理念由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和教育理念三块构成

(2)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块构成 ※每一类知识的定义要掌握

(3)专业能力——由六块构成,即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调控课堂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必经的阶段——即必经从教学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专业成熟过程——从三方面理解:

1.依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要牢牢掌握)。

2.依据进入教师职业领域的发展进程不同,分为职前储备阶段、入职调整期、巩固稳定阶段、创新成熟阶段四阶段。

3.依据教师与任务的变化关系不同,分为新手、进步的新手、胜任型、精通型、专家型五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要牢牢掌握)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要求※

1.发展的途径有四条(很可能出简答)【详见P76】 2.发展的要求有五点(很可能出简答)【详见P76】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必备的素养※

1.教师劳动与普通社会劳动相比有五大特点(这是每年必出的单选题) 2.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四大素养,即职业道德、知识、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四方面(可能出综合性材料分析题,也可能在《综合素质》试卷中出作文题)

五.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概述 1.定义和研究对象

2.心理形式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种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P44】 (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P44—46】

1.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使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独立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七大流派——各流派的主要代表和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冯特是奠基人。著名代表人物是他的学生铁钦纳

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知觉。其方法是内省法,即在精确实验条件下准确观察和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

(2) 机能主义——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为代表,他20世纪初创立的。 他以达尔文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非结构;研究方法不只是在实验室内,还可以采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方法。 (3) 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德国的一个学派以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为

代表。

该学派主张:心理学应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该学派的研究为后来认知心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4) 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

的心理学”论文,宣告行为主义诞生。该学派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人们可观察的外显的行为。

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

行为主义后期的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该学派影响深远,对于推动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科学道路起了积极作用。 (5) 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他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心理。 他主张用精神分析法寻找病人的病根。

所谓精神分析就是通过释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来发现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

使所受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 认知心理学——它不是某个人创立的,而是由很多学者共同研究产生的。

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对研究成果加以总结而成。

该学派是受计算机科学影响和发展的要求应运而生的——计算机发展要求了解人是怎样认识外界并且在头脑中加工信息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

(7)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创立的,被

称为现代心理学第三势力。

该学派主张:心理学要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复杂的经验、动机、需要、情感、自我意识等,属于人类的独特性,寻求改善环境,让人性充分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为此,主张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性。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基本类型和主要方法——一般了解【P47】 (四)小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过程是由七个基本环节构成,其中感知觉是起点。

1. 感觉——主要了解定义、三大特征以及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等【P48-49】 2. 知觉——主要了解定义和四大基本特性

3. ※记忆——主要了解定义、三环节、分类及遗忘的规律和影响因素。重点了解遗忘的规律和影响因素。【P52】

4. ※注意——主要了解定义和两大基本特征、注意的三种类型及其定义、注意的四大品质及其定义

5. ※思维——主要了解定义和两大最基本最重要特征、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区别、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区别、创造思维的三个特征,重点掌握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P55】 6. 想象——一般掌握定义即可

7. 观察——只掌握定义

第二模块 学生指导

一.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学的两大主线之一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二是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87-92】

(一)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1) 定义——三句话

(2) 外延——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其中生理发展包括两个方

面;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三种相关理论

(1) 内发论——主要了解它的定义、六位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核心观点 (2) 外铄论——主要了解它的定义、四位代表人物及其各自的核心观点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掌握它的两个核心观点 3. ※影响人生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及其各自的作用(每年必出的单选题) (1) 遗传及其作用:掌握三句话即可 (2) 环境及其作用:掌握六句话即可

(3) 学校教育及其作用:掌握三句话,此外,掌握一道简答题——为什么教

育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p89】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掌握三句话即可

4.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也叫对教育的启示) (1) 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六大规律——“六性” 关键掌握每条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启示(可能会出简答) 第一,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含义以及对教育的要求) 第二,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定义以及对教育的要求) 第三,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定义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第四,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定义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第五,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考试要求同上) 第六,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考试要求同上)

(二)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p92-95】——关键掌握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征——了解总的特征以及肌肉、神经系统和心脏呼吸系统三大具体特征【p92】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关键掌握认知发展的特点

人的认知是由以下7个心理要素构成,因此,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就是以下7大心理要素的特点

(1) 第一要素——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两大特点 (2) 第二要素——小学生注意力发展的四大特征 (3) 第三要素——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四大特点

(4) 第四要素——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三大特征,其中,会出简答题:为什么

说小学低年级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p93】

(5) 第五要素——小学生思维力发展的四大特点,其中,可能出一道简答题:

小学生思维结构有待哪些完善和发展?【p94】

(6) 第六要素——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三大特点 (7) 第七要素——小学生言语发展的三方面特点

二.著名的认知发展论及其学习指导

(一)西方著名的认知发展论——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及其“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论”【p98-101】 1.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p98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论——考试要求有二:一是该理论的基本要点要做完整简答;二是四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每年必出的单选题 3.小学生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1)小学生认知方式及其三类差异(做单选题掌握) (2)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简答)【p101第二—第九行】

(3)智力差异——关键了解智力测量的工具和智力量表,并且注意一道简答题:简述儿童智力差异的表现【p100倒数第7-第2行】 4.学习的实质及其分类

(1)学习的实质——广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的含义

(2)三大流派的学习分类论——分别是美国的加涅的学习情境的八分类和学习结果的五类型;美国的奥苏泊尔的学习性质的两分类和学习方式的两分类以及我国教育家潘菽学习内容三分类

5.※四大心理学流派的学习观(或学习理论) ○第一流派——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核心观点【p102】

(2)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论——桑代克的“试误说”【p102-103】 (3)※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学习论(简答)

答: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应答性和操作性行为两种,前者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反射性行为;后者是不与任何刺激相关、纯粹的、个体自发的随意性行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属于此类,学习也属于此类,这种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所谓强化是通过给予或撤销特定刺激物,来改变同类行为发生的概率,学习的实质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一种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其基本规律是:通过实施正强化来增强个体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通过实施撤销惩罚等负强化来增强个体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通过消退即不予强化来减少个体不良行为,消除其坏习惯。

斯金纳学习论的教育意义在于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正强化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善于运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谨慎运用惩罚手段。

(4)新行为主义者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也叫观察学习论)——简答

答: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作为相互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强调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他认为对人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学习是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

的观察,使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矫正原有的不良行为,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对榜样者产生的后果的模仿获得的。因此得出结论:观察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行为也受强化规律的制约,主要是直接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而且,观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刻板的模仿,它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第二流派——认知主义学习观

(1)格式塔(完型)心理学代表——德国的“苛勒的顿悟说”【p103下】(单选) (2)美国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p103-104】(单选)

(3)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即发现学习观)(简答)答: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人,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获取知识并把习得的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相连,积极地建构完整知识体系。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机构。所谓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的作用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答案,而是提供独立探究的教学情境。由此得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4)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观“——简答 答:它根据学习方式不同,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谓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传授把学生要学的知识以结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谓发现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特定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而自主获得所学知识。

他还根据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死记硬背;有意义学习是指把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的学习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由此

得出:学习的实质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才是最佳学习方式。当然,有意义的学习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要有这种学习的心向,二是学生必须具有适当的旧知识,三是学习内容要有逻辑意义。

○第三大流派——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观(也叫个人中心学习论)

答: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并且使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品质极为重要。由此,他强调个人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这就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强调这种学习要全神贯注、自主自动、自我评估、全面发展,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和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四大流派——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兴起于20世界80年代的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皮亚杰创始后来在维果斯基、奥苏泊尔、布鲁纳等人推动下充分发展的完整体系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该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需要学习共同体合作互动完成,因此,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认为知识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而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强调情景式教学。

该学习观强调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新技能和技巧,最终让学生独立学习,因此,它强调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和支架式教学。

(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三个方面【p106-107】

一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单选),二是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简答)【p106】,三是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特点(单选) (三)※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简答: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般方法有哪些?(5种)【p107-108】 2.其中,简答: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107下-108上】 3.其中,简答:教师怎样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108】 (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p108-109】

1.简答:小学生学习习惯有哪四大特点?【p108】

2.简答: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般方法有哪7种?【p109】 (五)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六类方法【p122-125】 1.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怎样指导学生观察)?【p122-123】 2.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p123】 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力?【p123】 4.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记忆力?【p123】 5.怎样指导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6.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

二. ※小学生思品发展的指导

(一) 了解——思品发展的基本理论【p109-111】

1. 思想品德的概念(1)品德的实质(2)构成品德的四要素(每年必考单选)【p109-110】

2. 儿童道德发展的两大著名理论

(1) 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论”——考试要求有三:一是它的基本观点,

二是每一阶段的典型特征,三是它采用什么方法得出的结论(每年必出单选)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论”——要求有三:一是它的基本

观点以及所采用的方法,二是每一水平段的典型特征,三是简答:简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五特点。

(二) 小学生思品发展的三大基本特点和两大基本规律(单选)【p113】 (三) 怎样通过良好的德育促进小学生思品发展? ——※掌握小学生德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p125-132】

1. 关于德育的基本概述(1)广义和狭义(2)学校德育的四个组成部分(3)学校德育的三大功能(4)落实德育教育性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分别要注意哪些问题?(会出两道简答题) 2. 小学德育的三重意义【p127】 3. 小学德育的7大主要内容(简答)

4. 小学德育过程的本质(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相统一的过程) 5. 小学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6. ※简述:德育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p128-129】

7. ※我国小学德育必须遵循的8条原则【p130-131】——关键掌握每条原则的定义与实施的要求(会出材料分析题) 8. 小学德育的7条途径【p131】(单选)

9. ※我国小学德育常用的6种方法【p132-133】——关键掌握每种方法的定义和实施的要求(会出材料分析题)

(四) 怎样通过美育促进小学生思品和心理健康发展 ——掌握小学美育的基本策略和方法【p133-138】

1. 美育的概述(1)定义(2)在西方,是谁最早提出系统美育的思想?(3)在

西方,18世纪末是谁首先提出美育概念并建立独立的理论?(4)在我国,是谁首次提出趣味教育?(5)是谁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6)※我国的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写进学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新观念”

2. 美育的3方面功能——直接功能、间接功能、超越性功能分别是什么?(单选) 3. 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简答)——4个方面 4. 学校美育的内容——3个方面(单选) 5. ※简述学校美育的过程【p136】

6. ※学校美育必须遵循的“五性”的原则【p136-137】——每一条原则的定义与实施的要求要认真掌握

7. ※简述学校美育的3条基本途径和3种实施方法【p138】 (五) 怎样实施心理学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掌握学校实施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p138-145] 1. 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1)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表现为一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所以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三条标准——敬业、乐群、自我修养,其中敬业是指乐于学习,乐群是指人际关系良好,自我修养是指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7种——多动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和厌学症——每一种症状的主要特征及考试焦虑、强迫症、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4)心理评估—就是依据心理学原理,对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鉴定和评价以及分类诊断。

心理评估的方法:有会谈法、观察法、调查法、自述法和心理测验法,其中,重点掌握会谈法和心理测验法。

(5)心理辅导A.心理辅导的定义,学校心理辅导的定义(重点了解)B学校心理辅导的六条途径 C。学校心理辅导必须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D。学校心理辅导的2大目标,一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其中,学会 调适是基本目标 (6)学校心理辅导的5种方法

A.强化法 ——也叫正向激励或操作条件疗法 ,它的含义以及典型案例掌握,单选。

B.系统脱敏法——含义及典型案例,单选。

C.认知疗法※——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界创立,基本观点有三,辅导过程有4步【p144】

D.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与马斯洛创立。重点掌握以下3知识点:一是含义,二是运用该法的3原则,三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E.理性-情绪疗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埃利斯创立。掌握5知识点:一是埃利斯的基本观点,二是埃利斯的ABC理论的概念,三是ABC理论列举的十一种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四是运用该法的关键,五是三大治疗技术。

※掌握2个案例分析——一是怎样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学习;二是怎样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做好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p145-146】

第三模块 班级管理

——共7大知识块

一. 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1. 班级的定义——5个“是”

2. 班级的发展——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第一次论证

班级授课制;中国采用班级制最早始于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晚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各地开始普遍采用。

3. 班级具有四大功能——促进发展、满足需求、诊断、矫正

4. 班级管理的概念三句话---是这么一种动态过程:是班主任和各科教师根据

一定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调控,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过程。

5. 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6. 班级管理的三大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

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制、自理。 7. 班级管理遵循的6项基本原则——每一原则的定义要掌握

8. 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p157-158】——四项即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

(也叫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9. 班级管理的4个基本环节;

10. 班级管理的4种基本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定义及实施要求;其中,平行

管理、目标管理的创始人是重点;

11. 班级管理目标的5大作用是导向、激励、凝聚、调节、评价班级;

12. ※当前我国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两大共性问题及大三应对策略,重点掌握,

出案列分析或在《综合素质》中出作文题。【p160-161】

13. 班级常见的突发事件及处理——着重了解突发事件的7种类型、处理突发

事件的5项原则、以及4种方法[p160-162] 14.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8大基本方法——[p177-178]

二. 了解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知识※--班级管理的主力是班主任【p163-170】 (一) 班主任的概述

1. 班主任的定义——5个“是” 2.班主任的角色定位——3重角色

3.班主任的专业成长的3阶段——规范化、个体化、特色化

4.班主任必具3大基本素养-——责任意识和移情能力、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领导能力。其中,要善于组建2个团队——班级教育团队和班级活动团队。

(二) ※班主任的7大基本职责

(1) 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简答题【p164-165】--一是对学生进行思品

教育(这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二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三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四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五是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六是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七是与家长和社会保持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其中,简答题: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哪些?【p165】

(三)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工作内容——常规工作、个别教育工作、班级活动的组织等三个方面

1.简述:班主任常规工作的内容有哪7项?【P165-168】 2.简述:第一项:班主任怎样了解和研究学生【p165-166】

——掌握其重要性、两大基本内容和要注意的三大问题及基本途径

第一,清同治元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外语教育机构。先设英语,后加入法语和俄语。当时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翻译人才,所以,“语法-翻译”是当时盛行的教学方法。

第二,1903年底,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即《奏定中小学堂章程》——第一次将英语作为正式学科纳入成绩考核,但是,此时主要是模仿日本的英语教学方式。 第三,1913年,辛亥革命南京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高小开设外语课,但是,“语法-翻译”法仍占统治地位。

第四,

态。

第五,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1988年和1990年——

有三部数学大纲问世,主要侧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尤其是2001年——首次将大纲更名为课标,新课标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 简答:以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我国新时期英语教学逐渐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逐渐表现出人文性、多元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三大特征的含义要阐述) 2.关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第一,课程的性质【p217】

第二,小学英语课程的六大基本理念【p217】 第三,基础教育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p218】

第四,一至九年级所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目标是什么?【p218】 第五,抽象了解语言技能的一级、二级目标、语言知识的二级目标、情感态度的含义及二级目标、学习策略的含义及二级目标、文化意识的含义及二级目标【p219-221】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外语教学处于不稳定状

3.义务教育段英语教学的9大建议【p221-223】 4.义务教育段英语教学的评价建议——8大建议 (四)小学科学课程

1.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史——分东方和西方两方面掌握。

(1)西方科学课程发展——一是古希腊的数学包括了算术、几何和自然科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堪称为那个年代的“百科全书”。

二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影响很大,罗马文法学校的课程都以培养演说家为目的,所以,数学、地理、自然科学等被严重削弱。

第三,中世纪的欧洲,教育被教会垄断,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直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所以中世纪的欧洲科学教育处于停滞期。

第四,欧洲文艺复兴使科技知识得到广泛传播,科技与教育开始相结合,从而使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新型学校——实科学校,传授有关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知识。

第五,※19世纪末,科学在西方才进入学校课程——

第一个论述科学重要性的人是英国的斯宾塞,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系统提出了科学教育思想,推动了英国教育改革。

※另一位科学教育的先驱英国的赫胥黎,他认为科学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使心智直接与事实联系,强调学习科学知识首先要学会观察。

第六,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国小学科学教育率先跨入现代教育——标志是:重视给儿童活动的自由,这是其一;其二是儿童的需要、兴趣和经验成为决定课程的基础;三是要求向学生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第七,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科学教学改革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导火线,此后在美国建立了影响很大的三种小学实验课程——ESS课程、SAPA课程和SCIS课

程···【p225末段-226第一段】

第八,20世纪70年代,西方科学教学进入反思阶段——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论”成为建构主义科学教学理论的支撑——从此后,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围绕社会和生活进行——从此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流。 (2)东方中国的科学教育发展——

第一,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学内容为科举考试服务,以“四书”“五经”为主,科学教学发展非常缓慢而且科学内容大多数关于天、地、人、物、衣食住行等方面经验,教学方法是机械的死记硬背。

第二.※以癸卯学制为标志——科学教育以法令形式正式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并且开始初步进入制度化阶段——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第三,20世纪初,在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的推动下,科学课程在小学的地位最终得到确立。

最初的是《格致》和民国初年的《理化》——从日本小学科学课本引进。1929年以后,随着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自然科学课程暂行标准》的实施,我国教育者才在学习英美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自编教材。

第四,建国后,我国现代科学教育诞生,最初设立的是小学《自然》课程。90年代初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才第一次把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不惧权威、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纳入小学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001年开始实施的基础教育课改——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立综合性课程和科学课程的改革——把传统的自然课正式更名为《科学》课程。

2008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根据中国国情突出了三点:一是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二是加进了中国元素;三是以平实语言呈现,从语言上更加贴近学生生活。

2.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1)课程的性质【p227】

(2)课程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3)课程的5大基本理念【p227】 (4)课程的4大基本设计思路【p227-228】 (5)课程的总目标

(6)※课程的内容标准有6个方面【p229-231】

其中:第一,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认真了解);第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着重了解);第三,生命世界的基本要求;第四,领域和主要概念要重点掌握。

3.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5大建议【p231-232】 4.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6大建议【p234-235】 5.小学科学课程评价方法的3大建议【p236】

三. 教学设计篇——掌握以下7大知识块

(一) 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三基”(基本原则、基本依据、基本步骤)【p243-246】 1. 教学设计的定义;2.构成教学设计的五个要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每一要素的含义要掌握)

3.教学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馈性(※每一原则的含义要掌握)

4.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依据——一是现代教学论,二是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三是教学的实际需要,四是学生的需要和特点,五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每一依据的核心观点要掌握)

5.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六大步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二是分析教学背景(要展开,会出简答)【p244】;三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四是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五是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六是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简答:小学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和体现的要素是什么?【p245下-246上】 (二)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步骤、基本要求【p253-264】 ※教案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最终成果——掌握以下相关知识点: 1.教案设计的定义和“三性”的特征

2.※教案设计的11项基本内容(要做重点掌握)

3.教案设计的4种类型——新授课教案、复习课教案、检查课教案、实验课教案 4.※具体说教案设计工程的5个大项——教学目标的设计(做简答题掌握,并要理解p255的案例);二是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会出简答题);三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部分;四是作业布置(会出简答题);五是板书设计。

※其中导入新课的6种方式做单选题掌握。

5.教案设计的步骤——一是研读课程标准,二是分析处理教材,三是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四是了解教学情境,五是确定教学重难点,六是选择教学方法,七是准备教学媒体,八是设计教学过程的四环节。 6.教案设计的16字要求【p261】

(三)了解小学两门特殊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p246-256】 1.综合课程的基本知识——掌握以下知识点

一是综合课程的定义;二是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三是综合课程的特点(即优缺点);四是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和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这两门综合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施的原则重点掌握。 2.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以下知识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pq5.html

微信扫码分享

《2014上半年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