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更新时间:2023-11-21 18:35:01 阅读量: 经管营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辛词对词境的开拓体现在哪些方面

辛弃疾在词境开拓方面的成就。

1)辛弃疾的词无论作长调或小令,都体现出他的才情和人格,

继苏轼之后他极大地拓宽了词境,具有豪放而凄美的风格。稼轩词豪

放之中蕴含着一种婉丽凄美情致,形成豪放而凄美的风格。如《永

遇乐》(千古江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摸鱼儿》(更能消)等,悲壮激烈之情,洋溢纸上。豪放之中,又能沈咽蕴藉,空灵缠绵,深得浑融深厚之妙。

2)辛弃疾以散文句法入词,以经子诗赋入词,以词说理,带来

了词体的大解放。他的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

3)辛弃疾艺术成就最卓越的是以雄健之笔抒发沉郁情思的英雄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极大地开拓了词境。

4)辛词的基调是英雄主义,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辛弃疾最有价值的优秀

歌辞的基调。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是前代词家所

没有的。这些形象大都体现了上述基调。抒情主人公具有鲜明的爱

国志士,民族英雄的特色。如:《破阵子》中“挑灯看剑”的将军、《水龙吟》中登赏心亭的江南游子。

5)他写的关于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作品对词境也是一种

开拓。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茅檐低小,溪

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

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

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

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这在唐宋词史上,也

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唐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即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

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

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在

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

神个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

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

晓角·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同一环境的不同情绪体验,反映出主体不同的气质.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待十

分做了,诗书勋业.”(《满江红》)即使是仁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

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

博山王氏庵》)

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欧诸人的从容平和,

苏轼的超然旷达,秦、周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

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

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说剑论诗

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

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妖》)“壮岁

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

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定风波》)、“试弹幽愤泪

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被迫退隐以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

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

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

鸪天》)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失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蓦山溪》)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

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35岁时写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感,英雄无用的压抑感和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感,交织于胸.因理

想与现实的冲突,他萌生出退隐之念,但英雄无功的羞愧感和执着的

进取心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

雄也禁不住愤然泪下.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美芹

十论》和《九议》就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在词中,他

也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

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他谴责朝廷

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

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水龙吟·为韩

南涧尚书寿》)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

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自己投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名篇《摸鱼儿》词

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有多重的象征意蕴.春天又匆匆归去,词人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正

是基于对时间无法挽留和生命有限的焦虑,故对耽误了自我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佳期”的狐媚邀宠而妒贤害能者,如“玉环飞燕”之流格

外痛愤,尖刻地诅咒他们必将化为尘土.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

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

南宋后期刘克庄、陈人杰等辛派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直

接的影响.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农村乡土,自苏轼在词世界里初度开垦过后,久已荒芜.虽然朱敦

儒晚年词作中也写过“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感皇恩》),但那

是隐士眼中的生活世界,并非地道的乡野.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

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

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间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也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傲然独立的英雄竟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平等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唯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p8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