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生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10-07 09: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苏州大学成人教育《生理学》复

一、名词解释复习:

生理学:描述生命个体活动规律及其机能的学问。 内环境:体内细胞所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处于相对恒定的状态。

负反馈:当受控部分活动加强时,通过反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从而降低受控部分活动。 正反馈:反馈信号与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同,进一步加强了受控部分的活动。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在膜蛋白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被动转运。 钠泵:是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具有ATP酶活性,可分解ATP释能。 去极化:膜内负电位下降的变化,标志兴奋性升高。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条件下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刺激产生短暂、迅速、可逆以及传播的电位变化。 兴奋-收缩偶联:将神经兴奋性的电变化转为肌肉机械性收缩变化的过程。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浆:血液离心后的上清液。 血清:血液凝固后的上清液。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系统:依照RBC上是否具有A或/和B抗原的血型分类系统。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舒末期容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入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把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房室延搁:兴奋由窦经房传向室时在房室交界处突然转导速度减慢的现象。 动脉血压: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 1 -

压强。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功能余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量)× 呼吸频率。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比(VA/QC) 4.2L / 5L=0.84。

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反映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机械性消化:依赖牙齿撕裂、舌搅拌、消化管舒缩活动食物大分子变小分子的消化。

化学性消化: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酶)所进行的消化。 吸收(absorption):可吸收(小分子)成分进入肠壁血液或淋巴循环的过程。

胃排空:胃的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基础代谢率(BMR):基础状态下(室温20~25℃、清晨、空腹、清醒、安静)进行的能量代谢率。 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肾小球滤过率:指一分钟内两肾所生成的原尿量,每分钟约125ml左右。

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之比的百分数。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是指小管液中的水分和各种溶质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水利尿:水喝得多导致尿排多的现象。

简化眼:根据人眼的实际光学特征设计的一种和真正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暗适应:当从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东西都看不清楚,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 视野:单眼正视前方所能看到的最大空间范围。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并可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产生超极化改变,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下降,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传递信息的的一些化学物质。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蛋白。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一类细胞群,它们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它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身体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现象。 脑电图: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

α波阻断: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这一现象称α波阻断。 同相睡眠: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的时相称为同相睡眠(慢波睡眠)。 异相睡眠:睡眠过程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称为异相睡眠(快波睡眠)。 牵张反射: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 肌紧张(muscle tonus)(紧张性牵张反射):重力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是维持躯体姿势最

基本的反射活动。 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去大脑僵直: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激素:由内分泌腺所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远距分泌(telecrine):大多数激素经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或靶细胞发挥作用。 旁分泌(paracrine):某些激素通过组织液直接扩散至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自分泌(autocrine):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发挥反馈作用。

神经分泌(neurocrine):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它们产生的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助于轴浆流动送至末梢而释放。

二、 激素允许作用:某一激素

单独存在时作用不大,但它可使另一激素作用大大增强的现象。 三、

四、 回答题思考:

1.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和反馈系统各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 (reflex arc):产生反应的各种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特点:迅速、精确、高效、重要。 (2)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由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激素(hormone),经由体液运输,对全身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包括:内分泌(endocrine)、旁分泌(paracrine)、神经分泌(Neurosecretion);体液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弥散、次重要。 - 2 -

(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例如: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增大,收缩力量会相应增加。特点: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但仍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4)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当受控部分活动加强时,通过负反馈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从而降低受控部分的活动。相反,当受控部分的活动过低时,负反馈调节又能提高受控系统的活动。(负反馈中反馈信号和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反)。机体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稳态,是因为许多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存在和活动的结果,例如:动脉血压的调节、呼吸调节、血糖的调节,作用: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定状态。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反馈信号与控制信号的方向相同,进一步加强了受控部分的活动。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例如:分娩、凝血、排便等是正反馈活动的实例,正反馈不可能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正常仅见于少数情况。在病理情况下,正反馈过程较多。(恶性循环)。

2. 请描述物质跨膜转运的类型及其特点。

被动转运,不耗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转运,扩

散通量 (mol / cm2

/ s) 取决于该物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适用于O2, CO2,甾体类激素。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在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区域的跨膜转运,只能由高浓度侧移向低浓度侧,起易化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具有结构特异性,一种蛋白质分子只能帮助一种或少数几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通过;载体转运具有选择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性,转运营养物质 Gs、Aa、Vitamine等,通道转运具有选择性,转运各种离子。这些蛋白质分子受膜外环境因素的调控,因而扩散通量或其通透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主动转运,耗能,包括原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

(1)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 ),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

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

移入膜内,转运营养物质 Gs、Aa、Vitamine、离子等。原发性、继发性主动转运。

(2)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大分子物质或固态、液态的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过程。出胞 (exocytosis)常见于递质的释放和腺体的分泌;入胞 (endocytosis) 吞噬: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饮:液相和受体介导式入胞。

3. 什么是静息电位?其产生机制是什么?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条件下的膜电位。

(1)膜内高K+、膜外高Na+的不均衡分布

(2)在安静、未受刺激条件下,膜对K+选择通透性较高

(3)K+电-化学平衡电位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4. 什么是动作电位?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产生的机制是什么?一般在论述动作电位时以哪一部分为代表?

(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短暂、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6分)

(2)组成:RP基础,去极化上升支,锋电位,复极化下降支 (3)形成机理:(6分)

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

细胞膜内K+

浓度高于细胞膜外,

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

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

时主要允许K+

通透(静息电位)。 ③ 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上

升支Na+

内流形成。

④ 复极化下降支K+

外流形成。 ⑤ Na+-K+泵的工作。

(4)代表:锋电位,组织兴奋的标志。

5. 试述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特点和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p6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