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3-06-05 02:1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一: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教育学会

2012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学科类别:中学历史

说明:

一、学科类别分别为:1.中学语文 2.中学数学 3.中学英语 4.中学物理 5.中学化学 6.中学生物 7、中学政治 8、中学历史 9、中学地理 10、小学语文 11、小学数学 12、小学思品 13、小学英语 14、小学科学 15、中小学音乐 16、中小学体育与健康 17、中小学美术 18、中小学信息技术 19、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20、学前教育 21、综合(凡不是纯学科性的论文都归在这一类,如: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二、论文题目不要太长。教学设计或教学案例直接点明是什么课的设计或案例,如:《祝福》教学设计、《分数的除法》教学案例(不要把某某版第某册第某课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余庆中学:龙治敏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

一、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逐步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二、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德育

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杜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以及逐步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二、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根据以上新课程目标,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及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比如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对林祥谦的描写,“敌人用到砍他,让他下令复工,他视死如归,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工是不能复的。”林祥谦的这种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资源成为人的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为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我采取了以下的一些形式,自编口诀的形式,有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记忆历史史实;自设情景的形式;利用诗词等形式.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专题评述,自己设计图表、

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塑造良好的人格修养。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论文、地方历史考察和实践等。

三、从高考历史命题视角上彰显公民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黄牧航教授认为,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特别是高考试题的命题视角上,要“立足于公民教育的历史课程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公民的基本资质的综合性课程”。因而新课程教学意味着与传统历史教学有着更大的区别,更注重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人生价值评判等审视标准。2011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第40题,注重了价值观的引导,本题巧妙地以秦至唐的选官标准为切入点,设置情景,引出“德和才”的认识。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意识的培养。

总之,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在历史教学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7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oq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