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3-17 08: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壤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1000108

课程英文名称:Soil Geography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4 实验学时:20 编写人:王钰菲 审定人:莫晓红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矛盾为对象,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分异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并且通过土壤调查、制图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一目的。这门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专业所必修的一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除了安排有课堂学习外,还有室内与野外的实习,以培养学生初步野外工作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内容包括以下内容:土壤与土壤圈的概念,土壤地理学简介;土壤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土壤生态系统与土壤物质循环过程;土壤成土因素学说和成土过程,以及世界主要土壤分类体系;主要土纲及其地理分布,土壤区划和土壤被结构;土壤资源、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退化及其防治对策;土壤地理调查与遥感解译方法、土壤地理信息系统。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为地貌、土壤、水文、区域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以及环境学概论等后行课打下一定的地质基础。

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时及学时分配建议

学时分配表 教 学 环 节 课 程 内 容 讲 课 绪 论 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分类 主要土纲特征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计(学时) (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

李天杰,赵烨,王云编著 《土壤地理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参考书目.

(1)朱鹤健,何宜庚.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南京大学等.土壤学基础与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3)刘兆谦. 土壤地理学原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4)伍光和,潘树荣,王乃昂.自然地理学(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三)课程考核方式

根据土壤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并结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及实际教学方式,其考核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1)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壤地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60%;

(2)实验技能考核:从学生完成各项实验的状况,撰写实验报告的状况评定,占总成绩10%; (3)野外实习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活学活用土壤地理学理论、学生的土壤地理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依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占总成绩20%。

2 8 6 4 6 4 6 4 4 44 习题课 实 验 14 6 20 设 计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一) 绪论(2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了解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了解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掌握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掌握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土壤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教学难点: 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3、教学方式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土壤、土壤圈的概念与形态特征。 (2)土壤圈与地球表层系统相互作用。 (3)土壤圈的生态环境功能。 (4)土壤地理学及其主要学派。 (5)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 5、学生练习

(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 (2)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二)土壤固相组成及其诊断特性(8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壤的影响;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教学难点: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握土壤固相物质组成及其诊断特性。 (2)了解土壤矿物类型及其风化特征。

(3)认识土壤矿物空间分异规律。

(4)了解土壤生物群落组成对土壤的影响。 (5)掌握土壤有机质转化与土壤圈物质循环特征。 5、学生练习

(1)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结合中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3)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那种质地对肥力更有利? (4)简述土壤结构类型,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好的结构? (5)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6)说明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的概念和意义。

(7)试分析土体硅铁铝率与黏粒硅铁铝率的差异性,阐述其土壤地理意义。 (8)通过土壤调查与分析,试简述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三) 土壤流体组成及其诊断特性(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土壤热量状况;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2)教学难点: 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握土壤流体物质组成及其主要诊断特性; (2)了解土壤空气及其运动、掌握土壤热量状况; (3)认识土壤水类型、土水势及土壤水分状况; (4)理解土壤分散系及其中物质转化过程; (5)掌握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功能。 5、学生练习

(1)试阐述土壤呼吸过程的机制,并指出土壤呼吸与生物呼吸的差异何在。

(2)为什么说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不但是土壤供肥、保肥、稳肥的重要指标,也是土壤发生和分类的重要指标。

(3)土壤酸度的表示方法及土壤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4)土壤缓冲作用及其形成原因和意义。

(5)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并讨论渍水过程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的重要性。

(6) 从系统观点分析土壤肥力各因子间的关系。 (四)土壤形成因素学说(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2)教学难点: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2)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3)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4)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5、学生练习

(1)试讨论分析土壤形成因素方程的基本原理。 (2)简述土壤发生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过程。 (3)请小组讨论六大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的作用。

(4)通过实地观察试发现各种成土因素与土壤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过程。 (5)为什么说评价母质和土壤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困难的? (五)土壤形成过程(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规律;

(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5、学生练习

(1)请列举四个最为广泛的成土过程,并分别给每个成土过程一个实例。 (2)试通过实地调查与观察,分析搅动作用在土壤发育中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累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4)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5)土壤剖面的分异过程,典型土壤剖面的基本构型。 (六)土壤分类(4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土壤分类的原理、依据和方法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 ;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各分类体系的特点。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了解土壤分类原理、依据和方法;

(2)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体系和土壤系统分类体系的依据及其特点;

(3)熟悉国际主要土壤分类体系、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

5、学生练习

(1)世界上有哪几大土壤分类体系?试比较分析各土壤分类体系的特点。

(2)结合自然地理学的有关内容,试分析土壤地理发生学在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3)什么是诊断层和诊断特性?试举例说明在土壤系统分类中如何它们。

(4)结合你的地理调查与实践,运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地理分类体系试划分你所熟悉的土壤。

(七)主要土纲特征 (6学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掌握14个土纲之间具有明显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熟悉14个土纲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FAO土壤制图单元的相互参比关系 。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14个土纲之间具有明显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2)教学难点:土纲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各土纲形成条件、主导成土过程、诊断层及诊断特性。 (2)掌握14个土纲之间的发生联系、形态特征以及空间分布联系。

(3)熟悉14个土纲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联合国FAO土壤制图单元的相互参比关系。 5、学生练习

(1)结合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理论和知识,试分析全球气候、植被与土壤类型的相关性。 (2)以淋溶土(棕壤)与均腐土(黑钙土)为例,试比较森林土纲系列和草原荒漠土纲系列的特点。 (3)干旱土(灰漠土、棕漠土)形成过程及其性状特点。 (4)盐成土(盐土、碱土)的形成原因及其改良方法。

(5)在进行森林土壤、草原和荒漠土壤分析时,需要抓住的主要过程分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之。

(6)试比较分析旱耕人为土和水耕人为土的成土条件、发生过程及其土壤性状特征。 (八)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4学时) 1、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 4、教学主要内容

(1)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5、学生练习

(1)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带地区沿纬度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

型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

(九)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学时) 1、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土壤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世界与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土壤资源的特征;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2)教学难点:土壤退化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3、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讲授相结合。 4、教学主要内容

(1)理解土壤资源概念及特征;

(2)了解世界与中国土壤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3)掌握土壤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 (4)掌握土壤退化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5、学生练习

(1) 什么是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具有哪些特点?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人口密度、产业结构两方面比较分析世界土壤资源与中国土壤资源的特征?

(3)讨论土壤退化的性质和范围。

(4)通过查阅资料,试分析中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土壤质量评价的相互关系。

(5)请调查与观察分析试简述农民是怎样评价土壤质量的?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有何种影响? (6)请列举四个能引起土壤退化的主要人为过程。

四、课程设计要求

本课程无课程设计。

五、实验要求

(一)实验的目的与要求: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表

实验学时分配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实验项目名称 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土壤速效磷的测定 土壤速效氮的测定 土壤PH值的测定 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土壤调查与剖面观察 实验 实验 学时 类型 2 2 4 2 2 2 2 4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验证 实验内容 开出 要求 分 组 (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5人/组 学习制备土壤分析样品 必开 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测定有机质含量 必开 必开 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 必开 测定土壤速效磷含量 必开 测定土壤速效氮含量 必开 测定土壤PH值 必开 测定土壤各组分比例 选开 9 4 综合 熟悉剖面观察内容 选开 5人/组 (三)考核方式: 采取综合考核方式。根据实习表现、考勤、实习报告和观测值班记录等情况评分,并记入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将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档次。 优:考勤全勤;熟练掌握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的基本方法,数据计算和记录准确无误。 良:考勤全勤;掌握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的基本方法,数据计算和记录准确。

中:考勤全勤;基本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的基本方法,数据计算和记录准确。 合格:考勤全勤;了解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的基本方法,数据计算和记录基本准确。 不合格:缺勤两次以上;对基本原理和仪器操作的基本方法不熟悉,数据计算和记录错误。

六、实习要求

本课程不单独设置实习,故不做实习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oh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