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3-03-13 2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高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针对当前上海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了关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要正确贯彻执行这个文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如何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这三个问题结合我校教学改进的事例来展开讨论。

一、何谓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第一是教学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如有的教师所言,“这个单元教学,我用四个课时让学生都学会了。”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性地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指导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成本过高,需要靠“补课”来完成教学目标,那么教学就是低效的。因此,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应当成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考量。

第二是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变化。教师通过教学应能够使学生发生积极的变化,帮助他们获得进步或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学了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么样。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所产生的影响,更需要关注隐含在学业成绩中的智慧发展状况;不仅着眼于知识、理解、技能,而且着眼于动机、兴趣、态度之类的情意侧面,还着眼于思考力、判断力之类的高级的综合性能力的侧面。

第三是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内在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只有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逐渐形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学才会产生真正的效益。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

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此外,教学目标缺乏合理性,或者实施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过程缺乏合理性都会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所谓的教学有效性就是:既不能把本来是一种讲究充实、高度、深度的学习过程看成了一场速度比赛,也不能无视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需要时刻铭记“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杀”的箴言;既要关注学生成绩的获得,更需要考虑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更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能否有利于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二、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

首先,有效教学应当是珍惜学习时间成本,但又不是单纯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教学。在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改进中,极力倡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认真研究教材,认真设计教学。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再做讲解,以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发展;对学生需要教师帮助、指导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要会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成功;对于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善的思考,教师也不会马上去否定或纠正,而是舍得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通过重新思考让他们自己去纠正或完善自己的思考。我们学校的任友军老师,他所撰写的一篇教学反思文章就是一个反映有效教学思想的教学事例:

时间:2007年10月25日上午第三节课。 地点:初一(七)班教室。

教学内容:这是我上的一节学校的公开课,课题是《你是我的辞典》。 [教学片段]

本课的教学已经接近尾声。整堂课的教学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这也是我始终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

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圈划、批注以及交流讨论,课文中父亲的形象已经清晰。下面就很自然地引出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课文中的父爱?”

学生的回答可以是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如,有学生起来说:“无私的父

爱”等。突然有一个学生起来说:“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全十美的父爱。”

当时,我的心中并不十分认同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就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就又说了一番理由,但我认为还是缺乏说服力。此时,最直接的做法是教师可以明确指出这位学生的理解是偏颇的。然而我却不太习惯这种方式,因为我个人觉得这种方式太生硬。因此,我就这样处理了:

师:读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沉默、思考。但没有人发言。

师:我读了课文后,却发现文中有一个情节与父亲的“美好”形象不太符合。请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学生看书。片刻一生举手。我请他回答:“文中的女儿将要上大学了。父亲却告诉女儿由于家庭困难,无力再供她上学了。按照父亲一贯的形象,照理父亲应该全力支持女儿上大学的。所以这一情节似乎出乎常理。”

于是又引发了关于父亲形象的另一次讨论——父亲到底是十全十美的吗?最后我没有自己直接说出我的理解。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讨论,学生应该会多了一次深思和新的理解。特别是这位认为“十全十美的父亲”的学生,至少他知道了课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与他原先的理解产生了背离。这可以让他自己进一步去研究文本。

[教后思考]

关于这次课堂教学的处理,我的思路如下:

● 尽量不要去生硬地否定学生的思考。即使这种思考还存在着某些不太合理的因素,教师应采取一些能引发学生自己进一步思考、质疑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理解。因为,自己理解、思考的肯定比别人或教师告诉的效果好。

●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我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理解、观点、结论等往往比教师的直接告之更有效率。我们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其实从另外一种层面上,是应该去追求课堂上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化”。

其次,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有效教学应当是基于探究精神的教学,应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我们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对教学的主张向教师提出了“八点建议”,作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力抓手:

1.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讲授教学与会话、讨论教学并重,但侧重会话、讨论教学。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科的过程。

2.提倡创造性备课。把握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努力使教学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3.捕捉教学时机,应对学生反应。 4.建立相互倾听的课堂。

5.发挥故事的价值力量。以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净化学生灵魂、提高审美情趣。

6.教师要善于将学科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7.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关联与整合。 8.以情优教,情知互促并茂。

以上“八点建议”体现了有效教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核心精神。倘若我们的教师能够在以上八个方面都做得很好的话,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一个充满人性化、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有效教学呢?

再次,有效教学应当是基于对话的教学。对此,我们的苗晨老师在他所撰写的《尝试由学生自主选定课文(即学习内容)开展语文探究学习》的教学案例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庆幸的是,接下来的故事,孩子们倒真的成了主角。通常情况是由我先来诵读课文,可是今天,他们中的一位代表竟当众“请缨”,这真的令我欣喜不已!刘嘉珍同学如此流畅诵读了全文,虽有个别读音错误,但瑕不掩瑜。要知道,这个班级朗读出众的同学不多,也许我对他们要求过高,朗读可不是他们的强项。就在昨天课上还谈到他们朗读的不足,主要问题不在技巧。因此,今天的这般情形在我眼中可有着特别的意义!我看到他们在努力改变着自己,在用热情和执着

开发自己的潜能,用心的纠正自己的不足,试图超越自我。正如课文所阐明的,其实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是他们现在能用“心”倾听了,他们具备了“过滤”各种声音的能力,他们向往倾听自己的心音,他们向往倾听天籁之音,向往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领悟其内涵,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的提升。我相信这就是他们自己对选文有了一个基本共识、做出决定之后的行动,他们真的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他们能够针对学习的具体内容说他们自己想说的话,问他们自己想问的事,这一切都说明,他们的心智在成长,这走这堂课最令我感到可喜的,也是惟有我才体会得如此真切的内容??要真正对话,而且要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光有一种价值观念显然是不够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是多元对话。如果光有一种价值观念,想象的天地还是比较狭隘的??

不难看出苗老师在语文课中的对话是有效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们的交流和相互欣赏又是显得那么的自然和亲切,宛如自然流淌的观念之流永不衰竭地缓慢而曲折的流动,慢慢地探索通向大海的航道。这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言:“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展开的,不同于无轨电车式的胡扯,也不同于学术讨论。它是以教师的指导为特征的、因应教学过程的阶段而设计和展开的活动,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功能??有效教学研究必须致力于对话环境的创造,以及对话环境中对话机制的发现和形成。”

三、增强教学能力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有效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了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外,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如何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话教育》一书中有一段极为精辟的描述:

“日本学者把教师的‘教学能力’界定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能力:[(教材把握力)×(儿童把握力)×(技术指导力)×(精神能量)]。在这里要点是两个:其一,各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的,彼此是互补的关系。如果一个要素的值小了,作为总体的值也会变小。其二,把‘精神能量’作为一个重大要素。所谓精神能量包括两个重大要素:1.朝气、热情、动力,2.接纳、肯定。‘精神能量’低的教师,往往不善于接纳并肯定儿童的反应,教学效果不佳。”“连接公式之中四个要素的关键是教师的 CR能力。所谓CR能力指的是,教师准确捕捉和应对学生的反应的能力,亦即‘Carch & Response’能力。‘教材把握力’是抓住教材的

目的,设想儿童的反应;‘儿童把握力’与‘技术指导力’的提高是同教学过程中作用于儿童,准确地应对学生的反应以便实现教学目标相关的??它们全部同CR能力相关的。这样看来,CR能力正是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这种以“CR能力”为核心,将“教材把握力”、“儿童把握力”、“技术指导力”、“精神能量”的各个要素以相辅相成,彼此互补的关系构建起来的教学能力对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这个教学能力公式要求教师努力研究好教材,创造性的应用好教材,并根据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有创意的设计好每一节课。比如我们学校的谢丽老师在教学案例“用化学的魅力去拓展学生的思维——‘氧气的制法’教学案例”一文中(见本刊本期杂志),对于如何创造性地应用好教材提供了很好的示例。

第二、这个教学能力公式要求教师拥有儿童把握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把握力并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所谓儿童把握力主要是指教师能够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组织、安排、指导、管理他们的学习活动的能力。而控制则是更多地按照成人的意志,从成人的利益和立场出发,去驯服、管教学生,就像人类操纵机器一样。如果一个教师拥有儿童把握力,就不会上“多教总比少教好”“多学总比少学好”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的当,就会像前面谈到的任友军老师那样,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纠正自己的错误;也会象苗晨老师那样,舍得花时间让更多的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阅读、品味并与教师进行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如果一个教师拥有儿童把握力,就会把学生作为一个珍贵的生命有机体来对待,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和需要,千方百计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帮助他们去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如果一个教师拥有儿童的把握力,就会积极地去建立相互倾听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教师才能从容应对学生的反应,准确捕捉到教学时机,有效给予学生帮助与支持;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教师与学生才能充分享受教与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幸福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不断产生精彩的观念;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中,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增强,教学的效

果也会越来越好。

第三、这个教学能力公式要求教师拥有技术指导力。所谓技术指导力应该是那些与教师工作相匹配的知识、技能、思想以及思维方式。这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和懂得一些现代教学的理论。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门专业。当教师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业人土的时候,就会拥有针对学生学习的技术指导力。凭借这种技术指导力,教师就可以从容应对学生在学习中各种反应,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质量,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我们发现当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低效和无效的教学,往往与教师缺乏技术指导力有关联。很难想象,一个子庸的、缺乏指导力的教师能够让学生喜欢他的课,能够不通过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完成教学工作。

第四、这个教学能力公式强调了精神能量的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处赵连根处长曾经就改进课堂教学的问题时指出,教师要做好这个课题需要热情、意识和能力,三者缺一不可。热情、动力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最基本的要素。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运用基于探究精神的对话教学,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以及高质量的作业布置如此等等都需要凭借教师智慧和热情来完成。其次,教师还需要具有接纳、肯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反应的精神要素。教师只有积极地去接纳、肯定学生的反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学生产生精彩的观念,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o2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