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

更新时间:2024-01-27 10: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

查看巴塞尔专栏

http://www.huolong.com.cn/2010/0629/85.html

一、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管理系统简述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管理系统是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全部ICAAP要求,

识别、测量、管理整个银行的各种风险,计算抵御

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生成符合银监会监督检查要求的ICAAP报表、报告及附件的风险控制系统。其主要功能为银行带来稳健的资本规划,确保银行拥有充足的资本,满足其在标准和风险从重压力下对经济资本的需求,并能响应银监会各种监管措施所确定的监管标准。 二、系统构成

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管理系统主要由以下系统或模块构成:

1. 现状诊断评估系统(包括总体评估模块、治理结构评估模块、风险评估模块、资本规划模块等); 2. 风险评估标准系统(包括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评估模块、估值和薪酬模块、信用风险评估模块、市场风险评估模块、操作风险评估模块、其他风险评估模块等);

3. 现状诊断报告系统;

4. 风险偏好管理系统(包括风险偏好合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远景指标模块、风险偏好参数模块、风险偏好报告模块等);

5. 实质性风险识别系统; 6. 压力测试系统; 7. 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8. 经济资本管理系统; 9. 资本管理系统。 三、现状诊断评估系统简述

1. 总体评估重点

(1) 银行是否主要风险得到充分识别、计量或评估、监测和报告; (2) 银行是否资本水平与主要风险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

(3) 银行是否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4) 银行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是否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复杂程度相适应;

(5) 银行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经济资本计量体系是否满足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的要求,并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特征;

(6) 银行是否将压力测试作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重要组成部分,压力测试是否覆盖各业务条线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变化对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7) 银行是否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评估其在压力条件下的资本需求和可能的资本来源状况,确保银行具备充足资本应对不利市场条件变化。对于重度压力测试结果,银行是否在应急计划中明确相应的资本补足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

(8) 银行高级管理层是否充分理解压力条件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及风险间相互作用、资本工具吸收损失和支持其业务持续运营的能力,是否有能力对资本管理目标、资本补足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9) 银行是否每年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进行独立审查和评估,在银行经营情况、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是否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10) 银行是否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应作为内部管理和决策的组成部分,并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结果运用于资本预算与分配、信贷和战略决策中;

(11) 银行是否在并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与其自身风险特征、经营环境相适应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是否向监管部门说明母行和附属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之间的关系,并向监管部门证明商业银行集团层面及单家机构层面的资本充足。

2.治理结构评估重点

(1) 银行董事会是否承担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主要责任,确保银行有足够资本抵御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履行以下职责:

1)根据全行风险状况和外部环境,设定与银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偏好和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批准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2)确保高级管理层建立评估银行各类风险的框架和压力测试框架,实现银行风险和资本的紧密结合。

3)审批或授权审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相关政策,监督高级管理层建立健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政策和执行机制,至少每年听取一次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4)确保银行有足够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资本充足评估工作。

5)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完整性进行监督,确定审计部门在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

(2) 银行高级管理层是否负责组织银行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执行资本规划,确保持续满足董事会设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

1)深入了解银行主要风险的特征、性质和程度,理解资本充足程度与风险水平、风险管理能力、资本持续补足计划之间的关系,确保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复杂程度与银行风险状况和发展规划相适应。

2)组织制定银行资本充足评估工作相关政策,建立健全评估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评估工作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经济资本计量及分配等保持一致。

3)组织开展银行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建立评估主要风险的框架和体系,确保资本能够抵御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4)为内部资本充足评估工作配备足够的财务、人力和信息科技资源,指定专门部门负责银行的评估工作,界定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等部门在评估工作中的职责。

5)组织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工作,确保管理信息系统能及时、准确提供评估所需信息。

6)采用计量模型进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的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定期评估方法和工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定期听取验证工作的详细汇报。

7) 组织开展压力测试,参与压力测试目标、方案及重要假设的确定,推动压力测试结果在风险评估和资本规划中的运用。

8)定期向董事会汇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执行情况。

(3) 银行是否建立关于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报告体系,定期监测和报告银行资本水平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重要性和报告用途不同,明确各类报告的发送范围、报告内容及详略程度,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度满足本指引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银行的报告是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对主要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做出评价。 2)对计量体系中关键假设的风险敏感性和合理性做出评价。

3)评估银行所持资本是否足以抵御主要风险,确保达到既定的资本充足率目标。 4)根据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评估未来的资本需求,并对银行的战略计划做出必要调整。

(4) 银行是否每年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进行一次独立审计,以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审计范围是否包括:

1)根据业务性质、范围和复杂程度,审查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合理性; 2) 评估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关政策和流程执行的有效性;

3)检查内部资本充足率与设定目标是否有差距,分析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

4)对影响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监督,包括大额信用风险暴露和其他风险集中度的评估情况、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所用参数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内部评估使用的情景的合理性和压力测试对各种假设及参数的分析等。

5)审计结果是否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银行是否根据审计结果对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进行调整和更新。

6)银行是否保存与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相关的各类重要文档,确保监管部门及其他第三方进行评价。

3. 风险评估重点

(1) 银行是否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将风险与资本挂钩,确保其资本覆盖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银行评估风险时,是否充分考虑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力。

(2) 银行是否设定主要风险的判断标准,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正确的识别和监测。主要风险应包括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以及独立评估风险程度不高、但与其他风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风险。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是否覆盖以下各类风险:

1)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中涉及且已覆盖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中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的风险,如集中度风险;

3)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中未涉及的风险,如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和对商业银行有实质性影响的其他风险;

4)外部经营环境引发的风险。

(3) 银行是否有效评估和管理各类主要风险:

1) 对能够量化的风险,银行是否开发和完善风险计量技术,确保风险计量的一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相关风险的缓释、控制和管理。

2)对尚难量化的风险,银行是否建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报告机制,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管理。

(4) 银行加总各类风险时是否充分考虑集中度风险和风险之间的传染性,适当考虑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分散化效应。银行在考虑风险相关性和分散化效应时,是否基于长期实证数据,对总体风险计量方法和假设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保守性调整。

(5) 银行是否根据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加总风险,并判断加总结果的合理性和审慎性。同时,应基于对单个风险的定义和计量结果加总风险,并协调各类风险的计量参数和计量范围,确保加总结果的合理性。

4.资本规划重点

(1) 银行是否基于当前及未来的资本需求和资本可获得性制定资本规划,确保资本水平长期稳定。资本规划应设定内部资本充足率三年滚动目标。

(2) 银行是否根据银行的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和风险偏好设定资本充足率目标,并充分考虑对银行资本水平可能产生影响的负面外部因素,包括或有风险暴露、严重且长期的市场衰退等经济、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及突破风险承受能力的其他事件。

(3) 商业银行设定的内部资本充足率目标应高于监管部门确定的最低资本要求。

(4) 银行是否的资本规划应兼顾银行的短期和长期资本要求,确保当前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可获得性与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及外部经营环境相匹配。

(5) 银行是否确保银行管理人员充分了解资本水平、资本规划及应急预案情况。

(6) 银行是否用于满足内部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工具,应具备充分抵御风险和吸收损失的能力,其有关定义、扣除和记入规则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指引》存在差异的,应经监管部门认可。

(7) 银行是否通过严格和前瞻性的压力测试,测算不同压力条件下的资本需求和资本可获得性,检验资本长期目标,并制定应急预案以满足计划外的资本需求。银行是否急预案应包括紧急筹资成本分析、限制资本占用程度高的业务发展、采用风险缓释措施管理风险等。 四、风险评估标准系统简述

1、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评估

(1) 银行是否当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有效实施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

1) 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督; 2) 适当的政策、程序和限额;

3) 全面、及时的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风险; 4) 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5) 全面的内部控制。

(2)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有效性负主要责任,根据风险承受能力和经营战略确定风险偏好,并确保银行各项限额与风险偏好保持一致。

(3)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全面风险管理所需的知识和管理经验,熟悉主要业务条线特别是新业务领域的运营情况和主要风险,确保风险政策和控制措施有效落实。

(4)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充分了解风险计量、风险加总的主要假设和局限性,确保管理决策信息充分可靠。

(5)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当持续关注银行的风险状况,并要求风险管理部门及时报告风险集中和违反风险限额等事项。

(6)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清晰确定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和报告路线,并确保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7) 银行是否完善与自身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及流程,针对主要风险设定风险限额,确保限额与资本水平、资产、收益及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风险政策、流程和限额应确保实现以下目标:

1) 完善全行层面和单个业务条线层面的风险管理功能,确保全面及时 地识别、计量、监测、缓释和控制信贷、投资、交易、证券化、表外等重要业务的风险;

2) 确保风险管理流程能够充分识别主要风险暴露的经济实质,包括声 誉风险和估值不确定性等; 3) 确保各层次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清晰界定银行各业务职能部门 和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

4) 确保清晰的报告职责和报告线路,便于各级管理层及时掌握违反内部头寸限额情况,并根据设定程序采取措施;

5) 确保对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业务开办前,应召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业务条线等部门对新业务、新产品进行评估,以确保银行事先具备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

6) 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风险政策、流程和限额的合理性。

(8) 银行是否建立与全面风险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 支持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计量和全行风险加总;

2) 识别全行范围的集中度风险,包括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流动性风 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相互作用产生的风险。

3) 分析各类风险缓释工具在不同市场环境的作用和效果。

4) 支持全行层面的压力测试工作,评估各种内外部冲击对全行及主要业务条线的影响。 5) 具有适当的灵活性,及时反映风险假设变化对风险评估和资本评估的影响。

6) 银行是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确保相关决策信息的准确和全行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实施。

2、 估值和薪酬

(1)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确保估值的客观、准确和一致,规范金融工具的估值。治理结构和控制程序应当同时适用于风险管理和会计报告目的。商业银行应定期对估值控制流程进行内部审计。

(2) 所有的估值方法应当得到批准并予以清晰记录。对可选的初始定价、盯市、盯模、估值调整和定期独立重估方法,银行是否制定政策和程序予以规范。

(3) 银行估值能力是否与其相关风险暴露的重要性、风险程度和规模相适应。对于其主要风险敞口,银行是否具备在压力时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产品估值的能力。

(4) 本条所称压力时期是指市场中断或缺乏流动性导致估值主要参数和方法失效的时期。 (5) 银行估值是否基于可靠的数据。对活跃市场情形,银行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时是否尽量采用可观测数据。对不活跃市场情况,银行是否基于下列考虑选择可靠数据:

1) 价格、报价的频率和可获得性; 2) 价格是否代表真实交易状况;

3) 数据分布广度,是否容易为市场参与者获得; 4) 估值频率的相关信息是否及时; 5) 独立报价或价格来源的数量;

6) 报价或价格是否得到实际交易的支持; 7) 市场成熟度;

8) 交易出售金融工具与该机构所持有工具的相似性。如采用模型估值,是否测试模型在压力情景下的局限性。

(6) 银行董事会是否负责制定符合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需要的薪酬政策,监督薪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确保薪酬政策与长期资本水平和财务稳健性挂钩,相关薪酬安排应当反映经风险调整的全行长期收益。

(7) 本条所指的经风险调整收益,是指各类主要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包括难以计量的风险。银行是否结合量化方法和专家判断确定实质性风险程度。

(8) 银行是否合理设定薪酬发放机制,适当推延发放时间,反映风险在不同时间跨度的表现特点。商业银行应杜绝对风险滞后体现的项目提前发放奖励。

(9) 银行是否合理设定薪酬的结构,薪酬中的现金、股权或其他形式的薪酬应当与银行的风险结果保持一致,并根据银行员工的职级和岗位予以相应的调整。

3、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评估

(1) 银行是否评估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程序和覆盖范围,确认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合规性、标准执行的一致性以及信用风险暴露的全覆盖,确保监管资本要求覆盖所有信用风险暴露。

(2) 银行是否清晰界定内部评级法覆盖的信用风险暴露的范围,并一致地执行,防止监管资本套利。 (3) 银行是否评估内部评级体系所采用的违约、损失、经济衰退期等关键定义的合理性,掌握内部使用的关键定义与《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对应定义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监管资本计量结果的偏差。

(4) 银行是否评估信用风险参数压力测试的审慎性,包括设置压力情景的合理性和相关性、压力情景与信用风险参数之间逻辑关系的严谨性等。

(5) 银行评估内部评级体系验证是否达到《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确保用于计算信用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风险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

(6) 银行是否评估内部评级体系应用范围和应用程度,确保用于计算资本充足率的信用风险参数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7) 银行是否评估采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可能存在的剩余信用风险。这些风险包括: 1) 由于交易对手违约导致无法及时占有抵质押品; 2) 由于缺乏流动性导致抵质押品难以变现; 3)保证人拒绝或延迟支付; 4) 相关文档失效。

(8) 银行是否评估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政策、流程、估值和信息系统是否达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的要求。

(9) 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是否充分考虑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产品和业务带来的新生风险。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主要风险包括:

1) 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 2) 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拖欠和损失风险;

3) 对特殊目的机构的信用支持和流动性支持风险; 4) 保险机构及其他第三方提供担保的风险。

(10) 银行投资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时,是否持续的进行基础风险分析,不能完全依赖外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银行是否具备必要的量化分析工具、估值模型和成熟的压力测试技术评估所有相关风险。

(11) 银行是否在单个交易、同一业务条线以及跨业务条线等多层面跟踪评估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

(12) 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发起行时,是否评估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的程度,尤其是评估通过非合同形式对资产证券化提供的隐性支持。对于未能实质性转移风险的或提供了隐性支持的资产证券化交易,银行是否持有与未证券化风险暴露相当的监管资本,并公开披露对资产证券化提供隐性支持的情况及所增加的监管资本。

(13) 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是否覆盖下列风险: 1) 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

2) 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 3) 相关期权性风险。

(14) 银行是否清晰界定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范围,并一致地实施,防止商业银行资本套利。

(15) 采用标准法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是否建立金融工具拆分标准和程序,做到期限确定合理、风险参数选择审慎,确保监管资本要求计量的审慎性。

(16) 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是否达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要求;对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银行是否达到《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确保银行用于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风险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

(17) 银行是否根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的有关要求,计量操作风险资本。 (18) 使用标准法或替代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的银行,与其他规模和业务相类似的银行相比,其总收入指标明显偏低或为负值,可能低估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时,是否适当提高其操作风险资本。

(19) 使用高级计量法计量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银行,其计量模型是否持续满足《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

4、 其他风险的评估

(1) 集中度风险是单个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组合可能给银行带来重大损失或导致银行风险轮廓发生实质性变化的风险。银行是否清楚地认识和评估单个或一组紧密关联的风险因素对银行的影响,并充分考虑不同种类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

(2) 存在集中度风险的情形包括: 1) 交易对手或借款人集中风险

由于银行对同一个交易对手、借款人或多个风险高度相关的交易对手、借款人具有较高的风险暴露而产生的风险。

2) 地区集中风险

银行对同一地区交易对手或借款人具有较高的风险暴露而产生的风险。 3) 行业集中风险

银行对同一经济、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暴露而产生的风险。 4)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集中风险

银行由于采用单一的抵质押品、由单个担保人提供贷款担保而产生的风险。 5) 资产集中风险

银行高比例持有特定资产的风险,特定资产包括贷款、债券、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等。 6) 表外项目集中风险

银行从事对外担保、承诺所形成的集中风险。 7) 其他集中风险

银行识别的其他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单个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组合。

(3) 银行是否有效识别各类集中度风险,并清楚地理解不同业务条线的类似暴露所导致的整体集中度风险。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产生的集中度风险。

(4) 银行不仅应当理解面临的各类集中度风险,是否清楚地评估在压力市场条件下、经济下行和市场不具备流动性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集中度风险。

(5) 银行是否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并从多个角度充分识别、计量和管理自身面临的主要集中度风险。 (6) 银行是否建立全面的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银行的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应当至少包括: 1) 书面的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的集中度风险管理制度应当对银行面临的集中度风险做出明确的定义并规定相关的管理措施; 2) 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集中度风险的方法;

3) 集中度风险限额管理体系,银行是否根据其经营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对集中度风险确定适当的限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限额在经营管理中得到遵循;

4) 定期的集中度风险报告和审查制度,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定期对信用集中度风险状况进行审查以确保相关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5) 银行是否定期对面临的主要集中度风险进行压力测试,识别可能对银行经营带来不利影响的潜在因素,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银行是否充分考虑压力条件下可能产生的风险集中情况。

(7) 银行是否根据自身集中度风险的评估结果,配置相应的资本以有效抵御集中度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8)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变动导致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9) 银行是否按照《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等相关要求建立与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和评估体系,确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资本要求。

(10)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至少应当包括: 1) 功能独立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体系; 2) 详细完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文档; 3) 有效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日常管理; 4) 必要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数据基础; 5) 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6) 有效的压力测试; 7) 充分的模型验证。

(11) 银行是否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有效覆盖包括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在内的各类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12)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13) 银行是否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要求建立与银行规模、业务性质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银行整体及在各产品、业务条线和环节、各层次机构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互影响与转换。

(14)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应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 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

2) 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3) 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 4) 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5) 有效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6) 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15) 银行是否按照审慎原则定期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其他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银行是否根据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评估其流动性储备的充足性,确定其应当采取的风险缓释策略和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

(16) 银行是否充分评估流动性风险对资本状况的影响,配置适当的资本以有效抵御流动性风险。 (17) 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

(18) 银行是否按照《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有关要求,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19) 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1) 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构;

2) 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 3) 对声誉风险事件的有效管理。

(20) 银行是否定期进行声誉风险的情景分析,评估重大声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并根据情景分析结果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开展演练。

(21) 对于已经识别的声誉风险,银行是否准确计量可能提供的支持或在不利市场条件下可能面临的损失,并尽可能准确计量声誉风险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影响。

(22) 银行是否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并视情况配置相应的资本。

(23) 战略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策略不适当或外部经营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风险。

(24) 银行是否建立与自身业务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对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

(25) 银行的战略风险管理框架是否包括以下要素: 1) 董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的监督;

2) 银行战略规划评估体系; 3) 银行战略实施管理和监督体系。银行是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评估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可能产生的战略风险。

(26) 银行是否充分评估战略风险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及其对资本水平的影响,并视情况对战略风险配置资本。

五、 现状诊断报告系统简述

按照上述现状诊断评估重点、评估标准,系统将逐项、逐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1、参照新资本协议与银监会监管指引,对银行新资本协议合规自评估报告进行审阅、重检及确认,并据此对银行相关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银监会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中所涉及的风险偏好、风险评估与计量、估值体系、经济资本、压力测试、对银行控股机构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等)及资本管理体系进行独立诊断,主要目的在于全面了解银行管理现状,并确认银行在新资本协议第二支柱方面的差距。

2、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审查评估要素及方法》中所列方法对银行当前的集中度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风险治理和内部控制、资本管理质量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价;针对其中风险较高或内部管理水平较差的部分应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并提供框架性解决方案。 六、 风险偏好管理系统简述

1、 银行的风险偏好主要由股东决定

从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来看,银行风险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做好贷款”,即只对贷款进行二分法,贷款只有好坏之分,至于好多少则是说不清楚的,无法进行量化,对贷款好坏的判断主要是是基于定性的分析。

第二阶段 “贷款应该分级”,这个阶段,比上一阶段有明显的进步,明确了贷款好坏的差异程度。 第三阶段 “净资产回报率是关键”,强调提高股东价值,回报股东。

第四阶段 “应该对风险定价”,对不同风险的客户和业务应该要求更多的回报。

第五阶段 “用投资组合的方法管理贷款”,不同的投资组合对应于不同的收益,银行信贷资产也应强调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第六阶段 “股东要求提高风险收益的效率”,由于前面几个阶段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客户层面和债项层面都进行了评级,在技术上股东已经可以对不同的资产组合进行选择。

第七阶段 “风险分散化极其重要”。

目前国内银行都在采取不同的路径和措施,从公司治理、制度、工具等各方面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要进行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股东的风险偏好,银行对风险的选择,这样才能够确定银行风险管理的战略。通常而言,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或者是风险的容忍度主要是由股东来决定的,不同的股东会有不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许有的银行非常激进型的,他们愿意承担非常高的风险,换取高的回报。有些银行是稳健型,希望承担适度的风险换取适度的回报;有些比较保守型的股东,则希望追求低风险,获得满意的回报率。此外,从公司治理的结构角度而言,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将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险偏好一方面表明董事会对风险管理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银行的整体战略。

2、 风险管理的实质要求确定风险偏好

(1) 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的终极目标资本从来就是追求利润的,股东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满意的回报,如果银行不能给股东带来良好的回报,资本的趋利性将使得股东将资本投向别的行业或领域。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中,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也就越大,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股东利益代言人的董事会将会在收益与风险之中进行权衡。对上市的公众企业而言,保持股价的稳定和股价的稳步上升,将是提升股东价值的一种主要形式。无论在何种市场条件下,只有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才能进行持续的经营。

(2) 确定风险偏好是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点现代企业最基本的一个制度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的所有者并不直接的管理企业,而是确定企业的赢利目标和决定所能承担的风险等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之后,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交由管理层进行经营,并以经营成果对管理层进行考核,董事会是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将会有多种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供选择,也存在多种产品进行取舍,但在进行经营决策权下放时,董事会首先应该将自己的偏好传送给管理层,并由管理层确定实现董事会目标的实施计划和策略。

(3) 确定风险偏好是计算经济资本必需的参数随着风险定量技术的成熟,特别是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正式出台,内部评级法给了风险管理水高的银行以更多的自由。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计算的参数,利用监管部门提供的资本转换函数来计算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就是希望银行的资本能够充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因此非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的计算也就提上议事的日程,目前有多种方法来计算银行的经济资本,各种方法都要求具备一定的前提,并预先确定相关的参数。VAR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计算经济资本方法,而要计算VAR,必须要确定好几个参数,即期限、置信区间、损失分布。其中的置信区间就是要求根据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来决定的,不同的置信区间对应于不同的经济资本要求。

(4) 合适的风险偏好体现银行的总体发展战略任何银行都会有自己的战略目标,有的银行已经占有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希望通过稳健经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体现在战略上就是力求以承受较小的风险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并通过对风险的控制来取得良好的市场声誉;有的银行则雄心勃勃,希望承受较高的风险来拓展市场,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而确定自己所能承受的风险将是战略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偏好的体现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风险管理内容,而是与银行的整体战略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是为实现银行的总体战略服务的,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战略,同样也就存在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偏好,并由些影响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策略。

(5) 确定风险偏好是从风险防范到风险管理转型的需要风险既可能给银行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风险本质是一种不确定性,未来的魅力正是体现在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被动地防范风险,倒不如主动的管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而目前风险管理技术的日益成成熟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已经使主动管理风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些先进银行已经做到了主动的风险管理,他们能够用一句话就能说清自己资产的风险的大小。

(6) 确定风险偏好也是市场信息披露的需要投资者不仅关心收益,而且还关心银行的风险,银行的经营理念。新资本协议中提出了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披露。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鼓励市场纪律发挥作用,其手段是制定一套信息披露规定,使市场参与者掌握有关银行的风险轮廓和资本水平的信息。特别是由于新协议允许银行使用内部计量方法计算资本要求,公开的信息披露则十分重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纪律,能够帮助银行和监管当局管理风险、提高稳定性。随着风险管理精细化进化,监管部门对银行特别是公众持股银行的市场披露的要求将会不断的提高。

3、 先进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方法

风险偏好代表银行承受的多大的风险,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多少,它是一个相对主观的管理决定,取决于所有者的风险偏好。决定风险偏好需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即先理解银行风险分布,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才可以决定有多少的风险可以承受,而我们所设定的经济资本便在决定可接受的风险偏好上扮演关键的角色。

(1) 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的因素

虽然风险偏好并没有好坏之分,是由各行的董事会根据各行的实际情况来决定的,一般而言,确定风险偏好需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 银行希望的外部评级随着风险量化技术的进步,很多著名的评级公司如穆迪、标普每年都会对一些企业和银行进行风险评级,这些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在社会上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一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将会直接影响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股价,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较高的风险评级意味着较低的违约概率,企业违约的可能性就小。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对银行而言,面临着三方面的损失,一种损失是预期损失,这是银行损失的平均值,通过银行通过提取减值贷款拔备来防备和冲销,并在贷款定价中予以体现。第二种损失是非预期损失,即损失的波动性,银行有可能遭受很大的损失,但可能性非常小,但当这类损失出现时,需要银行用资本金来防备,如果损失超过了资本金,银行也无法继续经营,就要违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违约,银行需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金。穆迪公司对银行信用评级,可归纳为以下相互关连的七大重点:

① 营运环境 ② 所有权及治理权 ③ 营运价值 ④ 盈利能力

⑤ 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 ⑥ 经济资本分析

⑦ 管理策略从以上几个因素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济资本将对银行的评级产生重大的影响。 2) 时间长度时间的长度将影响经济资本的大小。有的银行可能计算每天的VAR,有的银行可以计算银行资产每个月的VAR的值,在很多情况下,可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进行转换。时间越长,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就越大,风险偏好也就小。

3) 最大可接受的损失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信用维系银行生存的关键。资本充足,规模较大的银行将更容易得到客户的信任,因为它们可以承受较大的损失。正如修建水坝一样,如果希望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那就将水坝修得高一些,成本也就高一些,如果希望能够抵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成本将会更高。

4) 银行损失的波动性银行的损失既取决于单个的资产的损失,同时还受资产组合的影响,有的银行资产相关性较低,损失的波动性则较小,反之,损失的波动性较大。银行除了计算损失的平均值外,还要考虑损失的波动性。通常而言,市场风险的损失符合正态分布,而信用风险损失符合β分布。

5) 银行的经营战略如前所述,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将影响银行的经营战略,反之也是一样,两者需要结合起来一并加以考虑。今天的风险管理方式已超越传统的风险管理缓释手法即采用控制措施降低发生问题的风险,逐渐迈向优化风险管理组合,即根据银行的整体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风险组合和风险幅度,在把风险控制在既定范围内的基础上追求收益最大化。因此,银行逐渐把风险管理视为一种新的战略性业务管理手段,并在这个基础上把业务战略与业务风险挂钩。银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确定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即就某一置信水平而言,一家银行在业务经营中已预备对资本有影响的损失风险的假设额度,这一承受能力要与市场及同业的标准进行比较,保证银行承担的风险是适当的和适量的。

6) 银行收益分配政策如果银行能够将利润更多的转化的资本,则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如果银行的将所有的利润都作为分红分给股东,则随着资产的增加,如果没有额外的渠道来补充资本,则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下降。

(2) 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偏好的比较

1) 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在新资本协议的概述中,委员会认为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在第二支柱中的监督检查原则中明确提出,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同时指出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是制定战略计划程序重要的一环。战略计划应该清楚阐明银行的资本需求、预计的资本性支出、期望的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新资本协议第687条)。

2) 银行置信水平的确定及经济资本在不同风险之间的配比很多国际先进银行都有自己成文或不成文的风险偏好,并且确定了相应的置信区间。如信孚银行(Bank Trust)使用99%的置信水平,大通——曼哈顿银行确定97.5%的置信度,花旗银行确定95.4%的置信度,美洲银行和JP摩根银行确定95%的置信度,不同的置信度意味着需要准备较多的资本。随着经济结构及宏观经济的变化,风险管理的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毕马威全球风险调查结果显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他风险所要求的风险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过去为55%、35%、5%和5%,现阶段为40%、35%、20%和5%,将来可能演变成30%、25%、40%和5%。这方面也引起了巴塞尔委员会的注意,新资本协议的进步也体现在拓宽了风险管理领域,银行更加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的量化以及整体风险的控制。

<(3)先进银行确定风险偏好的共同点

规律总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归纳起来,各银行确定风险偏好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1) 由董事会代表股东确定这是由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及现代银行制度所决定的。

2) 风险偏好与本行的战略定位一致花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的风险与资本管理政策就是一个例子。在90年,花旗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3.2%,没在达到1988年资本协议的要求,为了达到协议的要求,花旗银行在92-94年不断增加资本,其94年年报披露核心资本充足率为7.8%,资本充足率12%,而且董事长表示希望继续提高充足率。然而,同期花旗的股票表现却低于市场总体表现,直到1995年花旗宣布实施一项30亿元的股票回购计划,相当于将核心资本充足率降至7%,花旗股票才上涨。这也从反例证明确定资本政策、风险偏好要符合战略定位。

3) 风险偏好的确定需要量化数据支持数据是决策的前提,正确的数据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目前先进银行都已经拥有良好的风险分析工具来度量信用风险,其中德意志银行等先进银行甚至能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经济资本配置,能够进行主动的风险管理,根据风险偏好确定风险管理战略,而其基础则是充足、完备的定量化的数据支持。

4) 风险偏好一般是比较稳定的银行的总体战略应该保持稳健,风险偏好反映了股东的偏好以及股东对宏观环境的理解,因此应该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有影响的大银行更是如此。

5) 为实现风险偏好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偏好涉及银行的各方面,上至公司治理结构、资本政策,下至具体的业务品种和业务单位,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来推动和实施。

4、 银行建立风险偏好管理的路径 (1) 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就是董事会及管理层为领导和管理银行业务运作而设定的架构和制度,目的是要为银行设定目标和制定达标的策略,以及监控银行的表现。通常认为公司治理的最主要要素包括:

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2) 明确分配决策权和责任; 3) 清楚制定决策的规则和程序;

4) 明确制定银行目标和监控其实现目标的方法。

因此,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明确以下内容: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组成、职务与权力;各层的汇报制度;定期的监控和评估制度及程序。确保银行根据内部稽核、外聘审计师和监管当局的建议实施有效的整改。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进化趋势,国际先进银行的都分别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2) 建立目标明确包含不同层次目标的风险偏好指标体系

从目前而言,这个目标体系大致可以包括合规性指标、预期性指标、远景指标三个层次: 1) 合规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是商业银行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监管要求。

2) 预期性指标这类指标是银行短期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提出的能在短期内实现的高于合规性指标的预期指标。

3) 远景指标这类指标通常而言既要反映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内监管部门的监管预期、又要充分反映银行的风险管理偏好及总体发展战略,是银行发展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量化指标,是一个银行目前还达不到,但经过努力有望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5-10年)可以实现的指标体系。在该指标下除了包括以上两类指标外,还应前瞻性地包括以下指标:

① 风险结构指标;

② 各经营单位的经营绩效指标及其经济资本分配; ③ 各类风险的VAR测算; ④ 风险管理的时效性指标;

⑤ 风险管理的报告要求等。

(3) 升级、改造、完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在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必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监管当局允许商业银行选择使用不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目前国内多家大银行正在全力开发相关的内部评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数据,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的过程将不断加强,为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的确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新资本协议中提出的三大支柱在银行实施风险控制过程中,主要通过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下列系统自动完成的:

1) 资产负债管理系统;

2) 核心资本(资本充足率)管理系统; 3) 企业信用评级系统; 4) 债项评级系统;

5) 资产减值计量数学模型系统; 6) 公允价值计量评估系统;

7) 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 8) 操作性风险管理系统; 9) 信用风险管理系统;

10) 集中(大额)风险管理系统; 11) 声誉风险管理系统; 12) 法律风险管理系统; 13) 市场风险管理系统; 14) 内部交易风险管理系统; 15) 战略投资风险管理系统; 16) 信息披露系统; 17) 集团并表管理系统等。

18) 通过以上系统数据生成银行ICAAP管理系统。

上述18个系统基本覆盖了新资本协议中提出的三大支柱风险控制要求,通过18个系统的建设和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将跨入新的阶段。

分析以上风险管理管理的发展路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前提

特别是随着资本市场经典投资理论的出现以及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的进步,量化风险已经成为现实可能,客观存在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2) 从控制防范风险到主动经营管理风险

银行从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传统的观点是如何防范风险,而现代观点则认为,希望的是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评级较高的客户不一定给银行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应该主动管理风险,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

(3) 从单一业务风险控制到全面风险管理

银行需要为所有的业务都准备资本,以应付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但是银行的资本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银行对各业务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并以此为基础来分配经济资本。

(4) 风险管理的方法是为银行总体战略服务

在满足监管部门的资本要求的前提上,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5) 吸取西方银行风险控制失败的教训

美国金融企业连锁破产倒闭、引发西方金融海啸,究其原因之一,始作俑者恰恰是西方银行高调吹嘘、且国内银行趋之若鹜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中的风险控制系统,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金融体制的风险控制能力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西方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教训是以破产倒闭为代价的,国内银行恰恰可以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吸取西方银行的教训,在银行风险管理方面予以创新。

5、 风险偏好实施步骤

(1) 建立风险偏好形成机制识别和分析银行股东期望、监管要求等影响偏好形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收益和风险的分析,明确总体目标函数和风险承受能力;设置涵盖资产负债及所有实质性风险的关键指标,反映银行实际风险轮廓及目标风险轮廓;在平衡各相关方期望等因素基础上,定量表述银行风险偏好,设计银行风险偏好的决策流程与工作机制,并建立评价机制以充分评估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 建立风险偏好传导机制针对量化的风险偏好设计传导工具,通过准入设置、KPI及风险限额等管理工具,建立风险偏好传导及反馈的工作框架;对风险偏好的传导及反馈实现流程化管理,包括指标分解、监测、报表、报告、预警、绩效考核、风险偏好重检及调整等。

(3) 按照上述机制制定银行风险偏好建议方案。

七、实质性风险识别系统简述

通过上述现状诊断、风险偏好逐项、逐条的定性、定量分析,结合银行风险偏好,确定银行实质性风险的定义、范围、判断标准及原则、认定程序等,并据此对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实质性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交易对手风险、集中度风险、剩余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1、实质性风险的评估与计量

实质性风险的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第一支柱覆盖的风险

1) 信用风险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① 交易对手或信用风险暴露间的相关性、正常和压力情景下资产组合相关假设受到冲击时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变化情况等;

② 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标准、程序和覆盖范围,确认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和合规性、标准执行的一致性以及信用风险暴露分类的全覆盖;

③ 评估内部评级体系所采用的违约、损失、经济衰退等关键定义的合理性及风险量化估值,评估内部使用的关键定义与监管指引对应定义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偏差,如监管资本计量结果的偏差等;

④ 评估内部评级体系验证是否达到监管指引要求; ⑤ 评估风险缓释技术应用的合规性和审慎性; ⑥ 评估银行对表内和表外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管理。 2) 市场风险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评估市场风险风险计量的覆盖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和股票风险、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汇率风险和商品风险、相关期权性风险);评估银行是否清晰界定采用内部模型法和标准法计量的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范围,并一致地实施,避免资本套利;评估内部模型法是否达到《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要求;评估估值体系的客观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对市场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是否达到《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的相关要求;确保用于计算市场风险监管资本要求的风险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

3) 操作风险

建立操作风险评估机制,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供可实施的改进方案,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操作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控、控制及缓释政策执行情况等;确保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要求计算及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

(2) 第一支柱涉及但未完全覆盖的风险 1) 集中度风险

本项目对集中度风险计量应提供一个全面的、基于统计的、并可支持线下运行的算法,由咨询方提供同业领先实践、计量方法论、可行的数据获取机制、关键假设及定义、具体算法、检验标准、外部数据、具有前瞻性的长期解决方案及其他相关要素,确保银行集中度风险计量及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银行方面负责配合提供计量所需的内部数据。集中度风险的考量维度包括:

① 交易对手或借款人集中风险; ② 地区集中风险; ③ 行业集中风险;

④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集中风险; ⑤ 资产集中风险; ⑥ 表外项目集中风险; ⑦ 其他集中风险。 2) 剩余风险

对银行应用信用风险缓释技术所带来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剩余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由于交易对手违约导致无法及时占有抵质押品、由于缺乏流动性导致抵质押品难以变现、保证人拒绝或延迟支付、相关文档失效。本项目对剩余风险的计量采用统计建模的方法,在对银行或外部剩余风险历史损失数据收集及清洗的基础上,提供同业领先实践、模型方法论、可行的数据获取方案、数据定义及规范、关键假设、具体模型、模型检验标准、外部数据及其他相关要素,银行方面负责配合提供建模所需的内部数据。针对剩余风险评估中暴露的问题,提出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应用的完善方案;确保银行剩余风险计量及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和审慎性。

(3) 第一支柱未涉及的风险 1)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对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的计量体系进行全面评估;评估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计量方法、相关假设、关键定义、压力测试、结果应用等,依据评估情况,针对其存在的缺陷或问题,提供可实施的详细改进方案,保障该部分风险评估全面符合相关监管指引要求。另外,以上风险评估应充分结合BASEL III的相关内容。

2) 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及其他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

对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及其他外部因素所导致的风险设计打分卡,并提供损失数据收集方案、同业领先实践、方法论、指标定义及规范、外部数据及其他相关要素等。

2、实质性风险评估的标准与步骤

参照新资本协议、银监会监管指引、以及BASEL III中“扩大资本框架的风险覆盖范围”等指导意见,结合银行风险偏好,确定银行实质性风险的定义、范围、判断标准及原则、认定程序等,并据此对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梳理。实质性风险评估与计量的步骤在现状诊断、风险偏好与实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一并完成。 八、压力测试系统简述

1、巴塞尔委员会《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的要点

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压力测试应成为一家银行整体治理和风险管理文化的组成部分,董事会和高管层做出的战略性业务决策的重要参考。 压力测试应覆盖全行范围内各类风险和各个业务领域。银行应能有效地整合压力测试活动,以提供一个全行全面风险的整体法人情况。 压力测试应该涵盖包括前瞻性压力情景在内的一系列情景,旨在充分考虑和体现系统范围内部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效果。 应该针对可能产生巨额损失或声誉受损带来损失的事件开展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方案也应确定哪些情景会影响银行的存续(反向压力测试),从而可以发现潜在风险以及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 压力测试方案应明确包括复杂和定制产品。证券化风险暴露、针对证券化资产特别是次级产品开展的压力测试,应考虑基础资产受系统性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暴露、相关合同安排及嵌入式触发因素和杠杆的影响。

2、压力测试的基本流程

银行压力测试一般分为五个步骤: 一是定义要进行分析的机构和资产组合; 二是识别风险因子;

三是设计压力测试情景;

四是通过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建立压力测试模型,计算压力情景下的承压要素的定量化结果; 五是要以上述模型的定量结果和定性分析为基础,判定承压体系中的弱点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响应和反馈,形成银行风险控制应对政策。

3、压力测试的类型

(1) 根据冲击因素的多少分为敏感性分析(单因素)情景分析(多因素 ) (2) 根据测试层级的不同分为资产组合压力测试加总的压力测试

(3)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压力测试最简单直接的形式是观察当某个风险参数瞬间变化一个单位量,如下跌10个百分点或上涨50个基点的情况下,机构投资组合市场价值的变化。敏感性测试仅需指定风险参数变化,而无需确定冲击的来源,因此运行相对简单快速,而且经常是即时的测试。

(4) 情景分析(场景分析)情景分析是在假设多种风险因素(如股价、利率、汇率、信用等)同时变化时,投资组合、金融机构/系统出现的脆弱性情况。情景划分为历史情景和假定情景。

1) 历史情景分析是指根据特定历史事件判断其所引发的冲击结果。 优点:直观,因为事件实际发生过,有可能再发生。

不足:后瞻性,可能会丢失信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及机构会发生变化,不能考虑金融创新等因素。

2) 假定情景分析是指根据某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极小的事件来判断其引发的冲击结果。 优点:可与机构的风险特征相结合,对事件假设有更大的弹性,鼓励风险管理者要更具前瞻性,可以运用模拟技术来找出可能会导致最大损失的情景。

不足:人为判断、所需资源多,难以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历史情景假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历史情景毕竟发生过,因而会有一些有关发生概率的有用信息。

(5) 资产组合压力测试

就某一资产组合而言,最简单的压力测试是一种根据一套不同的假设来为资产组合重新估值的方法。目的是了解该资产组合对各种风险因素所发生变化的敏感度。压力测试的结果通常是资产组合变化的估计数。这种变化经常表示为某种尺度衡量的资本所受到的影响,以了解所涉及机构的净值对有关风险的敏感程度。

(6) 加总的压力测试

加总压力测试的目的是,帮助监管者识别金融体系中、可能引发市场混乱的结构性脆弱性及总的风险暴露情况。加总的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使用汇总数据或宏观数据来估计冲击的影响),二是自下而上(以具体的投资组合数据为基础进行估计,然后汇总)。

4、压力测试的风险种类 (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责任的风险。它指一项资产的现金流无法根据合同协议完全得到支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信用风险压力测试从收集信贷资产质量开始,如监管部门将其分为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NPL,如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

(2) 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利率风险可用重定价缺口模型(repricing gap model)、到期日缺口模型(maturity gap model)和久期模型(duration model)进行研究。

(3)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可能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汇率风险可能是直接的(金融机构买入或持有外汇头寸),也可能是间接的(金融机构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持有的外汇头寸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信誉)。甚至,汇率风险还有可能来自于本币头寸(如果该本币头寸与汇率有关)。

(4) 其他风险 ① 流动性风险

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按照当前市场价格变现资产的风险(如减价出售)。筹资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来及时履行支付责任的风险。

② 商品风险

因商品价格变化而产生的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项目的市场价格变化所导致的潜在损失。 ③ 股票价格风险

指股票价格变动影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项目价值的风险。 (5) 第二轮影响

如果某个假设情景或冲击的时间较长(如超过一年),资产组合的行为将会发生变化,组合结构也会重新调整。 第二轮影响可能表现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直接信贷损失、受冲击银行的更高融资成本、以及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的资产组合调整(例如收紧贷款)。

5、EVE模型

EVE: Economic Value of Equity EVE=资产NPV-负债NPV NPV=未来现金流贴现和 (1) 未来现金流估计

与未来利率变化相关的现金流:提前还款、提前支取等 (2) 未来贴现率估计

市场利率、假定的风险情景、信用利差 (3) 静态现金流

CFi=未来现金流,fi=远期利率,s=信用利差

静态现金流贴现 一般贷款

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当前余额 利率互换 信用利差s的取得

假设不变:计算贷款发放日的s

假设未来不变:观察压力测试当前的市场s 根据利率环境变化:信用等级 (4) 动态现金流

动态现金流贴现——蒙特卡罗模型 按揭贷款 定期存款

动态现金流的取得 模拟利率路径 建立行为模型 预测未来现金流 信用利差s的取得

假设未来不变:观察压力测试当前的市场OAS 根据利率环境变化:信用等级 6、净利息收入模型

计算未来时期T内的净利息收入,等于资产的利息收入减负债的利息支出。 Ai为资产i,Ri为资产i的适用利率;Lj为资产j,Rj为资产j的适用利率 (1) 方法

确定未来时期T的Ri、Rj——利率情景假设 法定基准利率vs.市场利率

确定未来时期T的Ai、Lj——资产负债表模拟 新增业务的产品结构

建立Ai和Ri、Lj和Rj的对应关系

新增产品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固定/浮动、浮动周期、浮动比例/信用利差) (2) 利率的一般形式

项目 基准利率 t a b 备注活期存款 法定利率 - 1 0 结息日定期存款 法定利率 存款期限 1 0 存入日固定利率贷款 法定利率 贷款期限 浮动% 0 发放日外币浮动利率贷款 市场利率 重定价周期 1 信

用点差 发放日本币浮动利率贷款 法定利率 重定价周期 浮动% 0 发放日信用卡 固定利率 - 1 0 宽限期按揭贷款 法定利率 1月1日 浮动% 0 本金变

(3) 利率估计关键假设 活期存款:协定存款

定期存款:提前支取、付息率、约定转存。 同业存款:形式多样,事先不确定。 垫款:事先不确定

逾期:当前贷款未来是否逾期不可知 收息率?信用卡:宽限期

法定基准利率vs.市场利率(相关性)

(4) 利率情景假设 …… -2M -1M 1M 2M 3M…… 11M 12M 法定利率 活期存款 3个月定期 6个月定期 1年定期 …… 准备金利率 6个月贷款基准 1年贷款基准 3年贷款基准 …… 按揭基准 市场利率 shibor/libor 回购利率 国债收益率 信用点差

(5) 利率情景假设回顾 足够的灵活性

利率调整时间可以任意设定 利率调整次数不限

可以描述收益率曲线的任意形状(平移、陡峭/平坦、扭转)—yield curve risk 可以描述基准风险——basis risk 可以描述信用点差

7、EVE模型vs.净利息收入模型 EVE模型

结果:对利率风险敏感,但是不易解释 方法:静态的,无需对新业务进行假设 应用:对管理决策指导意义偏弱 净利息收入模型

结果:直观,但对利率风险不够敏感 方法:动态的,需要对新业务进行预测 应用:可以直接应用于业务管理 8、TOP-DOWN法压力测试的基本原理 (1) 宏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两类: 第一类:GDP及其组成部分

GDP(支出法):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出口净值 第二类:要素价格及相关比率 利率、汇率、失业率

(2) 压力驱动因子取自宏观变量

GDP增长速度作为主要驱动因素利率和汇率作为辅助因素 (3) 宏观经济风险压力测试 1)定义

宏观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引入的风险

体现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的综合影响高度非线性 2)压力情景设定 历史情景 可信度高 假设历史=未来 假设情景 针对性强 数值模拟

统计分析方法,如时间序列等 3) 宏观经济模型

宏观经济变量与微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联 PDt = f {GDPt, rt, …}

多元回归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① 多元回归方法

PDt = c0 + c1*GDPt + c2*r + … 简洁明了的函数关系

宏观与微观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难以处理复杂的变量间关联 ② 人工神经网络神经网络运行原理 单神经元(原理图省略) 单元神经元网络(原理图省略) 多层神经元网络(原理图省略) 转移函数(原理图省略) 4) 多元回归 vs人工神经网络

多元回

归难以处理非线性问题 预测准确性相对较弱 单一因变量

易于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工神经网络

能够模拟复杂的变量间关系 预测准确性相对较好 多元输出变量 压力传递过程不可知 9、集中度风险的计量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风险集中被定义为任何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相对于银行的资本、总资产或总体风险水平)、威胁银行健康或维持核心业务能力的单个风险或风险组。风险集中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无论产品或服务),既可以出现在交易过程中,也可以由不同类别风险暴露的组合而产生。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集中度风险可以体现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中。

(1) 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监管的主要情况

在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框架下,信用风险资本要求的计量方法包括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IRB)。在标准法中,单笔贷款的资本要求取决于借款人的外部评级和信用风险暴露按照一定的特征分类后对应的风险权重,贷款组合的资本要求等于所有贷款资本要求的简单加总,与该组合的构成和特征没有关系,也没有考虑每笔贷款间的关联情况以及受行业或地区等共同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因此计算出来的资本要求没有覆盖集中度风险。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要求的理论基础模型是渐近单风险因素模型(Asymptotic Single-Risk Factor,ASRF),它有以下两条关键假设:

一是贷款组合充分分散(perfectly fine-grained);

二是只存在单一的系统风险因子(one source of systematic risk)。

第一条假设要求银行信贷资产组合中的各笔贷款间没有相关性,且不存在单一大额敞口;第二条假设中的单一系统风险因子是指宏观经济因素,也就是说,要求所有银行的信用资产组合都只受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不会因为过分集中于某个行业或地区而受到行业或地区特有的系统风险影响。然而,这两点假设在实际组合中不可能完全得到满足,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不可能得到完全分散,所有组合也不可能只受到单一系统风险因子影响,因此这种分散性的缺乏(lack of granularity)可能导致利用内部评级法计算的经济资本要求被低估。新资本协议在第二支柱框架下对信用风险集中度提出了关注要求,包括单一或一组相互关联的客户、同一经济行业或地域的客户、财务状况依赖于同类业务或商品的客户等的信贷风险。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对新资本协议又做了一次修改,修改后第二支柱要求银行将交易性业务、表外合同和非合同业务等各个层面都纳入集中度风险的范围考虑。银监会2008年9月发布的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第69条要求商业银行应书面记录资产池风险同质性分析、集中度分析;第186条指出风险数据集市应包括单个客户、单笔债项的详细数据,以及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以及宏观层面的数据等;第238条规定商业银行应根据债务人或债项的评级结果,设置单一债务人或资产组合限额。《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中对商业银行集中度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要求,第73~77条指出商业银行不仅应当理解本行当前面临的各类集中度风险,而且应当对在压力市场条件下、经济下行和市场不具备流动性情况下可能产生的集中度风险有清楚的估计;应当建立全面的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并对集中度风险配置相应的资本以有效抵御集中度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从具体方式来看,我国现在主要是通过限额的方式来监管客户集中度风险,对组合集中度风险的监管指标研究与实践尚待进一步完善。

(2) 集中度风险计量的方法及国际经验

尽管现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信用集中度风险计量方法,但是相应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计量方法也在逐步演进,从最基础的“基于敞口的集中度评估”→“调整后的监管资本法”→“风险贡献度法”→“经济资本模型法”,计量的精确度不断提高,但同时对数据和模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操作难度越来越大。对集中度风险的计量要根据单一客户和组合集中度分别进行。

(3) 单一客户集中度的计量

单一客户集中度风险的计量方法包括敞口比率(Ratios)、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HHI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分散度调整(Granularity Adjustment)等。前三种属于非模型法(heuristic or model-free),最后一种是模型法(model-based)。

敞口比率法直接计算最大前10(或20或50)家客户的敞口总额,并将其同资本挂钩,例如要求不超过银行资本净额的50%。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和直观,但其反映的信息比较片面(只有风险敞口),未刻画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如违约可能性、违约损失率等,也未考虑资产的相关性,因此比较粗糙。

基尼系数可以作为一种集中度指标,计算单个敞口量对组合的贡献度与平均贡献度之间的差距。系数接近于0说明组合中各单个敞口分布均匀,系数接近于1则说明组合高度集中。这种计量方法的缺陷是没有合理考虑组合的规模。例如,一个只包含少数几笔贷款但额度分布均匀的组合与包含大量分散度高但额度不均匀贷款的组合相比,可能前者的基尼系数低于后者。并且,如果在已有组合中增加一笔很小额的贷款,尽管分散度更高了,基尼系数却可能是上升的。因此,基尼系数一般只用于测量资产分布的均衡情况。

HHI指数定义为组合内各单一客户资产敞口比重的平方和。分散得很好的组合该指数接近于0,而集中度高的组合该指数接近于1,如果组合只包含一个客户则该指数就等于1。但在组合样本量较少时,受不同个体违约可能性差异的影响,基于HHI指数的计量结果可能不精确。

分散度调整计算的是实际组合与跟它具有完全一样风险特征的无限分散(infinitely granular,即集中度极低)组合之间非预期损失的差。它是ASRF模型的一个扩展,遵循了IRB公式的理论基础,同时将原被忽略的单个客户集中度纳入ASRF模型,并在经济资本中直接体现出来,其本质就是提供一种基于公式的解决方案来测算个体层面因不分散所导致的额外资本需求。但缺点就是计算较为繁琐,且对规模较小的信贷组合不太适用。

(4) 组合集中度的计量

对组合集中度进行计量的一个关键前提是恰当的行业划分,如果行业划分不准确,看似分散了的组合可能实际上依然存在很大的集中度风险。行业准确划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行业内的相关系数非常高而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关系数非常低。行业内的相关系数通常用企业利润、营业收入等价值指标走势来计算,而行业与行业间的相关系数通常用行业股价指数的走势代替权益相关性来估算(通过权益相关性估计资产相关性的精确度可能受到怀疑)。但是,数据的获取与稳定的相关系数标准是进行行业划分的重大障碍。许多国家的官方行业划分都未考虑风险计量因素,因此并没有将信用风险关联度高或者严重依赖同一风险因素的企业归于同一行业。

计量组合风险集中度的非模型法包括HHI指数、敞口比率等,HHI指数是由行业敞口量(或资本量)占组合比重的平方加总而来。这些方法可以将资产组合根据集中度风险的高低排出序来,但是它们并没有将行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关联关系纳入考虑,而且HHI指数也不能算出覆盖集中度风险所需的经济资本。

计量组合集中度的模型法包括解析式方法和模拟方法等。风险贡献度法(risk contribution)就是基于解析式的计量方法,它通过计算单笔债项的预期和非预期损失并对其求偏导得出单笔债项的风险贡献度、计算出债项的相关性矩阵并将其转化为债务人违约相关性矩阵、根据相关性矩阵计算组合层面的损失波动性、假设一个Beta或Gamma分布或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分布计算出组合层面资本乘数,从而得出单笔债项的资本需求。这种计量方法纳入了资产间及行业间的相关性,并实现了单笔债项层面的风险计量,因此精确度较高。但由于对数据要求高,计算量大,需投入的资源非常多,并且该方法中违约相关性的测算及一些假设条件在实施中可能不被接受。

经济资本模型(economic capital)是基于模拟方法的一种多因素模型(multi-factor models),它赋予每个行业相应的系统性风险因子,测算行业内和因子间的相关性,并将其引入扩展的ASRF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信贷组合由于集中度而需要额外提取的经济资本。它可以用于计算单笔资产对组合经济资本的边际风险贡献度,简单来说,就是在已有组合中加入一笔新的贷款后组合风险的增加值。这种方法对行业的划分要求较高,要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获得经济资本,且赋予的行业因子结构需要跟随信贷组合结构以及因子的相关性变化而进行调整,因此精确度很高,但因素太多,计算繁琐,数据难以获得,并且计量模型也并未统一,对银行和银行监管者来说都难以执行。

多因素模型中也有比较简单或被简化的计量方法,简化的目的就是在降低数据要求的基础上,用透明度高、基于公式的方法来计算,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能给比较复杂的计量模型提供标准,同时也便于信贷机构操作,并且它们所得出的信息比通过非模型法计量所得出的信息要精确,不过它们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都有待继续探究。

10、案例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 (1) 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三个要素 极端但可信的事件;

影响资产(负债)质量的风险因素的变化; 对被测试对象潜在的财务影响。 (2) 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的意义

确定机构的风险敞口与其风险偏(Appetite)相称;

确定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确定合适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管理政策:如风险限额、模型假设合理性、资产分类、拨备提取方法与数量、经济资本配置等等;

制定极端情形出现时的应对方案;在风险管理经理、高级经理、业务部门领导形成良性对话。 (3) 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的实施步骤 识别潜在的风险敞口和薄弱之处; 识别所需的数据和数据的可得性;

根据已识别的极端和可能的冲击,形成与所得数据相称的情景或冲击; 选择和实行相关方法;解释相关结果;将成果应用到风险管理中去。 (4) 房地产信贷压力测试的主要测算目标

预期损失:预期损失(EL)=[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XP)] 住房按揭贷款信用损失赔付(MIG) + 额外成本(RC)

其中:违约率是按揭成数、按揭年龄、按揭贷款付款额与收入之比、按揭类型、单笔按揭贷款规模等因素的函数;违约损失率是按揭成数、按揭年龄等因素的函数;住房按揭贷款信用损失是保单类型、年龄的函数;额外成本是违约数量、管理违约的平均成本的函数,这两项在国内可暂不考虑。

(5)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压力测试方法一 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进行分类,如: 一手房(银行发起)与二手房(中介发起) 自住房与非自住房(投资房) 小房与大房

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按(贷款时的)按揭成数分组按发起年龄分组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类每一组贷款的实际违约率、损失率。在房价下跌30%的冲击下,参照国际经验,违约率可按正常情况下的违约率的4-5倍计算;违约损失率按正常违约损失率的1.2-1.3倍计算。

(6)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压力测试方法二

按按揭成数和按揭年龄计算违约率: P(D/A并LVR)= P(D/LVA)*P(A/D)/(P(A)) 其中:

P(D/A并LVR) 是由按揭年龄和按揭成数一定时的违约概率; P(D/LVA)是按揭成数一定时的违约概率;

P(A/D)是违约概率一定时违约率在不同按揭年龄组的分布频率; P(A)是不同按揭年龄贷款在各组的分布频率。 (7)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压力测试方法三 利率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LOG(PD/(1-PD)) = a1+a2*CLVA+a3*CDSR

其中,CLVA是现时按揭成数,等于贷款发起时的按揭成数乘以房价调节因子;CDSR是现时偿债率,等于贷款发起时的偿债率乘以利率调节因子和客户收入调节因子。利率上调和房价下跌的冲击可通过上述调节因子起作用,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平均的违约率。

(8) 房地产商贷款的压力测试

在房地产商客户较少的情况下,可以对每家客户进行:流动性测试偿付性测试在此基础上,确定房地产商贷款的违约情况和损失情况。

(9) 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结果的应用

制定极端情形出现时的应对方案,并确保落实到位。发现和确定违约和损失较重的贷款类型/项目类型,寻找关键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风险管理整改。确定合理的贷款资产组合管理。根据贷款风险大小,确定不同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形成良性激励。根据违约、损失情况,改善贷款分类和拨备计提。分析贷款预期损失对资本充足率、盈利性的影响,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10) 近期银监会对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主要要求 1) 测试范围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 房地产商贷款 重点省市 2) 压力情景

利率下跌54(27)、108(54)、162(81)个基点; 房价下跌10%、20%、30%。 11、案例—货币市场基金压力测试

货币币市场基金,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就是按法律规定投资于低风险证券的一种共同基金(MF)。这些低风险的证券通常包括政府证券、银行定期存单、公司商业票据和其他高流动产品。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始于2003年,2004年股票市场低迷,在各种投资产品纷纷亏损的情况下,货币市场基金却以平均增长净值增长达到2.49%的成绩一支独秀,这也直接引起了货币市场基金在2005年第一季度的申购和发行热潮。由于基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很短,投资者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投资得时候带有很大得盲目性,往往是只关注基金的收益率而忽视了风险等其他因素,再加上我国缺乏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所以有些货币市场基金为了提高收益率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的目的,纷纷投资于一些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产品。因此,货币市场基金的压力测试(极限损失)问题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1) 货币市场基金压力测试原理

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是一族固定收益组合,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票据,各大型企业的短期融资票据,政策性银行发行的短期融资票据等。因此衡量这个组合的损失随利率变化就必须涉及到关键利率久期(key rate duration),记资产组合的各个部分的久期分别为D1D2D3依次类推,则整个组成的关键利率久期可以写成:

Key Rate Duration=w1D1+w2D2+w3D3+…… 也就是说,先要计算出组合各个部分的修正久期。

(2) 压力测试实例

省略 (3) 利率冲击的确定

利率变化通常采取两种方式来表现,历史数据和采取利率随机模型。本例选取国债回购市场(204007)7日年化利率于2007年9月的变化作为利率极限冲击,这是国债回购市场可观察的月最大变化(月变化为0.02%到46%),历史极限冲击为45.8%/月。

一般认为国债回购市场的利率变化符合一个带漂移的布朗运动。即用计算机模拟以上利率变化1万次,计算出极限的利率变化,并以此对债券组合进行损失估计,取最大值即其极限损失。 (4) 损失的确定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不断的演进之中,利率的波动的加大以及利率的突变都会使货币市场基金经理人在投资时面临一些突变的利率风险,从而造成资产的较大损失,因此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对基金经理人进行预防性风险管理对很大作用。压力测试只是一种风险管理的手段,由于其存在自身的不足,还需要借助其他的模型及定量管理方法,从而全面的进行利率风险管理。

12、压力测试实施步骤

(1) 对银行已实施的各类实质性风险压力测试方案进行评估,评估压力测试的审慎性、设置的压力情景合理性和相关性、压力情景与信用风险参数间的逻辑关系的严谨性、主要的缺陷等,并提出详细的、可实施的改进方案。

(2) 对银行尚未实施压力测试的各类实质性风险,提供完整的、可实施的压力测试方案。 (3) 针对资本供给设计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方法论、情景设置、情景相关性分析、压力情景与风险参数间的逻辑关系、压力传导路径、承压项目等。

(4) 在各类单一风险压力测试的基础上,建立共同情景下的、可实施的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包含资本供给压力测试),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宏观经济驱动变量与压力情境之间的的关联机制、压力测试的数据输入与输出机制、基本假设、情景生成模型(至少分为轻、中、重度情景,且包括关键假设失效的压力情景)、情景相关性分析、压力情景与风险参数间的逻辑关系、完整的压力传导路径及每级传导的理论/实证依据、承压项目、损失汇总方案及压力测试方案的缺陷等,压力测试情景应涵盖计量方法的关键假设及前提失效的情况。

(5) 针对压力测试可能出现的各类结果,提供框架性的、具有可行性的应急计划建议,包括相应的政策安排和应对措施。

(6) 依据所建立的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完成银行指定时点的一次全面风险压力测试,并提交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报告。

(7) 针对所指定的全面风险压力测试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案。 九、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简述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含策略风险和信誉风险。国际上,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包括战略、组织、流程、系统、环境等5个方面,在这一框架下发挥作用的核心技术包含自我评估、关键指标、数据收集、风险计量和风险缓释等5个环节。

1、操作风险技术环节 (1)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包括流程梳理、风险指标确立和评估报告。自我评估旨在找出与目标业务有关的重大风险并进行分类和排序;明确风险责任人;对风险的损失及其可能性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找出并记录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为此分配时间和责任人;向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报告,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评估信息。自我评估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协调反馈过程。随着时间推移,业务部门需将风险评估与损失事件及关键指标数据进行比较,找出业务环境的变化并确认相应风险及控制措施。

(2)关键指标

风险指标是指用来考察银行的风险状况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对这些指标要进行定期(逐月或逐季)审查,以提醒银行有关风险的可能变化。这些指标通常包括失败交易的次数、员工流动比率、错误和遗漏的频率和/或严重程度等。

(3)数据收集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操作风险的数据散落在各业务条线和部门,收集难度较大,且数据普遍偏少。目前应用于操作风险计量的数据主要包括内部损失数据、外部损失数据、情景分析数据、自我评估数据、关键风险指标数据以及风险缓释数据。

(4)风险计量

国际先进银行通常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来量化操作风险。例如,利用历史损失记录的数据评估银行未来蒙受操作风险的可能性及程度,进而开发缓释风险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需要建立一种制度系统跟踪和记录每项损失事件的频率、严重性和其他相关信息。由于每个银行历史数据信息的有限性,通常还需合并使用内外部损失数据、方案分析和风险评估因素。 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都将总收入作为操作风险暴露的指标,但总收入与操作风险暴露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事实上,这两种方法对风险并不敏感,不能反映真实的操作风险水平。高级计量法在理论上能够比较科学地解决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问题,但实施过程中技术难度较大。一般而言,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确定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并根据各银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5)风险缓释

操作风险缓释是在量化分析风险点分布、发生概率和损失程度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缓释工具(如保险、系统安全技术和服务外包等,限制、降低或分散操作风险,并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对风险缓释工具的效果进行系统跟踪和评价,对外包服务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各种意外冲击制定备用方案。

近年来,许多国际化银行在操作风险缓释过程中,采用风险地图(Risk Maps)作为政策规划和行动指引,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操作风险地图基于损失数据库和统计模型,全方位、多维度揭示各类操作风险的预期频率和预期强度,建立和描述各业务单元、职能部门或工作程序与操作风险类别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帮助风险经理确定风险缓释的行动边界,明确后续管理的工作重点。

2、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配置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方法包括6种:基本指标法(BIA)、标准法(SA)、计分卡方法(SCA)、内部衡量法(IMA)、损失分布法(LDA)以及极值理论方法(EVT)。其中,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只适合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计量,其数据要求较低,精确度和敏感性差。新资本协议还提出了用

于操作风险计量的高级计量法(AMA),它是指银行经过监管当局批准,采用规定的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系统计算经济资本的方法。高级计量法包括采用记分卡、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方法。其中,IMA、LDA和EVT适合于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其数据要求高,精确度和敏感性较好;SCA是计量经济资本的一种过渡方案,数据要求和精确度适中,适合于中等管理水平的银行。

(1)记分卡方法

记分卡方法包括多项前瞻性的关于操作风险的数量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度量和分析,金融机构可以大致估计出各条业务线所需要的经济资本。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对一线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正向激励,促使其积极管理操作风险。但是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完全取决于设计这种方法的专家,因为该方法所选取的指标和每项指标的权重都靠专家的经验来决定,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换一批专家可能整个方法的体系和结果都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要量化操作风险,关键在于估计出每一类损失事件的风险指标、损失事件可能性、损失比率三个参数,有了这些参数就可以计算出操作风险的大小。用记分卡方法计算操作风险可以表示为 K(i;j)=EI(i;j)×ω(i;j)×RS(i;j) 其中EI 代表风险暴露(Exposure Indicator),RS 代表风险评分(Risk Score),ω是一个比例因子(Scaling Factor)。但计算的基础仍然建立在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所提供的信息之上,记分卡方法已经在商业银行中得到广泛运用,银行的大部分自动记分授权问答卷设计,都可以视为记分卡方法的运用。

记分卡方法较少地依赖于历史数据,更多地偏重于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从发展趋势看,记分卡方法也应尽可能地建立在良好的定量基础上,并且通过历史数据来验证经验评估的准确性。

(2) 内部衡量法

根据新资本协议,内部衡量法要针对8个主要业务类型以及每个业务类型上划分出的7个事故类型,共56个组合的操作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银行被允许使用自己的内部损失数据来计算各组合的预期损失值(EL)。所需资本则由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的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

内部衡量法是商业银行由简单的自上而下模型向更加复杂的操作风险资本度量过渡的关键一步。内部衡量法的基本思想就是根据非预期损失(UL)与预期损失(EL)之间的系数γ,通过计算预期损失而得到非预期损失。因此,内部衡量法主要是估算出预期损失。

内部衡量法为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但风险系数γ是监管当局根据行业整体的操作风险状况设定的统一标准,不一定符合特定商业银行以及特定业务部门的风险分布状况。虽然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引入了RPI调整机制,但这样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整个银行业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UL)之间必须有稳定的线性函数关系。但EL与UL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多种因素,如业务规模的分布、操作损失发生的频率、操作损失的严重程度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操作风险控制的环境因素。

(3) 损失分布法

损失分布法是银行内部衡量法的更高级形式,它使用银行内部数据,为每个业务类别和风险类型估计两个随机变量——损失程度和损失概率的概率分布。在这两个概率分布的基础上,银行计算累积的操作风险概率分布,经济资本就是每个业务类别和风险类型VaR的加总。银行基于操作风险损失在未来时期内的可能分布来估计资本准备金。损失分布法通常也对损失发生概率和损失发生程度作出假设,比如

假设损失发生概率服从帕松分布,而损失程度服从对数贝塔分布。总体的资本准备金是各个业务类别VaR值的简单加总。

一般认为,损失分布法在增加敏感性上有明显优势,它与内部测量方法相比有两个不同点:一是目标是直接评估非预期损失,而不是通过预期损失与不可预期损失的联系来计算不可预期损失;二是银行自身决定每个业务类别的结构和参数,而不需要由监管当局确定。

在损失分布法下,银行针对每个业务类别或风险类型估计操作风险的年度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分布。通常,对某一业务线中的某一操作风险类型,为未来一年损失事件个数n定义一个离散分布b(n),为给定n的前提下损失额x定义一个连续条件分布g(x|n),则年度损失分布就服从一个复合概率分布:

f(x)=Σb(n)g(x|n)

依照新资本协议,银行需要为每一个业务线和风险类型建立一个年度损失分布。损失分布法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首先,考虑损失频率的分布。尽管损失分布法具有更强的风险敏感性,但它没有考虑各个业务产品线或事故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而且业务产品线和事故类型由银行自主决定也产生了一个缺乏可比性的问题。

采用损失分布法计算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时,先根据历史数据拟合出损失频率和损失强度的分布函数,然后通过蒙特罗的方法模拟出年度损失分布,最后从年度损失分布计算出所需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数学模型(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的数学模型涉及本公司知识产权,详情请联系我们)

4、操作风险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路径 (1) 全面梳理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是实施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梳理流程,将各个部门的职责贯穿起来,才能为实现“流程银行”和全面风险管理。这一过程中,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强化风险计量标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设置各种记录要求,将操作事实定量化,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查;其次,要将定量化的记录转换成计算机可处理的数据格式,为经济资本计量提供扎实的依据;第三,要建立相应的监督、协调和制约机制,确保经济资本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

(2)确立关键风险指标体系

关键指标是对操作风险评估和监测的重要工具,它用来表示操作风险的变动情况,不仅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而且还会揭示指标过去的变动情况与专家评估结果是否一致。一方面,银行要确保关键风险指标在业务环境下容易识别、便于理解;另一方面,风险指标要具有风险敏感性,并且建立相应的参考系,设置最低警戒线,超过警戒线时管理层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

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至少需要5年内部损失数据。目前,国外银行对于操作风险损失的内部数据也不多,因此大都使用外部数据,如英国的数据公会网站op Vantage、英国银行家联合会和www.orx.org均建立了10多年损失额大于100万美元的损失事件记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数据库方面的差距较大,但鉴于各国都起步较晚,只要运用适当的方法,还是可以争取赶上发达国家的。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规范数据标准,提早构建操作风险的数据架构。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加强对8个业务条线和7种

损失事件类型所确定的56个子项目的跟踪监测,做好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数据共享,为实施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4)建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

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重要途径。尽管目前国际上关于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并不成熟,但许多银行、咨询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还是推出了一些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国外的如摩根大通的Horizon系统、Algo公司的OpVantage系统、Comit公司的OpRisk Suite系统等,然而这些系统在西方金融风暴面前不堪一击,暴露出西方系统在金融数学模型领域的欠缺。在我国北京火龙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研发的金融数学模型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并率先提出将银行生产系统与管理系统分开,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个支柱及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为核心,构建银行信息化体系的新理念,其代表产品第四代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银行核心管理系统满足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二、三个支柱及银监会的监管要求,部分系统已被中国工商银行采用。引进风险管理系统需要注意系统设计是否符合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系统所采用模型技术的权威性、可验证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建议银行量身定做风险管理系统,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充分考虑操作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种风险管理系统的衔接整合。

(5)以计分卡为突破口,逐步完善操作风险的计量体系

在数据基础不牢固的情况下,银行可以考虑先采取计分卡方式,建立初步的操作风险量化模式。随着损失数据的不断积累,再逐步过渡到损失分布法。采用记分卡方法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具有一定的内在弹性,它能较好地与银行的风险和内控相适应,而无须获得外界对银行面临风险的评价,同时银行能提早计算和配置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而不必等到内部损失数据库全部建成。由于记分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专家判断,具有一定的业务前瞻性,与纯粹基于历史数据的方法相比,有时能更好地对未来风险进行预测。

5、贷款集中度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贷款集中度风险对经济资本存在着重要影响,如果忽视这种影响,计算出来的资本要求可能产生误导性结果。

(1)客户集中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

客户集中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在规模较小的资产组合中表现得更加显著,对一个欧盟大额风险暴露规则所允许的最大集中度的组合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高度集中信贷组合的风险价值(VAR)比一个充分分散化组合高出13%~21%。德国信用登记系统的贷款数据,比较研究客户集中风险在不同规模贷款组合风险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贷款数量超过4000笔的大额信贷组合,客户集中风险会将组合的风险价值提高1.5%~4%;而对数量在1000~4000笔之间的较小规模信贷组合,风险价值可能提高4%~8%。

(2)行业集中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

行业集中风险对银行实际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影响很大。对中等规模银行来说,相对于客户集中风险,行业集中风险的影响更大。德尔曼(Duellmann)和马萨诸林(Masschelein)用股权收益的相关性作为输入参数,计量不同行业集中度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充分分散化的标准资产组合所需经济资本为7.8%,而对于集中于单一行业的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上升到11.7%;为考察行业集中度对中等规模银行和区域

银行的影响,他们对两个典型资产组合的分析结果表明,较分散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为9.5%,较集中资产组合则为10.7%;由于风险暴露之间依存结构类型不同,行业集中风险对经济资本的影响可能比上面的测算结果要大的多。德尔曼,斯科切尔(Scheicher)和斯科米迪(Schmieder)用公司资产的相关性作为输入参数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用市场模型计算的资产组合经济资本比行业模型计算的结果高出10%~90%不等。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推移变化幅度很大,主要受资产相关性变化和特定样本周期内平均违约率(PD)上升影响。在整个样本周期内,行业模型计算的经济资本比IRB模型的低,而使用市场模型只有在期初时计算的经济资本低于IRB模型的计算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信用风险的各种测量方法得到改善,市场模型计算的资本要求比IRB模型高。总体来说,在整个样本周期内行业集中风险导致风险价值上升14%。

(3)不同行业中客户集中度风险的表现

鉴于不同行业的技术特征、规模经济存在显著的差别,行业是影响该行业中企业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行业中的借款人贷款集中度风险也存在很大差别。美联储对一定集中度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VAR与标准贷款组合的VAR进行比较来衡量贷款行业集中的相对风险。美联储的实证分析表明,随着贷款集中度的增加,不同行业贷款风险变化方向和程度是不同的。大部分行业随着贷款集中度提高风险有所上升,个别行业表现出很高的相关度,如汽车行业随着集中度的提高,贷款风险显著增加;而有些行业随着集中度提高,风险却趋于下降,如家具行业,这说明该行业集中度较低,平均资产相关性也较低。总体上来看,贷款集中度与贷款风险关系比较复杂,取决于借款人评级、行业集中度、行业/企业资产波动性、行业/企业资产相关性、期限等许多因素。在借款人评级和期限相同的情况下,一些行业中客户集中度对信用风险VAR存在着显著影响,如汽车、电信等行业。 十、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简述

1、确立以经济资本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

经济资本是基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评估配置给某项业务或资产用以缓减风险冲击的资本。经济资本是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相对应的,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计算出来的、虚拟的、概念化的资本。计算经济资本需要全面衡量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对这些风险的经济资本的计量既可以在单笔交易上进行,也可以对整个组合做整体度量。银行通过构建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改进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手段,优化风险管理。

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RAROC(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近年来逐渐成为业界公认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RAROC=(收益-经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同时考虑收益、风险、资本因素,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益,在银行的实际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与银行最终盈利目标相统一;而传统资本回报率(账面利润/账面资本)由于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对于以经营风险为本的商业银行而言,不是一个全面的考核指标。

经济资本与RAROC体系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首先,可以保证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来缓冲不可预见损失所带来的风险,并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银行将计算出来的经济资本与账面资本进行比较可以衡量资本充足水平,进而作出合理的资本决策;第二,通过比较不同产品线、业务的RAROC,确定业务扩张和收缩计划,调整业务结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使银行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第三,RAROC可以有效衡量各利润中心和个人的绩效,而传统资本回报率对风险与收

益缺乏有效的平衡,鼓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行为,不利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第四,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性,为贷款定价、限额设定提供依据。

2、经济资本的主要作用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银行考核绩效表现时,需要了解经营成果的取得是以何种风险为代价,将这些风险折算为成本,再与所取得的收益对照比较。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衡量一种产品、一个单位直至每个员工的业绩表现,从而精确体现出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济资本在绩效考核中的功能可以借助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指标得以实现,只有当各业务部门RAROC相同,经济资本配置才能达到最优化,否则,RAROC低的部门就必须改善自己的经营水平。这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2)经济资本可以用来进行贷款决策

传统的贷款定价方法中,商业银行随意性比较大。通过这种方法给出的定价水平难以反映借款人的风险状况,不利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衡量定价方法是否科学的标准一般是考察贷款价格是否充分体现其承担的风险因素。而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贷款定价模型能够让定价过程变得更为科学。这主要是因为RAROC模型能够将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业务的经营成本(包括经营费用、资金成本)和贷款预期损失及经济资本底线回报要求整合到一起,得出决定贷款利率的约束条件:r×A-i×D-OC×A-EL×A±M≥R×EC,其中r为贷款利率、A为贷款规模、D为贷款占有的债务资金(一般情况下A=D)、OC为经营成本率、EL为预期损失率、M为与贷款相关的其他收入或支出、EC为占有经济资本、R为经济资本底线回报率。满足这个约束条件的贷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少能保障其不因贷款而蒙受经济损失,从而实现了贷款利率和风险之间的配比,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

(3)经济资本可以用于调节银行资产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巨大,但由此产生的收益却不与之呈正相关性。这与银行的信贷资产大量流向风险性较高行业(如房地产),造成资产结构不合理关系紧密。经济资本的引入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形,受限于给定经济资本量和利润指标的约束,银行业务部门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途径是调整客户结构或产品结构,将信贷资产更多地投向经济资本占有少且收益较高的业务。这样一来,追求优质客户或发展优质业务便成为业务部门的自觉行为。在这种行为的引导下,银行资产结构将得到有效改善。

3、经济资本的管理流程

经济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与银行风险敞口的非预期损失(UL)等额。银行的预期损失(EL)以准备金形式被计入经营成本,并在金融产品定价中取得补偿,事实上已不构成风险。非预期损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险,它是指实际损失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该损失最终必须用银行的经济资本抵御。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资本的管理流程分为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分配以及应用调试三个主要环节。上述流程中,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计量基于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基于银行内部的VaR模型,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一般采用高级计量法AMA获得。

4、经济资本的计量

经济资本应该根据银行不同的业务的风险类型进行计量。比如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贷款里面都存在。比如存款/中间业务存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但是信贷风险不存在。资金交易也是存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不存在信贷风险。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经济资本可用于:

第一,识别信用资产组合里导致集中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个客户风险、所在行业和国家地区。 第二,通过降低风险、改善风险调整收益,帮助控制收入变动。 第三,更新使用客户资源。

第四,建立对实际风险更加敏感的额度限制和控制方法,以避免集中风险。 经济资本与风险定价,在改进客户关系定价和管理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济资本通过解决以下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和管理客户与产品发展: 第一,多少收入才能使一笔交易或一个客户关系在风险调整之后对银行有利? 第二,多少额外非信贷业务收入才能补偿因收取低于最佳定价而减少的收入? 第三,在风险调整基础上,谁是银行优质和劣质客户? 第四,如何整顿对某客户的信贷结构以降低经济资本? 5、经济资本的数学模型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潜在损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其中,预期损失由大数定律计算得出,银行据此计提拨备。异常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银行对此只能通过极端情景假设进行测试。非预期损失介于两者之间,银行能对其发生概率和损失进行量化,据此计算最低防御资本。

要计算各种风险的经济资本,关键就在于计算非预期损失的大小。如果是单笔业务单种风险,这时的经济资本计算较为简便。非预期损失可以通过简单系数法或资产变动法计算得到。得到该数据后,只需要将经济资本看成是非预期损失的一个倍数,即EC=M×UL,其中EC为待求的经济资本,M为经济资本乘数。

根据等额配置原则,经济资本在数量上等于风险敞口的非预期损失,其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简单系数法、收入变动法和资产变动法。从各国银行的实践看,资产变动法正在成为主流的经济资本计算方式。对一个特定资产组合,经济资本的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资产组合中单笔资产的非预期损失。首先,假设风险服从单尾β分布,计算该笔资产损失的标准差和数学期望,再通过联立方程组反推该笔资产的损失分布函数;最后,在损失标准差上乘以经济资本系数。

第二,利用历史数据,计算资产损失变化的相关系数矩阵,该计算过程的复杂度较高,普通银行无需自己开发系统,而可直接运用CreditMetrics或KMV等软件实施计算。

第三,应用蒙特卡罗法模拟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分布函数,并计算资产组合的标准差和数学期望。 第四,将资产组合的损失标准差乘以经济资本系数。该系数取决于银行股东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越高,经济资本系数越小。

6、经济资本的分配

如果商业银行只做单笔业务,那么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经济资本不存在如何分配的问题,但这种假设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既然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是多元化的,那么商业银行如何为不同业务分配经济资本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分配方法可以是比例分配、差额分配和协方差分配三种。

确定资产组合所需的经济资本总量后,就要将其分配到各业务单元和分支机构中去,以实现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管理目标。按照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经济资本分配分为存量分配和增量分配两个方面。

存量分配的任务是按照一定比例,将资产组合对应的经济资本总量分配到单笔敞口上去,常用方法有敞口余额分配法、预期损失分配法、非预期损失分配法和欧拉微分方程法。

增量分配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银行总部根据盈利能力和融资情况,预测全行在下一时期经济资本的增长目标; 第二,在已知各分行和业务单元的经济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按照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

(RAROC)最大化原则,应用运筹学最优化模型,确定分配给各业务单元或分支机构的经济资本增量目标;

第三,根据经济资本增量目标和各业务单元或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计算相应的风险限额,并据此确定全行业务发展计划。

7、经济资本的应用调试

经济资本管理的实质是根据风险分布现状,向各分行或业务单元分配风险资产的增量控制额度。因各项业务的风险度不同,在既定的经济资本增量内,如果发展低风险业务,业务规模增长可以较大,但如果发展高风险业务,则业务规模的增长将受到限制。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是引导所属机构和部门尽可能发展风险低、回报高的业务,以实现RAROC或EVA的最大化。经济资本一旦分配到每个业务单元,就可以在风险内控、资产组合、绩效考核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在实际业务中偏差度较小,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通常需要经过大幅度调整才能趋于稳定。

8、经济资本实施步骤 (1)管理框架

明确经济资本的定义、范围、管理原则、推进规划、组织架构与职责、基本计量方法、监测和报告、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管理流程等。

(2)经济资本计量算法

仿照ASRF模型,建立经济资本的多因子解析模型,并提供完整的、可直接用于编程实施的算法,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由咨询方提供同业领先实践、计量方法论及依据、可行的数据获取机制、关键假设及定义、具体算法、检验标准、外部数据及其他相关要素,并且须清晰展现及表述经济资本模型的相关性、集中度与监管资本的勾稽关联。

(3)经济资本计量实施工具

包括线下运行工具及IT实施方案,定义经济资本算法的输入、运算与输出方案,包括数据来源、数据定义、数据规范等,其中数据来源及数据规范需经源系统确认。

(4)经济资本的分配

构建多维度指标及组合限额等管理工具,实施经济资本自上而下的配置和自下而上的监控机制。

(5)经济资本的考核

通过限额、RAROC及EVA等核心指标,建立对各相关条线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6)经济资本预测

依据银行业务发展规划及风险偏好,设计经济资本预测的算法框架,其能够支持的输入情景应满足资本规划的要求。

十一、资本管理系统简述 1、资本管理的一般概念

银行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其资产负债表具有独特的形式,一般企业由债务和股本共同提供正常运作所需的资金,而银行的负债不能视为是外部融资,而是银行业务的一部分,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股本数额,严格的说,这些资本不是用来满足其日常运行的资本要求,而是主要用存款进行业务运作。

这种特殊的财务结构决定了银行的高风险特性,也决定了银行资本有着比一般企业更特殊的意义,即资本充当着银行风险的最后防线。

(1)会计资本

会计资本也称为账目资本,是指银行资产负债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即所有者权益。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准备、未分配利润(累计亏损)和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六个部分。

(2)监管资本

监管资本是银行监管当局为了满足监管要求、促进银行审慎经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而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资本。

(3)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是银行内部管理人员根据银行所承担的风险计算的、银行需要保有的最低资本量。它用于衡量和防御银行实际承担的损失超出预计损失的那部分损失,是防止银行倒闭的最后防线。由于它直接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挂钩,因此,也称为风险资本。

(4)银行资本的作用

1)满足银行正常经营对长期资金的需要; 2)吸收损失;

3)限制银行业务过度扩张和承担风险; 4)维持市场信心;

5)为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5)银行资本管理

银行资本管理是指以资本为对象和工具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计量、配置、营运、监测、评价等控制活动,包括监管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账面资本管理。

(6)监管资本管理

监管资本管理是指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计量、监测,并以资本充足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资本结构调整和资本融资活动。经济资本管理是指通过计量、配置和考核银行各分支机构、业务部门和产品所需的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进行约束和组合管理,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最大化的目标。

(7)账面资本管理

账面资本管理是指所有者权益维护,资本投资和资本融资决策,资本结构安排等有关资本的财务活动。

2、银行资本职能的定义

银行资本的职能定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但是大同小异,英格兰银行资本标准对银行资本职能的定义:

(1)作为损失的缓冲;

(2)对潜在的存款者表明股东用自己的资金来承担风险的意愿; (3)提供无固定融资成本的资;

(4)作为对总的经营基础投入资金的合宜形式。 美国银行家协会的界定是:

(1)提供一个承受偶然损失的“资本缓冲器”,使存款人自始至终得到保护; (2)为购置房屋、设备与其他营业所需的非盈利资产提供资金; (3)满足银行管理层有关针对可能招致的风险而备足资本的要求;

(4)向公众保证即使发生贷款损失和投资损失,银行具有及时偿付债务的能力,并继续为之服务。 3、资本在银行信心函数中的作用 信心=f(NW*, SOE, IQ, G)

NW*代表银行股权资本的净值,SOE表示经济或真实收入的稳定程度,IQ代表信息质量,G代表政府担保的市场价值或可信程度。如果不考虑管理层无法控制的政府担保因素,并假定品质信息的披露时一致的,那么银行的股权资本净值和股权收益的稳定性就决定公众的信心;并且,由于通常把资本或净价值作为抵御风险的缓冲器,因此,银行资本可以视为是公众对银行可以应付不确定性有信心的最关键因素。

4、银行资本的衡量指标

银行资本的衡量主要有两个指标,账面资本和市值资本。 账面资本:

GAAP资本=银行资产的账面价值-银行负债的账面价值=权益资本的面值+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贷款和租赁的损失准备。

RAP(管理会计)银行资本=股东权益+永久优先股+贷款和租赁的坏账准备+法定可转换成普通股的次级债务+其他。

市场价值资本:

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MVC)=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反映了每家银行用来抵御风险的实际资本额,但由于小银行的股票交易不活跃,限制了这个指标的使用。

对银行资本进行衡量叫做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监管资本是银行监管机构根据当地情况规定的银行必须执行的强制性资本标准,属于“事后监督”,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概念是各国监管机构的重要参考。

经济资本(风险资本)是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直接对应的资本范畴,数量随着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大小而变化,经济资本植根于股东价值最大化理念,是对风险、收益、资本的综合考虑,它是一个管理会计的概念,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资本。体现的是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本持有量,计算与测量经济资本的意义在于更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本,经济资本属于事前配置。

巴塞尔资本协议强调了从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变,力求将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与资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使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趋于一致。

5、资本管理的范围 (1)核心资本

核心资本是商业银行资本中最稳定、质量最高的部分,银行可以永久性占用,可以长期用来吸收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损失,是银行资本的核心,从而获得了核心”资本的名称。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包括以下五部分:

1)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商业银行的资本。

2)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溢价、股权投资准备、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和其他资本公积。 3)盈余公积,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以及法定公益金。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 4)未分配利润,指商业银行以前年度实现的未分配利润或未弥补亏损。

5)少数股权,指在合并报表时包括在核心资本中的非全资子公司中的少数股权,即子公司净经营成果和净资产中不以任何直接或间接方式归属于母银行的部分。

(2)附属资本

1)重估储备,指商业银行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部分;

2)一般准备; 3)优先股; 4)可转换债券;

5)混合资本债券,指商业银行发行的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带有一定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 6)长期次级债务,指原始期限最少在5年以上的次级债务。 (3)扣除项

我国商业银行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应从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1)商誉;

2)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

3)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在计算核心资本充足率时,应从核心资本中扣除以下项目: 1)商誉;

2)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资本投资的50%; 3)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资本投资的50%。 6、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干预的措施

(1)对资本充足银行的干预措施

1)要求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2)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3)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分析及预测;

4)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维持计划,并限制商业银行介入部、分高风险业务。 (2)对资本不足银行的干预措施 1)下发监管意见书;

2)要求商业银行在接到银监会监管意见书的两个月内,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补充计划; 3)要求商业银行限制资产增长速度; 4)要求商业银行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 5)要求商业银行限制固定资产购置;

6)严格审批或限制商业银行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 (3)对资本严重不足银行的干预措施 1)要求商业银行调整高级管理人员;

2)依法对商业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7、银行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 (1)银行资本与风险资本的关系

银行资本=信用风险资本+市场/利率风险资本+操作风险资本。

市场风险:汇率、利率、股价和其它有关市场价格如期货商品价格及信用息差波动所造成的损失。 利率风险:专指利率变化对应记账所造成的损失。

操作风险:外部环境和内部流程、人员、系统的缺陷或瘫痪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 (2)资本管理与绩效评估 1)银行资本与绩效考核

银行资本全面地调整风险对业绩的影响,因此可以客观准确地衡量各业务部门对全行创造股东价值的真实贡献。主要考核指标:

风险资本平衡收益率 RORAC =(收入-成本-预期损失)/经济资本=(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经济资本

经济增加值EVA= (收入-成本-预期损失) -最低回报率+经济资本 2)银行资本与经济增加值考核 经济增加值的主要计算参数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利息与服务收支±内部转移收支-运营成本-风险成本-税金成本-资本成本 主要计算参数

—内部转移价格(FTP)

—营运成本(费用和折旧)分摊结果

—风险成本(根据预期损失提取的专项准备) —资本期望回报率

EVA计算公式中,对银行外部评价时,要用账面资本(或监管资本),内部评价时则使用经济资本。

3)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实施前提 全行数据准确、真实。 4)基础措施

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财务管理规范。 (3)银行资本配置

1)银行的资本约束 资本不足会限制银行规模的扩张,在业务成长期限制其发展。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主要来自于:

监管资本的约束; 资本融资的约束; 资本回报的约束;

银行内部风险承受能力的约束。 2)突破约束的后果 被停业; 停止分红; 业务限制

更换管理人员等。 3)银行的资本约束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为: D/ A =f (Tb , Fc , Ibc , Rc)

其中, D/ A 代表存款与资产的比例, 表示银行的资本结构; Tb 代表存款享受税收优惠待遇; Fc 代表商业银行陷入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 Ibc代表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 Rc 代表实施资本监

管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Tb 越高, 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越多, 银行提高D/ A 的动力越大; Fc 越大, 银行提高D/ A 的风险越大, 且当D/ A 超过某一水平时, Fc 将加速上升; Ibc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取决于存款保险的提供方式, 若存款保险可以无偿提供, 商业银行尽可能地采取债务融资结构; 若存款保险完全按照风险定价, 存款保险不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 来自于监管当局的资本要求(Rc) 即使不能大幅度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也将迫使银行维持一定资本充足水平, 因为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具有强制约束力。

(4)资本配置的含义

1)决定银行的最佳资本结构;

2)明确银行的资本优势,发掘过多占用或过少使用银行资本的业务部门。 3)测算各业务部门对全行整体风险的增加,得出银行总的经济资本需求。

4)资本分配不仅只停留在业务部门和下属分、子行,可以深入到信用业务的最低层面,包括客户、产品和信贷次组合。

5)通过分配经济资本,银行管理层可以清楚地了解在风险调整的基础上,超出资本成本真正为银行创造价值的优质客户、部门和产品。

(5)资本配置的风险约束机制

1)资本分配依据是资本回报率和资产质量,资产质量差的分行将少得经济资本; 2)风险资产总量不能超过经济资本允许的范围;

3)资本总量额度内可以进行结构调整,发展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可以获得更大的规模许可; 4)全面约束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6)资本配置的效益约束

1)资本分配依据是经济资本回报率和资产质量,允许高回报的领域有更大的发展速度; 2)占用经济资本要提供资本回报; 3)根据资本回报配置资源;

4)效益约束的必要前提是与绩效评价与考核相结合。 (7)资本配置的方法 三种主要分配资本的方法: 1)独立型资本分配,是指:

第一,各业务部门承担各自的收入变动风险; 第二,不考虑全行跨部门分散风险的可能; 第三,除用于考核部门绝对业绩外,一般极少使用。 2)边际型资本分配,是指:

第一,考虑新增一业务部门对全行经济资本需求总量的增加,或关闭一业务部门对全行经济资本需求总量的减少。

第二,最适合用于评估收购或分拆。

3)分散型资本分配,是指:

第一,依据各业务部门与全行信用组合的相关性分配经济资本。 第二,资本分配和风险定价最常用的概念。 (8)资本配置策略

1)银行资本对资产业务增长的制约与推动; 2)银行资本的补充途径; 3)开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4)银行的股本回购。 (9)资本配置的步骤

1)评价银行的总体风险承受能力;

2)将资本分配给各项业务—经济资本预算; 3)最优化可用资本; 4)设想未来的前景和需要; 5)考察评级机构的要求; 6)建立资本组合。

(10)经济资本配置预算管理原则

1)战略主导—体现区域、产品、行业、客户战略要求; 2)总量控制

总行:平衡内部分配的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要求;

分行:经济资本总量控制目标决定风险资产总量控制目标和各项资产业务的增长目标。

3)分类管理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和资本性占用各类经济资本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

4)回报约束

明确经济资本回报要求。 5)层级为主

以纵向对分行分配为主、条线分配为辅。 8、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1)分子对策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对策,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的来源包括发行普通股、提高留存利润等方式。留存利润是银行增加核心资本的重要方式。 商业银行增加附属资本的方法,主要是发行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券。 (2)分母对策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对策,主要是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以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

降低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方法,主要是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资产,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 在降低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方面,可以尽可能建立更好的风险管理系统。 (3)综合措施

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法综合措施有许多方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方法是银行上市。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同时还影响到银行的安全程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因此,资本也是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监管的重点。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增加资本的数量、改善资本的结构、满足监管需要,最终实现优化金融机构股本价值,是西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不断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9、资本管理实施步骤 (1)提供资本需求汇总方案

对各类实质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在符合监管指引要求的前提下,确定需计提资本的实质性风险范围,对不计提资本的实质性风险应进行详细论证;另外,需对压力测试结果与资本如何挂钩进行详细论证,并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对于需要计提资本的实质性风险,需依托银行IT环境,基于实质性风险计量结果提供资本需求汇总方案;并在充分考虑风险之间的传染性、相关性和分散化效应的基础上,设计各类风险资本需求的汇总方法,并充分考虑显性和隐性支持对资本需求的影响。

(2)提供资本需求预测方案

基于银行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及风险偏好等因素,设计银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财务预测模版和资本需求(包括监管资本和内部资本需求)预测方案;基于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提供压力下的资本需求测算方案。

(3)提供资本供给预测方案

基于银行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外部资本可获得性及风险偏好等因素,设计银行资本供给的预测模版,提供包括同业领先实践、方法论、指标定义及规范、计算模版及其他相关要素等的技术方案;基于全面风险压力测试,提供压力下的资本供给测算方案,并提供资本供给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紧急筹资可行性及成本分析、限制高资本占用业务发展、采用风险缓释措施降低风险等。

(4)提供资本规划技术方案

基于银行发展战略、业务经营规划及风险偏好等因素,结合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及资本可获得性,设计银行资本规划方案。资本规划的设计应基于情景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业务规模、利润、收入增长和损失等因素、对信用等级迁徙情况、以及考虑风险偏好和投资者预期的业务增长情况做出的预测。该方案能够支持设定至少5年的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包括资本缓冲水平)及相应的资本管理计划,并可兼顾银行的长短期资本要求,确保当前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和外部资本可获得性与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及外部经营环境相匹配;确保银行的资本规划与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5)提供资本充足评估技术方案

提供资本充足评估技术方案,结合外部经营环境与内部管理水平,设计资本充足评估的定量及定性指标并将其构建为打分卡,打分卡中还应包括压力测试对资本充足评估结论的影响,并可兼顾银行的长短期资本要求,能够对当前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和外部资本可获得性与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及外部经营环境的匹配程度进行评价。资本充足评估和资本规划完成后,需要将两者整合进战略规划过程,同时提出相关数据的收集方案。

(6)建立资本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银行的业务需求及资本管理的现状,设计银行资本预警指标体系。 (7)提供IT实施方案

对于上述资本管理技术方案和预警指标,系统均提供具备操作性的线下运行工具及IT实施方案,提供详细算法框架的数据输入、处理与输出规范,包括数据来源、数据定义、数据规范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n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