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更新时间:2024-06-28 16:1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C:個人消費I:私人投資:總投資=淨投資+折舊 G:政府購買X:出口M:進口 最終產品: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由其最後使用者購買的產品和勞務。

中間產品:用於再出售而供生產別種產品、且在生產其他產品時被全部消耗掉的產品。 折舊:資本物品由於損耗造成的價值減少。不僅包括生產中資本的物質磨損,還包括資本老化帶來的精神磨損。

國民收入: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投入的生產資源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

國內生產總值(GDP):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GDP要注意的問題:1 是一個市場概念;2 測度的是最總產品的價值;3 一定時期生產而不是賣掉的產品價值;4 是流量而不是存量;5是一個地域概念;6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 GDP計算方法:1 生產法:整個社會生產的價值增值;2 支出法:整個社會購買最終產品的支出總和;3 收入法:整個社會獲得收入。

GDP=工資(酬金,津貼,福利費,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稅)+利息(存款利息,企業債券利息)+公司稅前利潤(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險稅,股東紅利,公司未分配利潤)+租金(土地,房屋,專利,版權)+非公司企業主收入+企業間接稅和轉移支付(慈善捐款,消費者呆賬,間接稅=銷售稅+流轉稅)+折舊+誤差調整

國民生產總值(GNP):一定時期內本國或本地區常住單位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總和。 名義GDP:用生產的物品和服務的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實際GDP: 按不變價格計算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實際GDP=名義GDP/物價指數 均衡產出:與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即經濟社會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國民收入決定於總需求 均衡產出=計畫需求=計畫支出=計畫產出

均衡產出的假設:1 不存在政府和對外貿易;2 價格不變;3 折舊和公司未分配利潤為零。4小寫字母表示剔除價格變動的實際量,大寫字母表示名義量。

邊際消費傾向(MPC):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儲蓄MPS同)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收入的增長帶來消費的增長,但消費增長的幅度總是小於收入的增長的幅度,邊際消費傾向不斷遞減。

家戶消費函數和社會消費函數的限制條件:1 國民收入的分配,不均等社會消費曲線向下;2 政府稅收政策,稅收增加,消費增加,社會消費曲線向上;3 公司未分配利潤在利潤中占的比例,比例大即消費少,社會消費曲線向下。 三種其他消費理論:

杜森貝裏相對收入消費理論:消費者會受自己過去的消費習慣及周圍消費水準的影響來決定消費,從而消費是相對地決定。消費與所得在長期維持一固定比率,長期消費函數為從零點出發的直線。

棘輪效應:由於消費習慣,增加消費易,減少消費難 示範效應: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受周圍人們消費水準的影響。

莫迪利安尼生命週期理論:消費者會在更長時間範圍內計畫他們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週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

弗裏德曼永久收入消費理論: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的,而是由他們的永久收入決定的。

生命週期理論與永久收入理論異同(1)區別:前者偏重於儲蓄動機,後者偏重於個人如何預測未來收入(2)相同點①消費不只與現期收入有關,而是以一生或永久收入作為消費決策的依據②一次性暫時收入變化引起消費支出變化很小,永久性收入變化引起的邊際消費傾向很大③臨時性政府稅收政策,消費不會受到很大影響

均衡國民收入概念:國民收入既不增加也不減少,處於均衡狀態的國民收入。與計畫支出相等的收入

乘數理論:指某一影響國民收入因素的增減變化,引起的國民收入的數倍變化。

資本邊際效率:是一種貼現率。這一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在使用期內各期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資本物品的價格或重置成本。

資本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本邊際效率隨社會投資額的不斷增加呈遞減趨勢。

投資邊際效率曲線:由於每個企業都增加投資,資本品的價格會上漲,這一貼現率無法使未來收益折合成等於資本供給價格的現值,投資邊際效率曲線r小於資本邊際效率。 產品市場均衡概念:產品市場總供給等於總需求。

投資稅抵免政策:投資的廠商可以在其所的稅單中扣除其投資總額的一定百分比。

卡賓“q”說:q=企業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造企業的成本。q<1買舊企業便宜,沒投資;q>1造新企業便宜,有投資。實際上說:股票上漲,投資增加

IS曲線:在產品市場均衡條件下,收入與利率組合點的軌跡。(一條反映利率孙收入之間互相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上每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下,投資和儲蓄是相等的,即i=s,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

利率是由貨幣的供給量和需求量決定的。利率決定投資,進而決定國民收入,反方向。 貨幣需求(流動性偏好):指由於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願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人們在不同條件下出於各種考慮對持有貨幣的需要。 交易動機:指個人和企業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交易需求就越大。

謹慎動機(預防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大體與收入成正比。

投機需求: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與利率成反比。 流動偏好陷阱:利率越高,投機貨幣需求量越小。當利率很高時,人們認為利率不會再高,此時證券價格也很低,不會再下跌,而紛紛買進有價證券;反之,當利率很低時,人們認為證券價格不會再上升,而紛紛拋出,增加貨幣持有量。這時,人們對貨幣的需求趨於無窮大,銀行即使再增加貨幣供給,也不會使利率下降。

貨幣供給:一個國家在一時點上保持的不屬於政府和銀行所有的硬幣、紙幣和銀行存款的總和。 M1:硬幣、紙幣和銀行活期存款之和; M2=M1+定期存款;

M3=M2+個人或企業所持有的政府債券等流動性資產或“貨幣近似物”。 均衡利率: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時的利率

LM曲線:貨幣需求和供給相等條件下,利率與收入組合點的軌跡。(一條反映利率孙收入之間互相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上每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下,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是相等的,即L=M,從而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LM曲線三區域: 1 凱恩斯區域:擴張性貨幣政策不能增加利率,貨幣政策無效;2 中間區域;3 古典區域:擴張性財政政策只增加利率,不增加產出,財政政策無效。

貨幣市場均衡條件:貨幣需求函數:L= ky-hr 貨幣供給函數:m=M/P 均衡:L= m IS-LM模型概念:把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各自均衡結合起來,達到一般均衡,稱為IS-LM模型。 IS-LM動態分析:均衡與充分就業IS和LM交點同時實現了產品市場均衡和貨幣市場均衡,但不一定是充分就業的均衡。依靠市場力量無法實現,需要實行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有效需求原理:指市場有支付能力或有購買能力的需求,是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時的需求,是決定總就業水準的社會總需求。失業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財政政策:國家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貨幣政策:政府貨幣當局即央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總需求進而調節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

貨幣政策的局限性:1 衰退時期擴張性貨幣政策失效;2 要以貨幣的流通速度不變為前提;3 外部時滯影響政策效果;4資金在國際社會上流動有影響。

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IS越陡峭,則財政政策越有效;LM越平坦,貨幣政策越無效。若IS垂直,而LM水準,則財政政策完全有效,貨幣政策完全無效。

財政政策乘數:在實際貨幣供給量不變條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兩市場同時均衡時引起的國民收入變動的倍數。

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從而引起的私人消費或私人投資降低。

貨幣幻覺:物價上升時人們不對貨幣的實際價值作出反應,只對貨幣表示的價值作出反應 古典主義極端:IS水準、LM垂直時,貨幣政策十分有效,財政政策完全無效

貨幣政策乘數指財政政策不變時,實際貨幣供給的變化對均衡的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倍數 經濟政策:1〃是指政府或國家為了增進社會福利而制定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指導原則和措施。2〃是指政府國家通過對宏觀經濟總量進行調節,使總量增加或減少而採取的政策。3、是政府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對經濟活動有意識的干預。

經濟政策的目標:1 充分就業;2 價格穩定;3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4平衡國際收支。 廣義的就業:包括勞動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於生產的一種經濟狀態

狹義就業: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以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態。

自然失業率:總需求與總供給相等時的失業率

內在穩定器(自動穩定器):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降低經濟波動幅度的機制。能夠在經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ng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