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中缅建交划定国界芒市联欢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1-05 09: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篇 中缅建交划定国界芒市联欢

一、中缅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缅甸自1044年建成统一的蒲甘王朝。1795年至1937年,英帝国主义先后多次武装吞并缅甸,实施殖民统治。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缅甸,中国入缅作战远征军十万人入缅对日作战,抗击日军。1945年日军战败投降,英军又重返缅甸实施殖民统治。缅甸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脱离英联邦,1948年1月4日宣布独立。缅甸国土约68万平方公里。有缅、克伦、掸、克钦、钦族等135种民族。

中国和缅甸山水相连,两国边民民族同源,语言同汇,宗教同宗,民情同俗,彼此通婚,同一血脉的亲戚很多。两国有很多村寨跨境而居,各民往来十分密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8日,缅甸政府正式承认中国建立外交关系。8月上旬,缅甸首任驻华大使吴敏登向毛泽东主席呈?国市。9月5日,中国首任驻缅大使姚仲明向肖恢塔总统呈递国书。两国关系向正常化发展。

二、中缅两国总理互访

1954年6月24日,周恩来总理访向缅甸,和缅甸总理吴努在仰光举行会谈。吴努说,缅甸国小,人口与毗邻的云南省差不多,对中国有悲惧,疑虑。周总理当面和直率地对吴努总理说,我们按照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场国家友好相处。

1954年12月?日,缅甸联邦总理吴努访问中国,受到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亲切会见谈判。

吴努总理回国后又再次写信给周总理,告诉周总理其1955年2月16日至22日要到中国云南省边境外的八莫、新冷克巴、密支那和昔董等地巡视,并召集群众大会,阐述缅中两国边民交往的原则。吴努总理巡视后,于1955年3月6日就巡视情况写信给周总理通报巡视情况,并指示陪同巡视的缅甸驻华大使吴拉茂当面向周总理介绍实情。

1956年1月25日,吴努总理写信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建议两国抽人共同建立边界委员会,商谈办理边界事多。5月20日,周总理复信吴努总理表示谢意,并提出“一

九四一年线”的问题。

1956年10月?日,吴努以征用联邦执政党自由同盟主席身份访华,两国总理就中缅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缅双方同意“从1956年11月起,中国军队将撤出1941年线以两地区,缅甸军队将撤出片马、古浪、尚房三个地方,这项撤军工作,将于1956年度完成”。

1956年12月10日至20日,周总理在副总理贺龙,外交部长乔冠华,外事办主任刘彦等陪同下访问缅甸。12日上午,周总理在缅甸执政党主席吴努的陪同下乘机到达曼德勒,下午乘车到达梅苗住一夜。13日上午两国总理观看缅甸国防军参谋专奈温将军特地举办的阅兵式,下午返回曼德勒乘机经八莫去克钦邦首府密支那住一宿。14日乘机到掸邦首府东枝。在东枝周总理在缅甸总理吴巴瑞及当地官员陪同下到英莱湖观看因达族人民划船比赛。

克钦邦1 克钦邦2 克钦邦3 三、中缅两国边民在芒市联欢

12月15日,周恩来总理和吴巴瑞总理由东支乘机到腊茂,然后乘车北上,中午到中缅边境中国畹町,当两位总理到达缅方九谷的畹町桥头后,下车从畹町桥步行进入畹町,受到中方省、军区领导、军乐队伍各族人民2000多人的热烈欢迎!

两国总理步入畹町 军乐队热烈欢迎

两国总理在畹町休息片刻后,在各族人民的欢呼声中又乘车前往芒市,下午8时到达芒市宾馆。

12月16日,两国总理、两国边境省、邦各级官员及各族各界代表在芒市参加边民联欢大会。大会在芒市大会广场举行。广场上,中缅两国国旗和几十面红旗迎风招展。主席台两旁的塔上挂着:“中缅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大会从中午1时开始,下午3时结束。缅方代表团431人。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两国总理步入会场 周总理在边民联欢大会上讲话

两国总理在芒市期间出席了中缅边境少数民族公众领袖座谈会。在芒市宾馆两国总理亲手种植了两棵缅桂花树留念。

12月17日上午9时,两国总理和随行侦察车离开芒市去缅甸。周总理继续在缅甸访问。两国总理离开芒市时,中方各族各界人民在芒市广场举行欢送大会。两国总理检阅了仪仗队。中方领导有:谢富治、刘明辉、鲁瑞林、郑纲、刀京板??。外交部礼宾司张世杰、省外事办公室李萍??等陪送两国总理至畹町出境。芒市边民联欢大会有13个国家50多名记者作了报到。德宏州各族各界人民为缅怀周总理,1986年9月至1988年2月,在民族文化宫建立了具有浓郁傣族风格的“周恩来总理纪念亭”。

周恩来纪念亭1 周恩来纪念亭2

四、中缅两国协商划定国界

1960年1月24日至29日,缅甸政府总理奈温应周总理邀请访华。1月28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睡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双方就成立联合委员会、边界勘察、树界桩工作等成达原则协议。

1960年2月,吴努在缅大选中获胜出任总理向邀请周总理访缅。4月15日,周总理在陈毅副总理陪同下到达仰光,下午周总理及随行人员着缅甸民族服在吴努总理陪同下,在市区参加泼水节。

吴努总理陪同周恩来总理参加泼水节

1960年6月7日至7月5日,中缅边界联合会在仰光举行第一次会议。中方首席代表驻缅大使姚仲明;缅方首席代表缅军副总参谋长昂季准将。双方代表就划界的具

体工作程序、任务、派出勘察队、调查小组职责等若干问题协商。决定组成4个联合勘察队、27个联合勘察小组,分别在地西、区域展开工作。

中共保山地委、保山分区根据上级指导精神,组成领导小组,部署辖区腾冲、盈江、陇川、瑞丽、潞西、畹町等县(镇)党政军展开工作。各边防团由副团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各县(镇)外事办部门。全区抽调约千余人,有查界、有测绘、有电台通讯、有翻译、有警卫执勤和后勤保障等。

周恩来总理对勘界工作指示:本着友好协商、占有资料准确、提出充分理由,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卑不亢,热情友好,坚持原则性、灵活性。

1960年9月底,周总理邀请吴努总理和奈温将军访华,参加国庆观礼。缅方组成有中央和地方人员参加的代表团360余人来华,10月1日,缅方领导和贵宾,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当天下午,两国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订中缅边界条约仪式。刘少奇设晏款待吴努和奈温一行。

周恩来总理和缅甸奈温将在北京

1961年1月初,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应吴努总理邀请访缅,中方组成有中央机关参加的代表团437人访缅。1月4日是缅甸独立节。上午周总理在总统吴温貌、总理吴努的陪同下登上检阅台观礼。下午5时45分,双方举行交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仪式。周总理的随行人员有:章汉夫、耿飚、李一氓,边界联合会中方代表姚仲明等。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邀请吴努总理到云南访问,在中国驻缅大使李一氓的陪同下,6月1时飞抵保山,访问保山后,经大理、楚雄到昆明。13日,周总理由北京飞抵昆明,陪同吴努总理飞抵西双版纳州景洪访问。

两国总理在西双版纳

14日下午,观看划龙船赛,欢度傣历年。15日上午11时,观看傣族万人泼水节。

下晚8时到思茅,9时周总理举行盛大宴会款吴努总理。16日上午吴努总理一行乘飞机回国。

1961年10月,周总理再次邀请吴努总理和奈温将军访华,13日,两国总理签订《中缅边界议定书》,从此,中缅两国边界划界工作基本完成。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

中缅两总理1960年10月1日在北京签订中缅边界条约,1961年1月4日起生效。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全面解决边界问题。

双方同意:从光高(海拔3202米)到中缅边界两端终点一段来定界,除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外,按照传统习惯线定界,并且确定从光高山到中缅边界东端终点的划界原则;截明了全部边界线的位置;缅甸同意把1905年到1911年期间为英国军队所逐步侵占的、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归还中国;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猛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关系(原为1897年中英划界所规定)、中国同意把这一地区移交给缅甸,缅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在1941年线以西的辖区划归中国;中国放弃1941年中英换文规定的中国参加经营缅甸炉房矿区企业的权利。

何谓一九四一年线

中英两国于1894——1897年签订的中缅边界线(阿佤山区、南段未定界),1934年,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即“班洪事件”,遭佤族人民英勇抵抗。1941年英国乘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面临困难,4月18日同国民党签订对英国人有利的条约。

何谓片马事件

1911年,英军武装侵占片马、古浪、岗房地区,激起当地民众英勇抵抗,英军随之长期占领。

五、我参加云南省中缅单方勘界工作

高荣庆

一九五七年,中缅两国联合勘界准备工作前期,由云南省组织各边防团抽调人员参加第一阶段单方勘界工作队。边防二团我和任宗和同志被抽调到昆明翠湖宾馆集训。集训人员有现役军人、地方政府官员、有关专业人士等。集训期间,学习中缅界务历史,单勘界政策,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集训后期进行分段编队,各队有队长、组长、界务历史调查和医务人员等,分路进到边界工作地区,先后驻扎腾冲县、固东区、东营乡、西营滇滩乡开展调查工作。每天分头到有民族土司、头人或高龄老人家中,向他们进行宣传、采访、取证历史资料,并为他们看病治病,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勘界工作队经过长时间认真耐心的勘查工作终于完成任务,为中缅后期定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九五八年,中缅单方前期勘界工作第二阶段,由各边防团自行组织人力进行防区国界线长度实地单方测量。完成测量工作是十分艰苦的,因国界线地貌十分复杂,全是自然山脉,有分水岭山背、垭口、山顶为界线的,也有地段是直线的,还有原始茂密森林,绝壁断崖和大面积苦竹重的,行人无法攀爬。因此,沿线实地测量是上界不易,下界也难。我和杨瀛洲同志带领测量队兵分两路,各队以一个班12人的力,尖高山为南,北段起点,沿未定国界线一皮尺一皮尺丈量,没有通信工具,各带上测量用具和充足食物一气完成。白天边砍边测,夜晚就地露宿。测量进度不快,有时一天只能测两三公里,十分艰苦。做到防敌优击,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完成任务。为中缅后期定界提供了大量的可靠数据。

六、忆腾冲县边境国界线踏勘实情

杨瀛洲

1956年10月,中国总理周恩来邀请缅甸联邦总理吴努访华,两国总理就中缅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发表了联合公报。云南省委和军区及时认真落实国务院指示,责成保山分区在各边防团分别组成领导班子和勘界武装分队,按国务院、省委、军区的勘界原则先期展开初探踏勘工作。各级负责人参了省委、军区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懂异通勘界、划界的各项规划??。

固东团于五七、五八年先后组成两个名12人的武装分队,责成作训参谋高荣庆、杨瀛洲各带一个武装分队,分别对腾冲县边境未定国界线实施全线踏勘。要求两国边境习惯未定界线的山脉走向、山顶、垭口、山背、山脊分水线、各界桩间逐一逐段用15米长的皮尺或绳索,由两人先一牵引拉着边走边丈量,他人逐一登记数据计算,十分原始,十分艰辛的工作。上界时间一段选择冬季雨过天晴,通视良好的日子。但山地积雪较普遍,有的厚三、五十厘米,有的山凹深沟地带积雪深一两米。上界后三、五天或一周的行走,夜间露宿山间坡地,背风的地方,有时就在雪地上烧火做饭,化雪做水煮饭,边烤火边过夜。那个年代部队着装简陋,没有什么保暖配备,供应差,昼夜在高山地带十分寒冷。生活靠自带三、五天的食品和干粮,或预测三、五天的食品,然后由前沿连队按规定,按地点送到菜山口等待相迂递交。为确切弄清来定国界线的山与山间、山脊山背间、坡地或凹地、垭口走向等与周边特征;界桩是木质,或石质,或垒石,或无。我们第二次上界重复踏勘校正,十分艰辛。

中缅两国确定尖高山(海拔3202米)顶为中缅两国国界1号桩位,并明确规定向北为北段,向南为南段后,为确切弄清尖高山的地形地貌实情,固东团责令参谋杨瀛洲在胆扎栗粟族蔡大明、余扎西的协助下,先后三次带武装分队登上尖高山顶踏勘。第一次从长地方何上;第二、三次从玉泉香山口(又叫奴谷垭口)上。每次三五天。自带食品,干粮,夜间露宿山林地间,参勘人员仅有一件雨衣防寒。在我和参谋高荣庆完成登山踏勘国界山地时,最艰苦的属狼牙山(海拔3741.6米),平河头(海拔3460

米),鸡爪山(海拔3350.4米)。狼牙山顶部约一两个大小不等的石峰林立,形似狼牙得名。鸡瓜山,形似鸡爪,地貌十分复杂,得多次、反复辩认走向。平河头山,居高黎贡山山脉之一山峰,腾冲、泸水两县北部与中缅国界线三交界地。半坡竹林多,攀登十分困难。

尖高山(海拔3202米)顶部实情。尖高山顶部约5平方米,生于稀疏灌木、草地。当时属垒石界桩,有大小不等的鹅卵石、碎石十多个堆成,不整不固定。

尖高山,四周通视良好:向东数十公里、百公里可高高黎贡山驼峰状向北递增直至青芷高原;向北数十公里百公里直至缅中边境、青芷高原南部的群山连绵区域和缅境通向印度的中印公路途经群山边绵地区,和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流域的群山区域,向西数十公里百公里至千公里为密支那平原,勐拱河谷、缅印边境群山边绵地区;向南为腾冲县中部、梁河、陇川、瑞丽方向群山连绵地区。

尖高山(海拔3202米),因山高顶部小(约5平方米)而得名,四周数十公里、百公里开阔,站在尖高山顶瞭望四周大自然十分壮观!

固东团参加踏勘人员留影

前着大衣者团长刘明玉,

团长右肩后为杨瀛洲、高

荣庆,前右着大衣者参谋杨?轩。

前中立者为团长刘明玉,前右立者为保山分区政治部主任马国藩,左下为杨瀛洲,右下为高荣庆,栗粟族余大明。分水苓山口的9号界桩,当时为木质,东侧的山为石山,顶部石峰林立。

北9号界桩东侧的石山顶峰。 左为团长刘明玉,右为保山分区政治部主任马国藩。

北9号界桩东侧石山峰顶。中立者为保山分区侦安科长辛中林,右为参谋杨瀛洲,左为参谋高荣庆,第二次踏勘时留影。

七、中缅边界联合勘察警卫作战

罗金祥

1960年1月28日,我国总理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奈温在北京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从此拉开了中缅联合勘界的序幕。

1960年8月,成立了中缅边界联合勘察队中方第3队(有缅方第3队,军方参加160余人),云南省保山行政公署专员李临五任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山军分区副司令员蒲春阳(老红军)任警卫指挥员,中方第3队领导指挥机关设在潞西市(芒市),腾冲县固东边防第2团为第2组、盈江县边防第3团为第3组、瑞丽县边防第4团

为第4组、潞西市遮放边防第5团(即我团)为第5组,我团马千保团长任第5组组长,潞西县周副县长任副组长。辖勘察测绘队(从省上调来),树界桩施工队(技术人员从昆明调来),警卫部队,骡马运输队(46匹马),通讯班(从瑞丽边防第4团调来两名报务员),配有无线电电台1部(有特殊情况直接和中央、昆明军区、省政府请示报告),配有译电员、英语、缅语翻译官(从北京派来),有外事联络官(现役军人担任),有卫生所、生活保障组、政工组、保卫组、秘书组等机构组成。中缅所有人员统一每人发个标志,三角形的《中缅边界联合勘察》臂章,用扣针别在左臂上,结束时统一收回。

8月,找部接到参加“中缅边界联合勘察”警卫作战任务命令后,团首长非常重视,及时召开司政后机关会议,交待任务,提出要求,决不能出半点差错。警卫部队官兵每天都要接触缅方军队,他们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对我们的官兵有影响。我们部队的一言一行都是代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要求执行警卫任务的部队,在中缅边界联合勘察中,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立场坚定,能掌握原则,模范地执行党的政策、部队的纪律;工作中表现积极负责,要发扬我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不怕流血

牺牲的精神,一定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这次完成任务有从兄弟部队调来的同志,有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民工等,一定要搞好团结,向地方的同志学习;同时,境外的蒋残匪一定会乘机来破坏,随时都要准备打仗。

警卫部队以1连、2连为主,其他人员从机动连、警通连、3连和4连调入,还有司政后的机关干部,共有200余人。9月20日以前到畹町1连集中。警卫部队组建后,从潞西县人武部调来的赵西友大尉任队长,闫保友上尉任指导员,左正泉中尉任副队长,曹双林中尉任副指导员。警卫部队每天都要进行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上午军事训练(利用地形地物、战斗队形、潜伏、实弹射击等);下午政治学习(边防外事政策《12条》),使每个指战员都能掌握外事政策的原则精神,民族风俗等教育学习;每天晚上要进行1—2次紧急集合。

在中缅边界联合勘察中是非常艰苦的,都是在野外住帐篷,山高林密,爬山沙水,餐风露宿,白天晚上,既要保卫好所有参加勘察人员的安全,防止境外敌人的偷袭;又要担任测绘、施工人员的警卫任务,每天要走数十公里路,要翻山越岭。为了保证上述人员的绝对安全,我们的警卫部队三四点钟就起床,带上干粮到境外区域进行搜剿,看是否有敌人在此区域潜伏。我们不能公开行动,在草丛里、树林里潜伏,几个班、1个排一潜伏就是10多个小时,热天一身臭汗,雨天一身湿,到晚上九点十点才返回宿营地。

在勘界期间,我们的首长经常与缅军友好往来,宴请缅方军官。我们也常与缅军士兵接触,他们中极少数也会说几句汉语。他们吃饭用叉勺或用手抓,不会使用筷子。很有趣的是:我们吃饭用筷子夹花生很自然,他们就不行,感到很神秘,用筷子夹花生米非常的困难,夹不起,干脆就用手抓。我们就耐心地教他们用筷子夹花生米,10分钟、20分钟、30分钟都夹不起来,两国军人几十人在一起哄堂大笑,有的眼泪都笑出来!他们的士兵是不能和军官在一起吃饭的。我们开饭时,党政军民在一起,他们非常地羡慕!

我们的边界勘察任务西至瑞丽江畔,东至怒江峡谷,也是我部的边境防区167.78公里。边界勘察历时11个月,于1961年6月14日结束。圆满地完成了祖国人民交给我部的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任务,上级颁发给每人《中缅边界联合勘察》纪念章一枚。

中缅联合勘界,既解决了边界划定问题,又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正如陈毅元帅诗《赠缅甸友人》(1957年12月14日)所云: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 彼此是胞波,语言多同汇。团结而互助,和平力量伟。 临水叹浩淼,登山歌石磊。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我们回忆起这段岁月是欢快的,也是紧张的;是幸福的,也是艰苦的;是短暂的,也是难忘的!

步兵5团勘界人员 罗金祥(奖状)

盈江 中缅联合勘界三队一二组

八、中缅边界界线走向和长度

中缅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造成的,先后经过中英划界、中缅划界。许多山地地形复杂,江河冲刷,水流改道,边民过耕,“骑”居互婚,还有垒石界桩,纷争不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贯主张对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协商,求得合理公正解决。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联邦总理吴努在仰光发表声明,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两国总理多次互访,函件往来,就边界问题反复协商,终于取得一致。经中缅双方组织专业人员,武装部队现场现地勘划。为科学地确定两国边界线的地理位置,双方分别对12个非常重要的界桩点进行了天文测量,认定了界桩的经纬度。我方同时用航测1:5万公一地形图做了实地测定。到1962年中缅两国基本确定为:中缅边界线总长度为2185.745公里,其中,云南段1997.100公里,西芷段长188.645公里。

云南段:中缅两国商定以尖高山(海拔3202米)为1号界桩点位,向北为北段,向南为南段。

北段:由尖高山1号桩起,向北转东,再向东北沿至怒江州的片马、古浪、岗房,再转向东北的大团山(海拔4125米)继向北至47号界桩点,长742.898公里,南段:由尖高山1号桩位起,向西南经腾冲盈江西部转陇川、瑞丽、潞西、龙陵南部,跨怒江向南经镇康、耿马??边境到中缅国界东端南腊河与澜沧江汇合处的244号界桩点,长1442.847公里。

界桩:按露地表分:大型1.71米,中型1.41米,小型1.06米。

腾冲县边界线走向和长度

北段:从尖高山(海拔3202米)1号界桩点位起向北转东,再向东北至怒江州接壤处平河大蕨坝头山(海拔3460米)。长111.340公里。

即:尖高山顶 长地方山口 水城山口 1 2 3 ▲ (海拔3741.6米)

11.62

27.58

4.882

中型单位 小型单位 狼牙山 小型单位

班瓦山口 长姊妹山顶 派赖山口 茨竹山口 4 5 6 7 14.452

12.23

10.288

19.487

中型单位 小型单位 小型单位 小型单位

龙大河头 分水岭山口 平河头

8 9 10 + 小型单位 中型单位 小型单位

南段:从尖高山1号界桩点位起,向西南经玉泉香山口转南经鸡爪山(海拔3350.4米)、黑泥塘山口、再向西南与梁河县接壤处野牛坡(海拔2936.7米)西部经马鞍山口,长46.845公里。

即:尖高山 玉泉香山口 茨桐山口 1 2 3 ▲ 小型单位 鸡爪山 小型单位

(海拔3350.4米)

黑泥塘山口 马鞍山鞍部 4 5 ▲

小型单位 野牛坡 小型单位

(海拔2936.7米)

合计总长158.185公里

20.22

3.415

18.98

4.23

15.992

6.554

9.438

尖高山1号 北2号 北4号 北9号 尖高山顶

(海拔3202米) 中型单位1.41米

长地方山口西

(海拔3263米) 小型单位1.06米 班瓦山口 (海拔2477米) 中型单位1.41米 分水岭山口 (海拔2647米) 中型单位1.41米

南2号 南4号

玉泉香山口 (海拔2777米) 小型单位1.06米 黑泥塘山口 (海拔2189米) 小型单位1.06米

龙陵县边界线走向和长度

属中缅边界南段。西起104号界桩,位于芒辛河与清水河汇合处东区芒市河两岸,小型、同号双立高1.06米;向东至怒江和芒辛河汇合处的105号界桩小型、同号三立、高1.06米。国界线长19.71公里,系怒江局段自东北向西南流域段,以怒江中心线为界,不通航。局地有渡口、竹筏等?及器材。

九、界桩维护

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增进中缅友好睦邻关系,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两国边境军民和公安、武警、政府机关有责任维护国家标志,定期或不定期的边境我侧组织巡逻,掌握边境情况。涉外问题无大小,一律上报。

巡视1 李德忠 巡视南23号界桩

小型单位

胡跃邦 、

巡视2 定期巡视南225号界桩,中型单位,设有

2棵附桩。

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江泽民

十、周总理是中缅“胞波”情谊的奠基人

黄正德

半个世纪前,即1 954年6月29日,我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努共同确立了“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指导中缅两国关系的原则(简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6年12月中旬,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共同商定并成功地主持了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召开中缅边境人民联欢大会。1960年10月1日,周恩来和吴努总理在北京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促成中缅两国历史上的边界问题得到全面解决。这3件大事,为巩固和发展中缅胞波情谊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开创了人民外交的先河,为国际社会和平共处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周恩来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中缅两国人民的心里,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心里。

周总理和吴巴瑞总理进入我国国境,受到畹町市军民热烈欢迎。

周总理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缅甸是我国的近邻,又是社会制度不同国家中最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因此,增进中缅友好关系意义重大。1954年6月28、29日,周恩来首次访问缅甸。在他同吴努会谈中,吴努说,缅甸的人口只有】800万,而与之毗邻的中国云

南省就有2000万,缅甸的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缅甸对中国是有些恐惧的,希望中国尊重缅甸的领土完整。周恩来回答说:“我们可以当面赢率地告诉吴努总理,新中国的政策是和平政策,我们愿意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何况缅甸与中国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国家。”6月29日会谈结束后,中缅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缅关系的原则。这次会谈,不仅解除了吴努总理和缅甸其他官员及一些群众的许多疑虑,还为增进中缅友谊开创了新纪元,也为1956年12月召开中缅两国边民联欢大会铺垫了道路。

周恩来首次访问缅以后的秋冬,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中东,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士运河,联合以色列发动了侵略埃及的战争;二是在东欧,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使万隆会议以后日趋缓和的国际局势又紧张了超来。这两件事引起世界范围的思想混乱,一些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的邻国,对新中国强大起来后会不会向外扩张,也产生了担心和恐惧。因此,党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亚洲八国,“亲善四邻,安定友帮”。

两国总理会见两国公众领袖

周恩来出访亚洲八国的第4站是缅甸。1956年12月10日,周恩来一行由印度飞往缅甸。由于】1954年周总理第一次访缅时,与吴努总理共同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给缅甸官员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缅甸人民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12月12日,在欢迎周恩来的宴会上,巴字总统说:“周恩来总理是缅甸人民最真诚的朋友。”他提出:“在这世界处于恐惧、猜疑和紧张状态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以口号而且以实例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走向世界和平的道路。”周恩来十分赞赏巴宇总统“树立共处的榜样”的倡议。他说,中国将不懈地坚持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力求加强同缅甸和其他亚洲国家以及全世界人民的友谊和团结,反对殖民主义,保卫独立和主权,保卫世界和平。

在周总理第二次访缅期间,同缅甸总理吴巴瑞一起,到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参加了中缅边境人民联欢大会。联欢结束后,又于17日返回仰光,

就中缅边界问题、华侨问题和国际形势问题同缅甸总理继续进行会谈,坦率的交换了意见。在谈到国际形势时,周恩来全面分析了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三种力量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在对待民族主义国家的态度上是对立的。他说,中国坚持反对大国主义的立场,并针对吴巴瑞心中的忧虑,诚恳地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我们自觉地提出反对大国主义,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吴巴瑞听后非常高兴,他说中国反对大国沙文主义,这对小国是一种鼓舞,我们相信中国是能够坚持实践的。周恩来在缅甸的10天访问,进一步消除了缅甸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对中国的疑惧,进一步增进了中缅胞波情谊。吴巴瑞评论周恩来的访问是“为中缅友谊大厦增添了另一根支柱”,“这个大厦是按照五项原则建造的,而周恩来总理是这些原则的主要建筑师之一”。50多年来,中缅两国都忠实地执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总理亲自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

我国和缅甸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反对殖民主义,反对战争,渴求世界和平,在国际社会中,两国的利益和要求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语言。在确定指导发展两国关系五项和平共处原则之后,周恩来又就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和在芒市召开边民联欢大会的事宜,与吴努达商谈达成了协议。

芒市是我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距中缅边界约70公里,是一个四边环山,绿树长青的大坝子。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僳僳族、汉族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和睦相处,生息繁衍。正如我国一位诗人在《芒市》诗中赞扬的那样:“芭蕉树是它的门,竹林是它的围墙;芒市像一个天国,这里是和平之乡。”自古以来,芒市就是我国通往缅甸及南亚、东南亚的主要通道,特别是与缅甸边境毗连线最长,村寨阡陌交错,鸡犬之声相闻,同一民族跨境而居,通婚互市、友好往来频繁,长期和睦相处。中缅人民的友情,正如陈毅元帅在《赠缅甸友人》一诗中所颂:“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彼此为邻居,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松,不断如流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反帝得自由,和平同一轨。”历史证明,此次中缅边境人民联欢,是一次成功的人民外交活动,不仅推

进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还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世界和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时中缅边民联欢活动的生动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中缅边民联欢大会要在芒市召开”,“周总理和缅甸吴巴瑞总理要来芒市‘赶大摆”’的喜讯,像春风一样很快吹遍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村村寨寨,各族人民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准备工作。有的花了好几天时间,自制中缅两国小国旗和五彩小旗,扎糊红灯笼;有的赶做新衣,准备参加联欢时穿戴;有的打扫庭院,装饰住房,准备迎接来宾。芒市镇的居民把大街小巷打扫得千干净净,疏清了水沟,修整了宽敞的道路,沿街张贴悬挂起用中缅文书写的欢迎标语、横幅,街头街尾树起了彩色牌楼,街道两边灯彩辉映,鲜艳夺目。有的忙舂粑粑,准备招待缅甸来的朋友和亲戚。市镇周围几个大的傣族村寨办起了旅社食堂,准备接待缅甸来的客人。景颇人从山上把柴禾挑来了,阿昌人把架电线的杆子扛来了,僳僳族人在山上找来山珍野味送给联欢大会。

联欢大会开始那天,芒市坝方圆百里内的人们,敲着簸箕大的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联欢,鼓声震天。几个大村寨还扎制了大象,驮着金塔来参加联欢;大象扎得栩栩如生,鼻子还会做各种动作,真是好看极了。如今,人们一提起当年举行联欢大会的情景,无不眉飞色舞地说:真是我们边疆各民族人民最大最乐的“大摆”。

德宏州外五县一镇和内五县都派代表团队前来参加芒市的联欢。瑞丽县与缅甸是紧邻,有的是同住一个村,国境线又最长,边民交往最密切,他们选派了500位代表参加联欢。代表们把过节的衣着穿戴起来,小卜少(女青年)和小卜冒(男青年)打扮得更漂亮,跟文工团的演员差不多。他们说:我们是去赶中缅两国总理都参加的“大摆”,一定要把最漂亮的服饰穿戴起来,让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和缅甸“胞波”看看,我们边境和平土改和互助合作生产后的生活有多好!瑞丽县最边远的弄岛和等戛两个乡的傣族、景颇族村民争着要到芒市参加联欢。他们说我们是祖国最边远的村寨,同缅甸村寨相连,世世代代友好和睦相处,为了看看两国总理,为了进一步增进我们两国边民的“胞波L谊,一定要去参加联欢。除了德宏州外,西双版纳州、怒江州、临沧地区也选派了代表和民族头人来参加联欢。我国外交部和驻缅大使馆、国家民委、

以及云南省委、省政府、昆明军区、云南军区和全国各省市民族自治州、县的负责同志也来芒市参加了联欢。

新华通讯社对联欢大会的盛况作了如是报道:“在万人欢呼声中,标志着中缅两国友谊进一些步巩固和发展的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昨日下午3时在芒市举行。”40多名外国记者对联欢活动进行了采访报道。

1956年2月15日,芒市坝子的蔚蓝色天空中漂浮着朵朵白云,大会广场上的中缅两国国旗和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耸立在主席台两旁的两个标语塔上写着“中缅友好万岁!”、“世界和平万岁!”按照民族习惯,主席台两侧栽上了象征和平友谊与吉祥的甘蔗、芭蕉和橡树。主席台正中,悬挂着中缅两国国旗和两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巴宇总统的巨幅画像。

15000多名两国边民参加了大会。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中缅两国国旗,从下午l时就挥舞着旗帜,敲着象脚鼓,欢天喜地地来到广场上,他们中不仅有芒市附近的傣族和从300里外赶来的景颇族人,还有不远千里而来的拉祜人和来自缅甸的掸族、克钦族的朋友。并肩坐在会场的中国傣族和缅甸掸族、中国的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虽居住在两个国家,但自古以来就有着亲密的亲戚关系。他们欢聚在一起,共同参加有着重要意义的这次大会。

下午3时5分,吴巴瑞总理、周恩来总理、藻昆卓副总理、吴觉迎副总理、贺龙副总理等,在雷动的欢呼声中走上主席台。这时万面红旗挥动起来,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云南省代省长刘明辉首先致词。接着吴巴瑞和周恩来发表讲话。

周恩来说:举行这样的边民联欢大会,让中缅两国边民之间建立更广泛和密切的直接接触,对于促进中缅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年~月,缅甸政府曾在邻近我国陇川县的雷基镇召开了边民联欢大会,对增进两国边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起了很好的作用,替我们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希望这次芒市举行的、由两国政府领导人亲自参加的边民大会,将能促进我们两国人民之间更多的往来与更进~步的了解和友谊。我相信,只要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坚决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彼此以诚相见,我们的互相了解和信任就会日益增进,我们之间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逐步得

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根据中缅边界问题的协议,于1960年6月27日在缅甸首都仰光成立了“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姚仲明为中方首席代表,昂季准将为缅方首席代表,就中缅边界具体问题进行商谈,着手勘察边界和树立界桩,起草边界条约。

1960年10月1日国庆节,是中缅边界条约签字的日子,缅甸领导人吴努、奈温前来北京参加这一历史性盛会。随同前来的还有缅甸军事、贸易、文化、体育等代表团共370人。在签字的当天,缅甸政府通过中国政府,向居住在中缅边界的中方边民赠送了2000吨大米和1000吨食盐。中国政府则通过缅甸政府向中缅边境的缅方居民赠送了240万米花布和60万个瓷盘。10月2日,我国首都北京10人集会,热烈庆祝中缅边界条约的签定。在庆祝大会上,周恩来指出:“中缅边界条约是亚洲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光辉榜样,是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问题和其他争端的良好范例。”吴努在大会上讲话说:中缅边界条约是两国执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结果,两国建立起来的友谊大厦将永葆光辉。”缅甸选择独立节为中缅双方互换《中缅边界条约》批准书的好日子——1961年1月2日,周恩来应邀率中国政府、军事、佛教、体育、文化、新闻、电影,以及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代表团和云南省代表团共435人抵达仰光,受到缅甸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1961年1月4日,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缅甸独立13周年庆祝盛典和中缅互换两国边界条约批准书仪式,并参加了友好热烈的庆祝活动。

《中缅边界条约》生效后,缅甸把属中国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约135平方公里的土地归还中国;中方同意废除缅甸对中国勐卯三角地区所保持的“永租”关系,将此处202平方公里的地区移交给缅甸;作为交换,缅甸将原“1941年线”划归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198平方公里土地交还中国。双方勘界人员共同努力,深人中缅边境实地勘察,在2000多平方公里的边界线上,树立了409根界桩,划定了一条和平友好的中缅边界线,使中缅边界问题获得全面合理的解决,粉碎了帝国主义破坏中缅关系的图谋,推动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健康发展。

尾 声

以上三件大事,是当时保山地区(包括德宏州),全中国、全世界是头条新闻,也是今日和今后中国和世界史上不可缺失的重大历史事件。

新中国建立初期,美、英联合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封锁、禁运,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我国国内又是满目战争创伤,百废待兴,西藏又发生了武装叛乱,中缅边境也出现了“黄果园偶发事件”,中印、中缅关系又紧张了起来。在内困外挠的情势下,这三件大事犹如春风春雨骤起,一股强劲的暖流穿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构铸的冰墙,打破了他们趁机兴风作浪,在国际上大肆反华的美梦;这三件大事犹如东方升起的红日,光芒四射,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和平共处、共谋发展的希望和力量。1955年在万隆召开的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上,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成为十项原则,今日又看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加深入世界人心,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它深邃的含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它犹如中国外交机体上长出的鹍鹏翅膀,复摇直上九重霄,使我们十分兴奋,深受鼓舞,因此特将此稿抄录,略加修饰,寄给《回忆军人岁月》,期盼给予刊出,以餉读者。

黄正德简况

1933年生,云南保山城人。1949年参加工作,共产党员。《保山日报》主任编辑,笔名辛心,在职50年。

黄正德 王素香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n8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