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更新时间:2023-06-10 09: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由于长期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观念陈旧,导致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教师怕教作文。当今学生作文水平令人堪忧,作文教学要摆脱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和改革。策略与途径主要有: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事,学会写生活;把作文教学和其他训练相结合,让学生会表达;开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坚持不懈,方法灵活,学生写作水平才能真正地普遍地提高。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学生 生活表达 创新 困惑

目 录

一、教学生写生活。 1

1、让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1

2、从自己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2

二、教学生会表达。 3

1、作文教学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3

2、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3

3、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 4

三、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4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4

2、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5

3、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5

四、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困惑 6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初探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套话、假话、空话;教师怕教作文,往往是出力不见效,缺少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不仅是语文读、写能力的综合,更是学生理解、分析、观察、想象等各种能力的综合,因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难度较大,所以难以见效;另一方面是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写作是为了完成作业,应付教师,没有使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来我们作文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没有把作文看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只是为了提高成绩,表面看是为了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关注学生的需要。

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作文教学如何改革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信息瞬间万变的新时代呢?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直面的科研课题。我想结合我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实践,谈点改革与创新的想法看法与做法,请专家指正。

一、教学生写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的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措施。当然,这种结合,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作家那样,到社会生活中去挖掘重大题材,去表现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而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水平,指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去反映和表现他们熟悉的社会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

1、让学生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人们常说,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对许多中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感到他们的生活平淡无奇。其实他们的生活里一样有喜怒哀乐,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里鲜活的材料,也都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可遗憾的是,较多学生对周围的一切熟视无睹,反映冷淡,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眼光,认识生活的情意心智也偏低。如果对世界的观察这样漠然,对生活的感悟如此苍白,行文起来又怎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

因此,我认为教师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懂得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告诉他们作文处处在,生活即作文;教育学生对生活应持热情的态度和广泛的兴趣。对生活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和广泛持久的兴趣,就可以愉快地走进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广博丰富的素材和细腻深刻的感受。

其次,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每周交流一次观察的心得体会;师生共同总结提高,提出下一步观察目标。学生作文时,就紧紧贴着他们的生活。有的写了反映家庭生活困难,但父母还是竭尽全力供自己上学,自己应发奋图强、刻苦学习为主题的《书费》。有的则写了表现热爱劳动、感受劳动光荣的《我帮妈妈摘棉花》。还要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随笔,留住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会流逝消失,不能引起学生们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们任何的情感,那么指导学生及时写日记、随笔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它可以是日常琐事如同学的误会、妈妈的唠叨、饭后的散步、睡前的谈心等,

也可以是特殊事件如一次郊游、一次调查、一台晚会、一个主题班会等;它既可以描绘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反映千变万化的外部生活。只要觉得印象深刻,就把它以及由它所引发的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们不但运用日记、随笔反映了生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还感悟了人生,积累了生活的素材。长此以往,这些平时积蓄的涓涓细流就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写作之源。

此外,学生还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世界。学生生活面较窄,但并不等于没有生活。只要多一份心眼,养成多看、多听、多想的习惯,就会发现“单调”的校园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红花绿叶中的教学楼、蓝天下飘扬的国旗、草坪球场上活蹦乱跳的同学以及盘旋鸣叫于花树间的小鸟等等;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校外可以入笔的更多:修理工顺着脸颊宛延下淌的汗珠、售货员可掬的笑容及工地上繁忙的场景等等,可以说处处皆是景,物物可入文。

平时既然要求学生深入生活、抒写生活,批改讲评时就要以此为准绳。凡是反映真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都高分鼓励,并在班上表扬;凡是照搬别人、“假大空”话连篇的都打低分,并在批改时点评出来,必要时还要面谈教育。经过这样反复的强化,学生们在“评价”这根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下也会努力把目光投向生活、反映真实的生活题材了。

2、从自己扩展开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

教师要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和“焦点”,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确定和选择专题,组织和指导他们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使作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我校全体七年级师生曾经组织过一次《走近母亲河》的专题研究。因为我们学校地处黄河附近,我们把它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组织学生游览了黄河,观察了黄河大桥,参观了花园口游览区,使学生对黄河有了初步认识;又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庄调查访问,让他们面对面的和当地老百姓交谈,之后又请来河务局工作人员作报告,为他们设计新的西新桥提供参全面了解黄河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在这次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而且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最生动的事例便是开展的“我看申奥”的专题作文了,在申奥阶段,我在课间发现学生对此事非常关心,一有时间便在教室里讨论能不能成功。针对这个情况,我组织学生去收集关于“我国申奥”这方面的资料,并指导他们自己按类整理收集来的资料,在整理的过程中,教室里就又掀起了一阵阵讨论的高潮,学生对申奥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有的说能成功,有的称没把握,阐明各自的观点时都句句在理,此时,我因势利导,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我看申奥”的辩论会,他们个个响应,辩论会上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依据,论点观念鲜明,辩得有礼有节有序,最后,他们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想在此辩论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内心的感受,我让学生自由命题,结果列出了几十个题目。有的是给申奥委员会写信,列出我国的十大优势,以鼓舞全国人民申奥的士气;有的写了首长诗,要求中国人民提高素质,以实际行动加入申奥的行列;有的列了张表仔细分析了其他申奥的国家情况,指出我国的不足之处,认为申奥难以成功 总之,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的目光不仅限于课堂和学校的小天地,引导他们将目光扩展到整个世界,促进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在活动的过程中老师都要及时捕捉信息让学生记录下来。

实践证明,脱离生活的作文教学,割断了学生生活的脉搏,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钝化了学生思考生活的思维触角,最终将使学生的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教学只有积极主动地全方位地参与生活,学生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之泉。根深

方能叶茂,只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拥有生活的源头活水,就能妙笔生花,创作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文章。

二、教学生会表达。

所谓表达就是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把看到、听到或经历的事情表现出来。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们抱怨:“没少让孩子读书,积累句子,可这孩子怎么还是不会表达呢?”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学会表达是关键。选材再好,观察再仔细,表达不清还是没有用。这种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货倒不出来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需要了,只有能言善辩,既能办好事又善于表达的人才方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如果平时只让学生读、欣赏,而不教会他们去表达,那么他们只会停留在理解的基础上,不会有大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目的要让学生达到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只是前提,运用才是最终目的,理解了并不一定会运用,从理解到运用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从理解上升到运用,还需要加强训练。

1、作文教学与说话训练相结合

听说读写中的“说”和“写”都是表达。对学生来说,“说”往往是“写”的基础。“说”是经过思考,选择词句,把思维结果用语音表达出来,用口头言语情达意。“写”是经过思考、选择词句,把思维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用书面言语传情达意。二者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我把“说”作为“写”的基础性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开展了“课前五分钟说话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具体明确了各年级“说”的目标:七年级:调动兴趣,“敢”说;八年级:闪现智慧,“愿”说;九年级:展示个性,“会”说。并对这样的目标是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制订了检查制度。现在“课前五分钟说话”已经成为教学常规。我还对“说话”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有的说与课文相关内容,有的说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话题;说话可由老师主持,也可由学生主持;说话时可以演讲,也可以讨论或辩论。学生常常是“意犹未尽”,五分钟的时间往往感觉太短暂了。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感觉到说话练习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说”,对他们的“写”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作文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得到了特别强调,并且规定了各个年段的阅读量。但是以前我们没有把阅读的积累作为作文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现在,我们确立了把作文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的意识,在教过课文后,介绍有关书目,组织学生对一本书进行讨论,组织学生对有兴趣的电视节目、电影等进行讨论。另外我还非常重视指导学生“读”过以后“写”,读书笔记上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感,不限篇幅,并且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把写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班级习作园地,《校报》等。积累卡上的点点滴滴摘录,智慧卡上的闪烁智慧的结晶。这些都是学生在读过之后记录下来的痕迹。

3、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结合

各科教学都有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国外把“读、写、算”作为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但怎样把这两方面的任务统整起来、达到完美的结合呢?经过反复的学习讨论,我认为,可以在三个层面上实行统整:

一是各科教学都要有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意识和措施;二是各科教学都要让学生从自学开始,走向“治学”;三是各科教学在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三个方面的统整,既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品位的需要。这三个层面、尤其是第一层面的统整,我们已经进入了实践探索阶段。例如,数学学科,就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教材,而且不仅要会做题目,还要能够口头分析、会写数学论文。学生能够写数学论文,这不仅是作文,同时也能提升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再例如音乐课,让学生欣赏音乐之后想象情境,甚至让学生创编歌词。现在,作文不再是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的,而是与其他学科自然联系和广泛渗透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三、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掌握写作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中学生怕写作文就是因为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积极改革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辅导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创造性地进行写作。我在指导内容为跳绳比赛的习作时,就鼓励学生这样去想。一节课后,一篇篇见解独到、灵活多样的作文便跃然纸上:有的写了训练跳绳时的苦、累、汗,体会到了训练很辛苦;有的写的还是训练中的事,可写的是怎样思考和练习,摸索出了跳好绳的门道;还有一个同学写了自己被磕伤,受到同学的关心、帮助,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有的则写的是比赛的经过和最后的胜利,总结出比赛胜利的结果,明白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道理。通过这种多思维、多角度的写作,既可以使学生突破应试教育固定、僵死的思维模式,又可以使学生写出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来。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创新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方法,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以达到立意深刻的目的。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

如,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 ,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其实,这种逆向思维,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逆笔的奥妙就在于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2、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 。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3、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当前,中考作文趋向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给了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如果长期的进行话题作文写作和考试,学生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于是平时写文章或应试文章,只要能写三五几篇较好的记叙文、散文或小小说,什么考试都不怕,以不变应万变,写出来的文章势必局限于旧路老套,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沿着一个方向或同一类扩散的思维,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变通性和流畅性,让他们“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

1、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2、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3、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4、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 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5、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6、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7、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 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付之于文,还愁达不到“奇、新、美”的境界吗?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就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四、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困惑

作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首先得益的是学生。他们不再视作文为畏途,而是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习方法报》、《作文》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我班学生的习作多篇,多名学生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我在艰苦的探索中也享受了成功的欢乐,更新了作文教学的理念,初步摸索到了作文教学的

有效措施和方法。

虽然在作文教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深入地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将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科整合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建构开放式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时候如何更准确地对传统作文教学进行“扬”和“弃”;作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向深层次发展 等等,我恳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能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让我的作文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我们切实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革改革再改革,就能创新创新再创新。学生的快速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大脑一定会灵活聪明起来。

参考文献:

[1] 景琳,《作文教学应成为培育思想者的摇篮》,《中学语文参考》,2002年第8、9期第110页。

[2]马志平 ,《中国写作教学新思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76页—125页。

[3]柳菊兴,《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20—32页。

[4] 作者不详,《注重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选自《中学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选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n5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