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在我家隔壁煮茶

更新时间:2024-06-03 11: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陆羽在我家隔壁煮茶

逍遥城中初赏茶

乙未年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逍遥城仙雾缠绵,如酥的春雨把龙虎山浸润成翠玉妖娆。4月20日上午9时,近百位宾客,走进了仙境般的逍遥城诗会现场,七八个传统茶席,蒲团席地,五六张精致圆桌,散布中轴。吟诵区位居中心,形成众星拱月,让诗人闪亮,呈现出以往少见的自在体验。同时茶视界的静笃茶社、华祥苑茶社、龙虎山茗茶等众多茶艺师的加盟,还有刚刚在江西省获得茶艺大赛第一名的王丹女士的出席,让整个诗会,不知不觉中也增添了一次很好的茶文化展示,给所有的宾客提供了美好的茶文化品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山东济南大艺茶学堂的王红玲女士,她精通的茶艺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喝她冲泡的龙虎山茗茶,第一次让我如痴如醉。品茶道,交诗友,“情暖嘉宾逍遥城里诗骚会,茶添玉液龙虎山中话谷雨”;南昌李文辉在微信上也说得好:“人生如茶??”;还有,在那天的盛大宴席上,在众多的美女茶艺师、茶室和茶楼老板的面前,我虽不懂得茶艺和茶道,但我知道,陆羽曾在我家隔壁煮过茶,江西师大鹰潭分院的张维舟教授,提议我用文字写出来,还真的是难为了我,无奈,就只好从学习陆羽与茶札记开始。

陆羽与《茶经》札记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茶叶,为中国茶坛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圣仙踪遍茶乡

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茶仙、茶圣”的陆羽,公元733年出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陆羽是一个弃婴,不到二岁时由龙盖寺智积禅师交由李公夫妇收养至七、八岁,取名疾,字季疵。公元740年,李公返回湖州,他重回龙盖寺,取名陆羽,以鸿渐为字。 唐天宝五年 (745年),陆12岁离开龙盖寺 ,竟陵太守李齐物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求学达五年之久。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夏,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结庐东冈岭(今天门乾驿镇郊)得遇崔司马,两人结为忘年之交,相处三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春,陆羽西出连水口,北经大洪山,抵桐柏山,开始了淮南道茶区考察。冬11月,安史之乱爆发,为避战乱,陆羽离开故乡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32州,收集了大量关于山、水、茶(茶叶、茶饮、茶事)的第一手资料。 唐上元元年(公元756年),陆羽到达吴兴郡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与杼山妙喜寺皎然结为忘年交。皎然,一代诗僧,擅长茶事,闻名朝野。陆羽与之切磋茶事,畅谈竟日。随后,陆羽迁居苕溪草堂,阖门编书

757年,陆与李季兰重逢,758年来到升州,后寄居江苏南京栖霞寺,759年旅居丹阳,760年,来到苕溪(浙江吴兴)闭门著书,写成《茶经》初稿。 761年由苕溪迁移到江西上饶,写成《陆文学自传》。当时陆羽二十九岁。文学,指文学之士。陆文学,是作者陆羽称呼自己,为自己写的一篇传记,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遭遇,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765年住吴兴抒山妙喜寺,与皎然结成忘年之交。 775年隐居。公元780年,在皎然的倾力资助下,陆羽呕心沥血三十载的三卷本七千余字的《茶经》终于付梓问世。 781年,由常州无锡去湖南幕府为宾客。 782年住南昌,783年住上饶四年(五十一岁),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殿中侍卿史肖瑜外放信州刺史,与陆羽相识相交。随后,肖瑜又调洪州刺史,特邀陆羽入其幕府,住在南昌玉仙观。此后几年,陆羽常与肖瑜、权德舆等人聚合,品茶吟诗,游览庐山等风景名胜之地,后赴湖南,进京城,云游四方。

公元804年冬,毕其一生精力于茶研究的陆羽病逝,时年72岁。陆羽的陪葬物品就是七千余字的三卷本《茶经》。

干越天下第一水

陆羽在信州期间,遍访名山大川,深入品泉鉴水。在上饶,他一共确立了三处名泉(水):一是在信州,陆羽亲自凿石引泉,该泉“色白而味甘”,是为乳泉,陆羽评其为“天下第四泉”,后人称“陆羽泉”;二是在弋阳县,据《广信府志》载:“万寿泉在弋阳城北,煮茶味隽永”,陆羽评为“第五泉”;三是在余干县,据《余干县志》载:市湖“有越水??味甘且重,唐陆羽取水煮茶,品越水为天下第二水”。

文史学家俞景陆撰文认为:余干的越水应该是天下第一水。 据清道光版《余干县志》载:“按欧阳永叔《太明水记》云:‘羽所说二十水,庐山康王谷水第一,无锡惠山石泉第二’。刘伯刍云:‘羽为李季卿论水,次第有七品。杨子江为第一,惠山石泉为第二,皆不及余干之越水’。

又考《茶经》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初不著次第,而此水质重而傍山,色白而味甘,殆乳泉乎,故仍前志曰越水,不当以‘天下第二水溷之’”。

1991年出版的《余干县志》大概是以上述这段文字中“不当以天下第二水溷之”,而将越水定为“天下第二水”的,而且还说是陆羽品定的。其实这是误解,细解上面这段文字,至少有二处说越水是“天下第一水”的意思:

一处是“羽为李季卿论水,次第有七品,杨子江为第一,惠山石泉为第二,皆不及余干之越水”。第一和第二都不及越水,很明显,越水就应该位列第一。另一处是“不当以天下第二水溷之”。这句话颇费解,重要的是两个字,“当”和“溷”如何解,在这里,“当”作

“应该”解。“溷”原意为猪圈、厕所,都是散发臭气的地方,这里应引伸为“贬低”解。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应该以天下第二水贬低它,很明显,还是说越水的地位应名列第一。

有人或许会提出质疑,既然越水名列第一水,那么,庐山康王谷水应名列第几?俞景陆先生认为,这是两个范畴的概念。陆羽《茶经》品水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里提及上、中、下三等不同的水,庐山康王谷应为山水,故应是山水范畴的第一水。陆羽评越水是将其列在杨子江一起评品的,应是江水范畴的第一水,陆羽还评品了许多“天下第一泉” “第二泉”,那应该是属井水范畴的水。

品越水凿石煮茶

陆羽足迹遍及长江两岸,每到一处,都对当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据《陆羽年表》及吕维新先生撰写的《陆羽》一文考证,陆羽第二次来信州(今上饶市)应为建中四年(783年),“时年五十一岁”,离开上饶的时间应为“贞元二年(786年)”,陆羽在信州前前后后共隐居了近10年。

陆羽寓居信州,和隐居浙江湖州时一样,同时周游了邻近一些地方,如他曾沿信江到弋阳、余干、鄱阳、庐山、南昌等地。据《饶州府志》记载,陆羽寓居余干冠山(东冈岭、东山岭)时,“凿石为灶,取水煮茶”,余干因而有陆羽茶灶和陆羽煮泉亭等古迹。

余干,古称干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置县,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余干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处在南昌、景德镇、鹰潭三角区中心。以境处余水之干得名为余干县。西汉初名余汗县,属豫章郡,治所即今玉亭镇。公元9年(王莽始建国初年)改名治干县。三国吴称余汗县,改属鄱阳郡。南朝宋永初年间改名余干县。南齐又复名余汗县。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又改称余干县,属饶州。公元1296年(元元贞二年)升为余干州,属饶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余干县名至今未变。

东山岭之南,有连通信江的一个大湖泊。湖中一洲,形如一漂浮的琵琶,叫琵琶洲。湖水环绕绿洲,水波叩击湖岸,节奏成韵,宛如琵琶声声。或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或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景何极!此为干越八景之“琵琶春涨”。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饶洲余干水口有洲,形如琵琶谓之琵琶洲”。明观察使翟象陆到余干题咏:“山被高风烹羽灶,城湾新月照琵洲。”明知州唐志大也有《乘风亭》诗云:“仙灶暝烟凝石壁,龙池飞瀑泻云屏”。

陆羽在余干县逗留期间,除了品水外,还在县城东山岭凿灶煮茶,广传茶艺。明《一统志》亦载:“羽尝品越水,故居思禅寺,凿石煮茶”。《余干县志》载:东山岭“亭下巨石重叠,为唐陆羽茶灶”。韶华荏苒,陆羽所凿茶灶,已被后人誉为“仙人茶灶”,成为“干越八景”之一。明进士叶应震《咏干越八景》云:“书烛分来茶灶火,渔歌吹出市湖烟”。可见陆羽在余干品水凿灶、传播茶艺影响之广之深远。

号称“东冈子”探究

据上饶《地方志》陆羽寓信城(现上饶)北三里,自号东冈子。

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夏,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结庐东冈岭(今天门乾驿镇郊)得遇崔司马,两人结为忘年之交,相处三年。761年由苕溪迁移到江西上饶,写成《陆文学自传》,当时陆羽二十九岁。

陆羽出生于唐时复州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天门,可竟陵这个地方留给陆羽的只是难以言说的辛酸。你只要翻开陆羽写的自传——《陆文学自传》,就能迎面闻到这一浓郁的伤感气息。他写道:“(陆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虽然用语诙谐,但其实也属事出无奈。貌丑和结巴也就罢了,可“不知何许人也”一句,实

在让人无限同情。

由上可知,陆羽在二十九岁写成《陆文学自传》之前,从未提及过“东冈子”,而是来到上饶余干后,才自号东冈子。

据考证,陆羽客居余干时,就住在东山岭的昌谷寺,昌谷寺原名思禅寺,梁天监中(502-510年)始建于东山岭中峰,唐宋名人来此游览者颇多。“昌谷僧钟”为“干越八景”之一,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上方幽且暮,亭殿隐朦胧。远磬秋声里,青猿古木中;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倘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陆在东冈岭东侧怪石嶙峋的山腰处凿石为灶,煮茶著述,并以东冈岭(东山岭)的山名自号“东冈子”为有据可查。

东山岭崛踞城中,梅岩、冕山,翼然对峙。山上树木葱茏,怪石嶙峋,亭楼参差,石级盘桓。登高远眺,西北庐山隐隐在望,鄱阳湖烟波浩渺;东南层峦迭嶂,丘陵起伏。信河如练,白帆点点。以东山岭为主体的“干越八景”,历代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临揽胜,骋怀赋诗。明进士叶应震有七律《咏干越八景》云: 羊角风生兴悄然,梅香迢递过岩前;(羊角秋风) (宸翰梅岩) 云飞冠冕山横翠,春涨琵琶水续弦;(冠冕山横) (琵琶春涨)书烛分来茶灶火,渔歌吹出市湖烟;(仙人茶灶) (市湖渔唱)龙池夜月清堪掬,昌谷僧钟又耳边。(龙池夜月) (昌谷僧钟)

我家世世代代居住在东冈岭东侧北门口,距“仙人茶灶”很近,遗址原石还在,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去那儿玩耍,陆羽在我家隔壁煮茶是真实无误的,不过,我和近几代人一样,也没见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n4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