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4-07-01 00:07: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思考?

蔺兵兵,车承军,张洪田,张慧研,秦进平,郭秀颖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摘要:构建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是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突破,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思考。

本世纪,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其实质就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核心是科技水平和人才资源的较量。党中央做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发展教育,就必须遵循教育自身具有的客观规律,揭示这些教育规律,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一样,教育科学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教育科学研究要自觉为教育科学发展服务,为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为发展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自20世纪末开始,全国由专科或合并调整或独立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些学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由于这类学校本科办学时间较短,改革、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努力探索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创新之路中,需要不断解决一系列在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了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我院开展了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工作,通过该体系的运行,使我院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但解决了学院办学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院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一、以解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为出发点

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体系,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当前制约我院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解决理论支持不足,社会认识模糊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缺少系统的应用型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支持,学校定位尚在探索,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尚待确立。其次,对于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认识不清、

?

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地方性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创新体系的构建” 阶段性成果。

1

概念模糊的问题。因此,要加大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研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阵地。

其次,解决学校的类型、层次定位厘定不清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想做大做强,扩大规模,提升知名度,提升办学层次,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实力不够雄厚,自信不足,对如何办好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还在徘徊,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把握。因此,要站在整个高等教育层面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中进行客观分析,科学地把我院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本科应用型大学。

第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教学改革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但是整体的教学改革效果不够明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待探索。因此,要深入研究应用型教育规律和本质特征,科学设置专业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第四,解决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不精致的问题。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不高,甚至低于同类专业的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的地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并不突出;而实践教学各环节设计、安排不精致,忽视训练环节在培养应用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应有的时间保证,一些实践环节因设备、环境、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流于形式或无法落实,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五,解决教师队伍教育观念,应用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普遍来看,教师整体还缺少应用型教育的理念,对教育的内涵理解不深,缺少感性体验,容易在教学实践中又回到习惯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同时新建本地方科院校办本科历史短,学科建设偏弱,科研实力不强,学术水平和教师整体上学历层次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对教学管理的研究。

二、构建以校本研究为研究重点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自身研究资源,开展以校本研究为研究重点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主要由研究内容、队伍建设、保障机制三部分组成(见图1)

2

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保障机制队伍建设研究重点研究方向激励机制:立项资助成果奖励约束机制:评职评优重要条件上下结合专兼结合内外结合校本研究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运行模式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因材施教研究教学管理研究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工程文化研究等

图1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结构图

(一)研究内容

⒈研究的重点。主要是校本研究。校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战略管理与规划研究;学校管理中重大实践问题研究;学校日常管理中的专项调查;学校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等。

⒉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思路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运行模式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研究;因材施教研究;教学管理研究;教学质量保障研究;工程文化研究等。

(二)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采取上下结合、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支精干的研究团队。研究者必须在理论上掌握高等教育学科知识和高教管理的一般规律,明确学科发展与学校竞争力、科学研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社会需要等的管理,及时把握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动向,熟悉与知晓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规定以及本国、本行业或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了解高等院校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与实践环节,并要有一定的高校管理经历与经验等。院校研究人员应具有三种能力,即“专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如对本校数据的熟悉程度、数据分析能力等)、“说服他人的能力”(如对教师解释教学评价的结果并给出教学法的建议)、“背景能力”(对本校的历史、文化和管理特殊性的了解程度、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保障机制

高校传统的科研管理多采用自外、自上而下方式管理,管理方式单一,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管理状态,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必须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向多样化的管理模式转变,通过激励机制(立项资助、成果奖励)的研究、约束机制(评职评优重要条件)研究,建立新型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使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三、对实施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总体思路的初步探索 (一)营造教育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氛围

积极宣传、灌输教育教学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思想观念,发挥引导和鼓动作用,为各级领导、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重视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条件,保证我院坚定不移地走“向科研要质量”、“靠科研上水平”的“科研兴校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先导”之路。

(二)创新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和机制

建立健全教育科学研究管理规章制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强对教育科学研究立项、研究过程、成果鉴定、评奖以及推广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实效,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队伍建设

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建立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负责人和科研骨干培训制度,建设一支以科研骨干为核心的、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的素质高、能力强、成果多的教育科学研究队伍。

四、为保障教育科学研究体系的顺利实施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制度文件,把政策落实到位,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氛围。

第二,建立教育科学研究网页,编辑出版《高教研究信息》、《高教信息参考》等刊物,建立高教研究资料室,为领导决策和广大教师、管理干部的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服务。适时举办讲座、培训班、学识研讨会等,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

第三,加强在研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工作,加强检查指导,提高研究质量,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近两年来,通过我院构建教育科学研究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热情,其中有543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省级教改项目129项,有511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参加院内教改项目124项,我院教育科研经费投入近60余万元,黑龙江省教育厅配套经费近10余万元。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解决了学校办学中亟需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机制等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以科研促教学,推动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胡波.以院校研究推动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

[2]宁凯.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 科研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4

[3]齐管社,关于教育科研工作的若干思考[J],陕西教育,2004(6). 作者简介:

蔺兵兵,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车承军,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张洪田,黑龙江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慧研,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秦进平,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郭秀颖,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y.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