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技术交底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22 04:0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

总工程师技术交底

文字说明资料

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项目经理部

一、桥涵

(一)本项目桥梁特点

合福线是运行速度350km/h的高等级客运专线,技术标准高,列车运营速度快,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响应及其对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和乘车舒适性的影响均随行车速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大,因此要求高速铁路的线路必须具有高平顺性、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等特点,桥梁作为轨道的下部结构,主要功能是为高速列车提供平顺、稳定的桥上线路,确保运营安全和乘座舒适,并尽量减少使用期间的维修工作量。客运专线桥梁特点如下:

1.桥梁的主要功能是为高速列车提供高平顺、稳定的桥上线路

桥上线路与路基上、隧道中的线路不同,由于桥梁结构在列车活 载通过时产生变形和振动,并在风力、温度变化、日照、制动、混凝土徐变等因素作用下产生各种变形,桥上线路平顺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每座桥梁都是对线路平顺的干扰点,尤其是大跨度桥梁。为了保证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和乘坐舒适,高速铁路桥梁除了具备一般桥梁的功能外,首先要为列车高速通过提供高平顺、稳定的桥上线路。

2.客运专线桥梁可分为高架桥、谷架桥和跨越河流的一般桥梁。以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为主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优点: 刚度大、噪音小、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变形对线路影响少、养护工作量小、造价低。

3.桥梁比例大、高架桥多

桥梁比例大、高架桥的原因:1)采用全封闭行车模式;2) 线路平、纵断面参数限制严格,曲线半径大、坡度小;3)在人口、路网稠密地区、地质不良地区大量采用高架桥(以桥代路);4)节省农田;5)减少运土、取土;6)确保线路平顺。

4.桥上无缝线路与桥梁共同作用

修建客运专线要求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以保证轨道的平顺和稳定。

桥上无缝线路可看作为不能移动的线上结构,而桥梁在列车荷载、列车制动作用下和温度变化时要产生位移。当梁、轨体系产生相对位移时,桥上钢轨会产生附加应力。如果附加应力过大,会造成线路丧失稳定。客运专线桥梁必须考虑梁轨共同作用。尽量减小桥梁的位移与变形,以限制桥上钢轨的附加应力,保证桥上无缝线路的稳定和行车安全。

5.桥上无碴轨道对桥梁的变形控制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

无碴轨道是以钢筋混凝土道床取代散粒体道碴道床的整体式轨道结构,铺设无碴轨道的桥梁与铺设有碴轨道的桥梁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轨道稳定性、连续性和平顺性好,减少了行车时轨道侧向不平顺振动对桥梁的影响;2)轨道结构耐久性和少维修性能良好,延长了桥面结构使用寿命;3)桥上工务养护、维修工作少,可减少养护设备的投入;4)避免了高速行车时散粒体道碴的飞溅;4)轨道适应变形的能力低,因而提高了桥梁的变形控制标准;5)一旦产生病害,修复困难。6)无碴轨道铺设后的调整量十分有限(扣件可调整量为2cm),因此,对桥梁的变形控制更为严格。

6.满足乘坐舒适度

与普通铁路不同,客运专线必须保证高速运行的列车有很好的旅客乘坐舒适度,它取决于车体的垂直振动加速度。列车通过桥梁时,影响乘坐舒适度的主要因素是桥梁的竖向刚度。

7.结构动力效应大

桥梁在列车通过时的受力要比列车静置时大,其比值(1+μ),客运专线速度效应大于普通铁路,桥梁的动力效应相应较大。

8.100年使用寿命

对客运专线桥梁首次提出在预定作用和预定的维修和使用条件下,主要承力结构要有100年使用年限的耐久性要求。

9.维修养护时间少

客运专线采用全封闭行车模式,行车密度大。

10.客运专线桥梁设计突出人性化,通过满足适用、舒适、耐久、环保、

便于养护维修等方面的要求体现经济性。桥梁施工要求精细化、工业化。

11.桥梁设计充分考虑景观与环境的协调。 (二)主要技术标准 1.一般技术标准

(1)采用洪水频率:桥梁100年一遇,特大桥300年一遇校核,涵洞100年一遇。

(2)建筑限界

跨越客运专线的建筑限界按《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第1.0.7条办理。净高≥7250mm。

客运专线跨越城市道路及公路时,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规定及各省交通主管部门发文要求办理,且客运专线跨越二级及以上标准的公路和城市主干道时,其桥下净高不小于5.0m;跨越三级及以下等级公路和城市次干道,其桥下净高不小于4.5m。必要时,根据线路等级,考虑预留0.2m的路面翻修富余量。

小型立交:乡村道路、机耕道的净空尺寸按下列考虑:净高3.0~4.0m,人行立交净宽≥2.5m,机动车立交净宽≥4.0m,若有必要可预留通行汽车的条件并适当提高标准。

(3)桥面布置形式

桥面布置形式采用《客运专线铁路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桥面布置、桥面附属构造、排水体系、伸缩缝、桥梁综合接地)》(通桥8388A)。

2.与轨道相关的技术标准 (1)轨道结构类型

合福铁路轨道结构江南采用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根据高铁规范要求,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桥面采用两侧排水。轨道中心线2.6m范围内,梁面进行拉毛处理。

根据无砟轨道设置要求,在双块式无砟梁上预埋底座与梁的连接件,连接钢筋的布置及要求见轨道专业预埋件布置图。底座通过梁体预埋套筒连接钢筋

与桥梁连接。

(2)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双线正线桥面二期恒载重(包括钢轨、扣件、轨道板、底座、防水层、保护层、人行道遮板、栏杆等):

CRTS I型双块式无碴轨道:直线、不设声屏障120~140kN/m;曲线、不设声屏障140~160kN/m kN/m;

直线、设声屏障140~160kN/m;曲线、设声屏障160~180kN/m。 (三)主要设计内容 1.有关地震设计指标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DK214+140~DK651+370段<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DK0+000~DK767+000为0.35s。

2.常用的通用图及参考图图号 序号 1 图名 主要内容 图 号 跨度40+64+通桥(2008)2368A无碴轨道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 40m -III 跨度48+80+通桥(2008)2368A2 无碴轨道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 48m -IV 跨度60+100+通桥(2008)2368A3 无碴轨道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 60m -V 跨度32+48+通桥(2008)2360A-4 无碴轨道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双线) 32m Ⅰ 无碴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通桥(2008)2322A5 跨度31.5m 线) -II 无碴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通桥(2008)2322A6 跨度23.5m 线) -V 客运专线铁路常用跨度铁路简支梁桥球型7 TJQZ 支座安装图 8 客运专线铁路接触网H型钢柱 通化(2008)1301 通桥(2008)9 客运专线铁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 8388A 通号(2009)10 铁路综合接地系统 9301 通环(2009)11 桥梁插板式金属声屏障 8323A

(1)路基标准横断面形式详见《新建铁路合福线合福至福州段施工设计路基工程设计施工参考图集》。

(2)区间直线地段路基面宽度见下表1“路基面宽度表”。 200km/h以上地段路基面不考虑预留填料及地基工后沉降加宽。

表1路基面宽度表 线 别 路基面宽 路堤(m) 路堑(m) 道床厚(m) 200km/h及以上无砟轨道 单线 路基面宽度 8.6 8.6 路基面宽度 13.6 13.6 轨道结构高度: CRTSⅠ型板式757 mm 双线 线间距 5.0 5.0 (3)200km/h以上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不考虑曲线加宽。 2、路基基床结构型式及压实标准 (1)基床结构形式

路基基床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组成(见表2):

客运专线200~350km/h的无砟轨道基床表层厚度与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总厚度为0.7m,表层厚度为0.4m,底层厚度为2.3m,总厚度2.7m。其中基床表层由0.4m厚的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组成,并在无砟轨道混凝土支承层外设0.08m厚沥清混凝土防排水层。

表2 基床厚度一览表 轨道类有砟轨道(160km/h及型 以下) 基床厚度(m) 表 层 0.6 路堤底层 1.9 (2)基床填料要求见表3: 轨道类型 路基部位 表3 基床填料性质一览表 有砟轨道 Ⅰ级铁路 Ⅱ级铁路 无砟轨道 0.4 2.3 无砟轨道

厚0.6m A组填厚0.6m A、B厚0.4m级配砂砾石(级料或级配碎石 组填料 配碎石) 厚1.9mA、B、厚1.9mA、B组厚2.3m A、B组填料或路堤基床底层 C组填料或改良填料或改良土 改良土 土 当采用C组填料时,其塑性指数不得大于12,液限不得大于32%,否则应基床表层 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

(3)基床材料规格及压实标准 ①客运专线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技术要求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a.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且其不均匀系数Cu不得小于15,0.02mm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3%。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当不能满足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

b.在粒径大于22.4m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少于30%。

表4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 通过方孔筛孔边长(mm) 质量百分率(%) 级配编号 45 31.5 22.4 7.1 1.7 0.5 0.1 1 100 82-100 67-91 41-75 13-46 7-32 0-11 c. 粒径大于1.7mm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大于30%,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6%。

d. 粒径小于0.5mm的细颗粒的液限不大于25%,塑性指数小于6。 e. 不得含有黏土及其它杂质。

f.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曲线见图1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0.1过筛质量百分率(%) 1方孔筛边长(mm) 10100

图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曲线

g. 压实标准应符合表5的规定。

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表5 级配碎石基床表层压实标准 压实标准 厚 度动态变形模地基系数压实系数空隙率(m) 量 K30(MPa/m) K (%) Evd(MPa) 0.4~≥190 ≥55 ≥0.97 / 0.7 注:1、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时,其控制标准为Ev2≥120 MPa且 Ev2/Ev1≤2.3。

②客运专线路基基床底层采用A、B组填料或改良土填筑,应优先考虑A、B组填料,其填料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基床底层填料压实标准应满足表6要求。

表6 客运专线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化学砂类土碎石类厚度及 线路等级 (m) 填 料 压实标准 改良及细砾土 粗砾土 土 地基系数/ ≥130 ≥150 K30(MPa/m) 动态变形模量/ ≥40 ≥40 客运专线A、B组Evd(MPa) (200~2.3 填料或≥≥0.95 ≥0.95 压实系数K 350km/h) 改良土 0.95 7d饱和无侧限≥35/ / 抗压强度(kPa) 0 注:1、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无砟轨道可采用K30或Ev2。当采用Ev2

时,其控制标准为Ev2≥80 MPa且 Ev2/Ev1≤2.5。

2、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方法改良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方法改良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

3、无砟轨道路基尽量采用A、B组填料,当不可避免采用改良土填筑时,要经过工程适应性检验才能使用。

4、最大粒径应小于6cm。 3、路基基床结构形式及相关要求

(1)客运专线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料质量要求及压实标准

基床以下路基填料原则上应选用A、B组及C组中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符合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C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性质进行改良,同时采取边坡加筋、坡面防护等加固措施;对于填高大于8m地段,基床以下部分采用A、B组填料,压实标准同基床底层要求;浸水地段路基应采用水稳定性好的A、B组粗粒土填料。客运专线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压实标准应满足表7的要求。

表7 客运专线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 改良细砂类土及碎石类及填 料 压实标准 粒土 细砾土 粗砾土 地基系数/ ≥110 ≥130 K30(MPa/m) A、B和C组≥0.92 ≥0.92 填料(不含细压实系数K ≥0.92 粒土、粉砂、7d饱和无侧易风化软质≥250 / / 岩)或改良土 限抗压强度(kPa) 注:1、压实系数K为重型击实标准;改良土压实标准:当采用物理方法改良时,应符合本表规定;当采用化学方法改良时,除符合本表规定外,还应满足设计提出的技术要求。

2、无砟轨道地段路堤填料宜优先考虑A、B组填料和C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

3、路基填筑时应分层摊铺、分层压实;Ev2/Ev1为参考德铁客运专线压实标准值;

4、填料最大粒径不大于7.5cm。 4、路基基床设计

(1)无砟轨道路堤基床设计

①一般路堤基床。路堤填高大于基床厚度(2.7m),按标准基床结构设置。 ② 路堤填高小于基床厚度的低矮路基,基床范围内不得夹有Ps<1.5MPa或?0<180kPa的土层,否则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良或加固处理。对需深层处理的地段,结合深层处理一并考虑基床加固措施。

③对不需深层处理的低矮路堤基床按以下原则处理:

A、当路堤高度小于基床表层厚度(0.4m)时,基床处理措施同路堑基床。 B、当路堤高度小于基床厚度,大于表层厚度(0.4m<h<2.7m)时,基床表层填筑0.4m级配碎石,底层处理如下:

当地基为一般土质地层(含全风化岩层)、强风化软质岩及极软岩时,原地面需挖除换填A、B组填料,厚度不小于0.8m;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5m。

当地基为碎石类土、砂类土、强、弱风化较软岩或强风化硬质岩时,原地面需挖除换填A、B组填料,厚度不小于0.5m;且保证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小于1.0m。

当地基为坚硬岩石时,应清除凹凸不平处,在其上直接填筑级配碎石。 C、当地基为地下水发育的土质及易风化软质岩时,基床表层以下2.3m的基床底层范围换填A、B组粗粒土填料。

D、基床底层换填底部受地下水影响时应铺设不透水复合土工膜或采用级配碎石掺水泥封闭。

(2)无砟轨道路堑基床处理

①地下水发育、膨胀土、红黏土路堑基床底层换填A、B组填料或改良土,换填厚1.5m。

②一般土质、全~弱风化软岩、强风化硬质岩路堑基床底层换填A、B组填料,换填厚1.0m。

③不易风化的硬质岩路堑,将路基面作成向外4%的横向排水坡,对凹凸不平处应以不低于C25混凝土填平后修筑混凝土支承层。

(3)无砟轨道基床范围内需要地基处理时,应保证路基面至桩顶不小于2.7m的换填厚度。

(4)无砟轨道基床底层换填厚度不一致时,设纵向长度不小于10m的厚度渐变过渡段。

(5)路肩防护:在电缆槽外侧路肩处设C25混凝土预制块护肩,并在表面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

5、路堤基底处理原则

(1)岗地及丘坡地段根据地表植被情况,挖除表层0.3~0.5m厚表土,换填A、B组填料或改良土。

(2)对水田、雨季滞水或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位距地表?0.5m)的低洼谷地路堤地段,应清除表层种植土(一般0.5m左右),路堤底部浸水影响范围换填渗水性填料,并设宽度不小于1m的抬高式护道护脚。

(3)对水塘地段路堤应采取排水疏干或围堰抽水后,清除塘底淤泥再填筑路堤,塘埂标高以下填筑渗水性填料。

(4)路堤地基处于倾斜地段(包括路堑与路堤衔接处、路基横断面、桥路过渡段纵向及横向坡度大于1:10等):当地面横坡为1:10~1:2.5时,路堤基底应挖台阶,台阶高度不大于0.6m、台阶宽度不得小于1.0m,台阶底应有2~4%向外倾斜的坡度;当地面横坡等于或陡于1:2.5的地段时应按陡坡路堤进行处理。有条件时,地面应尽量整平,以保证路基纵横断面的沉降均匀。

(5)当地基表层厚度分布小于2m的为人工填土、松软土等松散土层时,根据沉降分析不需深层处理措施时,应挖除换填A、B组填料,否则应进行加固处理。

(6)当路堤基底存在压缩性较大的地基土,经沉降估算分析,当工后沉降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用挖除换填、复合地基(+堆载预压)或其他地基处理措施进行地基加固。

(7)路堤基底在清除表土或人工填土后,对未采用复合地基或桩基础处理的路堤基底,采用重型压实机具进行冲击压实。

6、低矮路堤

(1)一般路堤基床:路堤填高大于或等于基床厚度,基床结构按上述进行设置。

(2)对于路堤填高小于基床厚度的低矮路基,若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夹有Ps<1.5MPa或σ0<0.18MPa的土层或松软土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

① 当基床以下为浅层松软土时,一般采用挖除软弱土层,换填渗水土或A、B组填料填筑进行处理,中心填高+换填厚度应不小于基床厚度。

② 当基床以下存在较深松软土时,采用复合地基处理,且中心填高+换填厚度应不小于基床厚度。

(3)对于路堤填高小于基床厚度的低矮路基,若基床范围内的地基无夹有Ps<1.5MPa或σ0<0.18MPa的土层或松软土层时,按表8进行换填。

表8低矮路堤基床处理措施一览表 基床底层 线 别 路堤填高 地基条件 换填厚度 处理措施 清除凹凸不平处,采用弱风化硬质岩(花岗岩、石英砂岩、C25砼填平至最小填筑玄武岩、片麻岩、熔结凝灰岩、大路基面标高,厚度理岩、白云岩、灰岩等) 其上直接施0.2m。 做支承层或底座 填高<无砟轨道 换填A、B组0.4m 强~弱风化的不易风化软质岩(砂填料,当填料中心填高岩类、板岩、石英片岩等)、强风满足要求时,+换填厚化硬质岩(花岗岩、石英砂岩、玄可就地翻挖度≥0.9m 武岩、片麻岩、熔结凝灰岩等) 压实 弱风化的易风化软质岩(泥质砂岩中心填高换填A、B组类、页岩、云母片岩类等)、强风+换填厚填料 化的不易风化软质岩(砂岩类、板度≥1.4m

线 别 路堤填高 地基条件 基床底层 处理措施 换填厚度 岩、石英片岩等)、强风化灰岩等可溶岩 一般土质地层、碎石类土、砂类土、换填A、B组中心填高全风化岩层、强~弱风化的易风化填料或改良+换填厚软质岩(第三系~白垩系泥质岩土 度≥1.9m 类) 换填A、B组中心填高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 填料或改良+换填厚土 度≥2.7m 清除凹凸不平处,采用弱风化硬质岩(花岗岩、长石石英C25砼填平, 砂岩、玄武岩、片麻岩、大理岩、其上直接填白云岩、灰岩等) 筑级配碎石或C25砼 换填A、B组强~弱风化的不易风化软质岩(砂填料,当填料基床底层岩类、板岩、石英片岩等)、强风满足要求时,换填厚度化硬质岩(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可就地翻挖≥0.5m 玄武岩、片麻岩等) 压实 0.4m≤填弱风化的易风化软质岩(泥质砂岩高<2.7m 类、页岩、云母片岩类等)、强风基床底层换填A、B组化的不易风化软质岩(砂岩类、板换填厚度填料 岩、石英片岩等)、强风化灰岩等≥1.0m 可溶岩 一般土质地层、碎石类土、砂类土、换填A、B组基床底层全风化岩层、强~弱风化的易风化填料或改良换填厚度软质岩(第三系~白垩系泥质岩土 ≥1.5m 类) 换填A、B组基床底层膨胀土、红黏土等特殊岩土 填料或改良换填厚度土 ≥2.3m 注:路堤换填厚度不小于表列值,同时原地面向下换填厚度不小于0.5m。 7、变形控制要求 (1)地基条件要求

无砟轨道路基除基岩和粗粒土外,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表9 路堤地基技术条件

地层 地基条件 基岩 无条件 碎、卵、砾石类 无条件 砂类土 Ps≥5MPa或N63.5≥10,且无地震液化可能 粉 土 Ps>3.0MPa或〔σ〕≥150kPa 黏性土 Ps>1.2MPa或〔σ〕≥150kPa Ps—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N—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 (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无砟轨道路基所有土质地基(含全风化岩质地基)均需进行工后沉降分析,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应满足表表10的要求:

表10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

线路等级 及轨道类型 工后沉降标准 过渡段沉降速率 差异沉(mm/年) 降折角 无过渡段差砟350km/h 一般情况下工后沉降不宜?15mm 异沉降≤<1/1000 轨5mm 道 对于客运专线而言,在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小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8、填料设计 (1)填料采用原则

合福客专路基基床底层选用A、B组填料和改良土;基床以下填料优先选用A、B组填料和C组碎石、砾石类填料,选用C组细粒土需改良后填筑。沿线主要出露岩性及填料分组如表11。

表11填 料 分 组 表

填料分组 填 料 组 成 附 注 花岗岩、熔结凝灰岩、灰岩、石英砂岩、钙质胶结硬块石、A 砾岩等硬块石土及按规范进行分组为A组填料的Rc>15MPa的不易巨粒土、粗粒土 风化软块石 钙质胶结砂岩、泥灰岩等不易风化的软块石;细粒Rc≤15MPa的不B 含量小于30%级配不良漂石土、碎石土等及按规易风化软块石 范进行分组为B组填料的巨粒土、粗粒土或细粒土 弱至未风化的泥质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白垩系砂岩、粉砂岩等易风化的软块石,细粒含量超过C 易风化的软块石 30%的漂石土、碎石土及按规范进行分组为C组填料的巨粒土、粗粒土或细粒土 强风化~全风化的软块石及按规范进行分组为DD 膨胀土 组填料的细粒土 路基各部位所采用的填料必须符合上述不同等级的线路对应的不同路基部位所要求的填料材质要求以及压实标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填料分类及处理措施表”的要求。采用路堑或隧道弃砟中的块石、碎石、砾石类填料,但必须满足颗粒粒度及级配要求,最大粒径,基床底层不应大于6cm,基床以下不应大于7.5cm;对细粒土(膨胀土、有机土等性质不稳定的土除外)、粉土和易风化软岩块石及其风化物等C、D组填料,应进行改良,同时采取边坡加筋、坡面防护等加固措施。

(2)改良设计

本线填料改良主要分为化学改良及物理改良两种,化学改良系指化学改良系指细粒土掺入5%(需试验确定)的水泥或5%(需试验确定)石灰进行改良,物理改良系指掺入10~25%的粗骨料(如砂卵砾石土、碎石土)进行改良。用于基床底层填筑时必须采用场拌法改良,用于基床以下部分填筑时,视具体情况采用路拌法或场拌法改良,具体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质量控制标准必须满足前述要求。

硬质岩岩块弃砟以及强风化硬质岩及其因构造和风化影响呈碎块石土状的硬质岩岩块土填料,属A、B组填料,可通过加强施工控制作为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分层填筑;作为基床底层填料必须满足级配要求,否则应进行级配改良。基床底层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cm,基床以下路基本体填料的最大粒径不得

大于7.5cm,改良后级配曲线需通过现场试验确定。

不同填料、不同改良措施,在全面填筑开始前,应进行现场填筑及改良工艺试验,确定填筑及改良工艺、参数及质量控制措施等。

9、过渡段技术要求

路基过渡段的形式主要有桥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隧路和半挖半填路基横向过渡以及桥隧、隧隧间距小于60m,桥桥间距小于150m,各种过渡段分别存在地基的沉降过渡和本体及基床的过渡问题,过渡段还应满足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

(1)桥梁与路基过渡段

①铺设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地段,长度大于30m的路基的两端与其他基础相连接处在路基上设置端梁结构。

图1 路基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端梁结构示意图

②当桥台与路堑连接地段为不易风化的弱风化、微风化硬质岩时,应设置桥路过渡段,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桥台基坑采用级配碎石掺3%水泥分层填筑,当纵横向存在斜坡以及不同岩土组合时,应满足纵横土石组合过渡设置要求以及半填半挖过渡要求。与桥台连接过渡段设标准摩擦板及端刺结构,详见轨道端刺设计图。如图2。

0.4L=56.0mⅡ级配碎石掺5%水泥d级配碎石掺3%水泥桥台渗水墙中粗砂2.01:1K ≥150MPa/m30E ≥50MPavdK≥0.951:12.01:1接路堑不易风化的弱风化、微风化硬质岩 注:1、d为基床底层换填厚度,d=1.0m1:0.50.50.5软式透水管直径100mm回填C15混凝土Ⅱ挖方桥台与路堑硬质岩过渡段形式示意图单位:m 级配碎石掺5%水泥基床底层 m1:11:4%4%1:1基床底层 1:m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以下路堤中粗砂回填C15混凝土基床以下路堤透水软管I-I断面图单位:m

图2 桥台路基过渡段形式四(挖方桥台与路堑硬质岩过渡) 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性能:

过渡段路堤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并满足表3、表4要求;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部分分层填筑掺入3%水泥的级配碎石筑,碎石级配范围应满足表12要求,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过渡段级配碎石中掺入3%水泥,并在路基与桥台结合部位设宽10cm带排水槽的渗水墙,渗水墙采用无砂混凝土块砌筑,长30cm、厚10cm、宽15cm。在渗水墙底部设直径?=100mm(TS-100)透水软管将渗流水排出路基以外,过渡段桥台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碎石、灰土填筑应满足Evd≥30MPa。

过渡段地基需要加固时应考虑与相邻地段协调渐变。 过渡段还应满足轨道特殊结构的要求。

过渡段路堤应与其连接的路堤同时施工,并按大致相同的高度分层填筑。距离台背2.0m范围内应用小型机具碾压密实并适当减少分层填筑厚度。

过渡段处理措施及施工工艺应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试验。

表12桥路过渡段级配碎石的级配范围

级配编50 40 号 1095-101 0 0 通 过 筛 孔(mm) 重 量 百 分 率(%) 30 — 25 — 20 10 5 2.5 0.5 0.075 20-510-30 2-10 0 95-1020-52 100 — 60-90 — 30-65 10-30 2-10 0 0 95-1050-20-53 — — 100 — 30-65 10-30 2-10 0 80 0 注:颗粒中针状、片状碎石含量不大于20%;质软、易破碎的碎石含量不得超过10%;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不得超过2%。

(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等)过渡段

60-90 — 30-65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处过渡段设置下图。

①级配碎石过渡段长度:L=2+2×(H-0.4)(涵顶距路基面高度h≤1.0m时)

或L=2+2×H1(涵顶距路基面高度h?1.0m时),H为涵洞后路堤填高,H1为涵洞顶距路基地面高,h为涵洞顶距路肩面高。

②过渡段路基结构型式及材料性能

A、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1.0m时,在涵洞侧面设置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

B、当涵洞顶部至路基面的高度h≤1.0m时,横向结构物及两侧20m范围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应掺加5%水泥。在涵洞顶面及两侧设置倒梯形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过渡段,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

过渡段的基坑应以混凝土回填或以碎石、灰土分层填筑并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混凝土应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碎石、灰土填筑应满足Evd≥30MPa。

当构筑物轴线与线路中线斜交时,应首先采用掺3%水泥的级配碎石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小路基与涵洞横向刚度的差异。

LⅠ基床表层h基床底层H级配碎石掺3%水泥基床以下路堤1:22.0Ⅰ基坑回填路基面宽基床表层基床底层1:m1:m基床以下路堤1:1.0级配碎石掺3%水泥1:1.0基床以下路堤Ⅰ-Ⅰ单位:米 图3 一般地区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1m)

20.0L级配碎石掺5%水泥基床表层h基床底层H级配碎石掺3%水泥1:2基床以下路堤2.0基坑回填单位:米 图4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连接图(h≤1.0m)

涵洞翼墙侧坡面1:1斜交涵 底面宽底坡面1:2涵洞翼墙侧坡面1:1

图5斜交涵路过渡段立面示意图

(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①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坚硬岩石路堑时:

过渡段设置:在路堑一侧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0.6m;路堤与岩路堑连接处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碎石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过渡段范围内的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5%水泥,长度不小于20m。

20.02.0级配碎石掺5%水泥基床表层2.0级配碎石1:2基床底层掺3%水泥基床以下路堤 图6 路堤与路堑连接方式一

②当路堤与路堑连接处为软质岩石或土质路堑时:

单位:米顺原地面纵向开挖台阶,每级台阶自原坡面的挖入深度不应小于1.0m,台阶高度0.6m。填料类别及压实标准同路堤相同部位。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基床底层 基床以下路堤地面线

图7 路堤与路堑连接方式二

③不同岩土组合路堑纵向过渡段

路堑地段不良土质路基(地下水发育、膨胀土、红黏土路基)与软质岩路基纵向连接时,应由不良土质路基的换填底面向软质岩石换填底面顺坡设置A、B组填料过渡段,其长度不应小于20m;路堑地段硬质岩石路基与土质、软质岩路基纵向连接时,应由土质路基的换填底面向硬质岩石换填底面顺坡设置级配碎石掺3%水泥,其长度不应小于20m。填筑压实标准按路基相应部位进行。

级配碎石路基面土石分界线基床表层基床表层A、B组填料基床底层1.0级配碎石掺5%水泥路基面土石分界线基床表层路堑地段不良土质路基路堑地段软质岩路基 图8 不良土质路堑与软质岩路堑纵向连接

基床表层A、B组填料基床底层级配碎石掺3%水泥(不良)土质路堑硬质岩石质路堑

图9 土质路堑与硬质岩石质路堑纵向连接

(4)半填半挖过渡段

半填半挖路基在靠山侧根据岩层情况换填1.0~2.3m。硬质岩半填半挖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3%水泥)填筑,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压实标准应满足压实系数K≥0.95、地基系数K30≥150MPa/m、动态变形模量Evd≥50MPa;土质及软质岩路堑连接处过渡段采用台阶方式过渡并回填与路堤相同的填料,压实标准应符合路基不同部位要求。半填半挖设计应同时考虑两侧堑堤过渡,以保证路基横、纵向刚度的均匀性和过渡效果。在有条件

时,地面应尽量挖平,以保证路基横断面的沉降均匀。

原地面线土质及软质岩路堑4.35.04.3基床表层4%换填A、B组填料厚1.0m-2.3m11:基床底层基床以下路堤图10 土质及软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原地面线硬质岩路堑4.35.04.32.0

基床表层4%级配碎石掺3%水泥

图11 硬质岩半填半挖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5)地基处理过渡段:对于软弱地段地基,为满足无砟轨道纵向地基沉降的均匀和控制沉降差,地基处理过渡长度不小于20m,并对加固措施进行渐变过渡。

(6)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地段

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相接,在路堑基床范围内设置过渡段,采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掺5%水泥)过渡(厚度渐变),其压实标准应满足表6的要求。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

接隧道 路肩线 ≥20m0.70.4 4.00.4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0.6~1.6C25混凝土仰拱2.0 1.4级配碎石+5%水泥 0.6 1:1 0.6 1:1 级配碎石+5%水泥 1:1 土质、全风化及强风化岩石路堑0.7

基床底层挖除换填 AB组填料 5.0 5.4 4.0 0.3

图12 路堑与隧道过渡段纵向设置示意图

(7)建筑物间短路基刚性过渡段

当桥隧、隧隧间距小于56m,桥桥间距小于150m,以及隧道洞口地层为土层、软质岩、强风化硬质岩时,路基地段应按刚性过渡段设置。路基地段一般宜根据过渡段具体情况,选用级配碎石掺5%水泥进行路基填筑或回填C20混凝土,以实现桥桥、桥隧、隧隧间短路基之间在基床刚度上的差异过渡。碎石的级配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过渡级配碎石压实标准应满足表6中规定的要求。当两桥间为小于150m非硬质岩路堑时,路基基础可采用桩板结构或保证刚度平顺过渡的工程措施处理。

10、路基变形监测设计 (1)路堤稳定监测

软土及松软土路堤填筑时,沿线路纵向每隔20m在距坡脚2m、10m设水平位移观测木桩。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0.5cm/d。

(2)路基沉降变形监测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作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的土工构筑物,综合考虑路基填高的差异,地基土成因类型、地层结构的复杂性,地基沉降估算的复杂性和精度,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以及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艰巨性,对全段路基沉降应进行系统的观测与分析评估,并要求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观测或者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①沉降观测断面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宜大于50m;软土及松软土和岩溶及采空区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30m左右一个沉降观测断面;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②地基沉降观测: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正下方埋

设沉降板。

③路基面沉降观测: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肩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与地表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断面应错开布置。

④地基中心深层沉降观测:可压缩层地基深厚且地基处理未达非压缩层顶面的长大路基工点,在地表沉降板附近5m范围内,设置深层沉降观测。一般沿线纵向每300m设一处,桥路过渡段设一处。孔深为附加应力为自重应力的10%处或非压缩层顶面。

⑤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测量精度:按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进行边桩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沉降水准测量的重复精度不低于±1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重复精度不低于±4mm/30m。

测量频度: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下表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一般 填筑或堆载 沉降量突变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1~3个月 第4~6个月 以后 第1个月 轨道铺设后 (3)路堑边坡变形监测 为确保路堑边坡的安全稳定,根据沿线地质条件及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工点分别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等。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边坡变形监测断面。代表性监测的工点类型主要为:

第2、3个月 3~12个月 1次/天 2~3次/天 1次/3天 1次/周 1次/2周 1次/月 1次/2周 1次/月 1次/3月

①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

②膨胀岩(土)路堑边坡高度≥12m;一般土质路堑边坡高度≥25m;一般软质岩路堑边坡高度≥35m;硬质岩路堑边坡高度≥45m。

③大型顺层边坡或受构造影响不利结构面发育的边坡,边坡高度≥30m。 根据具体工程实际情况,路堑边坡变形监测类型如下: (1)边坡地表位移监测:

建立射线网法观测网。沿边坡或滑坡纵向每隔30~50m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路肩、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及堑顶外5.0、10m设置观测桩。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m设照准点和置镜点。采用经纬仪测量,以监测施工中边坡的稳定状态,指导施工。

(2)深部位移监测:对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高边坡进行深部位移变形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置,安装采用智能数码多点位移计,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或变形;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

(4)观测资料分析

①动态分析:对边桩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资料要当天进行整理分析,绘制边桩水平位移、沉降与路堤填高及时间的关系曲线,指导路堤填筑施工,必要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设计,判断分析沉降稳定的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工后沉降的目的。

②路基沉降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结合路基各断面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邻桥隧的沉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③路基沉降预测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并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B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6个月的两次预测的偏差不应大于8mm。

C轨道铺设前最终的沉降预测应符合其预测准确性的基本要求,即从路基填

筑完成或堆载预压以后沉降和沉降预测的时间t应满足下要求。

s(t)/s(t=∞)≥75% 式中:

s(t)——评估时实际发生的沉降; s(t=∞)——预测总沉降。

④经沉降估算分析,路基工后及与相邻桥隧之间的不均匀沉降符合设计要求时,可进行预压土卸载和上部无砟轨道结构施工。

⑤竣工验收时应对大型路堑边坡的地表和深层变形监测成果进行评审,对位移、变形大的工点要分析原因,进行必要的整治。

11、路基排水工程设计

客运专线线路的路基应有良好、完善的排水系统。排水设备应布置合理,并与桥涵、车站与水土保持及农田水利等排水设备衔接配合,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排水设备应有足够的过水能力,保证水流畅通。排水工程应结合具体条件,适当加强路基的横向排水设施,并及时实施,防止在施工期间因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侵入而造成路基松软和坡面坍塌。排水设施应采用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或现浇。采用现浇应按10~20m设置伸缩缝;采用预制拼装,应设置找平垫层,接缝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排水沟沟顶应高出设计水位不小于0.2m。

路基排水设施设计降雨的重现期为50年。 (1)路堤地面排水设计

排水沟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尽量选择在地形、地质较好的地段通过,以降低加固工程投资。排水沟的出水口尽可能引接至天然沟河,不应直接使水流入农田,损害农业生产。

①正线在路堤坡脚设计线外,一般应设置双侧排水沟。排水沟平面应尽量采用直线,如必需转弯时,其半径不宜小于10~20m,排水沟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而定,通常宜在400m以内。

②排水沟的纵坡,不应小于2‰。排水沟最小尺寸为0.4×0.6m,边坡1:1。

膨胀土地区排水设施设计时应采用设计径流量的1.1~1.2倍确定过水断面尺寸。

③排水沟加固:采用C25混凝土预制构件砌筑或现浇,厚0.15m。 (2)路堑地面排水设计

①路堑堑顶边缘以外5m单侧或双侧设置天沟。排水设施纵坡不应小于2‰。 ②堑顶低洼地段天沟水不能沿坡顶排出时,设吊沟接入侧沟。

③路堑两侧设矩形侧沟,截面尺寸通过流量确定。一般地段底宽0.6m、深0.8m,福建地区台风暴雨较多,雨量较大,建议加大侧沟尺寸,提高雨水通过能力。矩形侧沟厚0.2m,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或C25混凝土现浇,靠线路侧预留泄水孔。在吊沟接入并影响地段的侧沟应根据流量及坡度计算确定侧沟尺寸,以满足排水需要。

④单面排水坡段长度不宜大于400m,必要时增设横向排水设施; (3)路基坡面排水设计 ①路堤坡面排水

路堤大部分边坡采用C25混凝土截水骨架内草灌结合或空心砖内种植灌木结合撒播草籽防护。空心砖防护地段每隔10m设一条混凝土预制排水槽连接股道间横向排水通道,上与路肩C25混凝土镶边(设置挡水缘)连接,下与路堤坡脚排水沟连接,形成完善的路堤坡面排水体系,最终排入地表排水系统。

②路堑坡面排水

土质路堑边坡一般采用C25混凝土截水骨架内草灌结合防护,在框架锚杆或锚索内基材(客土)植生防地段每隔10m设一条混凝土预制排水槽与边坡平台和堑顶C25混凝土镶边连接,通过平台截水沟引至天沟或吊沟,形成完善的路堑坡面排水体系。

由不同地层组成的较深路堑,宜在边坡中部或不同地层分界处设置的平台上设置截水沟,边坡平台截水沟应顺接于天沟外或采用吊沟接入侧沟。

平台及平台截水沟采用C25混凝土浇筑。截水沟过水断面尺寸底宽0.4m、深0.5m。长大段路堑地段平台截水沟尺寸应根据流量计算确定。

(4)路基面防排水

①无砟轨道路基线间排水:为防止地表水侵蚀无砟轨道基础和下渗于基床中,在路堤、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两线间直线地段填筑级配碎石(表面采用沥清混凝土封闭,厚不小于0.1m)并向内侧设不小于2.5%的排水坡排水;无砟轨道中间设圆形集中排水井,排水井内径0.8m、深0.8m,采用厚0.25m的C25钢筋混凝土现浇,盖板采用C25砼预制,井间距50m左右,排水井水通过高强PVC排水管(φ150mm)流入路基坡面排水槽、截水主骨架或路堑侧沟内,排入地表排水系统。

②基床表面及护肩的防排水:

A无砟轨道路堤、土质和软质岩路堑地段路基基床表层轨道板边缘至路肩设4%排水坡,并铺设沥青混凝土防水层(厚0.08m)。基床表水经护肩顶面汇流于路堑侧沟或路堤两侧拦水坎或截水槽,路堤地段表水再经路堤边坡的横向排水槽(每隔10m一处)或截水槽引入排水沟或路堤式路堑侧沟。

B电缆槽采用横向排水,分别于中隔板、外侧壁下部设泄水孔,底部铺设M7.5水泥砂浆找平层,电缆槽与接触网基础或护肩衔接处,及其本身纵向连接处填塞C15混凝土,以防表水渗入路基本体。

(5)危害路基地下水排水设计

对有危害之地下水,应根据其性质和特征设置明沟、排水槽、渗水暗沟、渗水隧洞、渗井、渗管或排水斜孔等排水设施,并在合适地段排入相邻侧沟、排水沟、坡面排水槽或设专门排水系统排出。

①渗水盲沟

为排除地下水或降低地下水位,路基设横向及纵向盲沟。盲沟高、宽均为1.5m,采用土工布包裹碎石,渗沟底部设置PVC软式透水管,常用直径100mm,底部设C25混凝土基础。渗水盲沟的纵坡不宜小于5‰,条件困难时亦不应小于2‰,在出口位置应采用较陡纵坡。

②边坡渗沟及支撑渗沟

A路堑边坡渗沟设置间距一般为10~15m,当渗沟加固与截水骨架护坡同时采用时,渗沟设在主骨架处。渗沟宽1.5m,排水层最小厚度1.0m。当为支撑

渗沟时,渗沟中部采用干砌片石充填;当为边坡渗沟时,采用砂卵砾石充填,底部采用C25混凝土封闭,厚0.3m。

B边坡渗沟的排水层采用筛选洗净的卵石、碎石、砾石,若路基边坡较陡时采用片石充填;排水层与渗水的沟壁之间需设置反滤层,反滤层采用砂砾石和卵砾石,各层厚0.15m,或袋装卵砾石。渗沟顶部覆以单层干砌片石,表面用水泥砂浆勾缝。

C排水斜孔

当路堑边坡地下水发育较深,或构造破碎带、储水层等集中发育地下水时,通过设置排水斜孔排出,排除地下水,增强边坡、不良地质体的稳定性。排水斜孔孔径一般采用110mm,钻孔仰角一般为10~15°,困难时不小于5°,内置软式透水管,管内充填中粗砂。孔位布置、长度可根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情况而定。

12、土工材料主要技术要求

土工合成材料铺设前应对每批产品的性能经国家授权的有资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检测(不少于3组),产品合格方可采用,检测按照国标GB/T17689-2008。 施工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TB10118-2006)要求。

用于边坡补强及基底加固的土工格栅沿线路方向铺设,两幅间搭接长度不小于0.5m。铺设土工格栅时,土层表面应平整,不容许有褶皱,应尽量拉紧,并用竹钉固定,不得有坚硬凸出物,严禁碾压机械直接在土工格栅表面上进行碾压。铺设多层土工格栅时,其上、下层接缝应交替错开,错开距离不宜小于0.5m。

土工材料主要技术指标表

顺使用功能和部号 位 材料单名称 位 材料主要指标及要求 顺使用功能和部号 位 路肩电缆1 路槽泄水孔 肩排路肩两侧2 水 底部泄水孔 3 路堑基床换填底 材料名称 PVC排水管 PVC排水管 单位 m m 材料主要指标及要求 采用高强PVC圆形排水管,内径为80mm,扁平率10%时的抗压强度不小于620kg。 采用高强PVC半圆形排水管,内径为100mm,扁平率10%时的抗压强度不小于620kg。 采用经编复合土工膜或长丝复合土工膜,CBR顶破强度不小于2.5kN,断裂强度不小于20kN/m,不得使用裂膜丝或PE膜,最大伸长率小于30%,垂直渗透系数不大于1*10-11cm/s,膜厚不小于0.30mm,同时必须耐腐蚀、抗老化。 采用高强度丝状RCP渗排水网管,管径80mm,管材环刚度不小于16kPa,管壁孔隙率大于80%,外包200g无纺布。外包无纺土工织物必须耐腐蚀、抗老化,断裂强度应不小于6.5KN/m,顶破强度不小于0.9KN,撕裂强度不小于160N,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渗滤能力,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3.5*10-2cm/s,等效孔径O95≥0.1mm。 采用高强度丝状RCP渗排水网管,管径100mm,管材环刚度不小于16kPa,管壁孔隙率大于80%,外包200g无纺布。外包无纺土工织物必须耐腐蚀、抗老化,断裂强度应不小于6.5KN/m,顶破强度不小于0.9KN,撕裂强度不小于160N,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渗滤能力,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3.5*10-2cm/s,等效孔径O95≥0.1mm。 复合2土工m 膜 4 路堑两侧侧沟及路堤坡脚两侧 渗排水管 m 渗排水管 m 渗排水管 m 渗排水管 m 纵向排水盲沟及透5 水管 过渡段透6 水管 路堑边坡7 排水斜孔 C25混凝土脚墙防护坡、8 排或挡墙泄水孔 水工混凝土程 C25护坡渗排9 水 渗排采用高强PVC半圆形排水管,内径为100mm,扁m 水管 平率10%时的抗压强度不小于620kg。 10 11 12 13 边坡采用高强度丝状RCP渗排水网,厚度15mm。空隙率大于90%。片材在压强不小于30kPa时,剩余厚度大于13.5mm。外包200g无纺布。外包无渗排2纺土工织物必须耐腐蚀、抗老化,断裂强度应水网 m 不小于6.5KN/m,顶破强度不小于0.9KN,撕裂强度不小于160N,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渗滤能力,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3.5*10-2cm/s,等效孔径O95≥0.1mm。 采用高强度丝状RCP渗排水网,厚度15mm。空隙率大于85%。片材在压强不小于50kPa时,剩路堤挡墙余厚度大于27mm。外包200g无纺布。外包无纺及桩板墙渗排2土工织物必须耐腐蚀、抗老化,断裂强度应不板后渗排水网 m 小于6.5KN/m,顶破强度不小于0.9KN,撕裂强水 度不小于160N,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渗滤能力,-2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3.5*10cm/s,等效孔径O95≥0.1mm。 土工袋一般采用耐腐蚀、抗老化的无纺土工织路堑挡墙土工布的重量不少于300g/m2,最大延伸率及桩板墙土工2物。,CBR顶破强度≥1.5kN,刺破强度及撕裂板后土工布 m ≤65%强度≥0.4kN,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袋渗排水 3.5*10-2cm/s,等效孔径O95≤0.2mm。 PVC集水井横排水向排水管 管 m 采用内径150mm,高强耐压PVC排水管。 (聚丙烯)土工格栅TGSG35路基边坡土工2一次性拉伸双向塑料m -35,纵、横向每延米拉伸强度≥35KN/m,纵、格栅 填土 横向2%伸长率时的拉力≥12KN/m,纵、横向5%

顺使用功能和部号 位 防护或路基边坡补植草 强 路堤挡墙、桩板墙板14 后填土 材料单名称 位 材料主要指标及要求 伸长率时的拉力≥24KN/m,纵、横向屈服伸长率≤12%/12%,炭黑含量≥2.0,幅宽3.0m,网格尺寸25.4×25.4mm。 立体抗拉强度不低于0.8kN/m,暴露状态下使用寿命植被 不少于5年。土工织物应符合铁路土工合成材护坡料技术要求。 网 一次性拉伸单向高强塑料(聚丙烯)土工格栅TGDG260,每延米拉伸强度≥260KN/m,2%伸土工长率时的拉力≥94KN/m,5%伸长率时的拉力格栅 ≥185KN/m,屈服伸长率≤10%,炭黑含量≥22.0,幅宽2.5m。 m 单向高密度聚乙烯整体拉伸格栅:拉伸强度≥加筋土挡土工120 kN/m ,2%伸长率时的拉伸强度≥33 kN/m,15 墙墙填土 格栅 5%伸长率时的拉伸强度≥65 kN/m,标称伸长率小于等于11.5%,幅宽2.5m。 双向高强涤纶经编土工格栅,其双向抗拉强度非正线地110kN/m,对应伸长率≤10%,幅宽不小于5m。段,搅拌桩土工2≥400克/m,外涂层重量16 等复合地格栅 m 其高强涤纶用量不小于不小于50克/m,总重量不小于450克/m2,幅基 宽5m,网格尺寸25.4×25.4mm。 冲击压实、地挖除换填、一次性拉伸单向聚丙烯土工格栅,拉伸强度≥强夯、CFG土工2260 kN/m ,2%伸长率时的拉伸强度≥94 kN/m,基17 m 桩加固的格栅 5%伸长率时的拉伸强度≥185 kN/m, 峰值应加一般土质变小于等于10%。幅宽2.5m。 固 地基 筒桩、管桩或CFG桩、采用双向高强涤纶经编土工格栅,其双向抗拉旋喷桩复土工2强度≥350kN/m,对应伸长率10%;2%伸长率时18 合地基加格栅 m 的拉伸强度≥58 kN/m,5%伸长率时的拉伸强度固的松软≥116kN/m。幅宽5m,网格尺寸30×30mm。 土地基 土工布的重量不少于300g/m2,最大延伸率≤65%,CBR顶破强度≥1.5kN,刺破强度及撕裂强土工度≥0.4kN,幅宽≮5.0m,垂直渗透系数不小于19 堆载预压底面 布 m2 1*10-2cm/s,等效孔径O95≤0.2mm。用于路基预压土与路基面隔断层使用时,对延伸率以及渗透性要求不作限制。 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和抗侵蚀性设计 (1)混凝土结构耐性性设计 ①设计使用年限

根据路基工程各部位或工程措施的重要性、维修的方便性、工程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

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

设计最低混凝土结构类型、名称 使用年限(年) 强度等级 桩板墙、锚固(抗滑)60 C30 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mm) 70 附注 桩、悬臂式(扶臂式)挡墙的趾板与踵板 (地基加固)桩板结构 桩网结构(管桩) 锚索锚头 框架梁、悬臂式(扶臂式)挡墙墙身、锚杆挡墙和加筋土挡墙肋柱与面板等钢筋混凝土结构 (片石)混凝土挡墙、帽石、立柱基础等素混凝土结构 过轨管道 100 60 60 60 60 60 、板桩C35、板C35 桩7035 管桩C60~C80 35 C30 50 C30 C25 C30 C25 C25 C25 C35 C25 M35水泥砂浆 M30水泥砂浆 35 / 30 25 25 25 / 地基加固 按素混凝土考虑 混凝土排管 地下排水设施 基床表层防水 集水井、检查井 侧沟、排水沟 电缆槽、电缆井 30 电缆槽及电缆井钢筋混30 凝土盖板 沥青混凝土 预应力锚索注浆材料 60 锚杆、土钉注浆材料 60 (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 对于存在“化学侵蚀环境”地段,具体根据各段化学侵蚀等级(H1~H4),结合使用年限。在综合考虑表23~27的基础上,确定钢筋混凝土、素混凝土标号、保护层厚度等。当同时存在不同环境类别及等级时,按“最不利原则”选用高标号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强度

环境类别 碳化环境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环境作用等级 一(100年) 二(60年) 三(30年) T1 C30 C25 C25 T2 C35 C30 C30 T3 C40 C35 C35 H1 C35 C30 C30 H2 C40 C35 C35 H3 C45 C40 C40 H4 C45 C40 C40 L1 C40 C35 C35 L2 C45 C40 C40 L3 C50 C45 C45 素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强度 化学侵蚀环境 氯盐环境

设计使用年限级别 环境作用等级 一(100年) 二(60年) 三(30年) 碳化环境 T1、T2、T3 C30 C25 C25 H1 C35 C30 C30 H2 * C35 C35 化学侵蚀环境 H3 * * * H4 * * * 氯盐环境 L1、L2、L3 C30 C25 C25 注:*号表示在相应环境条件下不宜采用素混凝土结构。 环境类别 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除遵守现行有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离混凝土表面最近的普通钢筋(主筋、箍筋和分布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钢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应不小于表24规定的最小厚度Cmin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施工允许偏差负值△之和。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可取5~10mm,对工厂生产的预制构件,△可取0~5mm。

普通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C min(mm)

碳化环境 氯盐环境 化学侵蚀环境 结构部设计使位 用年限 T1 T2 T3 L1 L2 L3 H1 H2 H3 H4 板、支60年 15 20 30 30 40 50 20 30 40 50 挡结构 基础 60年 25 30 35 35 45 55 30 35 45 55 注:1、 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值需与结构物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强度等级(表8-2)以及配合比参数要求相匹配。如实际采用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高于《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表3.4.1中的最低强度等级要求10MPa,或实际采用的混凝土水胶比小于《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表5.2.1中所要求的低0.1,且不大于0.45,则保护层最小厚度可适当小于表中的规定值,最多小10mm。

2、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值如小于所保护钢筋的直径,则取cmin为钢筋的直径。

3 、墩台、基础等结构的保护层厚度适用于一般矩形截面杆件;对于圆形截面的结构,钢筋的保护层最小厚度可减少5mm,但不小于30mm。

4 、直接接触土体浇筑的基础结构,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不小于70mm。

5 、对于没有连续密封护套的预应力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cmin应比表中普通钢筋的相应值大10mm。

6 、如因条件所限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必须采用低于表中要求的数

值时,除了混凝土的实际水胶比应低于《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中表5.2.1中的规定值外,应同时采取其他经试验证明能确保混凝土耐久性的有效附加防腐蚀措施。

(2)其它工程措施的防腐设计

根据“《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的附录C 环境水对混凝土侵蚀性得判定及防护措施”, 对于设置复合地基(如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等)、锚索(杆)加固路基地段,当地表水、地下水存在侵蚀性时,应采用抗侵蚀水泥、或掺防腐掺合料等防腐措施。本次设计具体如下:①锚索、锚杆:所用水泥采用抗侵蚀性水泥;锚杆、锚索钢铰线表面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锚索自由段加聚氯乙烯波纹管套管等。②搅拌桩、旋喷桩复合地基:采用提高水泥的掺灰比、掺粉煤灰、矿渣粉等外加剂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等措施。③CFG桩复合地基:一般采用抗侵蚀性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等),并控制骨料级配等。

14、取弃土场防护

因路基工程需要设置的取弃土场所,一般以恢复自然景观或造地复耕为主。其次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进行绿化防护和采取必要的浆砌片石挡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及对农田道路等环境污染。边坡防护措施主要为植草、栽种灌木、骨架护坡、基材植生、干(浆)砌片石护坡,坡脚一般设小脚墙或矮挡墙。

15、电缆槽、声屏障、综合接地等站后附属构筑物接口设计

路基地段的站后附属构筑物的结构尺寸、接口布置和连接详见《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08)8401〕、《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铁路综合接地系统》〔通号(2009)9301〕和《合福线合肥至福州段路基工程施工设计参考图集》,综合接地、声屏障、接触网、过轨钢管等具体设计详见各专业的设计图及相关说明。路基相关工程指路基内及路肩上各种附属构筑物(包括电缆槽、接触网、声屏障、综合接地线、信号电缆过轨钢管、防灾安全监控等设备)要求与路基填筑同步施工。确保不得因各种设施的施工而损坏和危及路基工程的稳固和安全。

客运专线区间路基两侧路肩上设置C25预制混凝土盖板通信、信号和电力

电缆槽(双线每侧单槽,单线左侧单槽),电缆槽外廓宽0.72m,通信信号槽内净宽为0.35m、电力槽内净宽为0.2m,槽内净高0.30m,电缆槽采用侧向排水,于外侧壁底部预留泄水孔,将电缆槽内水引出路基外。

无砟轨道接触网立柱位于电缆槽内侧,立柱边缘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0m,立柱基础宽不超过70cm;有砟轨道接触网立柱边缘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1m。综合接地电缆两侧各设一根,考虑与相应通信、信号、电力的连接和铺设对路基施工的干扰,综合接地电缆铺设于两侧通信信号电缆槽外侧内壁正下方的基床底层中,路堤、土质及软质岩路堑地段埋深距基床底层顶面-0.3m~-0.4m处,硬质岩路堑地段埋设与通信信号电缆槽下约0.2m,沟中回填细粒土。其分支电缆引入电缆槽中。设置声屏障地段,声屏障位于电缆槽外侧,具体布置时,应注意确保路基面排水顺畅。

需从路基中预埋管道过轨的构筑物有通信电缆、信号电缆、电力电缆、接触网牵引供电电缆,凡有过轨管道处路基两侧均应设置连接电缆井。埋于路基面以下的各类过轨管道埋设深度应置于基床表层底面以下。尽量与电缆井直接连接。由于过轨种类多、过轨频繁,为尽量减少过轨次数,各类管道宜尽量集中过轨,减少过轨开挖地点,确保客运专线运行平稳。

电缆槽待路基成型后整体切割施工,线间集水井横向排水管在路基填筑施工中预埋。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在基床表层施工前完成。

(四)路基支挡及加固防护设计类型及要求 1、支挡加固工程

本线路基采用的支挡工程的主要类型有:路肩或路堤重力式挡墙、路堑重力式挡墙、桩板墙(含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桩板墙(含抗滑桩)、桩基挡墙、(框架)预应力锚索、(框架)锚杆等。

(1)重力式路肩或路堤挡土墙

①挡墙墙身一般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按工点设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②挡墙基础埋深,一般地段应不小于1.0m,有水流冲刷时在冲刷线以下不

小于1.0m;墙基位于倾斜地面时,对土质地基,墙趾埋深≥1.0m,距墙前倾斜坡面的水平间距2.5m;软岩地基,墙趾埋深≥1.0m,距墙前倾斜坡面的水平间距2.0m;硬质岩地段,墙趾埋深≥0.6m,距墙前倾斜坡面的水平间距1.5m。

③挡墙基础沿线路方向位于斜坡上时,基底纵坡应不陡于5%,若陡于5%时基底做成台阶式。

④墙身沿线路方向每隔10~20m结合墙高或地基条件的变化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缝宽0.02m,缝内沿墙顶、内、外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深不小于0.2m。

⑤墙身于地面以上部分,每隔2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φ=0.1m的PVC管泄水孔,其排水坡不少于4%。墙身于地面处一定要设置泄水孔。最低排泄水孔下部及墙顶以下0.5m高的范围内设RCP-X815D土工材料反滤层。反滤层最低处设隔水层,隔水层应采用混凝土与挡土墙墙身同时浇筑。

⑥为便于养护维修,结合地形条件在挡墙适当位置设置检查梯;路堤支挡结构物距地面高度大于3m,连续长度超过50m则全段设防护栏杆。

⑦当墙后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将坡面挖成台阶或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方可填筑,以免填方顺原地面滑动。墙后填料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填筑过程中应按有关施工规范、规则办理。墙前基坑,一般采用M7.5浆砌片石回填,浸水地段采用C15混凝土回填,并将回填面做成向外倾斜不小于4%的横向流水坡,以免积水软化地基。

⑧为保证挡土墙在施工过程中的自身稳定,施工中墙背应及时回填夯实,填土面与墙体砌筑顶面高差不得超过1.0m。

⑨挡墙倾斜基底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不得改缓或改陡;浸水地区挡墙基底不宜设斜基底。挡墙墙身不应有水平通缝。

⑩路堤墙背填料内应夹铺土工格栅(抗拉强度\\U+2265260KN/m),层间距0.6m,同时注意横断面及纵断面填料的协调一致性,避免产生差异沉降。当采用混凝土浇注时,取消土工格栅。

(2)重力式路堑挡土墙

①挡墙墙身一般采用C25混凝土浇筑。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按工点设计

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②路堑挡墙基础埋深应在路肩或侧沟平台以下不小于1.2m,并低于侧沟砌体底面不小于0.2m。

③墙身沿线路方向每隔10~20m,结合墙高及地层变化设置宽0.02m的伸缩缝或沉降缝一道。缝内沿墙顶、内、外三边填塞沥青麻筋,深度不小于0.2m。

④墙身于路肩或侧沟平台以上部分每隔2~3m上、下、左、右交错设置φ=0.1m的PVC管泄水孔,其排水坡不少于4%。

⑤当墙背岩土的φ≤45°时,最低排泄水孔下部及墙顶以下0.5m高的范围内设袋装砂夹砾石反滤层,厚0.3m。反滤层最低处设隔水层,隔水层应采用混凝土与挡土墙墙身同时浇筑。膨胀(岩)土地区及地下水发育地段反滤层厚度为0.5m。其它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反滤层厚度为0.3m;当55°>φ>45°时,泄水孔处可设窝状反滤层;当φ≥55°时不设反滤层。

⑥墙背开挖临时边坡较高地段或土层及岩体破碎地段,应分段跳槽开挖,并加强施工期间防排水处理,及时施工墙身。临时开挖边坡尽可能与墙背保持一致,墙背临时边坡视需要可采用锚喷(网)或素喷水泥砂浆临时防护,厚3~5cm。临时边坡如超挖、局部坍塌、掉块等,应采用不低于挡墙设计指标的材料回填。

⑦土质路堑挡墙墙高大于等于4m时应做临时支护。

⑧为了便于养护维修,结合地形条件在挡墙适当位置设置检查梯。 ⑨挡墙倾斜基底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不得改缓或改陡。挡墙墙身不应有水平通缝。

(2)抗滑桩、桩板墙、预加固桩

① 抗滑桩、桩板墙、预加固桩桩身一般采用C30以上钢筋混凝土现浇桩,桩孔采用人工挖孔;桩板墙桩间可采用挡土板或桩间挡墙,挡土板一般采用预制C30钢筋混凝土板,高0.5m。桩板墙挡板下部设C25混凝土找平层,厚0.3m,设桩间挡墙地段采用C25混凝土挡墙。路堤墙背填料内应夹铺土工格栅(抗拉强度≥260KN/m),层间距0.6m,同时注意横断面及纵断面填料的协调一致性,

避免产生差异沉降。当采用混凝土浇注时,取消土工格栅。挖方较大、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路堑工点,为确保施工开挖及运营期间路堑边坡的稳定,采用先桩后墙的预加固措施。预加固桩桩身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浇。路堑施工一般应先开挖桩顶以上土石方,做好边坡防护,形成工作面,然后开挖基坑,灌注桩身,待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70%,再开挖桩前土石方。严禁超前开挖土石方后施工桩。详见工点设计图。

②锚固桩施工应尽量安排在旱季,跳桩开挖基坑,护壁及时跟进。桩身混凝土应及时连续不间断浇灌,避免形成相对软弱截面。滑坡地段开挖桩群应从两端向滑坡主轴间隔开挖。并在四角埋设检测用的φ50mmPVC管。

③基坑护壁,当桩周岩土φ≤45°时,采用C15钢筋混凝土现浇,厚0.3m;围岩较松软、破碎或有地下水时,适当加厚;当桩周岩土55°>φ>45°时,采用C15素混凝土,厚0.2m;当桩周岩土φ≥55°,采用C15素混凝土,厚0.15m。护壁节长1.0m,土石分界和滑动面处不能分节。

④锚固桩基坑井口应设置锁口,锁口高出地面0.2m,厚0.3m。锁口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

⑤桩身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C30。当地下水有侵蚀性时,严格按《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及设计进行。陡坡地段,有滑动迹象或需快速施工时,宜采用速凝或早强混凝土,桩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再填筑路基。

⑥须拆除护壁的桩身部分,桩身与护壁间须采取隔离措施(如铺设宝丽板),以利拆除及使桩身平整美观。

⑦路堤、路肩式桩板墙墙背地面以上部分通长设置RCP-X815D土工材料反滤层;距墙顶0.5m高范围内(墙顶设平台地段0.3m)设置混凝土隔水层。路堑式桩板墙挡土板后及路堑式桩间墙背设厚0.3m袋装砂夹砾石反滤层,膨胀(岩)土地区及地下水发育地段反滤层厚度为0.5m。距墙顶0.5m高范围内(墙顶设平台地段0.3m)及桩间墙下0.3m范围设置混凝土隔水层。

⑧在挖桩孔过程中,发现地形、地质条件与设计资料不吻合时,应及时与

设计单位联系,以便及时设计。

⑨开挖桩孔如遇地下水,不能持续强抽水,应及时会同设计等有关单位研究处理措施,以免造成塌孔。

⑩桩身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应按有关规程、规范要求做桩身无损检测,详见《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相关内容。

(3)桩基挡墙

① 桩基挡墙主要由下部基桩、承台和上部挡墙组成;下部基桩采用C30以上钢筋混凝土现浇,一般采用矩形挖孔桩,桩间距(中-中)一般采用5~6.0m,具体要求同抗滑桩;承台采用C30及以上钢筋混凝土现浇,节长一般为8~10m,采用基桩桩顶预留钢筋与承台连接,桩体埋入承台内长度不少于10cm。相邻承台间留2cm的伸缩缝。

② 桩基挡墙承台需先凿毛,然后才能浇筑挡墙C25混凝土,以增强挡墙和承台的摩擦力。上部挡墙采用C25混凝土浇注,一般采用重力式挡墙,墙高一般控制在8m以内,胸、背坡率一般为1:0.25~0.3,且不陡于0.2。

③ 承台施工绑扎钢筋前,必须将灌注桩桩头浮浆部分或锤击面破坏部分去除,并应确保桩体埋入承台长度。承台分节混凝土应一次性浇注完成,混凝土入槽宜用平铺法。

④ 下部基桩和上部挡墙的结构尺寸按具体工点设计图实施,施工要求及其注意事项同抗滑桩或钻孔桩、重力式挡墙相关内容和相应要求。

(4)预应力锚索、框架锚杆 ① 预应力锚索

A.锚索锚孔孔径一般为φ=110mm或φ=130mm,锚索材料采用高强度低松驰φ15.2的预应力钢绞线,钢绞线强度Rb=1860MPa,张拉控制应力为930MPa;并采用与其配套的QVM15-x锚具系列,锚孔内灌注M40水泥砂浆,水泥采用PO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当地下水具有侵蚀性时,采用抗侵蚀水泥。

B.成孔:锚索锚孔必须采用风动钻进,严禁采用水冲钻进。如遇地层松散破碎、容易坍孔时,应采用跟管钻进技术。如遇坍孔,应立即停钻,进行灌浆固

壁处理(灌浆压力0.1~0.2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重新扫孔钻进。钻孔孔位、深度、孔斜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定位偏差不大于20mm,孔深不小于设计孔深,孔斜度不超过±1°,钻孔深度应超过锚索设计长度0.5m。

C.锚索在锚固段,每隔1.0m设置一个对中支架(扩张环),使锚索居中,自由段每隔1.0m用细铁丝绑扎,并要求涂强力防腐涂料,套φ20~22mm的PVC管,套管两端10~20cm长度范围内用黄油充填,外绕工程胶布固定。锚索的防锈、防腐蚀处理应满足《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中提出的各项技术要求。锚头顶面必须与锚索轴线垂直。

D.锚索孔内注浆采用一次注浆法,将自由端涂满防锈油,套上波纹管,管内注满黄油,并严格封闭两端,一次将锚索的锚固段和张拉段注满,不能留空隙。

E.锚索张拉必须在孔内砂浆及外锚头等达到设计强度后方才进行。张拉应分级进行,每级按设计预应力的25%递增,每级稳定5分钟后,下一级才能进行,最后一级超张拉110%并稳定20~30分钟,为克服地层徐变等因素造成的预应力损失,间隔6~10天后再进行补偿张拉,然后锁定,切除多余的钢绞线,用混凝土封闭锚头。锚索张拉过程中应对锚索伸长及受力作好记录,核实伸长与受力值是否相符。为减少预应力损失,总张拉力应包括超张拉值,自由段为土层时超张拉值宜为15%~25%,自由段为岩层时宜为10%~15%。

F.当预应力锚索位于桩板墙上,采用锚索与桩的变形协调设计时,设计施加预应力为理论计算值,施工中应根据不同阶段桩的变形观测结果进行预应力调整,以确保桩与拉索变形协调受力达到最佳状态。

G.施工前应先进行预应力锚索锚固试验(拉拔试验或张拉试验);其中拉拔试验孔不得在实际锚固工程部位进行,可选择与加固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现场进行。预应力锚索拉拔试验(破坏试验)要求:一般每个工点或相邻工点相同地层条件下,不少于2组试验孔,当工点地层变化大时(岩性、风化程度),适当增加;每组试验孔为5孔,各孔自由段均为4.0m,锚固段长分别为:弱风化硬质岩时分别为1m、3m、5m、7m,软质岩、土质或全~强风化硬质岩的全风化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p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