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接触线检修作业标准

更新时间:2023-04-11 21:12: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接触网接触线检修作业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接触网接触线的检修周期、质量标准、准备工作、检修步骤、处理方法、注意事项、附件等内容。适用于朔黄铁路原平分公司接触网接触线的检修。

二、编制依据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文、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10208-2008、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三、准备工作

1.安全防护:计划申报、工作票签发与审核、预想会、停电作业、作业结束等工作及安全措施,执行朔黄铁路《接触网停电作业标准》;“V”型天窗作业时注意与相邻带电线路距离,并做好行车防护防护。

2.人员组织:操作人员2~3人。作业监护、行车防护、接挂地线、地面辅助人员由工作领导人在单次作业中进行安排。

3.工机具:作业车(梯车)、手扳葫芦、紧线器、煨弯器、导线整弯器、温度计、手锤、橡胶锤、木板、平锉、断线钳、钢锯、接触线正面器、滑轮组、钢卷尺、绝缘测杆(激光测量仪)、力矩扳手、个人工具、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等。

注:准备测量磨耗,则工具中还应包括千分尺或游标卡尺。

4.材料:接触线接头线夹、吊弦线夹、φ4.0mm铁线、0#砂纸、锯条、黄油等。

5.技术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导线磨耗换算表。

四、质量标准

1.接触线磨耗或损伤

接触线使用张力为14.7KN及以下时局部磨耗或损伤大于20%时做接头;接触线张力大于14.7KN时,接触线允许工作张力不应超过其最小拉断力的65%,并考虑接触线因其它因素引起的折减系数,否则应切断做接头。

2.接触线接头

(1)接头线夹底面两接触线间隙不大于 1mm,并且过渡平滑无毛刺;接触线接头线夹带牙的一侧卡进接触线本线线槽内,螺栓紧固顺序为由内而外,两边对称紧固。

(2)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3)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 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接触线接头处应平滑,不打弓,螺栓紧固,扭矩符合规定。

3.接触线高度

标准值:区段的设计采用值;安全值:标准值±100mm;

限界值:小于 6500mm;大于5330mm。

当隧道间距不大于 1000m 时,隧道内、外的接触线可取同一高度。

4.接触线坡度(工作支)

标准值:≤3‰;安全值:≤5‰;限界值:≤8‰

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但不得出现 V 字型。

5.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

标准值:≤6°;安全值:≤12°;限界值:同安全值。

6.接触线硬点、弓网接触力的技术要求

(1)接触线平顺性指标,见表1。

表1 接触线平顺性指标

(2) 弓网受流性能指标,见表2。

表2 弓网受流性能指标

7.接触线的磨耗和损伤按下列规定整修或更换:

(1)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2)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3)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应平滑。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4)内包钢式钢铝接触线磨耗查阅,见表3。

表3 内包钢式钢铝接触线磨耗表

内包钢式钢铝接触线的磨耗说明:

①磨耗量:磨耗量(也叫磨损量)是指由接触线底部平行向上磨耗的量。磨耗量为0时,其数值为标准值。

② GLCN250导线的综合拉断力≤49.05KN,GLCN195导线的综合拉断力≤32.68KN时,必须更换导线。

8.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头的总数量应符合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和下锚接头):

(1)接触线: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时,安全值:不超过3个;锚段长度超过800m时,安全值:不超过4个。

(2)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

个接头。

9.钢铝接触线的钢铝结合应良好,不得开裂。

10.接触线接头、分段和分相绝缘器、线夹等零部件应保证平滑过渡,其对受电弓和垂直冲击力应小于30g;水平冲击力应小于40g。

五、检修步骤及处理方法

1.使用接触网多功能激光测量仪测量接触线高度、坡度、弛度

(1)接触线高度的测量:轻轻的按一下主机上的测量按钮,即可在主机液晶显示屏上读出接触线高度。

(2)坡度测量:测量相临悬挂点(定位点或吊弦悬挂点)的接触线高度和水平间距,并按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P= (H1—H2)/L×1000‰(单位为mm)

H1 :第一测量点的接触线高度

H2 :第二测量点的接触线高度

L :两测量点水平间距

(3)驰度测量:测量相关参数并按下例公式计算。

f X= (H1 +H2)/2- H min

H min:本跨距内最小接触线高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g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