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 课程代码0107 考纲详解 (全

更新时间:2023-04-09 15:3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一切直接社会的共同的规模较大的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有一种指挥,以便协调个人的活动??提琴独奏演员可以独展所长,一个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2.[识记]管理的含义: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3.[领会]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4.[识记]在资本主义以前,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什么?国家管理。

5.[领会]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6.[领会]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

(1)科学管理。确立了追求科学、追求规律的理念。

(2)分权管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的集权政治,建立了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

(3)法制管理。在资本主义三权分立体制下,为了确保各种权力既分立又制衡,既分散又联结,就需要宪法和法律作出具体规定。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管理的重点从国家行政管理转向了生产领域的经济管理。

7.[领会]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200904简]

(1)系统化管理。要求管理组织全面把握管理系统,深入揭示管理系统所处环境的关系,实现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管理组织有通畅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

(3)科学化管理。当代管理活动以自然与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管理活动程序化和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4)法治化管理。任何管理组织的存在都必须有法律的允许,其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由法律制度作出界定。

(5)以人为本。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当代管理区别于历史上所有管理的又一特征。

(6)追求效率。“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是管理组织的灵魂”、“效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等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共识。

8.[领会]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200804多选,200904单选,200904多选,200804判断说明]

1.管理宗旨不同(1)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2)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

2.管理主体不同(1)公共管理主体广泛,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及非政府公共组织。(2)私人管理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不同(1)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2)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

4.管理对象不同(1)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2)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5.管理过程不同(1)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2)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

9.[领会]简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01004简]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10.[识记]管理学的含义: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11.[领会]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201004判断说明,200804单选]

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12.[识记]现代管理学的含义: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13.[领会] 现代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这种变革包括对传统管理学学科框架、理论内容、管理方法的变革。

(2)开放性。总结概括现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为提高管理效率,开放性日益明显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3)严密性。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从逻辑体系到理论内容都更加严密。

(4)实用性。现代管理学更强调实用性,其实用价值也被社会所广泛接受。

14.[领会]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

- 1 -

题。

15.[领会]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16.[识记]比较研究法的含义: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17.[识记]定量分析法含义: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18.[识记]历史研究法的含义: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19.[识记]案例研究法的含义: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20.[识记]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的含义: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领会]简述原始社会管理思想的萌芽:

(1)按人的自然属性和各成员的特殊兴趣与能力进行分工,即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

(2)在采集食物、狩猎、防御敌害等活动中互相协作,即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

(3)为了更好地在原始氏族成员间进行收获物的分配而建立起原始氏族组织,即原始的组织思想。

2.[识记]简述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的表现:

(1) 长城有一个多层级的管理系统,命令自上而下层层下达。

(2)都江堰各部分不仅能够独立发挥作用,而且可以互相结合,发挥整体功能。

(3)《孙子兵法》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握战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

3.[识记] 《孙子兵法》在阐述用兵策略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什么思想?[201004单选] 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4.[识记]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表现:

(1)春秋时期,《墨子·尚贤》中提出用人的原则是“察其所能而慎与官”。

(2)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长原则。

(3)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

(4)韩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

5.[识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1)早在战国时期,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2)管仲则把以农为本的思想发展到由国家控制商品、货币及对社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

(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上下俱富”的经济管理思想。

(4) 西汉司马迁在荀子之后进一步提出了“上下俱富”的方略——善因论。

(5)中国古代的诸多典籍,都包含了丰富的、涉及面广泛的经济管理思想。

6.[识记]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行政管理思想:

(1)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王国,即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形式,具体表现就是制定了有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2)古代埃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贡献是设立宰相职务。

(3)古代印度的行政管理思想也有较大成就。孔雀王朝的大臣查纳卡雅·考底里耶曾著《政事论》一书,成为印度公共行政管理的奠基之作。

7.[识记]简述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生产管理思想:

(1) 最能说明古代人类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思想的实例,首推埃及人于公元前27世纪修建的胡夫金字塔。

(2)古代生产管理思想,还可以从15世纪和16世纪时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中体现出来。

(3)古希腊也留下了宝贵的生产管理思想。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8.[识记]简述教会管理思想:

罗马天主教会也许是西方文明史上最持久而有效的正式组织。它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除了其追求的目标具有诱人的魅力外,其组织之严密,管理技术之高超,无疑也是重要原因。

9.[识记]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市场研究与预测术;(2)生产计划技术;(3)生产过程规范化和产品部件标准化;

(4)依据工作流程有顺序地安装机器;(5)建立详尽的生产统计记录,按机床、部门进行成本利润核算;

(6)培训工人与管理人员;(7)按成果支付工人工资;(8)工人福利由工人自己管理。

- 2 -

10.[识记] 亚当·斯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对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给制造业带来的变化。

11.[识记] 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201004单选]

(1)改善工厂内的工作条件; (2)限制童工的最低年龄;

(3)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 (4)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

(5)设立按成本向工人出售生活必需品的商店;(6)通过建造房舍与修筑街道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12.[识记] 查尔斯·巴贝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200904单选]

(1)更全面、更细致地分析了劳动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

(2)强调劳资协作,提出了固定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13.[识记]安德鲁·尤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机械原则,即协调生产的技术和过程。

(2)道德原则,即协调工人的认识和行为。

(3)商业原则,即协调销售和筹措资金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14.[识记]丹尼尔·麦卡勒姆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一、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制度:

(1)恰当地划分并履行职责,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

(2)为了使人更好地履行职责,必须授予他足够的权力;

(3)采取措施以了解每个人是否忠实地履行了职责;

(4)通过实行每日报告核查制度反映情况。

二、制定了严密的组织措施:

(1)职工按其职务要求分为等级,身着标有等级的制服;

(2)为职工拟定了职务说明书,职工必须按职务要求开展工作;

(3)绘制出组织图以表示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和报告控制关系,这是最早的组织图。

15.[识记]亨利·普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

(2)注意到企业中人的因素,提出改变僵化的领导作风。

16.[识记]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是管理学的奠基之作,它诞生于什么领域?[201004单选]工商企业管理领域。

17.[应用]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00804单选]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18.[领会]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

19.[领会]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14项原则是: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8适当的集权和分权9秩序10公平11保持人员稳定12首创精神

13人员的团结14、跳板原则

20.[识记]行为科学的含义: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

21.[领会]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200904单选]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22.[识记]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特征:[201004多选]

(1)以“人”为中心。 (2)对行为进行研究。

(3)“人性激发”的管理。 (4)参与管理。

23.[领会]简述后期行为科学理论主要包括:

- 3 -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

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24.[识记]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00804单选] 一般管理理论

25.[领会]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是:从实践中概括出的管理规律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发挥说明和启示作用。

26.[领会]经验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

27.[领会]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的主要贡献是:从系统理论出发,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对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团体及个人作出了全面分析。

28.[领会]系统管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1)把管理组织视作一个开放系统; (2)对组织的运行进行了系统分析。

29.[领会]权变理论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管理中并不存在什么最好的方法,相反,管理者必须明确每一情境中的各种变数,了解这些变数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把握原因与结果的复杂关系,从而针对不同情况而灵活变通。

30.[领会]Z理论的前提问题是: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

31.[领会]A型管理模式即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1)短期雇佣制。 (2)迅速地评价和升级。

(3)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

(5)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 (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

32.[领会]J型管理模式即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是:

(1)终身雇佣制。 (2)缓慢地评价与晋升。

(3)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 (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

(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 (6)雇员之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

33.[领会]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1)长期雇佣制。 (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目的是要培育雇员长远意识和相互协作精神。

(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

(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6)建立整体关系。

34.[识记]企业再造的含义:企业再造即“公司再造”“再造工程”,指企业为在产品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生产与管理成本、员工工作效率等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上能够得到显著改善,重新设计企业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

35.[领会]企业再造的特点:

(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故企业再造被称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场革命”。

(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

(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所在。

(5)企业再造的对象。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

36.[领会]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 (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

(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 (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37.[应用]竞争战略理论的假设条件:

(1)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和能力,各类资源在企业之间是流动的,因而寻求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并进行定位;

(2)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企业可以对外部环境进行预测;

(3)企业战略理论应动态化,注意竞争对手的反应。

38.[应用]简述竞争战略理论的五种竞争力量?

(1)潜在进入者。针对新的竞争参与者必须做出竞争性反应,这不可避免地会消耗部分资源并由此降低利润。

(2)替代品的威胁。一定的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上若存在替代品,价格将受到限制。

(3)购买方。购买方即顾客,若拥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会影响盈利率,降低利润。

(4)供应方。供应商若拥有超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就会提高要价,降低盈利率。

(5)现有竞争者。竞争必须使生产、营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增加,或使产品价格下跌,从而降低利润。

39.[应用]竞争战略理论提出的企业基本战略:[200804多选, 200904多选]

(1)成本领选战略。通过实现规模经济、运用专有技术、购人优惠的原材料等,使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成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从而获取较多的利润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2)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在本行业内敢于独树一帜,甚至“标新立异”。

(3)专一化战略。明确战略和市场专一化。

40.[识记]红海战略的含义:指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一种“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战略。

41.[识记]蓝海战略的含义:新型的战略,要求企业把注意力从市场供给方转向需求方,从关注力图超越竞争对手

- 4 -

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即不参与瓜分现有日趋萎缩的市场也不以竞争对手为标杆而是努力扩大需求摆脱竞争42.[领会]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1)重建市场边界 (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 (3)超越现有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 (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行于战略。

第三章决策

1.[识记]决策的含义: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管理行为确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2.[领会]决策的地位:

1.人类的活动总是伴随着决策的过程。

2.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

3.[领会]决策的类型:[201004单选]

1、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1)战略决策 (2)战术决策

2、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决策可分:(1)程序化决策 (2)非程序化决策

3、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决策可以分为:(1)平时决策 (2)危机决策

4、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可以分为:(1)初始决策 (2)追踪决策

5、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和可靠程度不同,决策可分为:(1)确定型决策(2)非确定型决策(3)风险型决策

4.[识记]追踪决策的特点:[201004单选]

(1)回溯分析。回溯分析就是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原因,以便去误取正,有针对性地采取调整措施。

(2)非零起点。追踪决策是在决策方案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客观环境已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与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

(3)双重优化。追踪决策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方案,而且要在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效果中的各种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的方案。

5.[识记]预测的含义: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性质、状态及变化趋势所作的估计和测算。

6.[领会]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 (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3)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7.[领会]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200804简,200904判断]

(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阐述了决策过程。

(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 (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 (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8.[识记]决策模式的含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200904单选]

9.[识记]有较大影响的几种决策模式:

(1)理性决策模式。希望决策成为科学和理性的行为。 (2)渐进决策模式。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3)集团决策模式。竞争着的集团之间所出现的某种均势。(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

10.[领会]简述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201004判断]

(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11.[领会] 渐进政策模式是由美国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有:[200904简,200804单选]

(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12.[领会] 集团决策模式是由美国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有:[200804判断]

(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13.[识记]某公共组织就某一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各利益方向公共组织施压,最终决策方案有利于压力较大的一方。这说明该公共组织采用的是什么决策模式?[201004单选] 集团决策模式。

14.[领会]简述精英决策模式的主要内容:

(1)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15.[领会]决策的程序:

(1)发现问题 (2)确立目标 (3)拟订方案 (4)选择方案

16.[领会]决策程序中发现问题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察觉问题。(2)界定问题。(3)陈述问题。

17.[领会]确立决策目标应注意哪些问题:

- 5 -

(1)决策目标要有针对性。(2)决策目标要有明确性。(3)决策目标要有时效性。

(4)决策目标要有可行性。(5)决策目标要有规范性。

18.[领会]拟定决策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19.[识记]决策规则有:

一、全体一致规则二、多数裁定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 (2)绝对多数规则

20.[应用]不同决策规则的优势与局限性:

(1)全体一致规则:优势是公平的角度看,全体一致规则较公平。缺陷是现实中很难运用。因现实中要制订一个决策者均满意的“最优”方案是非常困难的。

(2)简单多数规则:优势是容易形成一致,采取迅速行动的决策规则。缺陷是容易形成少数控制多数,损害多数利益的局面,增加决策的外部风险。

(3)绝对多数规则:优势是大幅度地降低了决策成本。缺陷是出现“多数剥削少数”现象和出现“周期多数”现象。

21.[识记]简述决策体制的构成:

(1)决策中枢系统。公共决策的核心,是由拥有决策权的领导机构和人员组成的,享有最高决策权,并承担公共决策的主要责任。

(2)决策咨询系统。由公共决策研究组织和各类专家、学者组成,进行决策研究、决策方案设计和公共决策咨询。

(3)决策信息系统。由专业信息人员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活动。

22.[领会]决策体制各构成部分的任务:[200904单选]

1、决策中枢系统:(1)确认决策问题。(2)明确决策目标。(3)组织决策方案的设计。(4)选择决策方案。

2、决策咨询系统:(1)发现决策问题。(2)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3)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3、决策信息系统:(1)收集信息。(2)加工信息。(3)传递信息。

第四章组织

1.[识记]组织的含义:作为名词是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作为动词也是作为管理的一项职能,组织是指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

2.[领会] 简述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有:

(1)目标(2)人员(3)物财(4)信息(5)机构(6)职位(7)权责(8)程序(9)规制

3.[识记]正式组织的含义: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4.[识记]从总体看,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各级人民政府、各类企业及各类事业单位都属于什么组织?[201004单选] 正式组织。

5.[识记] 非正式组织的含义: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基于兴趣、爱好、情感等因素自发形成的组织。

6.[识记]管理学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起源于什么?[200804单选] 霍桑实验。

7.[领会]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协助工作。非正式组织往往不受工作程序的约束,具有高度的弹性,对于临时发生的急迫问题,常能寻求非正式途径及时而有效地解决。

(2)分担领导。非正式组织可以在非正式组织与主管人贯保持良好关系并采取合作态度时,主动地协助工作并积极提供意见,从而分担正式组织主管人员的领导责任,减轻领导负担。

(3)增加稳定。非正式组织能给人以吸引力,从而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减少人员流动。

(4)发泄感情。非正式组织可作为职工受到挫折时发泄感情的通道,并能协助解决困难,给予安慰。

(5)制约领导。非正式组织往往有监督制约领导者的作用,使其不敢滥用权力。

8.[领会]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表现在:

(1)保守倾向。非正式组织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个人目标与满足个人的愿望而自由组合起来的,具有维护现状的保守倾向。

(2)角色冲突。当正式组织利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使个人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增加了服从正式组织的思想顾虑。

(3)滋生谣言。以感情为基础,非正式组织往往成为一些谣言、小道消息的产生地和传播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当组织内风气不正、正式信息渠道不畅时。

(4)不良压力。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都有行为标准和规范,对个人都有约束力,甚至造成压力。

9.[应用]如何对非正式组织进行管理:一分为二、无害支持、目标结合、为我所用

10.[识记]简述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对组织展开研究,提出组织设计与管理原则。

(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研究中心,用动态的观点考察分析人类行为人际关系对组织影响。

(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组织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系统,组织必须随机应变。

(4)创新发展阶段。通过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加强“团队学习”和进行“系统思考”等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技术。

- 6 -

11.[识记]在管理思想史上,马克斯·韦伯被誉为什么?[200904单选] 组织理论之父”。

12.[领会] 简述科层制组织的基本特征:[200804简,201004单选]

(1)法定权力为基础。科层制组织理论认为,只有建立在合理一合法权威基础上的组织(称为科层制组织或官僚制组织),才能有效地开展活动,是理想的组织。

(2)严格的等级制度。各种职位都按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挥系统。

(3)职业化原则。管理人员都是专职的,享有固定的薪金待遇。

(4)专业化原则。任职者必须经过训练,掌握专门的知识与技能。

(5)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除了某些必须按规定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均应委任产生。

(6)照章办事原则。严格依照法律或制度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和标准办事,不受个人情感因素影响,不看人办事,不因人而异。

(7)公私分明原则。要求公务活动与私人事务、公域与私域被截然分开,公私分明。

13.[领会]简述组织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200804单选]

一.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不是人的简单集合,而是有意识地建立和调整了的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二.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1、协作意愿 2、共同目标 3、信息交流

三、权威接受理论。权威的存在,必须以下级的接受为前提,而下级对权威的接受是有条件的。

四、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主要职能:1、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2、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3、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14.[领会]组织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组织的生命周期由五个阶段组成:

(1)创业阶段。组织的幼年期,其特点是:人员少、机构简单,业务量有限,认识统一;权力集中,创业者统一行使指挥权;组织的创立、生存、发展取决于创业者的个人智慧和能力,称“成长经由创造力”;管理者一般属技术型或业务型,不重视管理。

(2)聚合阶段。组织的青年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组织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二是创业者通过实践磨炼和经验积累成为了有效的管理者,或组织引进了专门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三是适应组织规模扩大化而确定新的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以集权管理方式保证组织目标和组织发展战略的实现,称“成长经由命令”。(3)规范化阶段。组织的中年期,经过持续发展,中年期的组织已有较大规模。采用授权的管理方式,构筑分权的组织结构模式,使中下层享有独立的管理权力,称“成长经由授权”。

(4)成熟阶段。增强最高领导层的监督和调控能力,建立健全层级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强化组织的整体规划,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成立委员会组织,或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完善工作程序等。(5)再发展或衰退阶段。面对“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最高领导层的认识、态度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15.[识记]格林纳认为,组织在聚合阶段后期,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组织将陷于什么危机?[200804单选,200904单选]自主性危机”。

16.[领会]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提出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1)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所谓自我超越,是指组织成员要不断学习,克服成见,勇于接受新观念和新方法。

(2)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受知识、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较为成熟、稳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3)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愿景是人脑中浮现的关于未来境况的图画,共同愿景则是组织未来的图像。建立共同愿景,即在组织成员的积极互动下,形成组织的共同目标。

(4)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加强团队学习,是要求组织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合力关系。

(5)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系统思考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分析认识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只见“森林”而不见“树木”。

17.[领会]组织治理结构的含义:组织治理结构回答组织中管理权力的来源,决定主要的权力机构设置,以及这些权力机构之间的权力委托与制衡关系。

18.[领会]组织治理结构的有以下特征:

一、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

二、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1、决定组织重大决策,选举组织领导人,制定组织制度的权力机构;2、将权力机构的决策付诸实施的执行机构;3、保障组织制度得以遵循的监督机构。

19.[领会]简述行政体制设计的目标与内容:

行政体制设计的目标是提高行政效率、效益(执行力)。

行政体制设计的内容:(1)职能设计。即行政机关管什么。(2)行政体制形态设计。一般是在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形态中选择,当然还可以构建新的体制形态。

20.[识记]直线制的含义:组织结构模式由最高主管至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因此称为直线制。

21.[识记]职能制的含义:是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设若干职能机构,职能机构既协助行政主管工作,又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分别领导下级业务机构[201004单选]

- 7 -

22.[识记]直线职能制的含义:直线职能制是将直线制和职能制融为一体。

23.[应用]直线职能制的特点:

(1)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2)职能机构是本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和助手;

(3)上级职能机构与下级职能机构之间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没有行政主管的授权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向下级机构下达命令和指示;

(4)下级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就业务活动直接向上级主管负责。

24.[识记]事业部制的含义:事业部制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

25.[应用]事业部制有以下特点:

(1)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

(2)企业最高管理层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企业的方针政策、总目标和长期计划,对事业部的管理只保留人事决策、财务控制、价格管理、规定利润额或销售额的权力;

(3)每个事业部都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4)各事业部都是一个利润中心,分别承担完成利润计划的责任;

(5)事业部可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设置组织机构,并统一管理本事业部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活动。

26.[应用]简述事业部制的优点:

(1)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2)有利于增强事业部领导的责任心,发挥其搞好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促使各事业部开拓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有利于培养和考核干部,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27.[应用] 简述事业部制的缺点是:

(1)职能机构重叠,管理人员多,管理费用大;(2)各事业部之间协调困难,易出现本位主义,忽视企业整体利益等。

28.[识记] 矩阵制的含义:企业中专门的任务小组有若干个,这种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就组成了一个矩阵,故称矩阵制组织结构模式。

29.[应用]简述矩阵制的优点是:

(1)职能管理机构的专业人员集思广益,迅速完成某项任务,既提高了相互协调的灵活性,又加强了组织的整体性;

(2)组织结构模式使多项专门任务在一个组织中平衡协调地完成,既避免了各部门的重复劳动,又减少了成本支出;既能使企业主管摆脱日常事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全局性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3)矩阵制下,各职能机构的专业人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既能加速工作进度,又能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

30.[应用]简述矩阵制的缺点是:

(1)由于任务小组的人员受双重领导,当纵横两个管理系统协调不好,来自两个管理系统的指令不一致时,下属人员无所适从;

(2)实行双重领导会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

(3)由于任务小组及其成员不是固定的,因而人员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和不安全感,对工作有不良影响。

31.[识记]多维制是在矩阵结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多维制组织结构模式把管理机构分为三大类:

(1)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它是产品利润中心;

(2)按职能划分的职能参谋机构,它是专业成本中心;

(3)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它是地区利润中心。

32.[识记]管理层次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200904判断说明]

33.[领会]简述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下属工作地点、场所分散程度;

(2)下属工作相似性、复杂程度、变动性;

(3)业务活动的复杂性、标准化程度,绩效考核的难易程度;

(4)通信与监控手段的有效性;

(5)下属人员的德、智等基本素质。

34.[应用]简述组织扁平化发展趋势:

(1)许多企业希望改变管理层次过密、管理人员过多、管理费用过高的状况。

(2)技术进步使部分管理人员和白领职员成为企业的多余人员。

(3)竞争日趋激烈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为提高决策和反应速度,迫使企业不得不精简管理层次。

(4)希望通过精简中间管理层次来让处于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职员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35.[领会]简述横向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

- 8 -

由于管理业务、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管理层次总是划分为若干职能部门,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横向管理职能机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

(1)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来设置。(2)按管理对象的类别来设置。

(3)按管理业务的性质来设置(4)对于企业,还可能按产品、按服务对象、按生产设备或加工环节设立管理职能部门。

36.[应用]论述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

(1)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拓广,企业的职能机构越设越多。(2)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为解决职能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的问题,所采取的合并相近职能机构的做法称为大部制。(3)在设置大部制的同时,一些国家实行“决策与执行”相分离。

37.[领会]编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

(1)任职者素质设计。确定每一职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人员任职。(2)人员数量确定。确定各种素质的人需要多少。

38.[应用]论述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与要求:

(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主要是指各项任务在管理职能上的相似,故又可以称为专业化原则。

(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指将密切联系的有关任务尽量归并由一个职位承担。

(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尽量做刭一个职位只向一个上级请示与汇报工作,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或指导;和同一上级机构或职位打交道的任务,尽量由一个或尽可能少的职位承担。

(4)精力集中原则。一个人在一个时期内只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同一职位的诸任务在开展时间上应能够相互错开。

(5)工作丰富化原则。工作丰富化要求每一职位都要安排一些重要的、有一定难度、具有挑战性的、有相当自主决策权的任务,并注意所运用知识、技能的多样化,以增强任职者工作的责任感,激励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6)任务均衡原则。同一机构的相同规格的职位,要考虑它们之间任务的难度、复杂性和工作量的均衡,不要忙闲不一、苦东不均;每一职位一年中不同时期、阶段的任务也要相对均衡。

(7)因事设职原则。职位是组织的细胞,职位设置合理,可以使各职位协调、有序地工作,产生“1+1 >2”的组织效应。

(8)最少调整原则。对现有机构进行职位调整,在原职位设置和任务安排没有明显的弊端、新方案没有显见的长处时,应尽量照顾现有职位安排。

39.[领会]简述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问题:

(1)回答(任职者的)行政行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解决组织主要功能实现中部分之间的关键性关联安排,即通常所说的机制问题。

40.[领会]运行机制的类别与功能:

(1)基本职能突现机制。其功能是:保证行政机构履行职能、正常有序运作。

(2)保障机制。其功能是:防范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尽快消除不良后果。

(3)发展机制。其功能是:使管理系统不断改进,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活力。

41.[应用]简述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是:

(1)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这是以完整、准确、正确地履行职能为目的,分析管理机构承担的每项职能,分别应该通过开展哪些具体业务来实现。

(2)人员分工规范化。明确每一项业务中参与者(机构和职位)的具体角色、作用,具体的任务和责任。

(3)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对于必须开展的业务,要在既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基本职能实现机制的研究和设计,制定出业务规范。

(4)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融入各种保障机制(如预防、预警和纠错机制等)和发展机制(如开放机制,学习机制等)的设计。

(5)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通过对各种业务规范的对接,检查有关机构、职位在业务承担及职责方面是否留有缺口,是否重叠、交叉和相互矛盾。

(6)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对管理机构职责权配置的合理性,各种各类运行机制的协调性,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检验并优化的过程。

第五章人事

1.[识记]人力资源的含义:(1)广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性要素的人口,包括现实的人力资源(当前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口)、潜在的人力资源(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未来的人力资源(未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2)狭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2.[领会]人力资源的特点有:

(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有思想、有情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2)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储而不用会荒废和退化,用非所长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决定了人的整体素质与水平。

- 9 -

(4)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人的体力可以重复地、持续地加以开发,人的智力、知识、技能,则会在不断的开发中持续增长。

(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即人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人力资源的保护与维持需要消费一定量的物质财富。

3.[识记]简述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0904单选]

(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

(3)20世纪50年代,人事管理领域得以扩展,内容增加,出现了劳资关系专家。

(4)20世纪60—70年代,人事管理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5)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起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4.[领会]早期人事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强调以科学、定量的方法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效率 (2)把人员视之为生产要素。

5.[领会]人力资源管理兴起的原因:

(1)越来越多的人介入人事管理工作;

(2)人事招聘、选拔、培训、绩效评估和报酬支付等人事管理活动广泛开展,对组织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3)有计划的培训以及培训手段的系统化,使一大批培训专家脱颖而出;

(4)人事预测、绩效评估开始受到重视。

6.[领会]简述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别:[200904判断说明]

一、对人的认识不同

(1)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为手段,视人为成本,视人事工作为行政工作、日常人事行政事务工作。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人为资源,视人为管理系统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二、管理原则不同

(1)传统人事管理强调以事为中心。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

三、管理方法不同

(1)传统人事管理方法简单、僵化,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注重采用主动开发性、有预见性、更具灵活和应变特点、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

四、管理内容不同

(1)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为组织招募人员。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

五、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1)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事活动视为非生产、非效益性活动,不重视对人事管理规律的研究和人事管理方法的改进,故人事部门在组织系统中的地位较低。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系统中地位突出,除处理具体的人事事务外,还是协调管理系统、提供决策预案的中枢性机构,还成为决策层的核心成员。

7.[识记]职位分类的含义: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8.[识记]职系的含义:指工作性质相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不同而分属于不同职级、职等的一个职位系列[200804单选]

9.[识记]职级的含义:指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的一个职位序列

10.[识记]职等的含义:指工作性质不同,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工作难易程度基本相同,从属于不同职系的一个职位序列。

11.[识记]职位描述的含义:规定某一具体职位工作目标、职责范围、技能要求、工作条件以及职位关系书面文件

12.[识记]职位规范的含义:职位规范是对职位人员所需资格条件的书面描述。

13.[应用]职位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1)职位调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获取现有职位的数量、职责权限、工作内容的信息,以作为实施职位分类依据。

(2)职位横向分类。职位横向分类是在职位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将职位划分为若干职系。

(3)职位纵向分类。在同一职系内按照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和工作难易程度划分职级;把从属不同职系但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工作难易程度相当的职级纳入同一职等。

(4)制定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职位描述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位类别、工作职能、职责范围、设备用具、职权关系、工作条件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职位规范的内容一般包括职位类别、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技能、行为特征、特殊要求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4.[领会]简述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200804简]

(1)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2)职位分类增强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 10 -

(3)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治化。

15.[识记]品位分类的含义: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

16.[识记]近代最早实行人事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是哪个?[200804单选] 英国

17.[领会]简述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比较:

(1)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

(2)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

(3)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

(4)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

18.[领会]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

(1)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

(2)品位分类与职位分类的相互结合与渗透。

19.[识记]人事选聘的的含义:人事选聘就是通过招聘等手段选择职位人员的过程。

20.[领会]内部提升的优势:

(1)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21.[领会]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1)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22.[领会] 外部选聘的优势:[201004论述]

(1)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来优势”。所谓“外来优势”,是指没有“历史包袱”。

(2)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23.[领会] 外部选聘的局限性:[201004论述]

(1)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24.[领会]内部提升与外部选聘各自的适用范围:

(1)内部提升高层管理。高层管理需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2)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现代管理的开放性、竞争性使各类组织都更多利用外部招聘选择管理人员。

25.[领会]人事选聘的趋势:[200904简]

(1)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 (2)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

(3)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4)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26.[识记]人事考评的含义: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27.[识记]我国公共管理人员人事考评的内容有:

(1)德。思想品德;(2)能。工作能力 (3)勤。组织纪律性、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出勤率等;

(4)绩。工作实绩;(5)廉。秉公执法,廉洁自律。

28.[识记]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

(1)劳动态度。 (2)业务水平。 (3)贡献大小。

29.[领会]简述人事考评的要求:

(1)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2)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

(3)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4)考评结果要反馈。(5)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30.[领会]简述人事考评的偏差:

(1)主观好恶偏差。包括价值取向和感情取向好恶偏差两类。

(2)晕轮效应偏差。指人事考评中,因考评对象的某一特征、品质或行为表现异常鲜明、突出,从而淡化以至掩盖了其他方面的表现,造成考评结果不客观。

(3)近因效应偏差。是由时间和心理因素而引起的误差,即考评者主要依据考评对象的近期表现对其做出评价。

(4)刻板印象偏差。是考评者对某一类人员笼统、机械、僵化的主观认识影响考评结果而形成的误差。

(5)暗示效应偏差。指考评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他人,特别是领导者、技术或学术权威的暗示而对考评对象做出不正确、不准确的评价。

(6)集中趋势偏差。因为考评对象的工作表现与工作绩效相差较小,无法拉开档次而造成的考评误差。

31.[应用]克服人事考评偏差的方法:

(1)克服主观好恶偏差的方法是:严格考评人员遴选标准;明确考评标准;考评工作公开透明,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2)克服晕轮效应偏差的方法是:依据考评指标体系逐项做出评价;不同考评指标所占分值或权重单独计算,不得合并或转移。

(3)克服近因效应偏差的方法是:实现人事考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克服刻板印象偏差的方法是:要求考评者消除先入为主思想,承认考评对象的个性特点,依据考评标准对比工

- 11 -

作表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

(5)克服暗示效应偏差的方法是:保证考评工作的独立性,考评人员要独立思考、独立做出评价。

(6)克服集中趋势偏差的方法是:重构考评指标体系,重新选择考评方法

32.[识记]人事培训的含义: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33.[领会]人事培训的特点:

(1)对象复杂性。一方面,成人教育的属性决定了人事培训覆盖面广泛、功能完备,具有适应培训对象多方面发展需要的优势。另一方面,培训对象学历层次不同、个人阅历有别、能力偏向相异、学习兴趣与动机多种多样,总体上呈复杂状态。

(2)内容实用性。内容机动灵活,一般是根据需要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

(3)形式多样性。人事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管理组织可以从目标任务的轻重缓急出发确定培训时间与培训时限。

(4)方法艺术性。人事培训更注重采用启发、诱导、讨论、研究、观摩、考察等艺术性方法。

34.[领会]人事培训的方法:

(1)在职培训。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培训。(2)脱产培训。专门的培训场所进行培训。

(3)半脱产培训。一种兼顾质量和费用的培训方法。

35.[识记]人事培训的类型:

(1)岗前教育。(2)新员工培训。(3)在职员工职业教育。(4)组织全员培训。

36.[应用]市医院人事管理上比较混乱,历来只有简单的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长、护士的职务要求。去年暑假,来了一批医学院实习学生,分到各科实习。在8月10日夜班时,儿科的主治医师临时有朋友宴请,简单嘱咐了实习学生几句就走了。结果,某患儿出现意外症状,由于较急,实习学生马上开了药,却造成了患儿死亡事故。此事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分析要求:按照人事管理中职位分类的要求,分析此事主要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201004案例]

按照人事管理中职位分类的要求,分析此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职位分类制没有全面落实,其中缺少实习生职位要求方面的规定。

(2)值班主治医生擅自离岗,没有执行职位要求。

(3)实习学生不请示,擅自用药,显然不符合用药管理规定。

第六章领导

1.[识记]领导的含义: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会]简述领导的作用:

(1)指挥作用。领导在团体活动中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与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实现的途径,指挥和领导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2)激励作用。领导的目的是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引导组织成员满腔热情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贡献。

(3)协调作用。领导者要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解决各方面的矛盾冲突,领导组织成员团结一致地实现组织目标。

3.[识记]领导者的影响力的含义: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4.[识记]领导者的影响力类型:

(1)强制性影响力 (2)非强制性影响力

5.[领会]简述强制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1)传统因素。是指人们产生的一种领导者比普通人强的观念。

(2)职位因素。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它使被领导者产生了对领导者的敬畏感。

(3)资历因素。是指由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对被领导者所产生的心理影响。

6.[领会]简述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1)品格因素。是指领导者的品行、道德、人格、作风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2)才能因素。是指领导者的才干和能力等因素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3)知识因素。是指领导者的知识水平对他人产生的影响。

(4)感情因素。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感情交流。

7.[领会]领导者的个体素质:

(1)政治素质。指领导者的“德”,即在政治方向、政治品德、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方面的表现。

(2)文化素质。指领导者的文化程度和文化素养。

(3)业务素质。指领导者的能力,即领导者的“才”。

(4)身体素质。指领导者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8.[领会]领导群体的结构素质包括:

(1)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2)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3)较强的能力结构。

(4)合理的年龄结构。(5)良好的气质结构。

- 12 -

9.[领会]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的领导理论是什么?[200804单选] X理论-Y理论。

10.[领会]X理论的基本观点:

X理论-Y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提出来的。他将传统的管理方法称为X理论。这种理论把人看成是:(1)天生懒惰,厌恶工作。(2)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3)安于现状,反对改革。(4)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目标。(5)不大聪明,易于受骗。

11.[领会]Y理论的基本观点:[200904单选]

(1)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

(2)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3)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

(4)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

(5)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2.[识记]X理论与Y理论的重要区别:[200904单选]

(1)X理论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互矛盾的(2)Y理论则认为下属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相互融合。

13.[领会]不成熟一成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克里斯·阿吉里斯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

(1)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是持续的、循序渐进的。

(2)扩大组织成员的个人责任,给予组织成员在工作上成长和成熟的机会,以满足他们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激励组织成员更好地发展潜力来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3)实行一种“以现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14.[领会]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

(3)人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

15.[领会]社会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2)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使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人们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4)人们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16.[领会]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人的需要有低级到高级的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便富有弹性,更好地适应环境。

(3)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

(4)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

17.[领会]复杂人假设的基本内容:

(1)人的需要是复杂的,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而改变。

(2)人在组织中生活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会有不同的需要。

(4)一个人在组织中是否感到满足、肯为组织效力,决定于他本身的需要结构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人依据自己的动机模式、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18.[领会]沙因认为在管理中按照不同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属于什么?[201004单选]复杂人假设。

19.[识记]简述领导特质理论的产生:

(1)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们就对领导者的特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希望发现领导者与非领导者在个性、社会、生理或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

(2)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科学的崛起,对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进入了科学化的实验阶段,领导者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智力与能力、个性等因素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形成了众多的理论观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特质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20.[领会]早期特质理论的内容:

(1)生理特质。领导者的自然相貌、身体状况、音容笑貌和仪态举止等。

(2)个性特质。领导者的性格、气质。(3)智力特质。领导者的智力特征。

(4)工作特质。领导者的工作特点。(5)社会特质。领导者的社会要素。

21.[领会]领导特质理论的新发展:

(1)发现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排在前四位的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能力卓越。

(2)德克兰研究领导特质理论时提出了领导素质的宪法模型。

- 13 -

(3)关于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22.[领会]领导作风理论是由勒温提出来的。领导作风理论的基本观点:

(1)专制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

(2)民主式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群体。

(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其权力定位于职工个人手中。

23.[领会]领导方式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伦西斯·利克特提出来的。领导方式理论的基本观点:

(1)专制一权威式。权力集中在最高一级,决策与组织目标的设置由领导者作出,下级无任何发言权,只有执行权。

(2)开明一权威式。权力控制在最高一级,但授予中下层部分权力。

(3)协商式。重要问题的决定权仍属于最高层,次要问题可以由中下层作出决定。

(4)群体参与式。决策权和控制权不是集中于上层,而是分布于整个组织,各个部门可以广泛地参与决策。

24.[领会]领导四分图理论是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工商企业研究所的斯托格弟和沙特尔教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领导方式理论。领导四分图理论的基本观点:

(1)低组织低关心。领导者既不关心人,又不重视组织效率。

(2)低组织高关心。领导者对人十分关心,重视培养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气氛,但对组织效率却缺乏关心,是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3)高组织低关心。领导者对组织的效率、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都非常重视,但忽视人的情感和需要,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4)高组织高关心。领导者把对人的关心和对组织效率的关心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既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又能充分满足人的需要,是一种理想的领导方式。

25.[领会]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于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基本观点:(1)贫乏型领导(1.1)。领导者对人对生产都不关心,在任何事情上都想要保持不参与,只以最小的努力来完成必须做的工作。

(2)任务型领导(9.1)。领导者高度关心生产和效率,而不关心人,只准下属服从而不让其发挥才智和进取精神。

(3)中间型领导(5.5)。领导者对人的关心和对生产的关心都保持正常状态,通过引导和激励的方式完成领导的职责。

(4)俱乐部型领导(1.9)。领导者只关心人而不关心生产。

(5)战斗集体型领导(9.9)。领导者既关心生产又关心人,能够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理想、最有效结合起来。

26.[领会]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是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于1958年提出来的。基本观点:

(1)在领导连续模型的左端是专制型领导,即由领导自行决定一切,对下属实行严密的控制,要求他们完全按照领导的命令行事。

(2)在领导连续模型的右端是民主型领导,领导者很少行使权力直接控制下属。

(3)在专制型领导和民主型领导之间,有多种选择,并非非此即彼。

27.[领会]领导权变模型理论是由弗雷德·菲德勒提出来的。他认为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因素有:[200804多选]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工作任务结构。(3)职位的权力。

28.[应用]领导权变理论对领导方式的指导作用:

(1)在团体情况最有利和最不利两种情况下,采用任务导向型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2)在团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较好。

29.[领会]路径一目标理论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埃文斯于1968年首先提出来的。路径一目标理论的内容:(1)领导过程。领导者确定下属的需要,提供合适的目标,通过明确期望与下属的关系,将目标实现与报酬联系起来;然后帮助下属消除实现绩效的障碍,给下属一定的指导。

(2)目标设置。既要考虑到组织的需要,也要考虑到组织成员的需要,才能产生方向性和激励性。

(3)路径改善。通过明确途径、消除障碍和陷阱、增加实现个人满足的机会以及对下属进行指导和训练等,使得达到目标的途径更易于实现。

(4)领导方式。分为指令型、支持型、参与型、成就型。

30.[应用]路径一目标理论对领导方式的指导作用:

一、主张领导方式的选择要考虑两方面的权变因素:

(1)下属的个人特点,包括业务能力、教育程度、对成就的需要、领悟能力、独立性、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等。

(2)环境因素,包括工作性质、权力结构、工作群体的情况等。

二、强调了在管理中对下属进行激励的作用,主张领导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选择不同的领导方式。

31.[领会]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

(1)高工作低关系:下属的平均成熟程度处于不成熟阶段,领导者应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类型,即命令式的领导方式。

(2)高工作高关系:下属的成熟程度初步进入成熟阶段,领导者应采取高工作高关系的领导类型,即说服式的领导方式。

(3)低工作高关系:下属的成熟程度进入较成熟阶段,领导者应采取低工作高关系的领导类型,即参与式领导方式。

- 14 -

(4)低工作低关系:下属的成熟程度发展到成熟阶段,领导者可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类型,即授权式领导方式。

32.[应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领导方式的指导作用:领导者的领导方式应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33.[识记]领导方式的含义:领导者在领导活动过程中对下属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是领导过程中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作用对象相结合的方式。

34.[识记]领导方式的类别:

(1)强制命令方式。(2)疏导教育方式。(3)物质激励方式。(4)榜样示范方式。

35.[领会]强制命令方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优势:(1)强制命令方式的强制性、无偿性以及具体性特点使得这种方式的运用便于达到统一集中、迅速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2)处理问题时具有较大灵活性。

局限性是:容易滋生“人治”的弊端。

36.[领会]疏导教育方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优势是:能够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效果。

局限性是:产生的效果比较缓慢,往往最终结果只能预见而不能确定。

37.[领会]物质激励方式的优势及局限性:

优势:能够最迅速有效地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局限性:(1)运用这种方式不能全部满足人的需要。(2)当人们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他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就会递减,物质刺激的作用相应减弱。(3)运用物质激励方式若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和公平原则,其结果可能与领导者意图相悖,挫伤下属人员的积极性。

38.[领会]榜样示范方式的优势:

(1)从社会心理来看,人人都有从众需求,人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寻求值得仿效的榜样。

(2)在组织面临困难或处理利益关系问题时更为有效。

39.[应用]比较不同类型的领导方式的特点:

1、强制命令方式的特点:

(1)强制性。通过发布命令,要求下级无条件服从。

(2)无偿性。下级执行命令时不得讨价还价,对下级人、财、物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可以不考虑价值补偿问题。

(3)具体性。工作内容、工作步骤、工作方法、工作目标等都是具体明确的。

2、疏导教育方式的特点:

(1)启发性。启迪人的思想,促使他们自觉采取符合领导意图的行为。

(2)科学性。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3)长期性。长期不懈地教育引导,不可能一劳永逸。

3、物质激励方式的特点:

(1)平等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一种平等关系。

(2)有偿性。下属贯彻领导的意图得到了报酬和物资补偿。

(3)间接性。下属的积极性来自可能得到的物质报酬或物质奖励,而非来自领导的强制力。

4、榜样示范方式的特点:

(1)引导性。通过领导者的行为树立榜样的力量,使下属仿而效之,产生领导者所期望的效果。

(2)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使下属受到教育,促使其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

40.[应用]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的注意事项:[200804论述]

(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在运用时要充分认识到各种领导方式的特点,发挥其优势作用。

(2)充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选择运用领导方式时要充分了解各个领导方式的不足,注意扬长避短。

(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只有各种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才能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其结构优势。

(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纵观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都至关重要。

第七章激励

1.[识记]激励的含义: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识记]激励模式:人的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之间,可以用简单的模式表示为: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3.[领会]产生动机需要的条件:

(1)由于个体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的需求、欲望和驱动力;(2)个体受到客观存在的刺激。

4.[领会]激励模式的复杂性表现在:

(1)激励过程实际上存在一个连锁反应,解释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为人的动机被激发的结果属于内在变量。

(2)激励过裎中需求、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并非等到一种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新需求,往往是需求、动机、行为与满足交织在一起。

5.[识记]激励因素的含义:能影响个人行为的某种东西,它对一个人是否愿意做什么事情有重大影响。

6.[领会]激励方式有:(1)目标激励。(2)奖惩激励。(3)竞赛与评比激励。(4)关怀与支持激励。(5)榜样激励。

- 15 -

7.[领会]小克劳德·乔治提出的激励原则:(1)目标明确(2)提前参与(3)从实绩出发(4)及时交流(5)重在鼓励(6)真诚相符(7)表扬要坦率真诚(8)化解消极因素(9)思想开放(10)少批评(11)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12)不要怕放权(13)少威胁(14)宽宏大量(15)关爱员工。

8.[识记]人的基本社会需要的内容:(另一问法: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是什么) [200904单选]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维持体内平衡的需要,包括维持生存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条件。

(2)安全需要。对免除危险、消除威胁的各种需要。

(3)归属需要。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要求在社会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扮演一定的角色,得到他人的承认。

(4)尊重需要。追求自尊、自重并能获得他人的好评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

9.[识记]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普遍喜欢熟悉的事与物,而不喜欢陌生或未知的事与物,这反映出人类的什么?[201004单选] 谋求安全的动机。

10.[领会]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的基本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和产生顺序依次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

2、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1)人们首先追求的是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后,才依次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一般人都是按照需要的层级关系逐级追求、逐级满足。

(2)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某一层级的需要占主导地位,其他需要则居从属地位,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左右着人的行为。

(3)当已经满足的某一低层次需要受到威胁时,人们的需要追求则会转向相反的方向。

3、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1)个体的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需要。

(2)社会发展程度看,在经济落后条件下生理和安全需要更显重要,在经济发达条件下人们追求的是高层次的需要。

(3)个体差异性还表现在对高层的需要,尤其是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认识不同,政治,实业,艺术家,诗人不一而论。

11.[应用]评述需求层次理论的作用:

(1)为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的理论框架,即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

(2)将人类千差万别的需要归纳划分为五个层级,符合人们心理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3)马斯洛分析了人类需要多样化及个体差异性,为实践中丰富激励方法、采取灵活多变激励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2.[应用]评述需求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1)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的概括过于简单化。事实上,人类的需要极其复杂多变,难以全面、完整地概括。

(2)马斯洛对人类需要层次递进关系的分析过于机械。人类需要的层次递进并非是一个简单、机械的自然过程。

(3)需求层次理论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

13.[领会]美国行为科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人的社会性需要绝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是在生存环境、个人经历、培养教育条件影响下产生的。

2、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

(1)成就需要。即按高标准行事,或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

(2)权力需要。权力需要即影响和控制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愿望。

(3)社交需要。即通过与他人交往,获取认可、理解、支持与尊重的愿望。

3、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有效管理者合理的需要结构通常是: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

14.[识记]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侧重于什么?[200804单选] 社会起因的研究

15.[应用]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强化和增进人的成就需要做到:

(1)立榜样、树楷模。有意识地组织宣传成功者、高成就者的典型事例,树立他们的良好形象,刺激人们建功立业、追求成就的动机。

(2)有目的、有组织、持续地反馈成就信息。依据成就信息实施奖励,激发人们的成就感。

(3)改变自我判断,即强化人们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每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坚信经过努力一定能成功。

(4)控制遐想,即用正面的思想自我鼓励,克服消极意识的影响。

16.[识记]保健因素的含义:工作环境因素即工作本身之外的环境条件属于不满意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

17.[识记]保健因素的具体内容:

(1)管理政策。(2)管理方式。(3)监督方式。(4)工资收入。(5)人际关系。(6)安全状况。(7)生活条件。

18.[识记]激励因素的含义:赫茨伯格把从没有满意到满意这个连续体中的影响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19.[领会]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把影响人心理和行为的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和激励因素(满意因素)。

(2)人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于保健需要或激励需要,不同需要的追求者,其心理与行为特点不同。

- 16 -

(3)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20.[应用]双因素理论的缺陷:

(1)实验中调查取样数量较少,且缺乏代表性。

(2)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两大因素相互联系,并可相互转化,把二者截然分开不够妥当。

(3)赫茨伯格没有使用“满足尺度”的概念,人们要么满意,要么不满意。过于简单化。

21.[识记]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V·E[200904单选]

(1)M-激励力量,即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行为动机的强度;

(2)V-目标效价,即达到目标后满足个人需要的预期价值;

(3)E-期望值,即达到目标并获得相应价值的概率。

22.[领会]期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调动工作积极性,必须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23.[应用]分析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是: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1)如果人们权衡比较个人能力与工作目标,认为取得既定绩效的概率较高,即通过努力可以得到相应的报偿,他们就会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2)如果人们认为组织设定目标非个人能力所及,即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达到目标,所谓的报偿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就会丧失信心,望目标而却步,行为上消极被动。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人们的工作绩效和他们所期望的奖励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有绩效必有奖励、有绩效未必有奖励、绩效和奖励没有关系,工作绩效与奖励之间的相关性问题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选择:从积极努力到消极被动。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所得奖励是人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还是一般性可有可无的需要,甚至根本就不需要,决定了激励力量的大小、有无。

24.[应用]评述管理学者对期望理论的批评:

(1)强调了期望、效价等内在心理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决定作用,而忽视批评、惩处等负强化因素在管理控制中作用;

(2)期望理论关于“理性人”假设问题,即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利益是所有人的行为出发点,他们绝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

25.[识记]公平的含义:指人们觉得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努力、经验等是相称的。

26.[领会]公平的影响:

(1)人们获得可观的绝对量,但分配的相对量仍被员工感受是不公平的,这同样会挫伤其积极性。

(2)若绝对量是不公平的,相对量也是不公平的,则他们的主动性就更难发挥了。

(3)只有产生分配上的公平感,员工才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27.[领会]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2)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28.[识记]公平理论的不足:[200804判断]

(1)只注重分配公平,即物质报酬数量分配的公平。(2)忽视了程序公平,即确定利益分配程序的公平。

29.[应用]评述公平理论不能提供公平判断的具体标准:

1、公平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关。所谓公平或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或团体的感觉,可能是错误的、不准确的,也可能是正确的。

2、公平与个人所持的标准有关。

(1)一定量的投入或报酬,不同的人可能会做出相反的判断,原因在于所持标准不同。

(2)公平本身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公平就意味着不公平。

3、公平与绩效评定有关。现代管理主张按劳取酬,依据绩效定报酬。

4、公平与评定人员有关。是组织还是个人,是领导还是群众,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30.[领会]波特一劳勒模式,是美国行为科学家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在他们合著的《成绩对工作满足的影响》(1967年)一文和《管理态度和成绩》(1968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激励模式。其基本观点是: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2)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任务的了解程度。

(3)奖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4)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对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

(5)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

31.[识记]强化的含义: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32.[识记]依据作用发挥上的差异,强化可分为:

(1)积极强化。也称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鼓励、肯定、奖赏,使之更加频繁地发生并不断强化。

(2)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是指通过撤销、解除消极行为后果(惩罚)以鼓励积极性行为的方法。

(3)惩罚。指对某种消极行为采取具有警戒性的强制措施,以期降低这种行为出现的概率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方法。

- 17 -

(4)消退。指撤销对某种所谓的“积极”行为的强化,以降低该行为出现的概率或消除这种行为的方法。

33.[领会]强化的作用:

(1)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发挥的是诱导、鼓励作用,属于奖励性强化措施;

(2)惩罚和消退发挥的是抑制、惩戒作用,属于惩罚牲强化措施。

34.[识记]依据使用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强化可分为:

(1)连续强化。对所有积极行为都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鼓励、支持。(2)间断强化。即非连续的强化。

35.[领会]简述强化的原则:[201004简]

(1)设立目标体系。(2)快速反馈,及时强化。(3)奖罚结合,以奖为主。

(4)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5)多用不定期奖励。

36.[识记]归因的含义:是指依据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特征对其心理状态作出解释和推断。

37.[领会]简述归因理论研究的内容:

(1)人员行为的归因,即依据人们的外在行为和表现,对其心理活动作出推论;

(2)人员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倾向的形成及心理活动展开的影响因素;

(3)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即依据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习惯化的行为表现,对他们在未来一定环境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行为作出评估、判断。

38.[应用]判断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内因还是外因的标准:

(1)一贯性标准,即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是否统一,是否保持一致;

(2)普遍性标准,即知觉对象在其他人身上是否引起了相同的反应;

(3)差异性标准,即知觉者对其他知觉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

39.[领会]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

(1)努力。是内因、不稳定因素、可控因素。

(2)能力。是内因、稳定因素、一定条件下是可控因素。

(3)任务难度。是外因、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4)机遇。是外因、不稳定因素、不可控因素。

第八章协调

1.[识记]协调的含义: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领会]协调的对象包括组织与人员,具体包括:

(1)人与人间的关系。(2)人与组织间的关系。(3)组织与组织间的关系。

3.[领会]协调的特点:

(1)平等性。指协调主体与协调对象居于平等位置,没有强制力的直接作用。

(2)互利性。广泛寻找共同利益,坚持求大同存小异。

(3)主体广泛性。主体极其广泛,可以是管理活动中产生矛盾的任何一方或任何人。

(4)结果不确定性。通过协调可能达到目标,也可能收不到任何效果。

(5)对象复杂性。对象的复杂性是协调与控制的重要区别。

4.[领会]沟通与协调的关系:

(1)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2)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一致。

5.[识记]沟通的含义: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6.[领会]沟通的基本模型:由信源、信道、信宿三部分组成

(1)信源即信息的发出者,是沟通的起点。

(2)信道即信息传递的通道。

(3)信宿即接收信息并能作出相应反应的组织或人员。

7.[识记]简述沟通的类型:[200904单选]

一、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可分为:

1、下行沟通也叫单向沟通,上级管理组织或人员把各项管理政策及组织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逐级向下传递。

2、上行沟通也叫反馈沟通,指下级管理组织或人员主动向上级组织与领导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3、双向沟通也叫相向沟通,指各管理组织与人员,包括纵向层级之间、横向部门之间信息的相互交流。

二、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可分为:

1、正式沟通,是指严格按照组织规定的程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

2、非正式沟通,是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三、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可分为:

1、书面沟通,是以图、文形式进行的沟通。

2、口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以言语形式进行的沟通。

8.[应用]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

(1)沟通可以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 18 -

(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9.[领会]协调的内容:(1)目标协调。(2)利益协调。(3)思想与行为协调。(4)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

10.[应用]分析思想认识不协调的原因:

(1)组织成员的觉悟水平有高有低。(2)组织成员的认识能力有高有低。(3)组织宣传工作跟不上。

11.[应用]规章制度协调的途径:

(1)完善政策与规章制度体系。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深入实际,科学预测,捕捉可能发生的问题,确保政策与规章制度建设的及时性、科学性、有效性;也需要在完善整个管理体制上下工夫,实现管理组织系统权力清楚、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灵活高效。

(2)维护组织权威。使各部门及其成员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不得以任何理由对既定政策与规章制度擅自解释,更不允许随意发挥。

12.[领会]简述协调的过程包括: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13.[领会]协调的原则:[200904简]

(1)以人为本。协调要紧紧围绕人展开,以人为本。

(2)客观公正。协调者能否被协调对象所接受,协调措施能否被协调对象认可,取决于协调者及其拟订的协调措施是否客观公正。

(3)灵活机动。协调的时机、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通,而且可以根据协调工作进展情况与实际需要不断调整。

(4)注重整体。任何协调活动都不得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

14.[应用]如何做到协调中的客观公正原则:

(1)充分考虑到协调对象的建议与利益要求(2)维护协调对象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3)有利于协调对象的持续发展15.[识记]沟通有哪几种方式:

1、链式沟通,也可称为直线沟通,就是信息链条似地逐级传递。

2、轮式沟通,即某一个居于核心位置的沟通主体分别与其他几个沟通主体进行沟通。

3、全通道沟通,即组织成员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互相沟通,各成员在沟通中享有平等地位。

4、环式沟通,也称圆周式沟通,即没有沟通核心,各沟通主体只能和左右两个沟通对象进行沟通。

5、Y式沟通,“Y式”是对沟通方式的形象化描述,这种沟通存在于纵向层级关系之中,中间某一沟通主体和两个以上的上级组织进行沟通,同时又和下级组织保持链式沟通。

16.[领会]比较不同沟通方式的优势与缺陷:[201004单选,200904多选]

(1)链式沟通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管理者的地位突出。缺陷是可能造成上级不太了解下级的真实情况,也可能造成下级不明确上级的真实意图,从而抑制组织成员的士气。

(2)轮式沟通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管理者的地位突出,且能够全面了解情况。缺陷是组织成员之间缺乏了解、士气低、工作中相互配合与支持困难。

(3)全通道沟通的优点是速度快、准确性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较高。

(4)环式沟通优点是组织成员满意度较高,缺陷是速度慢,准确性低。

(5)Y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速度较快,缺陷是组织成员的满意度低。

17.[应用]沟通主体的障碍主要有表达不清、编码不适当、惰性、时间紧迫和对沟通对象不了解或不信任等。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克服:

(1)沟通主体应坚持明确性原则,力求沟通形式的标准化,做到文字规范、措词严密、表述准确、中心突出、目的明确,避免使用方言土语或容易引起误解的言辞。

(2)注意信息编码的使用要适合不同沟通对象的特点和要求,使沟通对象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沟通内容与目的。

(3)学会分析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不同沟通对象对信息的需求。

(4)提高管理艺术水平,管好用好宝贵的时间资源。

(5)任何政策与指令只有在符合下级实际情况、被下级认可接受的条件下,借助下级的努力才能落实;下级组织应主动向上级汇报,并从整个工作需要的角度,相信上级、依赖上级,与上级时刻保持联系、保持一致。

18.[应用]沟通对象的障碍主要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克服沟通对象的障碍主要方法是:

(1)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注意力。

(2)管理人员不仅要实现专业化、知识化,同时要根据职位与具体工作需要,不断重塑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19.[应用]简述如何选择协调方法:

(1)酝酿协商。一般来说,在协调对象较多、协调范围大、各种思想认识并存的条件下,宜采用这种方法。

(2)建议说明。主要用于协调对象较少,协调范围小、问题症结暴露充分的条件下。

(3)思想教育。多用于人与人之间认识不统一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偏离组织目标需要的条件下。

- 19 -

(4)冷处理或缓冲。主要用于处理那些已经达到白热化,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的矛盾与冲突。

20.[领会]权责划分可能出现的问题:

(1)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2)横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

21.[领会]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1)层级设置太多。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层层截留权力,使纵向权力分配失去系统性。

(2)部门划分太细。使权力分配过细过碎,横向权力失去完整统一性。

22.[领会]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1)分工不明确。分工不明确使岗位责任交叉,在具体工作中引发矛盾与冲突。

(2)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不强导致人员没有或少有协调观念,不与他人配合,逃避责任等。

23.[领会]组织沟通渠道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组织沟通渠道出现堵塞。

第九章控制

1.[识记]控制的含义: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2.[领会]控制与创新的关系表现在:

控制概念中包含着创新的内涵。控制的目的不仅是要使一个组织按照原定计划,维持其正常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的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3.[领会]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的联系:[201004单选]

(1)控制是依据计划所提供的标准来衡量组织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的。(2)控制是计划的继续。

(3)计划需要控制来为其提供保障。(4)控制的效果也取决于计划。

4.[识记]控制的内容:(1)人员。(2)财务。(3)作业。(4)信息。(5)组织绩效。

5.[领会]人员控制的意义:

(1)通过各种方式观察被管理者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

(2)通过对被管理者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使每一位下属的近期绩效都得到鉴定,然后根据绩效情况找出原因加以解决。

6.[领会]财务控制的意义:(1)通过财务控制来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2)降低组织运行的成本。

7.[领会]组织绩效是实施控制的根据,这是因为:

(1)组织绩效是管理者关注的核心,这是由管理的效益原则所决定的,管理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绩效为目标的。

(2)管理者根据组织整体绩效的状况来实施其控制。

8.[领会]控制的作用:

(1)控制发挥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2)控制管理系统中的组织成员履行职责和工作绩效的情况,及时评估并找出原因,以便确定全体组织成员下一步行动。(3)控制保证组织活动沿着预定的计划目标顺利进行,确保其实现。

9.[识记]控制的类型划分:[201004多选]

(1)按业务范围可以分出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资金控制等;

(2)按控制对象的范围,可以分为局部控制和全面控制;

(3)按照主管人员与控制对象的关系,可以分为间接控制、直接控制;

(4)按照管理者的控制方式,可以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分层控制;

(5)按照控制的客观形式,可以分为复合控制、动态控制;

(6)按照控制的内容和效果,可以分为程序控制、稳定控制和最优控制;

(7)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中的阶段性,又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10.[识记]前馈控制的含义:一种在计划实施之前,为保证将来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的控制。

11.[领会]前馈控制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影响前馈控制的因素有:

(1)情况的观察。(2)规律的掌握。(3)信息的获得。(4)趋势的分析。(5)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计。

12.[识记]现场控制的含义: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纠正其偏差。[200804单选]

13.[领会]现场控制兼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两方面的特征,这是因为:

现场控制往往是在偏差已经出现但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进行的,它可以分析研究造成偏差的根源,并预测偏差继续发展的可能方向,然后作出控制。

14.[识记]反馈控制的含义:是由主管人员通过分析计划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偏差及造成偏差的原因,拟订纠正措施,防止偏差发展或继续存在的控制活动。

15.[领会]反馈控制不是最好的控制,但却是最为普遍的控制,表现在:

(1)反馈控制是在计划执行中偏差已经出现并造成了一定后果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也称作事后控制。(2)因为预测往往要受到各种条件限制;(3)人们在执行计划中也会出现大量的失误,前馈控制和现场控制都难以避免所有偏差。

16.[应用]比较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

(1)前馈控制把控制活动提前到管理过程的前端,面向未来的控制,前馈控制表现为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作出的管理上的努力。前馈控制避免了一些消极后果,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控制。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优越性。但是,前馈控

- 20 -

制是比较困难的。

(2)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反馈控制不是一种最好的控制。但是反馈控制却是使用最为普遍的控制。17.[领会]控制的三个步骤:[200904单选]

(1)确立标准。管理控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拟订具体标准。

(2)检查实际绩效。标准一经确立,控制过程就主要表现为对照标准检查管理系统中各项活动的绩效。

(3)纠正偏差。即纠偏行动,努力使绩效符合标准。

18.[领会]简述标准是控制的基础:

(1)对照标准,管理人员可以判断绩效和成果。(2)离开标准,就无所谓判断和评估。

19.[领会]控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是因为:

(1)在多数情况下,实施控制既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过程的开始。

(2)控制活动成为一条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始终的一条主线,只要有管理,就必然意味着控制,随着管理活动的开始,管理系统的运行,控制过程也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连续展开。

20.[应用]分析控制三个步骤的功能:

(1)确立标准。组织运行和管理活动的展开是否沿着实现目标的方向进行,需要有一个判断标准。否则,就无法确定是否需要控制和应当怎样控制。

(2)检查实际绩效。通过检查找出并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控制的措施。

(3)纠正偏差。如果发现了偏差或不一致时,管理者就需要采取纠偏行动,努力使绩效符合标准。

21.[领会]控制系统设计需考虑的方面:[200804单选]

(1)计划的要求。控制系统的状况取决于计划的情况,控制系统的状况对计划的实现情况起着关键的作用。

(2)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执行计划和纠正偏差的基础。

(3)关键控制点。管理的控制过程是由无数个控制点构成的,其中总有一些是起着决定意义的关键性的控制点。

(4)未来趋势。对于担负控制全局使命的主管人员来说,重要的是现状所预示的趋势,而不是现状本身。

(5)主管人员的个性。控制系统是主管人员行使控制职能的系统。

22.[领会]组织结构的功能就表现为控制,这是因为:

组织结构越是明确、完整和完善,建立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控制系统也就越有助于纠正脱离计划的偏差。

23.[领会]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艺术的体现,这是因为:

(1)抓住了关键环节,也就控制住了全局。

(2)控制并不意味着主管人员需要事无巨细地一把抓,而是应当在管理系统的运行中抓住具有关键意义的事和环节,选择关键的控制点。

第十章系统分析与网络技术

1.[识记]最早提出“系统”概念的学者是谁?[200904单选] 贝塔朗菲。

2.[识记]系统分析的含义:一种决策辅助技术,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各种可行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201004判断]

3.[识记]简述系统分析的应用:[200804判断]

(1)系统分析应用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途径。

(2)不同学科的专家可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发展出各自系统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工具。

4.[领会]简述系统分析的作用:

(1)促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2)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

(3)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决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政策研究并进行政策之间的比较。

(4)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鼓励人们注意各系统中的层次结构和特点。

(5)有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5.[领会]简述根据系统的组织情况和与外界的关系进行的系统分析包括:[200804多选]

(1)整体分析。对整体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目的的过程即是整体进行提高的过程。

(2)结构分析。就是要通过研究结构,对各要素进行适当的组合,从而达到系统功能优化的目的。

(3)层次分析。既可从“等级性”上考虑,又可从“侧面性”上考虑。

(4)相关分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5)环境分析。一种系统外部关系分析。

6.[领会]简述根据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流程进行的系统分析包括:

(1)系统研究。利用一些有效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发现和确认所提出问题的目标和解决方案。

(2)系统设计。处理系统的结构部分,使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实现结构优化使其功能得到最好发挥

(3)系统量化。使系统各要素和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定量化、明确化,以便应用建模手段和模拟等技术进行系统评价。

(4)系统修改与简化。系统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

(5)系统评价。应用建模手段和模拟、优化等技术获得系统中各个可行方案的计算结果,得出有关的比较分析和排

- 21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b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