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的10个应用案例

更新时间:2023-10-13 21: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案例1

在教授《守财奴》一文之前,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预备。第一步,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吝啬鬼的资料并加以整理;阅读原著《欧叶尼葛朗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情节;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语音和文字的问题。第二步,课前印发选自《儒林外史》中的片段“严监生之死”。情境导入时,可以先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四个吝啬鬼的形象概括。而后利用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使学生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大形象并举,从横向比较中显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地位,激发鉴赏主体的学习情意,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分析:这是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中学习规律中准备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安排合适的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者对学习者的动机刺激问题。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准备率原则下,要想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拥有心理准备状态,那么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充分注意对学生课前准备即预习工作布置的重要性。

案例2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和作业中的乐趣讲个学者听,或以自身的热情为学者做充分的学前准备;仔细得规定和严格得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注意学生练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使学者感到过于困难而气馁。

分析:这是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中学习的三大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的综合应用。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是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刺激—反应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后来,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消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于是,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三大学习规律中得到很多启示。

案例3

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 因此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

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分析:这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这体现了获得与消退的过程,还因为这种不愉快乃至恐惧产生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这就是泛化的过程。

案例4(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 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

平时孩子如果犯了什么错,或是没考好成绩,父母必然是先给脸色看,接着就有可能拳脚相加。所以时间长了,孩子早已掌握规律,知道回去又是免不了一顿责罚。这种模式对于孩子已经失去了任何教育督促意义。

所以建议家长,最好先不动声色,克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认真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从而打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之门,从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入手,一定会有惊喜收获。

2 企业领导者管理员工。

平时在关键重要管理事件上应尽量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属下员工无从掌握规律。那么当面对管理情境时,处理起来就会有好的效果。

3 在药物治疗上的应用。

比如对一些长期服药的患者或是大剂量服药的患者,当需要减药或停药时,可用安慰剂替代。比如高血压患者,当用安慰剂替代药片时,长期跟踪的结果显示,他们的血压正常的的时间比吃药组还长。现在已经证明,经典条件作用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出现。他的目标就是发现一些技术,利用条件反射来替代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因为它们通常都有严重的副作用)。

4在商业广告上的应用。

比如用一些明快的镜头来推出饮料或者食物,刺激人们的食欲。或者用大明星代言某品牌刺激人们的购买欲。

5 在情绪和偏好方面的应用。

比如把糕点做成一些可爱的形状,看着就想吃。

化妆品的瓶子做成各种个性典雅,高贵,或者浪漫,活泼的样子,一看就想买。等等 分析:这是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获得与消退、强化、泛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5

当母亲很忙时,她可能不理采声音较小的呼唤和要求,只有当儿童提高声音时才回答他,

于是儿童的发声行为的平均强度因此提高到另一水平,最后母亲习惯了这一水平,儿童只有更加提高声音才能得到母亲的强化,这样母亲的行为就塑造了孩子大声吼叫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每当他定时睡眠时都给以强化,这在开始的行为形成期是可行的。但当孩子已经形成定时睡眠的习惯,则应采用间歇强化的方式,否则孩子会形成对强化物的依赖,一旦离开强化物,良好习惯就难以维持。

分析:这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应用了强化原理,产生了行为塑造的过程。为了能引导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即学会新的行为,就必须在人们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立即给以强化。先前,人们认为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被教育者出现不良倾向时立即加以惩戒。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被教育者表现良好时立即给以奖励。此外,根据间歇强化效应,一旦新行为已经习得,那么进行间歇强化反而能更有效地使它得以保持。懂得这一点,对于教育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案例6

学校和教师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指责,以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最后,要侧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自然会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负有一定的责任,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并不断地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分析: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学校和教师给学生提供仿效的成功对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借鉴和学习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其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案例7

行为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

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所以,只要音乐教师能理解此原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相应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在操作技能的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基础护理技术,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原则和具体条件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收到一定的效果 。

分析:这是行为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8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会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还会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分析:这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应用。充分应用了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案例9

教师在听力课堂中,不断转换和运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指示框架,将听力内容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中不断充实。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进入情境。通过协作学习,或独立探索完成听力项目中的每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评价来找出自身的不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师应通过搭支架的方式,逐步把问题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个支架范围内获取知识,然后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简称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既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生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斯皮罗等人(Spiro et al., 1991)提出的,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分析: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听力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主体,教师

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正跟建构主义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相符。

案例10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用法律事件提供的环境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以培养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的,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析:案例教学法是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即能够使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知识的潜能释放出来。它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敢于面对挑战、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设计案例教学,要善于运用学习理论,精心准备,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案例选择上,要选择典型案例,这个典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案例能够充分体现所应完成的教学知识点,二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学生有一定的联系,让他感兴趣。其次,是设置好情境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法胜任。因此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学习资源、思考方向等,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案例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角色中去。第四,充分运用实践方式,例如观摩法庭审判,再如有些院系开设的“法律诊所”教学,能够使法学院的学生如同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接触到有关法律事件的实际运作、调解和诉讼案件。

组长:张

慧(数学学院A班)

组员:李 钦(数学学院A班) 马 婷(数学学院A班) 雷东霖(数学学院A班) 郭利龙(数学学院A班) 李 桐(数学学院D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m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