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毕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7 15:1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渤海大学培训学院管理学学士学位毕业论文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1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论文摘要] 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 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 , 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面临全面开放金融市场的承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不仅是开发市场,拓宽服务领域,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更重要的是加快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的转化吸收,为即将开展的竞争排除后顾之忧。如何处理处理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中国银行业的难题。从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入手,阐述了产生不良贷款的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内部原因、企业方面的外部原因以及其它社会因素。揭示出造成不良贷款的因素是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不合理,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社会信用薄弱,企业资本金不足造成的,并针对导致不良贷款的原因深入挖掘根源,重点提出化解不良贷款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成因 对策 2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目 录

引言 ......................................................... 1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 1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 2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 2 (二)经营中的问题 ........................................ 3 (三)经济环境 ............................................ 5 (四)国家政策 ............................................ 5 (五)金融监管乏力 ........................................ 6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 7 (七)法律法规不健全 .................................... 8 三、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前期准备和实施 ..................... 9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 9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 10 四、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 12 (一)产生在体制方面的原因 ............................... 12 (二)产生在政府方面的原因 ............................... 12 (三)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理 ........... 12 (四)从企业方面来说 ..................................... 13 (五)完善信贷制度需从外、内部两方面考虑 ................. 13 结束语 ...................................................... 14 参考文献: ................................................... 15

3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引言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自从有了货币的借贷,银行这一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已经产生了。但现代银行的产生却是较为近代的事情,其产生的标志之一就是准备金制度的建立。①准备金制度的建立暗示着我们不良贷款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和存在下去的,无论我们的借款人是有意抑或无意。我向来不以为不良贷款是什么可怕的事物,前提是只要将其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它毕竟是与信贷业务相伴而生的。缺少了它,反而让人怀疑信贷业务这一整体的真实性。但就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比例如此之高,确是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据权威机构统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总资产的20%左右,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其增长率竟达到了2%②事实上,2%这一数字的真实性似乎还是有待考证,因为贷款展期以及以旧还新的方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正常。换言之,这些数字更高的可能性合理的存在着。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2005-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76%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挤占了其他银行超过30%的不良贷款比重。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归根结底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据中国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下降3.71个百分点。虽然不良贷款的总量和比率近年来都呈现出双降的良好态势,但如此高的不良资产对我国银行业仍

4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是十分严峻的威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并且控制新生不良贷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现状,都是因为不良贷款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虽然形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很多,有客观环境的原因,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问题。因此要消化不良资产,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只有政府、银行、企业多方努力才能实现。下面就对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

(一)经济周期的影响

商业银行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周期是造成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

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己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且正在经受着国内外各种经济浪潮的冲击。经济周期波动与银行信贷是互为反馈的过程;银行信贷是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手段。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信贷经营战略目标。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信贷资源配置:

1.对信贷投放总量的影响; 2.对信贷行业的结构影响; 3.对信贷客户结构的影响; 4.对信贷产品结构的影响。

同时经济周期波动影星信贷经营结果。鉴于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信贷经营的影响,所以保持信贷业务可以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根本目标。商业银行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可能表现出的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往往会使信贷总量过渡扩张或过度收缩,信贷资产质量大起大落,严重阻碍着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危及银行生存,因此商业银行

5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必须把可持续稳健发展作为信贷经营的根本目标。其次信贷资源合理配置是商业银行完成目标的只要手段。

(二)经营中的问题

据统计分析,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占不良贷款比例的90%。2000年国有工业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率为48.8%,到2005年,企业流动资产负债率猛增到74.3%,其中流动资产的负债率高达91.5%,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数字,2009年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4.8%。即企业的生产周转资金几乎全部靠贷款支持。在国际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为50%左右,我国大量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也基本保持这一正常水平,其他非国有企业的负债率也相对较低,可见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状况相当严重。国有企业不但负债额高,而且债务结构也不合理。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债务中,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基本上各占3/4和1/4,而长期负债的80%左右、流动负债的3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有1/3靠企业的结算债务来维持。

国有企业是国家银行贷款的主要债务人,其经营好坏,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偿还能力。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亏损不断增加。1961年国有企业亏损额为103.3亿元,到1980年就增加到140.8亿元,1994年,曾一度上升到923.6亿元到1997年末仍高居744亿元。工业生产企业的亏损更为严重,1975年的亏损额仅为52亿元,到1994年,亏损额达到273.8亿元,亏损额扩大了4.3倍,而到1997年末亏损额扩大到1341亿元。工业生产其实的亏损是逐年增加。

企业经济状况的衡量,还可以用每元贷款所创造的利润来衡量。我国自从建国以来工业生产企业贷款的利用效率。从1952年每元贷款所产生的利润为3.19元,此后,逐年下降,到1995年,每元贷款仅能创造

6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0.35元的利润。从这种下降趋势说明,贷款的使用效率在逐年下降。

企业的经营状况决定其偿还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经常经营不善、亏损,甚至破产,使得贷款的偿还失去了经济保证。企业的贷款在逐年增加,而每年贷款的盈利能力在日益下降,企业的还债能力不断减弱。这样,最终的结果是:企业贷款一方面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企业的还贷能力不断减弱,这就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根源。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除了上述分析的原因之外,银行经营中的问题,也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银行经营管理上的失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失误。这种失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贷款项目的审查不负责任,流于形式。不对项目的发展前景以及借款人的信用可靠性等诸多因素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工作,造成贷款项目的决策失误。这种失误,要么是因为一方面从事项目调查人员的专业有限,知识面窄,不熟悉贷款项目所在行业的经营状况,不能正确把握项目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信贷审查人员不愿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只是在办公室看申请报告,根据借款人申请报告所描述的情况进行信贷决策。这些申请报告,难免有些虚假成为和人为的情况,以此为基础进行决策,难免失误。

其次,贷款批准后对贷款运行质量缺乏监控。贷款发放之后,监控工作是确保贷款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我国银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欠缺。他们认为一笔贷款批准后,合同手续俱全,贷款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因此,很少注意贷款后的跟踪工作,不了解借款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不知道贷款是否使用于指定用途,有无挪作他用;更不了解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及偿还能力的变化等。

另外,贷款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权利脱节,责任的归属界限不清,对贷款的回收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长期以来,银行都有信贷膨胀的冲动。一个很好的例证是,当1984年下半年中央酝酿1985年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曾经提出过各专业银行可以自己支配。信贷资金数额,以1984年的实际贷款数为基数核定。结果是,一些金融单位不归大局,为了增大信贷基数,竟相放贷,导致银行信贷急剧增长。在1984年一年银行贷款总额增加989亿元,比1983年增长28.8%。同时,“差额管理,多存多贷”的管理模式,又加上“允许银行跨地区折借”,鼓励了银行的大规模放款,使得银行超国家规模放款大大增加。银行为了自身利益,用信贷资金办房地产公司,办“三产”等。

(三)经济环境

首先,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期,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

其次,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

(四)国家政策

1.体制原因。上世纪 80年代经济转型过程中,为了加速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步伐,政府实施的“拨改贷”将企业资金配置方式由财政供给制改变为银行供给制。银行资金被用于财政性的用途,借贷资金运动不能遵循借贷资金的运作规律及特征,具有无偿性和运动的单向性,使国

8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有银行的大量贷款在国有企业中沉淀、呆滞,是不良资产产生的历史原因。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的亏损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据统计,国企的负债70%以上都是银行贷款,而国有企业的贷款约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80%左右,致使银行中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2.政府干预。在经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干预企业与银行经营成为必然,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与银行服从大局,从国家计划,按国家意图发放贷款,开发项目,承担社会性负担,并接受政府管理;另一方面,又要求企业和银行面向市场经营,追求经济效益,自已生存和发展。政府不合理干预的直接后果便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活动扭曲和金融秩序紊乱,使银行存量风险累积和增量风险叠加。

3.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混淆不清。受传统计划投资体制的制约,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1994年 3月至 11月,我国先后建立了3家政策性银行,即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建立,是为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促进专业银行真正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需要。国家三大政策性银行成立后,从表面上看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但实际上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具体经营业务还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仍包含着部分政策性银行业务,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背上“无偿献血”的包袱。

(五)金融监管乏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逐步理顺,金融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但是与国际上先进的金融监管相比,我国的金融监管仍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9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1.监管目标错位。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仍然侧重于合规性监管,忽视风险性监管。合规性监管的市场敏感度差,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不能及时防范金融风险;而风险性监管在风险识别、度量和处理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2.监管重心不明确。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重视不够,监督不力,往往忙于外部监管。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和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对其行使职责的情况缺乏有效监督。

3.监管方式单一,手段落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主要以现场检查的方式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监管人员被动地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指示,完成所要求的统计报表和检查工作,这就使得其只能对少数问题严重的银行进行查处,而难以对整个银行业实施全面的、经常的、防范性的监管。

4.监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在整个监管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监管质量的高低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和从业经验。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队伍中,学历水平高、监管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少,业务培训也存在许多不足。同时,部分监管人员与被监管者保持非正常往来,使自己无法公正公平地行使监管职责,对非法金融活动打击不力,不能依法妥善处置金融风险。

(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征信体系作为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建设与推广的力度 ,但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征信系统还没有与工商、税务、证券、保险、审计、法院、海关、技术监督等部门实施横向联网 ,社保、医保、电信、

10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水电、燃气等缴交支付信息还没有纳入征信系统中 ,因而还不能掌握企业和个人更全面的信息资料。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企业信用日益恶化。部分企业法人或自然人信用观念淡薄,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量逃废银行债务,其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单位,组建新法人的办法,甩掉包袱,轻装突围,使银行债权悬空;改头换面组建新公司,原有贷款本息挂账,或是直接向银行提出豁免贷款本息,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假破产,真逃债,破产后将生产资料分成几块成立新企业,而不落实债务,使银行讨债无门。

(七)法律法规不健全

1.法律法规不健全。1995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法》才正式确立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完全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划清了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各自的职责。 2003年下半年才对《商业银行法》进行第一次修订,明确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主监管职责。另外,政策银行成立多年,却至今未出台《政策性银行法》,造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界限未能理顺。此外,有关债权银行保护的立法规定不完善,一方面,授予债权银行参与、监督涉及债务企业处理的权利不够充分,无法达到参与监督的目的;另一方面,在银行债权保护的某些方面尚欠缺相应法律规定。同时,由于对国际金融领域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法规了解甚少,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低下,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和进行跨国风险管理了。

2.执法不严。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普遍,行政干预司法公正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突出,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依法维权工作被动,往往是银行“赢了官司输了钱”,银行在“依法收贷”的过程中处境尴尬。

11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三、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前期准备和实施

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案,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

(一)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为施行的时候阶段打一个坚实的基础,主要侧重于政策和经济环境方面。

首先要理清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与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革相配套,及时清理和摆正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商业银行不良贷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要逐步取消对银行和企业各项或明或暗的补贴,同时,不断减少直至消除银行和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

其次银行、企业的管理应该由行政命令式直接管理转向简介的经济手段调控管理;逐步取消信贷计划,取消银行对企业的各种潜在的补贴,比如,贴息、低息贷款等。

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地位的经济伙伴关系,由银行自主进行信贷决策;政策性贷款由政策性银行来承担。

银行和企业要引进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会会计体系。采用现代会计制度,能够正确记录企业的财务状况,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发展前途。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国际会计准则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更为重要的,要邀请独立的会计机构,按照国际同一的会计准则对企业和银行进行年度审计,弄清各企业和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以此来监督和知道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应当制定相当的法律法规,来保证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完成的,而且会触及某些单位和集团的利益,因此阻力很大。为了保证解决商业

12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方案的顺利实施,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必须的,该法律法规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具体目标;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机构的设置;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措施选择;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质量标准;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具体步骤;奖惩措施。制定专门的法律是确保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顺利解决的重要保证。

(二)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实施阶段

在上述的准备阶段的工作完成以后,即可以开始实施阶段的工作。实施阶段主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组建解决银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联合机构。该联合机构由政府、银行、企业三方代表共同组成,在不同的地区可以设立相同功能的分支机构,直属机构由总部领导。该机构依法授权负债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该机构享有独立的决策权和依法执行权。由政府、银行、企业三方组建这一机构,旨在有效地协调三者的关系,使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解决这一方面。

对银行和企业进行全面的审计,弄清楚银行不良贷款的确切存量。目前,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确切存量不得而知,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首先搞清楚其准确的数量和质量状况,比如违约时间,借款人的经营状况等。因此,在负责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联合机构成立之后,由该机构负责邀请独立的职业审计机构,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对全国的银行和企业进行全面审计,弄清楚确切的存量和质量状况,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建立处理不良贷款的专用基金。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专门资金是必须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冲销的确无法收回的银行不良贷款。本着不增发货币,不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原则,该基金的筹集,主要通过

13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公开发行特种债券向全社会进行募集,债券的期限可设定为5、10和15年期三种,该证券的债务属于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的责任份额为40%、20%和40%,到期由三者按其所承担的份额共同出资偿还。偿还资金的来源如下:政府每年从财政收入提取一定份额作为专门的偿债基金;银行的偿还资金可以是不良贷款准备金或银行税后收益;企业的偿还资金,必须是税后收益。

制订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在全面审计,得出银行不良贷款的确切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本着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有关法律精神,确保实现既定的目标和满足既定的标准。该方案必须切合实际,并具体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同时,该方案必须制定些具体的时间表,对各个环节和进度做出整体的规划和安排,确保如期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商业银行应提供可选择的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贷款冲销、贷款重组、债务转换、破产清算等。根据对企业审计的结果,从具体情况出发,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对各种方法的选择,必须非常谨慎,如果方法选择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强化监督,确保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的顺利实施。为了保证银行不良贷款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依照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的有关法律,本着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的实施准则,对贷款处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不负责任、执行不力的单位给予惩罚,确保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案贯彻到实处,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银行不良贷款处理工作完成以后,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入企业和银行改革,使得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经济实体,使得国有银行成为典型意义的商业银行。同时,加大金融开放力度,允许更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以此来增加竞争,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以此

14

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来巩固银行不良贷款处理的结果。

四、处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对策 (一)产生在体制方面的原因

我们必须彻底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根源,需要推行一系列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及加强市赤控和市场约束为中心的改革,关键是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机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以及结构的合理调整机制。

(二)产生在政府方面的原因

国家应实行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注资的数量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产处理方式的选择和资产处理的效果。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有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形成的,而且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财政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该注资的注资,该担保的担保,积极配合资产处理和资产证券化工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考虑给予贷款和资产证券的购买人一定的税收优惠,如在所得税和印花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等,以提高投资者对资产债券的购买兴趣,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三)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做好不良资产的处理

首先,要重点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和统一“授信”制度,强化贷款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各商业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分析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信贷资金的投向、投量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要综合企业领导素质、经济实力、信誉状况等各种指标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在贷款发放前通过对货款企业进行信用等级的评估并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通过量化方式测算企业信用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尽量避免对信用等级低于贷款标准的企业给予贷款,而且要根据资信等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v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