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应用实践

更新时间:2023-11-22 09: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应用实践

郭代

谈及信用评级这个话题,民生银行在2004年就有一套信用评级体系,虽然按照评级授信的操作规程—先评级的要求来做,但实际应用中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在2004-2006年三年期间,民生银行采取的是大客户策略,客户数量相对比较小,单笔金额比较大,我们靠专家团队比较好的解决了风险管理和不良率控制的问题。

应该来讲从银行自身发展需求来看,没有太强烈的一种需要来全面提升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理的能力,等到我们到了08年以后,08年完成事业部改革,专业化经营,对分行这个层面完全解放出来做我们的小微和中小,我们客户数量也大幅增加。大幅增加以后,对我们的风险识别压力就逐渐增大,客户数量增加,专家资源始终是稀缺,有很牛的专家,他可能一看企业,看三分钟就可以比较准确的识别出来是不是有风险。但是,这毕竟是少数,不足以去支持我们业务快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09年启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内部评级法是最核心的内容。对于这样一家股份制银行,当然了我们实施新资本协议有很多种好处,动力去说服我们董事会,说服我们股东需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

但是,就一家银行自身发展来讲,这个东西到底对业务上有没有什么支持和发展,引导,提升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今天谈的核心,是我们在应用环节的一些实践,主要是我个人看法,以及我们09年以来一直在推的一些成效。这里面有一些问题,这是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

我先谈一谈我们非零售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内在逻辑,包括一些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很多监管指引,包括现在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内容很多,但其实你把其抽出来之后,我觉得是可以把我们的IRB分成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回避不了一定要有一套模型体系,第二个层面是在模型体系基础上有一套管理体系,第三层面是在管理基础上再来推应用。这三个整体,为什么会存在?简单谈谈我的理解。首先是模型,为什么要模型,没有模型行不行?当然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里面是有一个比较深的逻辑关系。

我们想评级最早源头上来讲,风险管理需要,信贷实践需要进行风险识别需

要衍生而来,当然评级在产生以后推的应用,远远不局限于信贷准入,信贷审批这个环节,大部分评级源头先解决信贷问题,解决信贷批不批的问题。解决批不批的问题我们只需要评两个等级就可以,一个好客户,一个坏客户,我们评出来好客户肯定不会违约,评出来坏客户肯定会违约。但是我们发现理想情况下做不到,我们评了AAA客户,长线在群体里面也会出现违约客户,只是说比例会低很多,我们评两个级解决不了,就评10个,8个。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学校,进来之后,先考试分班,这是优班,中班,普通班跟火箭班,火箭班的同学成体水平高一点,你不排除火箭班的同学最后也有考不上大学的。

我们在模型环节想解决实现一个分类,AAA的可能不是说全好,这里面比例相对低一点,我们跟AAA客户群体贷款,对整个组合来讲违约比例会小很多。这就衍生出来一个问题,我们的模型必然不能够实现一个好坏客户精确划分,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管理体系?如果说你的模型直接出来准,或能用就不需要管理,不需要我们按照一个完整的管理流程去收集材料,认定,推翻,没有这个管理体系我们模型结果不可用。因为这里面有一大类客户靠模型识别不了他的风险,我评出来是一个B,可能按照你政策要求就不能做业务了,但这个客户是去年刚刚亏损,今年一个股东进行收购,明年发展前景是相当乐观,业务人员来看是可以做的。必须有这么一个管理体系支持,把这个客户从B调到A。当然管理体系里面有一个流程,有一个分级授权。

那么管理体系是在模型体系的结果上具备了应用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来去谈应用,应用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就很有意思,因为你这个评级不用就没人去重视这个东西,评个A,B,C,D对业务不影响,电脑评出来谁无所谓,可能都我认定就OK了。巴塞尔文本里明确谈到,如果说内部评级体系没有深入去推进应用的内部评级体系是不被接受的,就说连你自己评出来,自己那家银行都不敢用,或者不愿意用怎么能够证明风险分类按照这种标准来计提资本,或者是科学,或者是比较客观的。因此,用起来是一个最后落地环节,是一个必须环节,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模型用不准,又会有一些风险识别新问题出现,我们就会再次优化我们的评级模型。

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轨道,你发现这个路越走越通,就像04年的那套评级体系,当时找普华跟我们做的,也是严格按照我们的模型开发标准,按照科

学方法在实施,但是没人管。这个评出来之后,没有一个相应管理体系去用,再去支持评准,这个构成慢慢大家发现结构越来越不可用,不敢去用,你这个不能做业务,结果不敢推动应用,模型就更没有人管,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慢慢就进入瘫痪状态。我们在09年以来,我们认为通篇看IRB精髓的东西出现三个层面,而且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

这些具体的内容我们简单说一说就可以了,重点谈一下在应用环节一些效果跟策略,这是我们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对于内部评级体系来讲,在我们放到一个更大场景来看,其实应该去看一看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我们最上层应该是组织架构,中国这种任何一家企业里面,公司治理的问题,组织架构的问题先是要理顺。我们现在到了一个单位工作,首先要搞明白自己向谁汇报,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色,公司治理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架构里面是最上层的。再往下是我们的政策,再往下是所谓流程,技术,数据,IT。对于内部评级体系来讲,在风险敞口划分基础上得到我们平均结果,实现我们好坏客户排序,通过评级后面风险量化参数PD、LGD又实现了我们风险大小的量化,这是两个层次,评级只解决我比你好的问题,但是PD,LGD是解决我比你好多少的问题,最后谈到所谓核心应用,所谓高级应用的差异。核心应用其实就是一个初级应用,基于我们评级排序结构应用,高级应用就是基于风险量化结果应用,能够有多大风险应用。这在我们体系里面有一个完整逻辑架构。除了我们在纯粹客户来讲,在我们实践里面,也经常做一些组合层面的评级,包括行业地区这些层面,虽然不是巴塞尔的一个监管要求,或者银监会的监管要求,但是对我们商业银行一个实践来讲,发挥的作用还是相对挺大。

现在国内一般来讲非零售的客户,基本上都可以按照这样一种方式进行处理。我们分为了客户在线两个维度,当然这个都比较常规。在债项层面主要是我们所有的有真实风险,授信业务风险敞口业务,考虑产品层面因素,抵制押保证以及客户最终查证来实现债项等级的划分,这其实是一个在当前还不是一个特别成熟,在整个行业里面。银监会在资本管理办法,前两天刚开完一个会议,分管行长都去了,在明年1月1号发布实施,第一批的5家行,工农中建交最晚在明年验收审批。这里面债项验收还会在往后,明年的验收主要基于初级法层面,先有一个过度。

那么债项评级本身来讲,就我们商业银行需要来讲,尤其对于民生银行股份制银行来讲作用相对很大。现在在商业银行业务里面,各家银行叫的都不一样,有的叫产业链融资,有的叫交易链融资,本质都是债项授信。在这样一个授信里面客户层面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客户层面有些局限性,能做到一些但是不够充分。通过一种授信方式设计来缓释风险,我们称之为债项授信,如何来判断这个授信方式本身风险大小,是我们要去考虑认真考虑的课题。这就是模型体系,管理体系怎么从评级的信息收集到发起认定这个环节,最后分析授权标准,要推五级必须上总行,可能这个客户有重大变化,过去信息没有办法反映他下一年状况,未来状况。

我们的评级,尤其像客户评级假设是企业持续经营,我过去情况还在预测未来,是一种连续经营的假设,对很多企业来讲连续经营假设本身就不成立。因此,他推翻的必要性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用的数据都是前一年的数据,但是评级要解决的问题又是未来一年的违约可能性大小判断,这就需要一套管理体系。在应用层面,我们说准入,退出,这就是我们一个授信逻辑,先考虑贷不贷,要贷才考虑贷多少,贷多少之后才考虑给多少利率,这是信贷任何一个评审人员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再往后我们授权,分类,拨备计提等等,都是基于一个风险管理全流程的应用,一个基于排序大小,排序结果的应用,一个是基于风险量化结果的应用。

这边我简单谈一谈我们在推进应用过程中一些考虑。在座都是风险管理人员,或者都是搞风险的,我们这些东西自己可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市场人员不一定认可,他关心的问题跟我们关心的问题不太一样,我们关心的问题不良率要控制住,不良率如果有问题整个风险管理肯定是失败的,违约的数量增加风险管理失败。但是,市场部门的人当然也考虑不良率影响,但是更考虑我的业绩任务完成,这个东西能不能支持我的业务发展,不要老是管我这个也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因此我们会发现你在推这个应用的时候会阻力重重,就没有办法深入推下去,也不利于内评体系成长,因此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有一些策略和技巧,怎么样让业务人员觉得你这个东西是在帮助他,是在支持他的业务发展,这个东西其实有一些话变换一个说法,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说从评级衍生出来,我们会衍生出来很多逻辑,客户评级从理论上要解

决一个客户选择的问题,哪些客户我要做,哪些客户我不做。债项评级,在选择客户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客户用什么样的授信方式介入,有的客户信用贷款就可以了A级的,有的客户必须有强担保才可以介入,虽然都可以做,但是做的标准不一样。再往上都是一个额度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很深的话题,因为同一个项目你拿出来我们在做的五个平衡战略上你批,可能都同意批,但是有的批出来就2千万,有的批出来就2个亿,没有那么大差异,这不是说谁对谁错,都没有对错之分,这是我们看的视角不一样。但是,你不可否认的是有的评审偏激进,有的审批员偏保守。标准是没有统一的。

最后资本,最后是一个定价的问题。站在股东的角度来讲,投资多少有资本回报率,每一笔业务你都上来讲,占有我一定量的风险资本,这部分占用资本量创造收益是不是能够满足我股东要求,这是定价应该解决的问题。其实这就是我们说几个比较基础的风险量化工具,在这里面的应用。

在我们应用逻辑上来看,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站在风险管理角度,第一要解决准入的问题,客户准入退出是要去推进应用。还有一个限额,准入以后要做多少,还有定价怎么做,还有授权,最后经济资本,绩效考核比较敏感的要等到后期才敢触动,因为新绩效考核,拨备计提影响很大,都影响到各个银行利润。从风险管理的常规逻辑来讲,我们是这么考虑的。

但是,你会发现这么考虑推行起来会困难重重,首先你去推准入的时候,市场部门就会告诉你,你影响没有发展,你模型还不准,就说这类客户不能做,丧失了多少机会,就会有压力,尤其银行在推的过程中也有体会。因此,我们会发现按照这个顺序去思考会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的体系本身还在建设过程中,本身也不是那么完善,那么一下就介入准入压力很大。

我们考虑的策略是下面一种方式,这就体现出来一种,虽然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调整一下顺序就体现出怎么样支持业务发展,但同时也达到了我们风险管理的目的,和内务评级本身建设需要。首先我们是授权,一般来讲授权这个概念也是比较难以去碰及,风险授权我们按照客户评级大类进行开发,好客户多给,坏客户少给。因为我们A,B,C,D,A级客户觉得比B级确实好一些,因此让我多批一点也没有意见,差的客户少批点更高兴,这个推行起来特别容易,大家也比较认可,审批人也觉得挺科学。以后传统授权没有办法批,最多做一些小的

分类,比如有房产抵押的2个亿,很粗的,现在比较细。

第二就是贷款定价,因为中国不是简单的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不能简单去套用很理想化考虑贷款定价应该是多少,贷款定价为什么考虑在好的方面推广,这方面是帮着金融机构提升绩效,我帮助你多赚钱,这类客户必须有高定价才能满足收益要求。这样的话,体现为风险管理真正是在跟业务有效进行结合,金融机构看到这个给我一个标准。我以前跟顾客谈保证金的时候也是拍脑袋,现在有一个参考,也会考虑同业竞争情况,也会考虑一个标准。但是总的来讲对金融机构总盘子来讲也会考虑,因此对其引导作用也是很强烈的,他也没感觉,包括定价保证比例是30%,50%也没有感觉,我们可以给其一些标准。

还有限额,从一个角度来讲是限制业务发展,但是换一个方法就是在支持业务发展,我告诉你有些好客户可以多做,怎么样合理的去分配信贷资源,这个像管理工具体现出来,就体现出来一种积极正面作用,再往回才是客户准入,等到我们咨询应用推广了一年以后的时候大家都印象加深的时候再谈准入。再往后是经营资本拨备计提,这个是我们的一个总体逻辑,同样一个东西采用一个新的策略,既能够达到很好效果,又支持业务发展,尤其对民生银行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银行,这也是我们逼出来,我们不这样做就推行不下去,怎么样跟市场,跟业务能够结合起来,既坚持风险体现,又体现支持业务发展,这是我们一直考虑的一个问题。

当然其他一些具体都可以少谈,都有材料,这个东西大家都能够理解。我们还是按照风险管理流程来讲,所有应用基于一个前提是一家银行的风险偏好,这是一个源头。我们去年,前几年只能做A的客户,现在就敢做C客户,因为我们的风险偏好发生变化了,因为从大客户战略转到中小企业战略,没有说一定是B就不能做,B可以做,但是是你董事会风险偏好要发生变化就可以做了,整个行战略发生变化就可以做了。但是,这个说出来是一个定性的说法,和定量的角度来讲有一个规律。我们认为去描述风险偏好三个定量指标,第一个指标是资本充足率,第二不良率,第三个指标最低资本回报率。不良率很好理解,董事会告诉我今年不突破3%就OK,就给我们一个很强烈的信号,因为我们可能常规的不良率水平只有1%,因为我们做了很多中小,也知道里面会出现问题,能容忍不良率变高,到希望就是客户准入门槛,准入标准下降,这是不良率概念。

但是背后反映出我们的偏好在发生变化,资本充足率为什么是我们偏好呢?同样资本用多少倍杠杆,可以做到监管红线10%,比较保守15%,信贷规模相应少很多,这是最大的一种风险偏好,他其实真正传导下来,就会传导到我们额度层面,整个信贷规模计划,到各个行业地区,各个分行,再到各个客户的额度到底要做多少,他传导出来是一个额度的结果,不良率传导出来是一个准入结果。那么最低资本回报率也是一个风险偏好指标,这个看起来更不好理解,好象是一个收益率指标,这个逻辑在哪?我们尤其对于民生银行来讲,提出特色银行,效益银行,就是多赚钱,股东回报在逐步增加,实现效益银行,高的资本回报率,变相就要做一些高风险客户。

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金融理论就讲到这个道理,我们以传统财务管理,股东必要回报率就是反映出整个公司风险,整个公司全部经营信用卡风险就很高。你的股东银行全部做住房按揭贷款,其实风险相对比较低,股东回报率要求也会很低,他知道你做的是一种低风险业务,我必要风险补偿也就不会那么高。因此,他创造出来结果是定价策略,这是决定我们表内业务要多少定价,表外要多少保证金比例的源头,这三个指标都能够反映我们偏好大小,从不同角度反映,也传达到我们每个政策源头。

这是准入,现在民生银行12个等级,我们告诉大家现在都可以做,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我们不告诉你一定不能做,我们通过一些授权的问题解决,即使贷50万都要总行来批,有的人也需要考虑,确实有理由,评级确实评不上去,可以报到总行来批,这也是合理。因此我们现在考虑这个没有什么不能做的,针对不同等级我们有一些开发管理要求。客户限额话题也很多,这里不说了,方法做的相对很复杂,不仅仅看到这些,因为我们不同客户类型不一样,贸易类客户,一般企业授信客户额度标准都是不一样的。

我一个50万注册资本的企业,做贸易可以做到2,3个亿,用传统视角没有办法判断。定价就是用我们资本回报率,在前一个阶段只能做到差异化定价表,和定价规则,真正的RAROC我们市场环境也不允许,不能操之过急。授权刚才也谈到了传统的我们用到了金额大小,结合客户在线维度都可以考虑,这可以放到最前面推广,都没有问题。经济资本计量,突然之间大家感到有点跳跃,传统基于风险排序应用正在推行,突然冒出来我们要做经济资本,做计提拨备,这是

一个必然。在我们推广过程中对于经济资本拨备概念,作用为什么这么大,大家完全可以理解,经济资本反映一个分行占了我银行多少资本量,多少资源,这个背后必然要去考核一家分行占了这么多资本量,对不同经营机构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必须要去做。

那么,对拨备更加重要,不同分行资产结构不一样,风险大小不一样,我们能够在拨备程度差异化,显然可以更加引导金融机构在分行层面,逐步进行调整业务。基于我们量化结果做分类,谈不上精确的单笔业务精确计量。绩效评价,我们已经在金融机构方面用到EV考核,在客户经理层面压力太大,直接关系到客户经理去年拿100万,今年只能拿10万,差别太大,还在逐渐推进过程中。在金融机构评价里面,不仅仅看我们风险管理指标,不良率多少,RAROC多少,更重要要去看金融机构在执行内部评级体系各项管理要求是不是到位。 这些东西说的再好听,如果管理,内部评级体系的基础管理工作做的很粗糙,你上面都是浮云,说的再多都是浮云,整个管理工作是不是严格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实施来进行管理,进行审批,认定,以及客户信息收集这个更加重要,这也是本身传导我们这些理念,到逐步在全行范围营造风险文化所确定的。当然我跟很多同事决定,除了风险管理部的门没有多少人认识,觉得数据不准,或者觉得模型都不对,都对我们评级概念有一些偏差。因为我们培训未到位,我们宣传未到位,文化都不到位,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逐步传导,逐步营造这种文化,我相信对于一家银行来讲尤其重要,也是真正作为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所希望看到的。因为我们往往站在自己角度,我们往往不被人所理解,我们技术说的再好听人家也不相信,也看不到你实际作用在哪,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今天我上午就简单跟大家交流这么多,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p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