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二则

更新时间:2023-08-27 01:26: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 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 启示。2.了解新闻的特点、新闻的结构、新闻 的六大要素。

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特点: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 报告文学。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 报道及时的消息。 消息有三个特点: 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 张。 2.报道迅速及时。3.简明扼要。

二、新闻的要素: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有关知识:三、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分为:主标、 引标、副标)、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 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 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 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 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 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四、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 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 其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 选集》中,其他已公开发 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 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 《毛泽东诗词集》等。

文题背景

1.文题阐释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这一文题,高度 概括了渡江部队,渡江人数 以及渡江时的区域之广、气 势之大。

文题背景

2.创作背景本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是 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新闻稿,在1949年4月24 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1947年7月到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阶 段。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 的打击。为了支撑残局,蒋介石大搞和平谈判 阴谋。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 宗仁代总统。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在

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 双方谈判。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 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 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 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 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 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这

篇新闻报道了人 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是人民解放战争 史上的伟大胜利的历史记录。

易读错写错的字芜湖( Wú ) 荻港( dí )

溃退( kuì ) 歼灭( jiān)携带( xié ) 锐不可当( dāng)

督战( dū ) 晨曦( xī )无恙(yàng ) 精神抖擞( sǒu )

课前预习2.多音多义字yīn( 殷勤 )殷 yān( 殷红 )

jiě( 解放 )解 jiè( 押解 )

xiè( 解数 )

词语释义要塞: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 防御设备的据点。 神采奕奕: 精神饱满的样子。 安然无恙: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 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锐不可当: 气势旺盛,勇往直前,不可抵挡。 当,抵挡。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句话说出 了课文的内容;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 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 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 湖线 , 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 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 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 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 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 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 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 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 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 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 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 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

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a、在课文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夜) 地点( 1000余华里的战线) 事情的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事情的经过(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 事情的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全面报道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扬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的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 于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明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 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c、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及其作用、导语、主体,给主体 部分分层,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1、标题:简洁、概括 。其中 “百万”、“横渡” 二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表现 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和压倒一切 敌人的气势。 2、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著名通讯社名称:新华社(中国) 路透社(法国) 共同社(日本) 美联社(美国) 塔斯社(俄罗斯)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3、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 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 放军的渡江区域。 从渡江人数、战线及渡江区域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用在表明地点的句子内,语 意明确,不发生歧义。(因为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为什么不宜改为“东起江阴,西至 九江”?答:这样才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大军渡江情况的 顺序相吻合。

4、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 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一层:写中路军渡江情况。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 都很泄气” 代什么?) (“此种情况”指

答:揭露了敌军溃败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 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最能反映国民党广大官兵厌战情绪的句子是?答:“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 想再打了,听 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 是 ( D) A、长江是自西向东

流的。 B、西路军在东路军之前渡江。 C、为了详写东路军。

D、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

中路、西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是详 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 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见《我 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 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 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 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 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m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