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更新时间:2023-05-06 09: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2)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二) (13)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三) (25)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四) (36)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五) (47)

第1 页,共56 页

2016年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试

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一、名词解释

1.语丝体

【答案】语丝体是现代文学初期的一种散文文体,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语丝体主要包括杂感、短评、小品等文学样式,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十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事物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孙伏园、林语堂等。

2.《湘行散记》

【答案】《湘行散记》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一个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沉州》等十一篇,均为作者1934年冬重返湘西时沿途见闻的纪实。这部散文集记述范围较广,作者赞美故乡人性美的同时,也暴露某些现实生活的黑暗面。作品将游记、散文、小说揉为一体,熔抒情、叙事和议论为一炉,文笔隽永秀逸,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3.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4.学衡派

【答案】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第2 页,共56 页

5.《子夜》

【答案】《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展开了“全方位”的正面描绘,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深刻性,其“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塑造、结构模式等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

6.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7.《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答案】《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1932年周作人在辅仁大学演讲时所用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它是较早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周作人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归之于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小品文文学传统。同时他将文学区分为“言志派”和“载道派”,并将新文学归之于言志派的传统。通过这种区分,将新文学与公安派接合起来,新文学不再是无源之水。周作人的努力,是为新文学进行合法化论证,也是试图将新文学的根基植入中国传统之中,以获得自身的主体性,这一方向持续地为以后的学者和作家所继承。

8.《华盖集》

【答案】《华盖集》是鲁迅所著杂文集,1926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录其1925年1~12月所作杂文三十一篇,题记一篇、后记一篇。书名借民间关于“华盖运”对于和尚是好运而对俗人则是恶运之说,以见自己“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被“正人君子”们“党同伐异”所得的“癖痕”。其中作品大多针对封建旧文化及其卫道者而发,文风泼辣洛肆,寓意深刻痛切。

二、简答题

9.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

【答案】历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以题材来进行具体定位的一种戏剧形式。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带有一种浪漫主义气息,他大胆的想象、优美的篇章、独特的史剧主张都成为其历史剧的创作个性。

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创作过程中,独创性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1)“求似”,即对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

郭沫若曾说:“写历史剧并不是写历史,这种初步的原则,是用不着阐述的。剧作家的任务是在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剧作家有他创作上的自由,他可以推翻历史的成案,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

第3 页,共56 页

在其取材于战国时代的历史剧作,都力求真实地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悲剧精神,并注入剧作家在其所生活的现实(抗日战争大后方)中所感受到的时代悲剧精神与时代所提出的民主要求。因此,在郭沫若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屈原、如姬、高渐离、聂政等,都是时代所塑造出来的真正的“人”,具有极其崇高的人格美。

(2)“失事”,即在“求似”的前提下,与史事稍有出入

郭沫若认为“写剧本不是在考古或研究历史,我只是借一段史影来表示一个时代或主题而己,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这种方法,在我国元代以来的戏曲家固早己采用,在外国如莎士比亚,如席勒,如歌德,也都在采用着的。”他在历史剧创作过程中展开了大胆想像,对具体史事的运用极为灵活:在大多数场合,仍然尽可能“在大关节目”上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但为了表现自己主题的需要,又进行了自由的虚构与改造。

总之,郭沫若的历史剧因其创作原则的前瞻性和天才的艺术造诣成为了当代史剧创作的一个丰碑。其“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理论是研究历史剧非常重要的思想武器,它能更好地发现作为我国历史剧发韧时期的代表作品所反映出的历史精神与艺术魅力。

10.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整体特点。

【答案】新感觉派是指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其小说的整体特点表现为:

(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了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了“十里洋场”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施蛰存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倾向于对_重人格的表现

新感觉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小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上承20年代叶灵凤的都市性爱小说,下联40年代张爱玲的市民传奇小说,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

第4 页,共56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i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