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震后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0-21 15: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5.12震后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

李欣、刘延峰、车晓宁

【摘要】:汶川大地震在顷刻间毁掉了数万同胞的生命,也给此次灾难的幸存者和参与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震后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可以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过程也更为紧急、艰巨和漫长,任重而道远,需长期坚持下去,以帮助受灾同胞早日走出灾难梦魇,重建心理家园。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Thinking of crisis intervention after the 5·12 earthquake

LI Xin , Liu Yan-feng , Che Xiao-n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 Medical Colleg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China 【Abstract】: The May 12 earthquake destroyed in an instant the lives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compatriots, but also for the disaster survivors and participants in the enormous psychological trauma.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reconstruction in a timely manner to control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of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the process more urgent, difficult and long, take a long time to help disaster-stricken compatriots as soon as possible nightmare out of the disaster. 【Key Words】: The May 12 earthquake, Psychological crisi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发里氏8.0级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无数同胞的心头抹上了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其震级之大、区域之广、毁损之严重、人员伤亡之惨重,是有史以来国内乃至世界范围之内罕见的,其巨大的破坏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的经济损失,而且表现在对经历者和幸存者造成了强烈而显著的心理伤害。可怕的灾难、强烈的惊吓和悲恸刺激使部分人出现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处理,有可能进一步形成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这会对幸存者今后的生

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正如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健康协会肖水源教授所言:“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人一生,改变个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可以说,没有健康心理的活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救人的根本应该是拯救生命并恢复心理健康。心理救援要给受灾同胞以心理上的抚慰和支持,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对心理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帮助他们重建心理家园,能充满信心的面对今后的人生。 1.心理危机 1.1 心理危机的概念

汶川大地震是属典型重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或无法预测,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的临时突然性事件,可以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1]。因其事发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个体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能有效的应对当前情境,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1.2 心理危机的表现

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和面临某种突发危险事件时,人的身心会经受高度的压力,进入紧张的应激状态。主要的应激反应表现在生理、认知、情绪、行为、交往五个方面。①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易惊、气促、失眠、易醒、做恶梦、疲倦、恶心、食欲下降等。②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或丧失,思考与理解困难,对生活失去兴趣。③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悲观、愤怒、

内疚、恐惧、焦虑、失落、绝望,丧失快乐和爱的能力。④行为方面:坐立不安、暴饮暴食、强迫、甚至出现攻击行为。⑤交往异常[2]:不信任他人、与人疏远、感觉被抛弃、被拒绝等。 2.心理危机干预

2.1 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危机干预是指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一种技术,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3],重新适应生活。目前,危机干预已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 2.2 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严重地震带来的心理阴影是长期的,PTSD和严重抑郁是最常遭遇的灾难相关性问题,甚至在地震后多年还可以发生[4],而PTSD的治愈过程非常漫长,如果不及时积极治疗,可能会影响数十年,甚至伴随其终生。可见,灾后心理干预任重而道远,需长期坚持下去,综合考虑灾后不同阶段、受灾程度、当事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背景等进行。

灾后心理重建不仅仅局限于受灾人群,还包括救援人员、处理尸体的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未经训练的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幸存下来并成为志愿者的人员都需要给予心理干预。研究证实:目睹灾难和参与灾难救援的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形成“间接创伤”(Secondary traumatization),即使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也不例外。面对地震留

下的满目疮痍,残缺的尸体、痛苦的哀嚎、令人窒息的尸臭、还有无情的残垣断壁,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一些参与人员还会出现严重的PTSD。因此,这些参与救援的人员同样是灾难的间接受害者,灾后对其心理重建工作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要筛选具有严重PTSD的救灾人员,进行持续的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使他们恢复心理平衡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 3.5.12灾后心理干预工作的思考

地震发生后,各地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志愿者小组不怕艰苦,纷纷奔赴前线进行心理援助。但是由于灾难发生突然,心理救援事起仓促,使得在心理危机干预和重建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在工作中对某些受灾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人为的二次伤害。 3.1 专业心理干预人员严重匮乏。

汶川地震灾难导致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人群数量庞大,心理创伤

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据心理学专家称,本次地震灾害将有至少10万人需要心理干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与重建并非一般的心理辅导,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而全国范围内真正能够进行心理创伤治疗的专业人员极其有限,真正能够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也远远不能满足汶川震后的需要,心理援助队伍的发展处于滞后的境地。

心理创伤治疗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对援助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严格。专业心理干预人员不仅要求掌握心理学知识,同时,对援助人员的职业道德、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

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即使是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家,也需要接受必要的心理创伤学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才可以进入灾区进行科学的心理援助工作[5]。刚一开始从事灾后民众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中,有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大学生、非政府人员或其他无相关教育背景的志愿者,心理救援人员的技术参差不齐,对心理创伤学、灾难精神病学知识不了解,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干预技术不规范。如此不成熟的干预,不仅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干扰某些受害者的创伤自然恢复过程,甚至会造成二次创伤。

3.2 心理救援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持续心理援助难以保障。

心理危机干预的黄金时间是在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然而灾区的环境变化莫测,堰塞湖、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频繁余震时刻威胁着受灾人群和参与救援人员的安全,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很多幸存者会被随时转移到异地避难或接受救治。心理救援人员即使在同一个安置点或医院,也找不到要回访的人。不能保证对灾区群众进行持续的心理救援,就容易对他们造成新的伤害。灾后早期干预是社会和健康的需要,这种心理保健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并随灾后经过的时间而增加[6]。重大突发事件之后,受灾人群心理创伤的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灾后的心理援助也要坚持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危机干预工作要坚持不懈进行下去,需要的不仅仅是敬业精神,更需要专业人员理智的分析和持续有效的耐心工作。政府与心理学界应统一步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制定出长期、完整的心理干预计划。 3.3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健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lg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