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歌中之歌”
更新时间:2024-06-06 04: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时代的歌中之歌”
案例文本
镜头一:《共产党宣言》入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
《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3日报载:由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Barnes & Noble)出资创办的《图书》(Book)杂志在其2003年7-8月合刊中,公布了该刊评选出的“改变美国的20本书。”该刊称,他们的初衷是寻找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和使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的书,或者说,是塑造美国性格,让美国人与众不同的书。美国建国前和距今25年之内的作品均不再选择之列。类似的书目评选,选哪个不选哪个,总会引起争议。这次也不例外。最终《共产党宣言》、《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垮掉的一代”的诗歌圣经《嚎叫》共同入选了“改变美国的20本书”。这20本书中出版于20世纪的有12本。二战以后的占到7本。这7本书,涉及女性主义,黑人民权活动。60年代的文艺大变革、环保主义和水门事件这样重大历史事件,颇具代表性。此次入选的20本书中,非美国人的著作有三本,分别是《共产党宣言》、《梦的解析》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但他们无一不是对今日历史影响至为重大的作品。 镜头二:《共产党宣言》入选《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
美国《领袖周刊》(Leaderweek)2005年11月9日刊载了一篇《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的文章,入选的前10部依次是:《圣经》、《古兰经》、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费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亚当·斯密的《富国论》、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卡逊的《寂静的春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其中,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是: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作品,同时它又是具有深刻思想的理论著作,这两者的结合造成了他的非凡的影响。它是“共产主义的圣经”,真正影响了千百万人的思想和行为。入选的六部中文名著是:《论语》、《孙子兵法》、《阿Q正传》、《道德经》、《毛主席语录》和《红楼梦》。
镜头三:《共产党宣言》入选《世界最伟大文献汇编》
据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载:由美国麦当劳-希尔公司出版的《世界伟大文献汇编》一书,是一本很珍
1
贵的资料性工具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是由费特利克·凯尔编辑,选收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30部重要文献,按照时间依次是:公元1700年的《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1300年德《十戒》、公元前590年古代希腊人“七贤人”之一的雅典政治改革家梭伦的《梭伦法》、公元500年印度释迦你创造的佛教的《菩萨经:真理与启蒙》、公元前480年孔子的《论语》、公元前375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公元前300年中国老子的《道德经》、25年耶稣在被杀前4年做的《山上布道》、57年至58年的《至罗马夫人书》,650年穆罕默德的《可兰经》、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1225-1226年圣法兰西斯的《太阳的赞礼》、1453年的古萨尼古拉斯的《Depace Fidei》、1517年马丁·路德的《抗议书》、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7年的《美国宪法》、1789年的《人权宣言》、1795年康德的《和平宣言》、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1848年的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 镜头四:倾听“西方的声音”
在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和理论研讨会。其中最隆重、规模最大的国际活动,是当年5月在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这次会议由法国“马克思园地”主办,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大会组委会主任、法共政治委员、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长弗·拉扎尔夫人在致开幕词时动情的说:“《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是水沸腾起来。我们为什么不使历史重新沸腾起来呢。”“取代资本主义的选择是什么?人类解放的前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值得在世界范围展开最广泛、最深入的最富创造性的讨论。因为在马克思提出解放全人类口号150年后的今天,《共产党宣言》依然具有伟大意义。”
据《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7月27日刊载: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加里斯特·琼斯说:“如果你读《共产党宣言》,你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很有力、很了不起的文件。虽然出版于1848年,但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的全球化、裁员、跨国公司(国际公司)、世界经济朝这个或那个方向发展,所有的这些内容书中都能找到,它有令人惊讶的现实意义,任何其他文献都没这个力量。”
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谈到《共
2
产党宣言》时说:“《共产党宣言》里对全球化的本质和效果有着惊人的语言。”
思考讨论题
1.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能够被评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之一? 2. 《共产党宣言》选后入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和《世界伟大文献汇编》的事实说明了什么?有哪些启示意义? 3. 有人说:“今天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在160周年,最重要的是,应该认真地研读《共产党宣言》文本,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实践,理解和把握它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宣言》的精神激励和指导我们的行动。”你认同这一番论断吗?为什么?
案例解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不少决定人类命运的时刻,留下了一些记录着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不只是在产生它们的时代里,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而且在今时今日以至未来,仍会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它们记录了人类意识形态不同寻常的进步。阅读这些文献,可以使我们高瞻远瞩人类未来的前途命运。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就是这样的著作之一。 1848年2月公开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成熟的阐述,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的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共产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6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先后被译为200种文字,出版1000多次,成为社会主义文献中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泛、最具国际性的著作,起传播之广泛、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部能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魂。这不仅因为它那气势和犀利笔锋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深刻的科学性,同世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纲领。今天21世纪的历史新起点,重温《共产党宣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望20世纪《共产党宣言》收获的一项项殊荣,我们
3
不难发现,《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得到西方知识界、思想界的推崇,跟西方社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收益是分不开的。今天的西方世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生活的哪个时代,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的确是朝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方向发展,例如资本的全国化、跨国公司、失业的增加、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等,都似乎是在——验证《共产党宣言》的预言,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震撼。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魅力永恒的经典名著,它先后入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和《世界伟大文献汇编》的事实说明,尽管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年来人类历史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却是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但从根本上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和否定《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历史已经证明,《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基本思想没有过时,它是极富生命力的,是科学的;它经历160多年的历史考验,正以真理的威力播散到全世界,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掌握。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是一个复合型案例,选取的是《共产党宣言》先后入选“改变美国的20本书”、《领袖必读的100部名著》和《世界伟大文献汇编》的事实记载。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理解,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学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本案例可用于绪论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008年2月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在160周年,西方思想界会以此为主题在年内举行各种形式的大型国际会议,建议教师自行搜集相关资料,丰富案例文本事实情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也可以结合1998年5月13日至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
4
年国际大会”的盛况组织教学,提高说服力。
5
非法入境的婴儿
案例文本
一位叫罗泽玛丽的阿根廷妇女从布宜诺斯艾理斯出发,途径巴西前往纽约与丈夫团聚。不巧,她的儿子就降生在巴西巴拉纳州贝伦机场。直到我撰写本文时,婴儿仍被扣留在官僚主义的尿布中。这一事件导致英国领事馆出面干预,巴西外交部和阿根廷大使馆分别发表声明。我甚至确信要使海关当局释放这个婴儿,必须召开一次联合国安理会的紧急会议。
故事得从头说起。罗泽玛丽女士在飞行中感到阵阵腹痛,她 不忍将孩子生在飞机上,而想在陆地上分娩。然而谁能料到这一选择竟招来比分娩更大的痛苦。DC-10客机在贝伦机场紧急着陆,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在机场大楼内。罗女士在医院度过了两个昼夜i,出院后等着她的却是一个张着血盆大口的老妖魔-----官僚主义。罗女士带着同行的其他俩个孩子来到机场,准备继续旅行,但一位海关工作人员却扣留了她。这位官员查对了三份护照,经过无数次反复核实了,发现初生的婴儿竟没有任何证件。他便带着官僚主义者特有的那种腔调问道:“他是怎样入境的?”说着用手指了指婴儿。 “从我肚里。“
罗女士的回答简明扼要,但是这个官僚主义者却不能明白这最简单的道理,仍不能白只是最简单的道理,仍然不慌不忙的地重复着他那已背熟的术语: “那么,请问女士是否在行李申请单上填写了腹部携带孩子一个?”“我没有申报,但大家都看得见的。”
“这种理由是不充分的”,他接着说,“我只能表示遗憾。但既然如此,孩子怎么样入境就怎样出境吧!” “我的先生,请你原谅我??”
他好像现在才明白过来,他终于发现自己的言行的荒诞不经。但是,为了表明他的思维敏捷,他马上建议说:
“好吧,女士,我们就这么办吧!为了不给彼此带来任何麻烦,请你把婴儿装在一个皮箱内处境,我就装作没有看见。”
罗女士听罢,呆若木鸡。官僚主义者看对方不说话,接着又说
6
“如果您不愿这样办,我只好宣布你是走私犯。因为没有任何证件证明这婴儿就是你的孩子,谁知道你是不是在做婴儿的走私勾当呢。?这个问题是严重的,我的女士,看来我只能把你扣留在此。” “那我的儿子呢?”
“至于你的儿子,和其他走私犯同等对待,送到那边去拍卖。”
罗女士听后只觉得头晕目眩,她要求见机场场长。场长来了,他满面笑容,尽力安慰她,并推说那位工作人员是个新手,保证一切都会顺利解决。 “其实很简单,只要罗女士将婴儿出生证、儿童律师的许可证、护照、所得税申报单和2200克鲁塞罗(巴币)的存寄费收据交给我们,婴儿就可以出境了。” “22000!这太荒谬了??”
“得了,得了,我的女士,”场长打断了她的话,“你应该知趣了,要是个3胞胎,结果会怎么样呢?”
罗女士竭力申辩,并被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又重复了一遍:“在这里停留,仅仅是为了让孩子出生,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目的是去纽约与丈夫团聚,而后全家一起去加拿大定居。”场长听后大笑一声说:
“好,好极了!为何女士不早说呢?这样,情况就不同了,问题就好解决多了。只要你办理一份布宜诺是艾利斯的居住证,一份阿根廷政府的证件,证明你确实要移居加拿大,一份结婚证书,一份纽约市警察局的证明,确认你丈夫在那里生活,你丈夫的两张免冠照,还有一份加拿大政府的公函,证明你们将定居加拿大。对了,你们将居住在哪一城市呢?“ “蒙特利尔市。”
“是这样,那我们还得要一份蒙特利尔市政府的证件。还有,你们住别墅还是公寓? “住公寓。”
“那就别忘了再带一份公寓草图来。”
罗女士不得不抱着初生的婴儿开始朝拜各级官僚办事机构。
“办理护照?必须先准备一份免疫证书、选举证、身份证、申请书和三张穿礼服、系领带的照片。”
“但是,孩子出生仅30天。”
7
“这没有关系。女士,在我们这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办理护照,必须持本人身份证,而领取就必须先办理一份良民证,领良民证则需要出示工作证,办理工作证更需要无数的资料和证件,如果没有服务税证明,这一切都是无效的;办理护照还需要持本人的选民证,但在领取选民证前,必须先领取一份居住证,并附一份煤气结账单,还需要准备两张免冠照片和健康证;最后还要一份所得税申报单存根,然而谁知道领取上述申报单存根究竟还需要什么证件呢。
“请他亲自填写一份表格就行了。” “他还不会写字,我能替他写么? “可以,但必须办理一份委托书。”
罗女士无可奈何,只得抱着这个名叫马里澳的孩子四处奔波,她终于发现自己已陷入了迷魂阵,无所适从。然而她从中也得到一种实惠,这就是,当孩子哭闹时,她就威吓他:
“你再哭,我就把巴西官僚主义者叫来。”
时间流水般的飞逝。一天,罗女士的丈夫居然在纽约收到儿子马里澳的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爸爸,我和妈妈还在为巴西政府要求的各种证件四处奔忙(妈妈还是习惯性地把我抱在怀里)。我想,当我们吧所有证件办妥后,恐怕只能海运到加拿大了。我给你写信,是为了使你放心。看来我们见面的时刻为期不远了。明天,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就可以拿到最后一份证件——我的服役证明。”
思考讨论题
1. 巴西巴拉纳州贝伦机场的海关人员怎么样对待罗泽玛丽的婴儿?这一关官僚主义做法说明了什么?
2. 阿根廷妇女罗泽玛丽的新生婴儿为什么被当做走私品?为了离开巴西母子又准备了哪些出境必要的证件?
3. “非法入境的婴儿”真的“非法”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案例解析
8
这个案例真实二具体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里的教条主义表现在机场的工作人员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出入境管理条例;形式主义表现在各种证件铺天盖地,这是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主要特征;官僚主义表现在各种单据、证件是否齐全、是否符合要求,是衡量符合法与非法的主要根据这三个“主义”都违背了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观点,而是一概而论。一概而论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共同表现,它们的错误在于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具体情况,抽象地对待特殊问题,其结果必然给他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和伤害。案例中的婴儿是在旅途中降生的,这一具体情况实际上是出入境管理条例制定时所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说这个途中降生的婴儿不属于这个条理的管理对象,这就是说既不能把这个新生婴儿看成是一般的出入境人员也不能把他看成是旅客携带的物品,这个婴儿是在一个特殊场合出现的一个特殊成员。如果强行地按照一般的做法对待这个特殊的问题,那就会抽掉这个特殊问题存在的合法性,其结果把这个合法成员判定为“非法成员”,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唯心主义的表观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讲了一名阿根廷孕妇乘飞机去往纽约与丈夫团聚,不巧途径巴西时临产,罗泽玛丽女士不想吧婴儿生在空中,飞机就在巴西巴拉那州贝伦机场紧急迫降,罗泽玛丽在机场大楼里产下一个婴儿,此后因孩子没有手续无法离开巴西的故事。说明了离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会害人的。
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一节中“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讲述了巴西某机场的工作人员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使用本案例要注意区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之间的差别。
9
丰田生产方式
案例文本
20世纪中期,战后恢复的日本,面临需求不足、技术落后、资金短缺的发展状况。为寻找日本汽车工业发展的道路,丰田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逐步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效益和低消耗的生产方式,即丰田生产方式。丰田生产方式是继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之后人类现代生产方式的第三个里程碑。
当初,丰田喜一郎和大野耐一在参观、考察福特工厂时,发现流水线作业存在巨大的浪费:(1)生产现场存在着找过必要限度即过剩的生产要素。如过多的人员、过剩的设备和库存,从而生产不必要的劳务费、折扣费和利息支出。(2)在工序中人员过多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每个生产循环出现的空闲时间就生产出多余的产品,产生制造过剩的浪费。(3)结果,在生产线后面的中间堆积多余的库存,又生产了搬运、重新搬运这些库存的浪费。在库存增加的情况下,又相应的增加建设仓库、将库存运到仓库的劳务和设备支出,反而增加了成本。因此必须彻底排除一切浪费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由此,丰田喜一郎提出了“及时生产”的概念,即将必要的物品,在必要的时候,供应所要的数量,通过消除生产现场“浪费、不均、不合理”的现象来提高生产率。20世纪40年代末,大野耐一从美国超市的物流管理中获得启示:如果从反方向来安排工序的流程,那就可能实现及时生产。因此,规定每道工序的人按照必须的数量,在必须的时候,到前一工序去领取所需的零件,前工序为了补充被取走的零件,只生产取走的零件,只生产被取走的那一部分,即“拉动方式”为了实现这种方式中的信息传递,大野耐一采用了一种叫“看板”的工具。“看板”其实是装入长方形塑料袋中的一张卡片,上书所需要部分的型号和数量,一般包括领取看板和生产指示看板,分别记载前工序或后工序应该领取或生产的物品种类和数量。
在流水线作业情况下,产生库存的一个原因是了零件或作业有差错,这即增加了维修用的零件,也增加了检验、维修作业劳务费及进行这些作业的空间占用和整体库存费用。如果生产现场就解决零件或作业差错问题,那么这些费用都可
10
以消除。因此大野耐一提出“自动化”的概念:即当异常情况发生时,工人要彻底地将生产线停下来以防止不合格的产生。他设计出一套简单的限制开关——以及通过/不通过的办法。这样一旦装好零件,机器就可以不用人工干涉自动完成。如果机器检测出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就会立即停机。把这些简单的装置加在传统的机床上以后,一个工人很快就能照顾几台机器并进行质量检查。
在“拉动方式”下,如果后工序以参差不齐的数量领取零件,那么前工序就必须预先准备能够应对变化的需求数量的库件、设备和劳动力。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均衡生产”来解决,即最终装配线每天遵循循环时间(能销售一辆车的时间间隔)、以均衡的数量制造各种产品。这样装配线上生产零件的领取量的不均衡就被削减到最小程度,并能以一定的速度或每小时生产一定数量的方式生产各自的零件。最终工序实行多样化的均衡生产,要求前工序的作业部门必须频繁而快速地进行作业转换或进行“一个流”的生产和搬运(各种部分组装线包括最终组装线)。为了缩短作业转换时间,可以通过装备具有通用性、性能灵活性的设备进行快速的换模作业,即利用了生产工人的闲置时间,又省去了大量库存零件造成的积压、避免了冲压过程中生产不合格的零件。为了缩短作业转换时间进行“一个流”的生产和搬运,在培养多技能工人合理布置设备、实现标准作业的基础上,通过多技能工人组成的团队合作来实现。这样不仅实现了省力化、省人化和少人化,而且可以达到零库存、零缺陷和零浪费,从而最终达到低过剩人员、设备和库存的目的。
如果丰田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那么丰田生产方式以再低的成本生产出多种产品也没有任何意义,而销售的关键在于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尽管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从丰田汽车公司拿到了订货时间逐渐缩短到十天,但却仍然保留着一个很大的成品车库。为了实现及时销售,缩短成品库存,1982年丰田公司将两个合并组成新的汽车公司,并开始在原来庞大的销售网络基础上推行“主动销售”。其基本思想是把销售商纳入生产体系之中,把消费者也吸进产品的开发过程,从而在汽车总装厂、销售商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关系。1982年以后,丰田在日本国内市场的成品车库存几乎降为零。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进一步将“及时”扩展到国内服务维修网点。这样,丰田汽车公司就从汽车生产到销售、维修的各个环节实现了削减浪费
11
的目标。
1973年发生了世界石油危机,当时庞大的美国公司拿不出低能耗的新型车,而被日本强占了势头。到1989年日本汽车产量在世界汽车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几乎达到30%。以日本本土为基础,日本的汽车出口稳定地增长。美国的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不能支持他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了。美国采用贸易壁垒阻止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但适得其反日本开始通过在北美和西欧的直接投资办厂来增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这在技术上的意义是促成了丰田生产方式向世界的传播。日本在海外的公司获得了同样好的业绩。
面对逐渐丧失的优势,为了重振制造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对日本在世界各地的汽车工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历经5年时间,于1990年,由James P.Womack等人写了介绍丰田方式生产的《改造世界的机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一书。书中给这种新的生产方式命名为:“Lean Production”。”“Lean”是“瘦”的意思,因为与大规模批量生产方式相比这里一切的投入都大为减少。在中国将“Lean Production”译作“精益生产”是《改造世界的机器》一书中文版的译法。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精益生产综合了大规模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方式的优点,力求在大规模批量生产中实现多品种、高质量、低成本生产。20世纪90年代后期,精益生产跨出了它的诞生地——制造业,先后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行业、服务行业、民航和运输业、医疗保健领域、通信和邮政管理以及软件开发和编程等方面广泛应用。
思考讨论题
1. 你了解丰田生产方式吗?你认为丰田生产方式的运用给资本主义生产带来
了哪些新变化?
2. 丰田生产方式是否消除了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 丰田生产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案例解析
丰田生产方式的运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它不但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劳资双方、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从原来福特制下对抗性
12
的竞争关系,变成某种程度上的互相合作与信任关系。一方面,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上的创新,使工人拥有相当大的自行处理权利,监督、调整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及其质量和权力,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同时团队协作、持续改进活动、各种培训和轮换工作制使工人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就业保证,从而使公司拥有很强的能力去培训基层工人的操作技巧和工作责任感,并为相当范围内的雇佣工人提供了广泛学习及受激励的机会,使工人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另一方面,制造商与供应商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和互相信任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抗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形成并没有消除他们之间在利益上的对抗。
丰田生产方式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通过消灭生产中的一切浪费来实现成本的最低化。精益思想认为不良品的加工只能是浪费,且掩盖了生产中隐藏的问题,造成进一步的浪费。精益生产正是通过“及时”生产、少人化、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方法来消除一切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充分协作的团队式和企业外部的密切合作环境。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全面介绍了丰田生产方式运用的缘由、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及其影响。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丰田生产方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把劳资冲突整合为劳资双方在资方控制下进行“合作”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劳资利益对抗性的本质特征并没有消除。
本案例可用于第五章第二节中“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析丰田生产方式,既要正确认识它的积极意
义,又要认识到它并没有消除劳资利益对抗性的矛盾,这是本案例分析的重点。
(2) 使用本案例时,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并适当介绍丰田
13
生产方式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丰田生产方式生于日本的国情,但他并不仅仅适用于日本,它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国家的许多行业和众多企业之中,其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
毁灭:锋利的双刃剑
案例文本
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是什么? 人们会列举一系列科学发现,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发明等,但有识之士认为,20世纪最深刻的发现,是人类对自己的生存危机的发现,是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如何影响人类进化的认识。20世纪下半叶有三件大事,给予人们的警示振聋发聩。 《寂静的春天》让人们学到一个词:环境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科普图书《寂静的春天》。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集中描述了六六六、DDT等剧毒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灾害场景。书的末尾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恐怖的场景:春天来了,大地上有几只鸟儿扑棱扑棱翅膀倒下去了,尽管是春天,但整个地球一片死寂,一片寂静,再也没有鸟语虫鸣。
这本书一问世,一些垄断资本家和跨国公司纷纷出来抨击,说卡逊是一个疯子,是“煽情”、“歇斯底里”、“危言耸听”。然而没过多久,事实验证了卡逊的预言,剧毒物对环境及整个生物链造成的破坏至深且巨,简直无法弥补。由此,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绿色和平运动,也出现了以绿色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如绿党、生态社会主义。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产生了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要人类理解地运用科学技术,保护好环境。此时距《寂静的春天》发表正好10年。
罗马俱乐部教给人们一个词:极限
1968年,来自西方国家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汇聚罗马,后被称罗马俱乐部。他们梳理了人类发展过程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灾难,通过处理大量数据和资料后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按照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100年后地球上的资源将被用完,子孙后代将是无米之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教授写了《增长的极限》,其主导思想从该书的副名“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上一目了然。因此,主张经济和人口要实行零增长。
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旨在说明,地球上的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系统等,都
15
存在极限。尽管它的预测是悲观的,但给人类发出的警告是值得重视的。在这以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感到资源是无限的。正是悲观论促使人类终于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又是稀缺的。在利用资源上,既要考虑到当代人的发展,又要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兼顾代际关系。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l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人们感知一个词:毁灭
1986年4月26日,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这是一个悲惨的现代科技灾害。爆炸释放大约2.6亿居里的辐射量,这大约是广岛原子弹爆炸能量的200多倍,毒气污染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当时乌克兰有2.5万居民疏散,欧洲20多个国家对某些食物和居民户外活动发出禁令。该核电站位于普里皮亚特河畔,该河流区域面积为920平方公里,并同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水库相通,水污染后果严重。几年后有关方面对4万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表明白俄罗斯有7 000平方公里的土壤受到放射性尘埃污染,面积相当于一个丹麦。有人估计,半个世纪内核电站附近的千万顷良田将变成荒漠。附近的癌 症病人增多。乌克兰新生儿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1 000个新生儿有21个死亡,比欧洲的平均水平高3倍。有些地区新生儿死亡率近30%。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个总人口数下降的国家。过去5年内乌克兰人口数从5 200万下降为不到5 000万。附近大量田鼠的基因发生突变,一些动物行为异常,松、云杉等树木逐渐枯萎,引起了全球性恐慌。
高科技风险在核能、生化和电磁、网络等领域,多半几率小,而一旦出事,将会是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若干次的情况下,即使人类的理性可以选择和平,但意外风险依然令人不寒而栗!
所幸的是,我们站在新世纪的历史方位上,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构建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中的和谐社会,这乃是应对各类灾害在内的生存危机的希望。
思考讨论题
1.20世纪人类拥有相对论,拥有计算机,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能源和
16
安全危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产生这些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等全球危机的正确途径有哪些?为什么说单纯依靠科技发展或以停止科技发展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思路都是错误的?
案例解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现代科技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近代工业化所造成的人口、环境、能源危机。但是,人们对高新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又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及人员伤亡程度之严重,令世人震惊。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警示我们,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是由于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引发的。当人们在自然身上滥用科学技术这把利剑时,全球环境的恶化与自然资源的危机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告诫我们,在变革自然时要把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科技的关系。科技应用的利与弊、功与过、善与恶、福与祸,责任在于应用技术的人,关键是人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是否正确。协调人与科技的关系,归根结底是协调技术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也表明,我们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也需要正确的技术观和人生观。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本案例通过20世纪人类面临的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尤其是在资
17
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有时被滥用,“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本案例可用于第三章第二节中“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部分的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结合本案例中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存危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应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带来了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技作用的两重性。
(2)建议这一部分教学可以采取辩论形式。教师设立一些相关辩题,如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科技将把人类带进幸福的彼岸还是万丈的深渊?全球问题的解决依靠人还是依靠科技?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理解科技动力的问题。
18
泡沫沫破引发经济衰退
——重温1929年美国股灾
案例文本
20世纪以来,美国历经数次由泡沫引发的股灾,其中以1929年和2000年的股灾最为严重。为更好地认识这两次以及任何股市泡沫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这里我们重温1929年股灾后的大萧条。 飞扬的20年
20年代被当时人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一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自己吝啬的大门。“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发表了他对新时代的看法。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股市泡沫的培植、经济超速增长常常是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氛围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美国20年代的经历完整地体现了这些因素的作用。 就工业技术而言,一战当中和以后老的石油和钢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战争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民用经济的推动效果明显。如果我们用投资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资本数量来衡量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推广速度,我们发现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亨利·福特的话形象地表达了当时工业界对技术进步和资本扩张的自 信,“美国人现在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意款式、任意色彩的福特汽车”。 除了技术创新,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府与大企业的密切关系、信用消费形成等因素都促进了整个20年代的经济腾飞,同时也使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更加非理性、使股市泡沫继续膨胀。
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了大幅度上升,消费能力增强,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生产供应商采用更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采用更新的技术和更大范围的运用科学管理模式,进而反过来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
19
平、促进更高的消费。整个社会的生产一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增强的循环机制。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当时人们追求的消费包括收音机、电影、新型电器(吸尘器,冰箱和洗衣机等)、汽车等。“新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结构。
20年代对经济前景的自信更集中地体现在股票市场。在股市最狂热的1929年夏,美国封闭基金的价格远远超过其资产净值,比二战后封闭基金平均溢价60%,这意味着资产的价格远远高于资产的价值。
像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一样,1929年的危机前同样是一片欣欣向荣。社会中涌动的暗流,像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社会信用受到破坏、上市公司行为扭曲,都被节节攀升的股市和对幸福未来的预期冲得无边无影。 苦难的30年代
长达10年的大牛市把道指从70多点推到了360多点。在股市最高峰来临前曾经有个短暂的调整期。1929年3月的指数略低于2月指数水平,但是没有人相信股市会下跌。
然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开始。股灾中,摩根银行试图托市,政界、工业界、银行界的头面人物也纷纷出面表示对经济的信心,但这都稳定不了投资者恐慌的情绪。由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在过去10年股市扩张中受到严重伤害,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20年代的美梦对美国人而言已经是明日黄花。 1929年经济危机另一显著特色是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化国家。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这进一步加剧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失去工作不仅对个人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痛苦,而且失业者的家庭也因此变得不稳定。大萧条中结婚率比正常年份下降了15%,而离婚率也降低了25%。历史学家发现离婚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夫妻双方不愿意承担分居后的住房费用。
大萧条期间出生的新生儿长期缺乏营养和医疗护理;约有200万至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大量的无家可归者栖身于铁道边简易的纸棚;许多人忍受不了生
20
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恶化。火药味最浓的事件是1932年的“向华盛顿进军”。两万多名老兵由于没有拿到抚恤金,在华盛顿搭建起他们的“临时城市”,发誓除非政府拿出钱来,否则他们不会离开。惊恐的胡佛总统下令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率领军队驱散老兵,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次非常不光彩的用武力对付和平请愿的事件。
思考讨论题
1.请根据案例内容,总结概括1929年世界大萧条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2.你认为1929年世界大萧条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解析
1929年经济危机危害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久,影响范围之广,政治干预之多,在当代史中绝无仅有。寻求对股市崩溃和大萧条原因的理解,直到现在还是西方学界、业界和政界辩论的焦点。围绕大萧条成因的解释,形成了今天流派众多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争论的焦点包括政府不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技术冲击、投机盛行、社会分配不公、道德沦丧等。人们不禁要问,难道20年代的美国社会就没有认识到即将来临的大灾难吗?30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的特征之一是进行大量标准化生产,这种追求效率的方式的直接结果是快速增加产量,但对产品的需求却不如生产那样的快速增长,消费的成长赶不上供应的成长。因此连续不断地增加投资,势必无法避免萧条的到来。可见,经济危机以至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和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是过剩的。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展示的是20世纪20年代股市泡沫如何膨胀,30年代泡沫如何破灭
21
并导致经济大萧条,乃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并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消除,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不可避免;同时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演变的特点。
本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二节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使用好本案例的关键在于结合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始末,透彻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本质特征,深刻理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加深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解。同时,教师不妨与其他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初步阐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演变的特点。教师还可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是否曾经出现过金融危机以及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22
美国人权记录
案例文本
2004年,美国拥有百万美元净资产的家庭,共拥有资产达11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8%。而另一方面,美国普通劳动者收入大幅下降,贫困人口增加。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美国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3年的12.5%上升到12.7%,总人数从3 590万上升到3 700万,增加了110万人,平均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贫困之中。底特律、迈阿密和纽瓦克等城市的贫困率达到了28%以上。美国有72.7万多人无家可归,即每400个美国人中有1人无家可归。
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枪支最多的国家。美国个人拥有枪支达1.92亿支,2004年,美国共发生涉枪犯罪案件33.92万起,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人表示曾遭枪击,另有14%的被访者称,曾受到枪支威胁。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总数和在押犯占总人口的比例均居世界第一。到2004年底,美国监狱关押的犯人总数达226.78万人,每10万人中就有724人被关押,比10年前增长了18%,高出其他国家25%以上。2005年1月至6月,谋杀犯罪比2004年上升了2.1%;1万人以上的城市中发生谋杀案4 080起;在l万人及以下的小城市中谋杀率上升了13%。2005年,不到60万人的华盛顿特区因凶杀致死的人数达到194人。在芝加哥,2005年1月至9月,各种犯罪案件超过12.5万起,其中凶杀案352起,抢劫案1.1564万起,殴打案8 903起,纵火案534起。2004年共发生暴力犯罪案518.267万起,每1 000名12岁及12岁以上年龄的公民中,有21.4人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即47个美国公民中有1人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 2005年11月纽约市市长竞选中,现任市长、亿万富翁迈克尔·布隆伯格为竞选连任个人花费达7.789万美元,与其所得选票相比,相当于100多美元一票。华盛顿的一名普通参议员需要花费约2 000万美元才能保住自己的席位。2006年1月4日,美国“超级说客”杰克·阿布拉莫夫承认通过行贿换取有利于其客户的决定等三项重罪,并将与检方合作调查国会议员涉嫌贪污案,爆出美国政坛数十年涉及权钱交易的最大丑闻。目前已有20位国会议员及其助手卷入这起美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议员腐败窝案。2004年,美国用在游说联邦政府、国会
23
上的费用是21亿美元,竞选总统和国会议员的费用更高达30亿美元。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曾数十次授权美国国家安全局等部门对美国国内的一些电话进行秘密监听,美国国家安全局可以一次对多达500名美国公民的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监控。2003年美国在对伊动武前,专门成立了直属白宫的“全球宣传办公室”,编造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相勾结、屠杀伊拉克人民、从非洲购买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等新闻,把几乎所有的媒体舆论引导到“伊拉克是邪恶中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估计造成10万伊拉克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
黑人占美国人口的12.2%,但美国监狱中关押的超过1年刑期的犯人中4l%是黑人。美国有8.4%的25岁至29岁的黑人男子被关在监狱。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10月发表报告称,2004年,美国有9 528人成为仇恨犯罪的受害者,其中有53.8%与种族偏见有关,67.9%是针对黑人的歧视,而犯仇恨罪的人中60.6%是白人。据统计,黑人成为仇恨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是白人的20倍。在洛杉矶市,56%的仇恨犯罪案是针对黑人的。
由于缺乏医疗保险,美国每年有8万多名黑人死亡。同时,有色人种没有医疗保险的比例高于白人。非洲裔没有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9.7%,拉美裔美国人没有医疗保险的达32.7%,几乎每3个拉美裔人当中就有1人没有医疗保险,远远高于白人的同类比例。截至2005年11月,美国白人的失业率为4.3%,黑人是10.6%,黑人失业率是白人的2倍多。从事同样工作,黑人男子的收入只是白人男子的70%,黑人女子的收入只是白人女子的83%。
目前,非裔家庭收入只有白人家庭收入的1/10;黑人享受的福利只占白人的3/4。 2004年,美国黑人的贫困人ISl比例高达24.7%,拉美裔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达21.9%,而白人的比例为8.6%。
2003年,关塔那摩监狱共发生350起自残事件,仅在当年8月间短短一周时间里,就有23名囚犯试图自缢求死。2005年8月,在关塔那摩基地有131名囚犯集体绝食,抗议受到美军的非人待遇。2004年美国监狱管教系统共收到约8 210起性暴力侵害事件的指控,其中42%是监狱工作人员对犯人的性侵犯。2004年,美军虐待和污辱伊拉克战俘的行径被揭露,举世为之震惊。美军对待伊拉克战俘手段之残暴、行为之卑鄙,令人发指。
24
思考讨论题
1. 就你所知美国宣扬的人权观都有哪些基本内容?
2.结合案例谈谈你对美国的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金钱政治、种族歧视与侵犯他国主权及人权等情况的看法。 3.结合案例试分析美国意识形态的本质。
案例解析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内外始终高调宣扬尊重人权,
强调公民享有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并以此自居经常批评他国。然而现实中,美国却是发达国家中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贫困、饥饿和无家可归问题是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两倍多;社会不平等现象最为严重,劳动者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犯罪率极高,谋杀、暴力以及性侵犯案件数量惊人,并呈逐年激增趋势,人民的生命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国家执法、司法机关侵犯人身自由权利的现象也比较多,秘密监控无处不在,非法扣押时有发生;标榜新闻自由,但政府肆意封锁和操纵新闻的丑闻不断曝光;种族歧视在国内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一向自诩为“民主的典范”,不断向世界兜售其民主模式,实际上,美国的“民主”始终是少数富人的民主,是“有钱人的游戏”;在国际上,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无视公认的国际准则,粗暴侵犯别国主权和人权。美国不顾现实,将其资产阶级自身独享的政治权利扭曲说成是全体公民一视同仁的政治权利,并且强行浸淫世界的行为,让世界人民充分认清了其所谓的“民主”、“人权”的本质。正如美国前司法部长克拉克说的:“说美国是个民主国家是对民主的冒犯。”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始终强调以个人主义为核心,政府要保护个人利益,实现
自由、民主、平等。本案例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全面展示了美国民主和人权的现状,深刻揭示了这个表面绝对富有并宣扬民主和人权的国家背后隐藏着的种
25
种恶劣的社会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认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本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三节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美国人权问题是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介绍其所了解的情况并做初步分析,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以澄清错误认识。
(2)本案例涉及美国社会问题颇多,包含着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政治权利和自由,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种族歧视、妇女、儿童权利,侵犯别国主权及人权等多方面内容。教师可结合《美国人权报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民主和人权的实质。
26
近年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一览
案例文本
镜头一:2001年德国交通工人大罢工致交通瘫痪
2001年6月20日,德国公共交通服务员工举行罢工,德国的主要城市慕尼黑、科隆、斯图加特、莱比锡等的交通都陷入瘫痪。
公共交通工人罢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员工担心欧盟增加成员国后,会使德国的公共交通业受到外来竞争者的打击。新成立的服务工会呼吁示威者向立法机构施压,阻止地方政府与廉价、安全水准较低的外国运输公司签署合约。 镜头二:2002年伦敦地铁工作人员24小时罢工造成交通混乱
2002年9月25日,伦敦地铁工作人员举行24小时罢工,要求加薪,致使伦敦各路地铁全面关闭,成千上万的市民被迫改乘巴士或步行,许多市民则由于坐不上巴士而被迫滞留原地。
伦敦是世界上地铁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每天有300多万人次乘坐地铁出行。由于在薪金问题上争执不休,伦敦地铁司机、信号员等地铁工作人员举行了多次罢工,给伦敦的交通造成了恐慌。
镜头三:2003年洛杉矶公交系统曾经历罢工噩梦
2003年10月14日零时,美国洛杉矶市2 000多名公交汽车维修工人举行了罢工。此举得到当地4 000多名公交车司机、地铁和轻轨铁路系统工会成员的支持,公交车、地铁和轻轨铁路全部停运。
这次大罢工导致这座全美第二大城市的公共交通陷入全面瘫痪,估计这次罢工造成的平均日损失高达400万美元。
此次公交系统大罢工是由于洛杉矶市大都会运输局和公交运输工会联合会有关提高工人福利问题的谈判破裂后发生的。运输局每年向工会提供140多万美元的福利补助基金,但工会认为数额太低,要求增加补助。运输局指责工会方面滥用该项基金,要求工会让其插手管理基金,然后再考虑增加福利补助。 镜头四:2004年罗马公交人员举行24小时罢工
2004年7月6日,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公交系统从业人员举行行业罢工,使罗马市区的交通陷于瘫痪状态。罢工从当地时间早上8点半开始,全市公共汽车、
27
有轨电车和地铁的司机和售票员同时停止工作,市区的交通立即处于停顿状态。 2003年年底前,罗马公交系统经常举行罢工,当地人的生活时常受到影响,市区也经常陷入混乱状态。同年12月,罗马市政府曾与公交系统工会达成协议,答应给公交工人增加工资。工会领导人表示,他们组织这次罢工是因为政府没有履行诺言。工会方面同时表示,尽管罢工将持续24小时,但为了保证普通市民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公交人员在公交高峰期将提供基本服务。 镜头五:2005年意大利公交系统工人罢工
2005年5月31日,意大利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交通运输工人当日举行罢工,很多公交车、地铁车辆和有轨电车处于停驶状态。
由于工会对交通运输工人享有的病假待遇不满,因此发起了这次24小时的罢工。这次罢工涉及意大利大多数主要城市。 镜头六:2005年法国百万人展开大罢工
2005年3月11日,法国公共与私营部门举行全国大罢工,多数火车和地铁停运,造成公共交通混乱。可能有多达80%的郊区线路延误,75%的地铁中断服务,一些线路完全停运。其他地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不得不肩靠肩地挤在仅有的几辆火车里,一些人不怕天气寒冷,骑自行车上班。巴黎东北部戴高乐机场,75%航班可能被迫取消,巴黎巴士虽没减少,但受罢工影响,一些巴士不得不改变行驶线路。据报道,法国工会组织决定中午在巴黎举行大规模街头示威,要求政府提高工资、保留35小时工作制、增强居民的购买力。
2005年10月4日,法国多个工会展开全国大罢工,向法国政府施压,抗议政府的劳工及经济政策令国内的失业率增高、人民购买力下降。法国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受到严重影响,约400班航班被迫取消,国内的巴士及列车只能维持有限度的服务,公共机构、银行的服务需暂停,许多学校也被迫停课。法国媒体将这次罢工称为“黑色星期二”。
发起这次罢工的5个工会组织,计划在全国各地发动约140次示威游行。直至周二中午为止,约30%的列车职员及教师、23%的电力工人,以及15%至30%的邮务职员参与了这次全国大罢工。示威游行传遍了法国全国各地,从南部的马赛至北部的勒阿佛尔随处可见。
医院职员、银行职员、公务员及私营机构的职员也参与全国大罢工。由于印
28
刷工人参与罢工,令全国大部分报章周二未能付印出售。约一半的学校教职员因抗议政府削减职位及津贴而没有上班,这令许多学校被迫停课。
法国国家航空局称,巴黎两个机场的航班延误了长达2小时,共有387班中、短线航班被迫取消,但长途航班并未受影响。政府官员表示,罢工令郊区的铁路服务缩减高达2/3的班次,但跨国的高速列车服务未受影响。据SNCF全国铁路公司称,只有40%的地区列车服务以及60%的高速列车路线仍在正常运行。 在首都巴黎,郊区列车仅1/3的班次维持服务,但市内的巴士及地铁服务班次取消不多。由于巴黎去年实施应付罢工的“最低限度服务”,地铁的服务似乎未受影响。只在周二早上的交通繁忙时段,主要地铁站内挤满了长长的人龙,并未出现交通混乱的情况。但在如马赛及波尔多等其他至少74个城市,当地的交通情况就坏得多,因为大部分公共交通工具都处于停顿状态。
一些地方出现了警察与示威者的冲突事件,在科西嘉西部城市阿雅克肖,示威者因抗议政府计划将一间国营渡轮公司私有化,一直与警察处于高度紧张的对峙局面。此次罢工活动各个工会遵守了最低运营原则,因而除去主要街道或地铁站的人群较为拥挤外,巴黎市民的日常生活在罢工期间并未受到巨大影响。 据悉,这次罢工得到亲民的左翼政党的支援,是新总理德维尔潘上任后最大规模的一次罢工活动,罢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抗议劳工压力和恶化的工作条件,以及加强新用工合同保障,解决失业问题等。据统计,77%的法国民众支援这次罢工。据估计约有100万人直接参与罢工活动。 镜头七:纽约运输工会举行全市大罢工
2005年12月19日的劳资双方谈判一直持续到将近午夜12点,但是谈判最终破裂。纽约运输工会在20日凌晨3时许宣布举行全市大罢工。
罢工不仅对每天乘坐地铁和公车的700万人造成直接影响,还将给纽约造成每天4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资方纽约捷运局和劳方纽约运输工会的谈判代表从15日起时断时续地进行了多次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以及退休金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在5天的谈判中进行多次的讨价还价,但还是难以弥合双方的巨大分歧。在19日的谈判中,尽管双方的谈判代表都是各自的头号人物,但仍未能扭转僵局。
29
22日,纽约公交工会迫于各方压力,宣布在与资方恢复谈判的同时结束罢工。从23日凌晨起,遍布全市的数百个地铁车站在关闭3天后重新开放。 美国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25日说,持续3天的纽约公交系统大罢工给这座城市造成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布隆伯格说,圣诞节前繁忙的一周原本是成千上万勤劳的纽约人赚钱的最好机会,可惜罢工使他们失去了这个机会,他希望永远不要让这样的罢工重演。
他说,受罢工影响尤为严重的是餐饮业、博物馆和文化机构,一些建筑工地也因为材料无法送到而被迫停工。此外,市政当局在罢工3天里每天还要拿出1 000万美元用于支付警察加班工资等与罢工有关的支出,与此同时营业税收入却减少了数千万美元。
12月28日,即纽约公交大罢工结束5天后,劳资双方达成了一项暂时性协议。根据协议条款,纽约公交职工将获得加薪,同时需要为他们的医疗保健计划交款。
纽约公交系统工会负责人罗杰·图森于当地时间周二晚间宣布了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协议由工会执行委员会提出,而这份协议的内容还需要经过工会33 700名成员的投票才能得以通过,投票预计将在本周内进行。根据这份协议,工人将加薪10.9%,这一举措将在3年内完成,同时工人将为享有医疗和养老保险金而付款。
工人代表詹姆斯·罗德里格斯向公众表示道歉,他说,“关于罢工的事情我表示歉意,但是最后我们想得到了想要的”。图森还表示,如果协议能够更加完善,那么将使得资方(纽约都市运输管理部门MTA)和劳方(纽约公交系统工会)之间的关系大大缓和。此前正是由于劳资双方的谈判破裂,导致纽约公交系统25年来首次停摆。
镜头八:欧洲港口几近全线瘫痪
2006年1月,一股声势浩大的码头工人罢工抗议潮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哥本哈根到里斯本,从安特卫普到比雷埃夫斯,成千上万的码头工人摘下手套,以发泄对欧盟提出的港口自由化新草案的强烈不满。
欧盟港口自由化计划早在2003年就已出台,该计划旨在港口服务方面引进更多的竞争,打破大企业对港口货运业的垄断。而码头工人们则担心自身的饭碗
30
可能就此不保,因而近几年来频频罢工以示反对。 镜头九:英石油公司每日损失近亿美元 .
2008年4月27日,英国最大炼油厂工人举行为时48小时罢工,迫使工厂和英国最大输油管道关闭。这是70多年来英国炼油厂首次因罢工关闭。由于管道关闭等因素引起市场交易者担心石油供给短缺,28日纽约油价在电子交易时段创出新高,逼近120美元的高位。这次罢工的导火索是厂方打算终结对新员工实施的最终工资养老金方案,并对养老金作出调整。此前劳资双方以避免罢工为目的的谈判失败。罢工组织者英国联合工会发言人莱昂斯说,工会被迫采取行动,“罢工因为养老金问题,它是我们非常不愿意采取的行动,但我们被迫 这样做”。
而在几天前,英国教师还举行了20年来首次全国大罢工,要求上调工资。两起罢工事件,前后仅仅相隔三天,这对原本就因物价上涨头疼的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思考讨论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激烈和尖锐的,二战后,矛盾有所缓和,于是有人认为,今天的工人罢工运动已经失去了意义。你是怎么认为的?
2.近年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罢工不断,你认为罢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工人罢工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3.请结合本案例,试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工人运动的基本特点、主要变化及基本原因。
案例解析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罢工依旧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斗争形式。如案例所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福利待遇、解决就业问题的罢工仍然没有中断,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西方国家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则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
31
量。工人阶级在斗争中靠强有力的工会组织和自身的团结,显示出了巨大的斗争力量,迫使资产阶级同意通过谈判进行协商,对某些问题作出重大让步,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
资本主义的某些改良又直接促进了阶级矛盾的缓和。就整个工人运动的状况看,现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二战以来,与过去相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冲突的数量大大减少,罢工次数锐减;通过对话和协商谈判解决矛盾和冲突成为工人阶级斗争的主要手段;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弱化,等等。
当然,除了工人阶级运动的因素外,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初步体现,也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虽然西方国家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工人阶级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历史地位。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分析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主要的工人罢工事件,揭示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斗争的作用及工人运动状况的新变化,帮助学生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初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本案例可用于第五章第二节中“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分析案例、讲解理论与回答学生的困惑紧密联系起来。建议教师在介绍案例前,先引导学生谈谈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保证教学的针对性。
本案例是围绕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罢工运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工人运动的变化只是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注意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先根据
32
案例总结概括工人罢工的原因及作用,再进一步拓展,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虽然西方国家的阶级矛盾趋于缓和,工人阶级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工人阶级被剥削被压迫的历史地位。
33
风风雨雨“柏林墙”
案例文本
1961年,一堵高3.6米,全长165.7公里的墙,把东西柏林乃至东西德人完全隔绝开来。这道由水泥和铁丝网构成的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冷战期间,它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柏林墙”是怎么建起来的呢?
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局势十分紧张,而欧洲又是美苏争霸的重点。柏林作为冷战的前沿城市,西方军事使团和苏联在这里经常发生摩擦和流血,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一场战争的爆发。同时,从1945年开始,东德就有人逃离苏占区。这股逃亡潮愈演愈烈,直接威胁到了民主德国的生存。到了1961年,已有270万人跑到了西方。
当时,赫鲁晓夫一直在密切关注着东德局势的发展。他认为,东德必须成为社会主义的窗口。但他也清楚,当时实力对比优势在西方,如果将边境开放,就无法和资本主义竞争。1957年夏,苏联成功地试射了洲际导弹,10月又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赫鲁晓夫认为这为谈判增加了筹码,此时把美、英挤出柏林有了可能。1958年10月,民德领导人乌布利希提出西方国家没有权利留在柏林,这被认为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序幕。11月,赫鲁晓夫宣布苏联准备把管理柏林的职权移交给独立自主的民主德国。不久,苏联政府正式照会美、英、法三国,建议将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城市,期限是6个月。同一天,赫鲁晓夫在记者招待会上声称,苏联决定对西柏林这个毒瘤动外科手术,而西方一直把柏林看作是“自由世界的橱窗”。苏联的挑战,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硬反应。
1961年1月,肯尼迪出任美国第35届总统。6月3日,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在维也纳举行了会晤。第二天,赫鲁晓夫向肯尼迪提出,如果在年底前不能就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就单方面同民主德国缔结条约,把西柏林通道的控制权移交民主德国,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对赫鲁晓夫最后通牒式的要求,肯尼迪寸步不让。他当然清楚,柏林是考验西方国家“意志”和“实力”的最重要的场所,美国决不被苏联用武力赶出柏林。
34
维也纳会晤后,苏联和美国都宣布将追加军费,加强在德国的军事部署。一时间,东西方剑拔弩张。柏林处于恐慌与动荡之中,西逃的人数逐月上升,至柏林墙筑起前一天的8月12日,竞达创纪录的4 000多人。赫鲁晓夫意识到,不通过一场战争是根本无法得到西柏林的。但此时他也实在不愿意打仗,因而只能寻找另外的办法来阻止东德人继续出逃。苏联立即着手在柏林问题上采取行动。 1961年8月12日晚,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乌布利希邀请一些东欧国家领导人和民主德国的一些官员,到他在柏林郊外的别墅度周末。乌布利希对大家宣布了一项决定:建造柏林墙。他对周围人说,为了社会主义,我们必须把柏林这块伤口封起来。
8月13日凌晨1点,柏林大街边界灯光熄灭,一辆辆苏制坦克和军车把士兵和铁丝网运到了沿东西柏林之间40公里的边界线。士兵从车上卸下大批铁丝网、水泥桩柱、石块和各种施工工具。这个被东德情报部门称为“玫瑰”的行动开始了。按要求,半小时内,81个通往西柏林的通道要关闭68个,3小时内,军警必须完全控制过境通道。
当天明时分,柏林人一觉醒来,这个“自由城市”已被一道高高的铁丝网墙一分为二了。四天之后,一堵由水泥和铁丝网构成的高3.6米,全长165.7公里的墙,将柏林市的192条大街一分为二,将西柏林围了起来。
8月13日清晨,得知柏林“出事”的西柏林市长勃兰特立即赶回柏林,希望盟军至少先采取个象征性的行动。但过了24小时,盟军部队才出现在柏林墙的另一端。48小时后盟军才向驻东柏林的苏军司令部提出抗议,72小时后,西方国家驻莫斯科大使馆才提出交涉。当时,西方虽然清楚地知道东德和苏联准备封锁西柏林,但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上,肯尼迪对赫鲁晓夫的处境非常理解。在柏林墙建立前两周,他曾对其顾问说,赫鲁晓夫是绝对不肯丢掉东德的,否则他还会失去波兰和整个东欧,因此他将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东德人出逃。他们也许会建造一堵墙,而我们不能去阻止。肯尼迪认为,建造柏林墙尽管不是一 个漂亮的解决方案,但总比爆发战争要好。
冷战数十年,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柏林保持了隔墙对峙的局面。但是,民族的联系终究很难割断。据统计,从1961年到1989年,大约有4万东德人不顾一切越过边界,20万人利用探亲的机会留在了西德。
35
1989年匈牙利政府开放匈奥边界后,成千上万的东德人似潮水般涌向西德。11月9日晚,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官员宣布将放宽公民出国旅游的限制。1个小时后,两德和西柏林的电视台播发了这条消息,东德居民开始涌向过境站。一夜间,有10万人次涌入西柏林,其中有2 000人滞留未归。之后的两天,共有100多万东德公民进入西德和西柏林。西德科尔政府借柏林墙开放的时机,促成德国迅速统一。1990年7月1日,两德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实行货币统一。8月底完成政治联盟。10月3日晚,两德正式宣告统一。统一后的德国人马上行动起来,拆除了横亘在他们心头的这堵墙。如今,曾经蜿蜒在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墙只剩下1 350米,作为柏林历史上难忘的一页供后人纪念。
思考讨论题
1.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见证。一幕幕历史活剧曾在这里上演,有点惊心动魄,有的变化莫测。请问“柏林墙”是指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修建起来的?
2.“柏林墙”是由民主德国构筑的,意在阻止民主德国公民日益汹涌的越境外逃风潮。那么,东德百姓为什么试图背井离乡、赶往西德? 你能从这段历史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案例解析
曾有一堵高墙,28年如一日,横亘在德国的土地上。那是德国人心中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是令社会主义者感慨良多的一段历史。
“柏林墙”是东西方冷战的见证。随着冷战升级,1949年在原统一德国的版图上分别建立了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西德)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东德)。“柏林墙”是由民主德国构筑的,意在阻止民主德国公民日益汹涌的越境外逃风潮。
那么,东德百姓为什么试图背井离乡、赶往西德?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层面综合研究才能诠释清楚。其中,东德人民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以及对西德生活的向往是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在1949年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民主德国的经济也是持续稳
36
定增长的。但是,与毗邻的联邦德国相比,民主德国在生活水平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两德发展水平差距长期存在,缩小无望,必然引起生活在东部的民主德国人民的不满和对联邦德国同胞富裕生活的向往。为追求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他们纷纷要求移居联邦德国。面对这种对民主德国生存的直接威胁,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修建了一堵全长165.7公里的墙,隔绝了东西柏林,也隔绝了东西德人。
如今,这堵墙早已不复存在,仅有的断壁残垣在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历史。所有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让我们记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滞后的严重后果,并充分估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迎接可能到来的各种威胁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过介绍关于“柏林墙”的一段历史,向学生展示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德为阻止公民日益汹涌的越境外逃风潮筑起“柏林墙”的具体情形。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滞后的严重后果,并进而充分认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本案例可用于第六章第二节中“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部分内容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柏林墙”是战后民主德国政府为阻止其公民越境外逃于1961年构筑的,历经28年,又于1989年被迫自行推倒。关于“柏林墙”的历史,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倒了“柏林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就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事实上,“柏林墙”被推倒的原因与东德百姓逃往西德的原因一样,是多方面的。诸如民主德国国内经济滑坡、政治倒退以及苏联影响等因素,其中,民主德国人民对现实生活状况的不满以及对西德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
37
科学有多大
——法布尔的一次顿悟
案例文本
在某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法布尔手里提着一盏小灯走出了他的“荒石园”。已经65岁的法布尔心中很不宁静。《昆虫记》已经出到第6册,从1879年以来,没三年完成一册。他的事业现在有了累累果实,但是贫穷仍然与他形影相随。 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仿作,他写的科学读物不再被指定为教科书,版版税减少,而他还有三个儿子尚未长大。他研究昆虫的计划经常被各种琐事割碎,没有经费,妻儿要吃要穿。孩子们没有学费,这倒没什么,他可以在家里给他们上课。不过他的身体眼看着衰弱袭来,穿着粗呢子旧外套的身体也越来越向前弯曲。说不定上帝就要节奏他的灵魂了,他的昆虫研究还有许多计划没有开始呢!
他在52岁时境举家迁往偏僻的荒石圆,为的是最终完成活态昆虫研究的项目。能完成多少?他不知道,这是他死去的儿子汝勒生前的意愿这么多年他在怀着儿子的哀痛中坚持不懈的做下去,现在他偶尔也感到疲倦,甚至担心?? 法布尔挺直身子向黑暗里望去,景物什么也看不清。小灯的光线向四处散开,几步之外天就黑下来了,再远处就是漆黑一团。法布尔看着地上自然的马赛克铺层中的一块小方砖,为了在看清旁边的一块,他移动着自己的位置,每次移动后,周围仍是一圈狭窄的弱光带,仍然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眼前的些许景物。这些小方钻究竟是按照怎么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组合成整体画面的?无法看清??忽然,他心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震动这些天闷在心中的痛苦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整个自然界就是这大片的方砖地,他法布尔不就是这方砖地上的提灯人吗?看清整个方砖地的整体画面的规律,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事,一个提灯人办到的只是看清庞大未知体系中的一点或几个点,并把这发现指给其他人。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大,是没边没沿的东西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伸展。
这一天,激动的法布尔在《昆虫记》第7册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不管我
38
们的照明灯能把光线投射到多远,照明圈外依然死死围挡着黑暗。我们四周都是未知事物的深渊黑洞,但我们应为此而感到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已经注定要做的事情,就是使微不足道的已知领域再扩大一点范围。我们都是求索之人,求知欲牵着我们的神魂,就让我们从一个点到另一个地点移动我们自己的提灯吧,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拼制出来。”这段话,过了一百多年,在21世纪初的今天,仍是强烈的震撼着我们的心。
思考讨论题
1. 法布尔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手里提着一盏小灯走在马赛克铺就的砖路上,有了一个什么样的顿悟?这次顿悟有什么寓意?
2. 法布尔在52岁时举家迁往偏僻的荒石园,为的是最终完成活态昆虫研究的项目。通过阅读本文,以你的看法,他最终能完成吗?原因何在? 3. 法布尔的这一次顿悟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案例解析
这则案例讲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科学问题的一次顿悟。法布尔这次顿悟的问题是“科学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问人的科学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由这个问题必然引申出来一个问题人的认识活动为什么必须不断地发展下去。他以灯光来比喻认人的认识能力,他感觉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就像在黑夜里那盏小提灯一样,只能照亮一个很小的有限的范围,他认为一个人一生也就能完成那么小块范围的认识,随着一小片一小片的面目被许多人认识清楚,人们最终也许能将整体画面的某个局部勾画出来。我们认为法布尔对科学认识活动不免有些悲观色彩。世界固然是无限广大和无限发展的,而且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但随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定会不断扩充我们的已知领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保持一种存在的勇气和人生的自信。而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又必须以承认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处于无限发展状态为前提,我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保持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
39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讲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对科学问题的一次顿悟。法布尔这次顿悟的问题是“科学究竟有多大?”他感觉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就像在黑夜里那盏小提灯一样,只能照亮一个很小的有限范围,但随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必定会不断扩大我们的已知领域,说明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2.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是通过讲述法布尔的一次顿悟,说明了科学研究领域是无止境的,对于但个人来说,只能一点一点去认识,说明了认识的无限性。为此在使用本案例时,要注意不要把重点放到法布尔的贫困和家庭上,而应着重强调,法布尔提着小灯在一块一块马赛克方砖路上和顿悟。
40
正在阅读:
“时代的歌中之歌”06-06
《财政与税收》自学指导书11-19
小升初英语备考成绩提高五大方法03-30
电气监理细则 - 图文04-21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三10月月考试卷英语04-08
王羲之十七帖释文及译文07-28
2011计算机图形学复习题11-18
那抹绿色作文600字06-16
高一化学_全册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05-19
环评上岗证243-250真题11-22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时代
- 以党建带团建,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 管子的生态智慧及其对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2018河南,全国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网上考试选修答案
- 财务报表分析(一)历年计算题及公式
- 钢筋工程施工的操作要点及规范要求
- 2016最新大学生创业基础尔雅通识课习题及期末考试答案
- 人事代理人员聘期考核的实施办法
- 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化学真题和答案
- 简单就是美讲课缠论和江恩
- 五上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 2015年公卫执业助理医师考点:牙髓病的病因包过题库
- 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总结
- 领导智慧
- XX年林业局信访稳定工作总结
- 2018届广东省广州市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 论文初稿
- PS经典教程 - Photoshop经典实例教程3000例
- 二建继续教育网上 - (必修)2015
- WB-自己总结
- 基于嵌入式Linux的MP3播放器的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