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表格)

更新时间:2023-03-08 05:22: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 一 单 元 单元 教材 分析 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单元 教学 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单 元 训 练 重 难 点 重 点 掌握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难 点 诗意思。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内容。 2、方法与过程: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文,背诵并默写《古诗词三首》,背诵《桂林山水》,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学习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以及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七月的天山》要法来编排,还要体会用优美语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诵读中体会山水景物的美好。《古诗词三首》要背诵、默写,了解诗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第一单元的课文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教材围绕学习写景物的方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景物的各种方法,法。了解我国壮丽、奇特的景色,培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单元 课时 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 3课时 《七月的天山》 1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1

课 题 授课班级 《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知识与技能: 1、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教学目标 “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重点 洞庭》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讲授法 课件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 题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2、背诵此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1、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学习《独坐敬亭山》,掌握生字词,理解大意。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讲授法、探究法 课件 2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2、指名背李白的诗 揭题导入 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1、读题,看注释,结合老师介绍,体会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释题,简介浮、人与山“相看两不背景 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1、读题,看注释, 结合自我理解, 2、介绍背景。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古诗 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习 四人小组合作学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3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全班交流古诗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指导朗读 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1、背诵古诗 2、抄写生字 教学反思

4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课 题 授课班级 《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1、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2、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讲授法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形象感知,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揭题导入 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样描写的。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2、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5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自由吟读古诗 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3、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引导赏析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交流课外积累 水风光的古诗。 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布置作业 默写诗歌。 望洞庭 刘禹锡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 对比体会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反思

6 1、交流 2、背诵 指名读一读。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 遥望洞庭山水色,

第 三 课 时 课 题 授课班级 《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1、学习《忆江南》。 教学目标 2、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3、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 2、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 感。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讲授法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2、《忆江南》是一首复习导入 怎样的心情呢? 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读课文,理解内容 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1、点拨理解“两相指名朗读,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同桌互说意思 吟诵体会。 2、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

7

1、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对诗句展开想象。 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学生活动 1、背诵前两首以 水风光的古诗、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 3、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 二次备课 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3、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诗意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 (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教师小结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 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

8 小组合作学习,相 互交流

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布置作业 抄写或默写古诗 忆江南 白居易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9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课 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桂林山水》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讲授法 课件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 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桂林山水》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教学重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 讲授法 课件 10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1、播放韩晓的《我想去桂林》,体会歌词意境。 2、听了这首歌,现在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欣赏歌曲,导入 3、今天,我们要跟随课文一起去神游桂林山水,(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11

最大的欲望是什么?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感受。 学生听读指名谈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

12

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指导: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布置作业 2、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13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学生临写。 1、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课 题 授课班级 四年级 《桂林山水》 授课人 主备人 授课时间 A 1、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教学目标 2、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环节 讲授法 课件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学习第三自然段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

14

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反复诵读课文 2、同学们自己读 3、互相交流:课文怎一读,画一画,结合插 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k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