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教师心理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3-12-28 07: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成因、表现形式及对策

石香莲

摘要:社会在不断进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特别是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健康生活的需要,更是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字:小学教师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小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分析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对于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一)社会原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提高,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合理的物质追求。职业习惯使教师逆来顺受,有苦无处说,如果不能自我调节,教师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长期的重复劳动使教师产生单调、枯燥、烦躁、郁闷的情绪体验和心境,况且学生的成才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家长向教师要分数,上级向教师要成绩,自己所教课程,测验分数稍微低一点,有的家长就会有意见。

1

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文化、学知识、学做人,还要承担本应由家庭、由父母承担的职责,不但要管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负其在校外行为的责任,学生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往学校、教师身上推,导致教师心里压力很大。

(二)缺乏系统的心理保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通过其他渠道也学到一些零碎的心理知识,但是繁重的教学工作使其无法去接受系统的心理咨询,解决已有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结越积越多,使教师遇到心理不适或心理疾病,自身无法调节,处于无助的状态。

(三)现实压力。在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量过大,周授课时数12-20节,作业的批改,教学反思、教案的编写、各种活动的小结等,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2小时。为了不影响考核成绩,一点小病小痛,教师们大都忍着、拖着。长时间处在焦虑、心悸和沮丧状态,势必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不尽人意的教师评价体系。这同样是一种压力,这种与奖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看不到教师在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看不到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无形的活动。如何评价教师,随着教改的深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等的实行,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钢性”指标,使教师变成了弱势群体,个性逐渐缺失。

2

(五)小学教师的生活空间狭小。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几乎也很少。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学生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与社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和隔离感。

同时,激烈的岗位竞争使现在教师也存在着生存问题。总之,教师工作要求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也有学校内部的因素,还有来自于教师自身或家庭的因素。

二、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形式

一是不适应社会。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教师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等不良情绪。一些教师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不能与学生、同事、领导融洽相处,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人际环境恶化。

二是导致心理不平衡。住房、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生活和工作的需求,是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各级政府也只是从精神上鼓励教师爱岗敬业,而忽视了他们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要求。许多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

3

良情绪,有的还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的失调。

三是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的低下,教育评价的不科学,使部分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发牢骚、应付等。所有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

(一)社会各方面要关心教师。一是政府要确实加强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全社会认真履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和制订更多有关政策,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二是社会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人才观,以高分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观,教育功利性的价值观,积极支持和推进教育改革。社会要依法办学,减少对教育不合理的干涉,给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

(二)学校管理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是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重视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不违背教育法律和教学规律下,让教师施展拳脚,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体验成功。二是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大小事的决策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

4

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三是转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差生率”四座大山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充实自己,调节自己的生活,更多与家长和社会交往,多得到社会支持,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得到良好人际交往的满足感。

(三)教师自身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习惯。一是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二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三是情绪控制。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四是合理宣泄。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五是坚持锻炼。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

5

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比如旅游、跳舞等。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六是寻找新的工作体验。一个尽职的小学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万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方面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各种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

(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当前,有些地方提高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要当教师就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但不能保证工作后教师不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保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继续教育,增强教师自我诊疗、自我保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张向葵 主编《教育心理学》

3、高峰、袁军(199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

4、刘启珍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华夏心理网 5、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 6、方方主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比如旅游、跳舞等。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六是寻找新的工作体验。一个尽职的小学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万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方面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各种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

(四)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使之制度化。当前,有些地方提高了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要当教师就要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但不能保证工作后教师不出现心理问题。因此,要保持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继续教育,增强教师自我诊疗、自我保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民出版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张向葵 主编《教育心理学》

3、高峰、袁军(1995)《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

4、刘启珍 《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华夏心理网 5、刘维良.《教师心理卫生》知识产权出版社 6、方方主编《教师心理健康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kn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