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心理基础和动机的一般举要

更新时间:2024-06-09 20:49: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幽默心理基础和动机的一般举要

关于幽默的心理动机,世界各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幽默家们都做过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探讨。当然,我们在这里不需要把他们一家一家的列出来(也没办法列出来),我们只挑比较简明轭要的几家介绍介绍,把幽默的心理基础和动机解剖解剖。

心理学家弗卢盖尔曾总结了许多关于幽默的心理推测,归为以下四点: 1、表现优越性。汤姆斯·霍布斯很早以前把大笑描写为“由于和别人的缺点比较出自己卓越而突然引起的自得”。很多笑话中明显地包括着这种自我优越感和贬低别人的成分。例如,现如今城里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嘲弄乡下人,拿手机的老爱戏弄拿扫帚的。

2、表现攻击性。幽默是一种安全有效而又为社会所允许的、多少有些间接的攻击方式。有时幽默所攻击的是身份高而自命不凡的人,一位衣装隆重浓彩艳描的贵妇踩在香蕉皮上滑倒可以引起哄笑,而一个跛子遭遇这种情况就不可能这样。

3、对现实的自卫。开玩笑和不当真是幽默的一个主要方面。幽默可以使人们防御现实所带来的痛苦和威胁。自己受到侮辱时付之一笑;也可以此来对待由别人的悲剧性遭遇而引起的过分伤感。阿Q式的自卫,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都是这种现象的代表。

4、表现性欲。这不用细说,《笑林广记》中的许多笑话包含着明显的性欲和猥亵成分,现今餐桌上的黄段子更是如此。这表明,幽默是发泄这类为社会所禁忌的思想的现成途径。费卢盖尔说,有关性欲的笑话常常有引诱听者的性质,就是说,好像要邀他一同到性欲的罪恶之渊参加性欲的犯规。

弗卢盖尔的这个概括涵盖面是很大的。其中,“表现优越性”是幽默心理中比重最大的动因。人性有生物性和社会性两种,作为社会性的人,势必时时希望实现心理上的自我肯定,不断排斥身外之物对自己的威胁。通过自我的实现和对他人的超越来获得优越感,本来应该在现实世界中取得。然而现实是——你我都是凡人,不是四大天王一类人物,更不是克林顿第二,优越感毕竟不是想得就能得到的。既然如此,总要找一些理由来帮助心理平衡一下。于是便会从别人身上找到些缺点来比较比较,显出自己的卓越来。好在人无完人,人身上总是有缺点可找的,就好像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总是挑人的破绽出手,无往而不胜。这种“以已之长,攻人之短”的招法,本来是常常用来形容一种人的不良道德,而在实际上,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心理。好在这只是一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只得到一种自得其乐的笑声。顺便说一句,只要心理不失厚道、善良,嘲弄的又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弱点、缺陷,还是可以引发、升华为对假、恶、丑进行否定的一种审美活动。 “表现攻击性”,比嘲笑与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来表现优越,难度显然要大一些,因为对手往往比自己要强,至少不比自己弱,相对带来的风险也大一些。阿Q不小心骂了街,被拽了辫子转圈,便是如此。然而正因为如此,由此所得到的快感也会强烈一些。另外,攻击对象多是与你面对面操练,犹如下棋,有攻有守,有时火药味还很浓,没有一点招法还不好收场。这与上一点“表现优越性”可

以放心嘲笑古代傻瓜和二五零完全不同。当然,较多的“攻击”只表现为一些有惊无险的玩笑。开玩笑就是一种攻击,只要不进化为恶作剧,不超过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达到娱乐目的、以皆大欢喜为结局的。

“对现实的自卫”,可以是以攻为守地开对方的玩笑,也可以是摆脱窘境的一种自嘲。这自嘲与前面的表现优越看似矛盾,其实是统一的。自嘲是自己发现自己的弱点或不利处境,并有勇气、气魄和心胸进行自我揶揄,这是一种超众能力的展示,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有胆量和幽默感进行自嘲的。这也就是说,自嘲是勇敢者的行为。

“表现性欲”,古今中外此类笑话都不少。从本质说,由性欲内容本身而致的笑话,其可笑性是缺乏审美价值的。由于社会道德的规范,性欲望是不能随意发泄的,只能压抑,像压缩的弹簧,不能正常放松,只好找其它方向发散,性笑话便产生了。所以,性笑话深层是性欲的精神方式宣泄和释放。如果性笑话在讲述时有异性在场,那么这种意味则更为强烈。因而,对此类笑话的取舍需要一种审慎的态度。这就是说,有些性笑话,涉及到一点性的成分,但主要意蕴还是深入到人的社会性层面上的,在幽默空间里应该给它留出位置,不宜全盘否定。其二,孤立地看,性笑话内容不雅,格调不高,但它是大范围的文艺作品中的一员,对于人物性格刻画或氛围的营造不可或缺,那么,这种性笑话也应该允许存在。其三,性表露较直白的笑话,在审美价值上不大,但在古今中外的笑话遗产中占不小的比重,因而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也不能不研究它的意义。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笑话在幽默的实际操作中,应该明确地限制它的使用范围和频率——我们毕竟提倡“阳光”幽默嘛。

一、“岔断型”举要 1、衬跌法

衬跌法是幽默形成手法中最基本的一种,它被广泛地运用于笑话、幽默故事、相声和连环漫画之中。这种衬跌比诗词创作上的衬跌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衬”起来也不受次数上的限制,可以是一“衬”,但更多时候是“多衬”,即把相关连的多种事物渐次地罗列起来,形成一种有明确方向感的动势,等受众抓到了方向感,带上了前进的“惯性”,猛然一“跌”,才能产生谐趣的效果。这种“衬”可以是同类事物分量、数量、程度、频率的加强,也可以是同一空间中类似行为的铺陈和渲染,还可以是时间形态上的鱼贯递进,有时候还有意把一种简单的推理模式凝固化、机械化,从而在一帆风顺、所向披靡的推演中突然露出破绽,猛地翻车。

请看这个小幽默:

“我为去年的艺术展览油漆了一件作品。” “挂出来展览了吗?”

“是的,在入口附近,极显眼的,每个人都能看到。” “那得祝贺你了。不知是什么作品呢?”

“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向左走’。”

这个小幽默“衬”了两次,先是介绍自己的作品参展,让人下意识以为是参展的艺术品,接着强调展览位置的重要,人人都看见了。最后才跌底:原来是一块路标!

几个同学在一起比谁最爱国。甲首先发言:“我从不买外国货。”乙说:“我从不看外国电影。”丙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我入学以来外语从来不及格。”

王蒙的小说《杂色》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至郊区中学任音乐教师??。六二年精简人事时该曹又自愿申请去小学任音乐、图画、体育和珠算教员。??六五年又调往Y自治州Z市任老牌牛鬼蛇神。

物理课上,老师正在讲振动和共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提问道:“如果我向鱼塘扔一块石头,那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罚款五元!”

“衬跌法”是幽默手段中最常用、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法,但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衬”的级数应该是越升越高,以形成明确的方向动势,也才能“跌”出效果来;二是在“衬”的进程中要严守秘密,维持假象,要一本正经,这样才便于“跌”产生突然爆发的效果;三是“跌”时要干净利落,语言明确、简洁,便于受众迅速把握这急剧出现的变化,并发现这变化的奇妙或者荒唐,从而引发笑声。如果像母猪尾巴拖泥带水,就会让人不得要领,或迟滞了受众的情绪的流动,使他们耽误了一起哄堂大笑的机会。这一“跌”在相声中叫做“抖包袱”,“包袱”“抖”得不利索,就可能“不响”或“不脆”,这是相声表演的大忌之一。

2、顿跌法

“顿跌”,即指在说话时故意把一句话拆开来,先说一半,卖个关子,暗示一下语义的发展方向,等听者因误会而正要上当时,再把后半句话说出来,激发出上当者的笑声。此法与“衬跌”在原理上相同,在构造上稍微简单一些。

潘长江在他的一个小品中—— “我是帕瓦罗蒂——”

观众便有些惊讶。接着他又说: “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

这种“大喘气”的顿跌法有时不是说话人自己中断语流制造误解趋势,而是靠对话人的“捧”、“垫”来形成“诱导”,然后再由说话者把“包袱”抖开来。相声中常有这种手法。

3、歇后法

“歇后法”就是按照我们熟悉的路数运用或创造歇后语。

歇后语的构成方式是:先说“引语”,而后要故意“歇”上一“歇”,然后再说“说明语”,把说话人的主要意思抖落出来。歇后语产生幽默效果的原因有三,一个是“引语”提起一种悬念,在稍稍停顿之后(这正是“岔断”),用“说明语”的翻转,造成突变,心理紧张猛然舒缓、宣泄出来,产生了笑;另一方面,说话人用“引语”与“说明语”之间联想的巧妙、俏皮,赢得了听众的惊叹和喜

爱;还有一个明显而直接的原因,那便是歇后语的“引语”往往会描绘出一幅滑稽诙谐的漫画,这画面本身已经谐趣横生了。

请看如下例子:

背鼓进门——一副挨打相

蚊子戴花——小怪物

蚂蚁吹喇叭——好大的口气

泥鳅打鼓——乱谈(弹)

麻雀落在旗杆上——东西不大,架子不小

耗子逗猫——没事找事

这些小句,哪些不是一幅有趣的漫画呢?

歇后语在文学中应用极为普遍。但歇后作为幽默手法,需要注意几点:1、要突出联想的新奇,使“引语”与“说明语”之间蕴藉着顽皮和机巧。这样才能出现谐趣,才能可乐。众所周知的没有了新意的歇后语是逗不乐人的,比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之类。同样是“找死”的意思,“飞蛾扑火”明显不及“泥鳅跟着鸭子撵”。2、“引语”必须生动形象,最好是与人的活动有关,尤其是与人的特点、缺点、弱点有关。3、歇后语要趋“俗”避“雅”。歇后语是一种大众口语的产物,特点之一就是通俗,要是太雅,反而不好笑了。当然,通俗不是庸俗,要避免低级趣味。4、歇后语的“引语”要含蓄,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是通俗、生动、形象的,但是在意蕴上又有着含混的多义性。这样,“说明语”翻抖出来,才出人意料,给人的“顿悟”性也更强烈。

4、贯一法

贯一法,展示的是一种毫无应变能力的迂腐、僵化状态。

正常人的精神生活应该对环境保持一种灵敏的应变能力,如果在性格和嗜好上表现出一种难以调节的机械惯性运动,一种难以理解的痴迷,即造成了无生命事物的机械性特征和有生命的流动性特征二者的倒错,就会产生逗人发笑的效果。在卓别林的电影中,把这种惯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拿来一观。

某人房子漏了,请了泥瓦匠修了很久,终于竣工。恰逢秋高气爽,一个多月也不下雨。这人一天到晚望着屋顶叹气说:“运气不好呀!才修好了房子就不下雨,钱白花了,工夫也白费了!”

贯一法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把谈话对象导入“贯一性”的轨道,然后突然撤轨,使其落入陷阱。相声中常可见到这种手法。另一种是自作痴愚,在语言和动作上由于客观情况要求的多次重复,使人保持了一种“惯性”力量,从而出现一种无法自制的“机械性”特点,令人可乐。这是靠装傻充愣以取得喜剧效果,所以运用时要注意场合,不能伤及个人尊严。

二、“倒置型”举要

5、颠倒法

颠倒法,就是把事物本来的关系颠倒位置,这种位置次序的强烈不和谐,由于违反常理、常情,所以会产生幽默效果。颠倒法可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表现为主客关系的颠倒。

列车员看了一位老太太的火车票后,说:“这是从成都到上海的车票,可我们这趟车是到昆明的。”

老太太一脸严肃地问:

“难道连火车司机也没发现他开的方向不对吗?”

第二种,表现为因果关系的颠倒。

有个大热天戴着毡帽赶路的人,途中在一棵大树下乘凉,将毡帽拿下当扇子扇风,喜道:“今天要是没这毡帽,肯定热死我了。”

第三种,表现为事物逻辑关系的颠倒。

小国和邻邦大国关系恶化,小国大使去大国交涉,以战争威胁说:“我国有两万士兵。”大国巨头哈哈大笑道:“我们多一百倍。”小国大使沉思一会儿,提出妥协,理由是:“国家太小,容不下两百万战俘。”

第四种,表现为轻重关系的颠倒。

一个人被老虎叼去,他的儿子拿弓追上,拉箭要射。父亲在虎口中远远嘱咐道:“儿子,你得看准了虎脚射,不要射坏了虎皮。”

7、飞白法

飞白法是指故意仿效、描绘某人语言上(暂且不谈动作)的错误和可笑之处的修辞手法。它可以是模仿、记录或援引他人的语言错误,也可以是作者有意识地制造语言错误,以求得幽默效果。

飞白法可进一步划分为“语音飞白”、“文字飞白”、“词语飞白”、“语法飞白”和“逻辑飞白”。

“语音飞白”,是利用人物讲话时各种不准确的语音,如口吃、咬舌、方言等取乐。四川人把“鞋子”说成“孩子”,广东人把“同志呀”说成“董鸡鸭”,话剧《抓壮丁》中王保长的“蒋总裁”被不明究里的李老栓听成“讲种菜”,让人听来感到好笑,都是由于语音不同产生的效果。

“文字飞白”是展示文字使用上的种种错误造成的笑话。

一个外国人在北京学习汉语。一天对老师说:“贵国的民族自豪感宣传得极好,只是用词太单调了。到处都是‘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老师解释说:“你看得不仔细,那是‘银行’!”

“词语飞白”,是在用词上出现的错误。

赵树理先生在小说《灵泉洞》中写道:

地主刘石甫在太原混了几天,学了一套“官”腔:

“我们的‘抗战’打了两年多日本了。我们的中央军‘进行’到我们的‘原籍’来了??,我们的国民党又都‘秩序’了。我们的吴参谋来给你们训话。大家要‘严重’地听!越‘严重’吴参谋越喜欢。就是这个‘问题’!”

“语法飞白”,是语句中语法关系上出现了错误,属于需要改病句的类型。

一个展览馆新近展出一批古文物,贴出告示说:“这里正在展出三千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逻辑飞白”,是对语言没有条理、逻辑混乱的可笑现象的展示。

据说上世纪30年代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齐鲁大学一次校庆会上作过一篇广为人知的“训辞”,文辞之可笑令人叹为观止,不可不录:

诸位,各位,在其位:

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有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为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学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科学科的,化学化的,都懂七八国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都不懂。??你们是从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从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是使我蓬荜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像??就像??对了,对牛弹琴。

今天不准备多讲,先讲三个纲目。蒋委员长的新生活运动,兄弟我双手赞成。就是一个,“行人靠右走”着实不妥,实在太糊涂了,大家想想,行人都靠右走,那左边留给谁呢?

还有一件事,兄弟我想不通,外国人在北京东交民巷都建了大使馆,就缺我们中国的。我们中国为什么不在那儿建个大使馆呢?说来说去,中国人真是太软弱了。

利用飞白法来实现幽默效果需要注意两条。首先,要判断好使用对象,即对象是否可以用“飞白法”来嘲笑。对于某些讲话出毛病的人不宜采取嘲笑态度。当然,这还与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性格有关。其次,语言、逻辑方面出现错误,可以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错误的产生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和道理。只有把错误说得或写得符合出错的规律,才可信,进而才可笑。比如口吃者,并非在任何一个词上都重复不休,而往往在句子的开始时严重,重要的词语上严重,在句子结尾和次要的地方就不大结巴了。再如上面韩复榘的演讲,因为是人所共知的老粗军阀,所以出错出得让人可信(虽然这倒不一定真是他的演讲辞),你若是非要换成钱钟书或陶行知,那可笑的就不是这演讲辞本身,而是你的。

8、易色法

易色法, 是突然改变了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规定色彩。比如“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古词今用”、“今词古用”、“俗词雅用”、“雅词俗用”等等。

相声中利用易色手法往往比较成功。比如侯宝林等人的相声《杂谈<空城计>》:

甲:王平一看马谡太主观啦,别跟他陪绑,拨一半人马在山下另外扎营,临走时候马谡腆着脸还说呢:“成功之时,你部,分不得功劳!”意思是我要得了奖金,一个子儿都不给你!马谡这名利思想多严重!

乙:够瞧的。

甲:幸亏王平依靠领导,汇报及时,画了一张街亭的地图交给军邮站,连夜送给诸葛亮。

其他相声如李金斗陈涌泉的《武松打虎》也同样精彩,这里不再多举。

9、降用法

降用法是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平素只在一些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放到同它很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件中去使用,而由此产生幽默效果的技法。也就是把词语降级使用。这种大词小用的降用法对词语本身是一种降级,但对于所描述的事物来说,则是升级,是小题大作,起的是夸张、调侃的效果。词语与语言环境之间的不和谐,就形成了幽默。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有这样描述阿Q的一段文字:

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到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阿Q这个谁也看不起的流浪汉,只能去欺负更为软弱的小尼姑,在他看来,这个动作丝毫不亚于一个元帅攻陷了一座城池,因此作者用了“勋业”一词来到达。

沙叶新先生也曾在其短篇小说《告状》中写一个孩子,由于背诵《成语词典》,食古不化:

“放寒假了,他不让我游戏人间,说是会玩物丧志,硬要我天天背《成语词典》。”

“让你背《成语词典》?”

“那么厚,八百八十九页,叫人惨不忍睹,我一看见它,就多愁善感了。你要不背,他就入室操戈。你要跑,他就要打断我的腿,要削足适履。爸爸力气大,

打起我来重于泰山,不像妈妈打我轻于鸿毛。爸爸一个耳光能把我打得犬牙交错。我只好背,背得我肝脑涂地,满脑子都是成语。”

小孩子的话有用辞不当,语法不通的,但主要特点还是大词小用降用法。

10、转类法

转类法是指在叙述中故意生硬地转变词性。比如,把名词故意拿来当动词用,把名词当形容词用等,这在既定的语言环境下,不至于引起误会或不理解,因为打破了既成的常规而显出不和谐,形成幽默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是名词当动词用。

老舍先生的“离婚”中说:

在他心的深处,他似乎很怕变成张大哥第二——“科员”了一辈子,以至于对自己的事一点也不敢豪横??

鲁迅先生的《“题未定”草》中这样道:

“此种流风,其弊在奴,救之之道,在于思”。不过后两句不合用,既然“奴”了,“思”亦何益,思来思去,不过“奴”得巧妙一点而已。

也有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用的,如曲波的小说《山呼海啸》中: 四、“干涉型”举要

11、双关法

双关法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同音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使词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即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者,指桑骂槐也。

双关法分为“借义双关”和“谐音双关”。

借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借用词语的表面意义来表达深一层的意思。

《笑林》中有一则《中人》:

玉帝修凌霄殿,偶乏用,欲将广寒宫典给人间皇帝。因想到中人也得是个皇帝才好,便请灶君下界谈价钱。灶君下界入朝,朝中文武百官见了大惊道:“天庭派来的中人,怎么这般漆黑呀?”灶君听了笑道:“诸位不知道吗?天下哪儿有中人是白的呢?!”

在这里,“黑”与“白”早跨出了脸色的表面意思,深入到心的颜色去了。

谐音双关是利用音同、音近的词语来制造的双关。

《笑林广记》中有一则《头鸣》:

一学使按临,有一生员入场时,置一蝉于儒巾中。巾内蝉鸣,同座者闻其声自儒巾出,无不大笑。宗师以犯规唤至,究其致笑之由,皆曰:“某号生员儒巾内有声,故笑。”宗师唤其人至前,欲责之。生员大呼曰:“今日生员入场时,父亲唤往,将蝉置于巾内,爬跳难受,生员以父命不敢掷去。”宗师怒问其置蝉于巾之故,答曰:“取头鸣之意。”

这位老爷子为讨个“头名”之意,居然找出这等法子,亏他怎么想的。 12、矛盾法

暴露出人物对同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态度,就是矛盾法。

对于矛盾法,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一词寓言的由来,所以是熟悉的。应该说,矛盾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喜剧作家们往往根据各种生活素材,有意识地造成幽默情节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的冲突,自我矛盾会使喜剧角色为掩饰自己的千疮百孔的矛盾疲于奔命,但却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经常处于万分狼狈的窘境中,从而不断迁造成新的笑料。从实际效果看,这种手法所造成的幽默效果是十分强烈的。

《笑得好》中有一则《长生药》:

一医生病危将死,在枕上喊道:“如果有好医生能治好我的病,我现有长生丹药作为酬劳,叫他吃了能活几百岁。”

许多自我矛盾是当局者自身思想的混乱引发的。我曾在一间变电所的墙外发现这样两行斗大的字:

“五百万伏高压!一触即死!严禁触摸电线,违者法办。”

大家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笑话书中找到运用矛盾的例子。漫画中的表现也很多。

需要提一下的是,矛盾法的操作运用,以发现或制造他人的自相矛盾加以讽喻居多,但也同样可以在一些场合自我暴露出自己的矛盾来。这种情况多是故作蠢言,自我调侃。这需要掌握好充分的度,过分装蒜会让人瞧不起或讨嫌,但如果运用得好,则可以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制造点有惊无险的波澜,这就会格外增加生活的乐趣。

明朝大文人解缙在为一显宦祝寿时,挥笔在寿幛上写下“真老乌龟”四字,让在场者吓得目瞪口呆。不料解缙不慌不忙,又在每个字下加了几个字,众人一看:“真真宰相,老老元臣,乌纱盖顶,龟寿遐龄”,于是皆大欢喜了。

清人纪晓岚的故事更厉害:

纪晓岚一个好友为母亲做八十大寿,请他当场写一寿联,以示庆贺。

纪晓岚提笔便是一句,人们看了无不大惊失色:

“八旬老母不是人,”

这不是骂人吗?大家正惊讶,纪晓岚又写了一句:

“却是仙女下凡尘。”

大家看了,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谁料下联又冒了一句:

“生来儿子都是贼,”

众人笑脸陡变,纪晓岚接着续道:

“偷来蟠桃献至亲。”

纪晓岚真是深得矛盾法精髓的幽默高手,把个风筝放出去又收了回来,实在佩服佩服。不过这故事也有说是唐伯虎的。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其中的幽默,只要你能把它化骨无痕地拿来使用,说是你的也没什么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你放的风筝你一定要有本事收回来才行,不然可就乱套了。

13、误会法

误会是在语言交际中对对方的意思理解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误解。利用这种误解来制造幽默效果的方法,便是误会法。

误会法不光有语言上的,也有情节上的。不少喜剧电影电视习惯利用误会法来结构情节。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主要还是语言上的误会法。

三个犯人站在一位斜视的法官面前。这位法官瞪着犯人甲问:“你叫什么名字?”犯人乙连忙答道:“我叫阿兰。”法官大怒,喝道:“我没问你!”犯人丙害怕得哭出来:“我可什么也没说呀!”

语言上的误会法,又可分为由于谐音造成的误会、由于词义或者句子意义被误解造成的误会,以及在特定场合对事理的理解上出现错位。

谐音方面如一则:

某人在大街上丢失一张手帕,沿街寻找,边走边问:“你见我帕了吗?”恰遇到一个武士,听了怒道:“我打了多少恶仗,杀了多少人,干嘛见了你要怕?!!”

语义方面的误会更多:

一农妇气势汹汹地找到医院院长:“你们的医生骂人。”院长说:“这我一定好好教育,他怎么骂你了?”农妇说:“他告诉我病人腹部手术后要等排气后再吃饭,我问他什么叫排气,他说‘放屁’。”

在较多的情况下,误会的发生既不是谐音也不是多义,而是在具体的环境和场合中对事理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错位。

一位绅士很看不惯街上一些年轻人的衣着。他对身边站着的一个人大声说:“看那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孩,她是我女儿。”

绅士很抱歉的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是她母亲。”

那人厉声道:“我不是她母亲,我是她父亲!”

14、精细法

写文章和讲话中,常常要用数字,有时必有精确无误,有时又要求笼统含混一些。如果在该模糊数据的时候,你却非常精细地表述,这就是精细法了。这方法在一种不和谐的对比中就会显得可笑。

下面是一个军骡死后的墓志铭:

军骡马吉安葬在此。在她的一生中,踢过一个上将、两个上校、四个少校、十个上尉、二十四个中尉、四十个士官、二百二十三个士兵和一个炸弹。

有些时候,为了突出“精细法”的精细,往往和粗略的统计数字结合起来,用概数来衬托出精细的不谐调。

老师:据统计,我国已有十三亿人口了。

学生:老师,准确地说,应该是十三亿零一人。因为昨晚我姐姐又生了个小孩。

精细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数字的精确,但有时本来需要概括、精炼,人们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精确、罗嗦得可怕,也属于精细法的一种特殊表现。

张洁有一篇小说,题目是:

《关于 X X 区 X X 派出所关于 X X X 揭发 X X X 在“文革”中砸抢 X 民主党派我统战对象社会知名人士 X X X 私人文物玉器金银首饰 X X X 又向法院控告 X X X 诬陷罪之旁证材料经各支部及全体职工讨论情况的汇报》

很明显,这篇小说的题目已涉入幽默的范畴了。

五十下。到了两个月完结的时候,它把全城所有的钟表都丢在后面了,跑到日历的前面十三天还多一点。十月里的树叶子还在空中飘落的时候,它已经走到十一月,欣赏雪景去了。它把房租和到期的帐单以及诸如此类的债务都提前了,简直把人逼得要命,叫我吃不消。

再看表走得太慢的情况:

擦过油泥、上过油、对过快慢之后,我的表就慢起来。简直慢得不成话,它的摆就像报丧的钟那样慢吞吞的响。我开始误车,所有的约会都迟到,饭也吃不着了;我的表把三天的期限拖成了四天,以致我拿着支票兑不到款;我渐渐地退到昨天,又退回到前天,然后又退回到上星期。不久我就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孤零零地,独自一人在再上个星期里徘徊了,整个世界已经无影无踪。我似乎是觉察到自

己对博物馆里的木乃伊暗自有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且有了和他交换消息的愿望。

马克·吐温作为一代幽默大家,真是绝了。

有的夸张,是小故事中几个人物之间不约而同的“通力合作”的结果。甲的行为本来已够荒唐,但乙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服从这种荒唐,从而突出甲的专横霸道,也强化了甲所推崇的事物的可厌。如国产笑话《酒酸》便是一则好例:

有去酒店而嫌酒酸者,店主很恼火,就把他员在梁上。有人经过,问什么原因,主人说了。过路人说:“借我一杯尝尝。”尝毕,皱起眉头对店主说:“放了这个人,吊了我吧。”

夸张汗在操作过程中有几点应该注意。首先,运用夸张时要抓住事物的关键特性,主次分明,轻重得当;其次,夸张要有事物客观规律的内在依据和联系,也就是说,要合乎情理,给受众的跳跃性思维提供一块现实基础做跳板;再次,要掌握好夸张的分寸感,不是越邪乎越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要改成“力拔地球气盖世”就不好玩儿了。最后一点,作为幽默手法的夸张不同于文学修辞,它必须或巧、或怪、或奇、或新,以产生不协调,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而引人发笑。

20、绰号法

绰号法是夸张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特定的人群对群体中特定人物的重要特征的概括和夸张。这想来大家都不陌生。

并非所有的绰号都幽默,幽默的绰号必须符合降格的要求。比如“老顽固”之类的就不可笑。

现实生活中对绰号的使用有一个道德的问题。对待假恶丑的现象,人们起绰号是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对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看法就不大一样。其实,只要关系亲近,动机友善,互相以绰号打趣也没什么不可以。当然,这要照顾到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

绰号讲究这样几个要求:

1、要有概括性。用几个字抓住一个人的主要特征,还能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2、要有形象性。绰号只有生动形象才能传神、动人、喜人。

3、要有通俗性。这是幽默本性的要求。

驱驴宰相

王及善才学平庸,为人刻薄,作宰相时,别人暗地里把他比作凡庸的斑鸠占据了显贵的

凤凰池(接近皇帝的机要部门称凤凰池)。他毫无政绩,有一点却管得很严,每日都要关照下官说:“不得让驴进入官署。”后来,别人就给他起了雅号叫:“驱驴宰相。”

鹅鸭谏议

南宋高宗赵构朝见下官,有个叫董门的谏议官向高宗建议说:“近来禁止杀猪羊,这很

符合圣德,但对鹅鸭也宜禁宰。”刚说完,忽有人报:“金兵南侵,有一号‘龙虎大王’的人,特别勇猛,很难抵挡。”高宗一时沉思不语。在旁的胡侍郎(宰相府、三省及六部尚书的副职均称侍郎)上奏说:“大王不必忧虑,这里正有‘鹅鸭谏议’,足以对等‘龙虎大王’的了。”

21、自嘲法

自嘲法就是动用嘲讽语气贬低或嘲笑自己。自嘲法因为能迅速地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显示自己的较高心灵自由度和超脱度,所以在交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窃以为,不懂得自嘲的幽默家,不是真正的幽默家;不敢自嘲者,不配玩幽默。美国有句话叫做“能笑自己的人,有权利开他人玩笑”,说的是一个意思。

国人共知的阿Q,有著名的“精神胜利法”留传于世。他挨了打,又打不过人家,只好在心里想:“就算儿子打老子吧。”要不是作品背后浓重的悲愤情绪影响了人们对阿Q的感觉,他也算得上自嘲大师了。伊索寓言的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更是举世皆知的经典自嘲。

面对生人的自我调侃,能够立刻让对方产生亲近、认同感,进而消泯冷眼旁观甚至对立的情绪。同时说明调侃者能对自己以超脱的审视,这就展示了他有较别人更高的智慧和更宽阔的胸怀。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和勇气去轻松地认识和嘲笑自己的弱点的。正所谓以退为进,以迂为直,自嘲在幽默表现形态上是降格,在实际效果上是升格的。

自嘲很是需要眼疾手快的。《笑府》一例:

一卖锅者必以锅底掷地作声,以证明锅之无损。一日不巧,锅一摔就裂了,遂对买者说:“像这种锅,我就不会卖给你了。”

自嘲的目的绝不是一味地胡乱编派、作贱自己,而是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自尊。刚刚辞世不久的一代相声泰斗马三立老先生,就经常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说自己长的模样“对不住大家”了,贴膏药是“我不行。人瘦,一贴,包起来了”,拔火罐也不行,“脸上没肉,跑气,嘬不住”。

22、吹牛法

吹牛原本是夸张法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它与其他夸张的区别是在内容上。就是说,它把讲话人自己的经历或者能力用令人吃惊的语言渲染、吹嘘到离奇、怪诞乃至荒唐的程度。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吹牛是指幽默范畴里的吹牛,而不是指生活中某些人夸夸奇谈不切实际的行为。

吹牛有两种形式,一是吹牛者破绽百出,被人识破了,又欲盖弥彰,窘态毕露,这当然很好笑。二是故做大言,吹牛者无意于欺骗别人、吹嘘自己,受众也知道自己不会上当受骗。这种煞有其事的吹牛同样有着强烈的幽默效果,原因是吹牛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太奇特了,令人不得不笑。

世界最著名的吹牛大王,当推德国人米希豪森。这位男爵生于1720年,他在俄国军队服过役,与土耳其人交过火。此君喜吹而擅吹,吹得不同凡响:

他去打猎,在森林中发现一只毛皮绚丽的狐狸。用枪打无疑不合适,老米退下子弹,将缝衣针按入枪膛,只一枪就把该狐狸的长尾巴钉在树上。他从容下马,取鞭子抽狐狸。狐狸无计脱身又忍受不了疼痛,竟从皮囊里飞跑而出。“就这样,我得到了一张完整的狐狸皮筒子。”他自负地说。

另一次,他和土耳其人作战时,连人带马陷入了泥塘,而且越陷越深。老米在绝望之中,生出智谋。他用腿夹紧马肚子,然后扯住自己的头发,一使劲,连人带马出了泥塘。这是名副其实的“自拔”。

还有一次,他被恶狼所迫,面对血盆大口,毅然将手伸进狼嘴。揪其肚肠一甩,像甩面口袋一样,使狼翻了一个个儿。狼的外皮变成了狼的内瓤儿,也就不成其为狼了。

再一次,米先生偶遇疯狗,逃窜不迭,身上大衣太重,就弃之不顾了。疯狗咬住大衣不放。第二天,放在衣橱里的大衣疯了,把屋里弄得乱七八糟。老米拔枪连射,大衣仆地不起矣。

吹牛在现代幽默中,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对吹,更显得妙趣横生:

博览会上,一位意大利人指着一台机器对一位美国人说:“这种机器不行了,我们意大利人发明了一种机器,只要把猪从这一头塞进去,转动机器把手,香肠就会从那一头源源而出。”

美国人不以为然:“你那玩艺儿在美国早已淘汰了。在美国,如果机器做了腊肠不合口味,只要把机器把手一倒转,猪又会从入口处退出来。”

吹牛在实际操作中有两大注意事项:一是要及时泄底,不管是随时泄底还是最后漏馅,总之要让受众知道你是在“自嘲”,否则就会变成蓄意的欺骗;二是要解放思想、打消顾虑、脸不变色心不跳地、不怕牛皮吹破地放开胆量吹。要知道,幽默不需要老实人,受众也不会误解你为狂妄之徒或江湖骗子。

,你买的这只龟,昨天刚过完一万岁生日。”

诡辩法在孩子中运用,能显出孩子的童趣和机智。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十分聪明。有人把一只獐子和一头鹿关在一个笼子里,让他指出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元泽没见过,当然不认识,便说:“獐子旁边那个是鹿,鹿旁边那个就是獐子嘛。”

妈妈不高兴地对汤姆说:“你的地理是怎么考的,连美洲在哪里都不知道!”

汤姆回答说:“妈妈,这题出得够刁的呢!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哥伦布呢?”

爷爷看了孙子的历史考卷后不满地说:“你的历史才考4分。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总是5分的!”孙子撅着嘴说:“爷爷,那怎么能比呢?您上学的时候历史要短一大截呢!”

呵呵。诡辩法在实际操作中,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众多手段,综合发挥。有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故意展示一个强辞夺理、胡搅蛮缠的丑态取乐。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你就懂得诡辩三分了。

甲:吃饭了吗?

乙:你问谁呀?

甲:这里又没别人,当然是问你。

乙:我怎么回答你呢?

甲:实话实说呀,吃了就说吃了,没吃就说没吃,这有什么难的?

乙:问题在于我们指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呢?是今天的、明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28、妙答法

妙答法,是一种避开对问话的正面回答,而从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提供一个新奇、巧妙甚至让人吃惊的怪诞答案。

妙答法是社会交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幽默技法。它不是纯客观的观赏性幽默,而是交谈者双方语言短兵相接的交锋(当然不是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社交活动攀谈中的应答,有彼此的戏谑,有互相斗智,有巧妙的敷衍,也有针锋相对的正面反击。从幽默角度来看,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体现出活动主体的机智和幽默,具体情况可有四种体现。

第一,事情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与正常的估计和想象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双方都无伤害、在出人意料的逆转中获得的一种轻幽默。

甲:听说你昨儿的戏演得挺不错!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十分热烈呀。

乙:可不是吗?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再不会登台演戏了,我被开除了。

主人:我这条看家狗很管用,有谁走近我的房子,我马上就能知道。

朋友:是吗?它肯定叫得很凶,不让生人走近吧?

主人:不,当它飞快地钻进我的沙发下边时,我就知道有人来了。

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寻找答案,是这种幽默的共同点。

一位著名的女舞蹈家给肖伯纳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如果他们二位结合在一起,生个孩子,将是个优生的典范:“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

将会多少美妙!”肖伯纳回信表示受宠若惊,同时又忧心忡忡。他说:“要是那个孩子运气不好,拥有了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糕透了。”

第二,操作者对来自对方的挑衅,不动声色地接过话头,貌似肯定,实则从对方语言中找出破绽或回击的武器,然后反戈一击。

社会交际中,难免会碰到品格卑劣的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于这种情况,一味息事宁人则丧失自己的人格,而剑拔弩张又会失去雅量和风度,所以最妙的办法就是用机智的思维组织起语言的反击,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一位小姐取笑一个小伙子说:“你的胡子真够锋利的,那么厚的脸皮居然也能钻出来!”

小伙子笑道:“你的脸皮比我的还厚,那么锋利的胡子也钻不出来。”

德国十九世纪的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嘲弄。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道:“看来,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里,才能弥补这个缺憾。”

俄罗斯著名丑角杜罗夫曾遇到一位无礼的观众。这人对他说:“要想受到观众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丑陋的脸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的话,我准能拿双份薪水。”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幽默的反击必须是后发制人,是自卫反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同情和支持,在道德判断上不发生阻隔和反感,从而与作者一起去嘲笑挑衅者。若是反过来,收到的就是幽默效果了,很可能是受众的反感情绪。

第三,用对方的理论或作法作“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延伸,从而使“始作俑者”陷入困境。

《宋朝事实类苑》中有一则贡父的笑话:

往年士大夫好讲水利,有言欲涸梁山泊以为农田者。或诘之曰:“梁山泊自古巨泽,广袤数百里,今若涸之,不幸夏秋之际,行潦四集,诸水并入,何以受

之?”贡父适在座,徐曰:“却于泊之旁凿一池,大小正同,则可以受其水矣。”座中皆绝倒,言者大惭。

贡父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反对这种貌似有开拓精神的大举措,而是装做替提建议的人想办法的样子,慢悠悠地提出再挖一个梁山泊来好装水。这个主意立刻就把原来的建议的荒唐可笑凸现出来了。(这倒是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哈。)

一位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打盹。学生问:“先生刚才干什么呢?”先生答道:“去见周公了。”第二天学生打瞌睡却受到先生批评。学生不服说:“我也去见周公了。”先生问:“你若真见了周公,周公对你说什么来着?”学生说:“他说昨天根本没看见你。”

这样的学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先生可以安息了。

第四,以荒唐的答案来回答荒唐的问题或要求。

一位衣着华丽的太太要听一个著名钢琴家的演奏会,可惜没弄到入场券,她向钢琴家求助。钢琴家说:“我一张票也没有,不过如果听众同意的话,我倒是很愿意把我的那个座位让出来。”

一位富商的妻子,在看过几本书之后,忽然有了写作的兴趣。她特去拜访一位名作家,请教“什么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方法”。作家看着这位养尊处优的太太,实在不忍心打击她的写作愿望,于是说:“当然了,最好的方法还是从左往右写。”

就应对技巧来说,妙答法关键在于迅速准确地把握住对方的意图,思路和表达方法,根据来言确定去语。只有话头接得巧妙、自然,表达方法机智娴熟,才能造成较强的幽默效果。这就要求应答者对社交应酬中的各种经验多有积累和揣摩,而且还要做到胸中有货。平时多装些各类知识,知识越丰富,才越能机智应付,左右逢源,做到厚积而薄发。从这个角度上讲,幽默等于乐观的心态加上丰富的知识,然后乘以敏捷的思维。

30、归谬法

归谬法是逻辑学中研究驳斥论敌常用的一种辩论方法。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并非一出手就正面硬碰硬地接触论敌的论点直接反驳,而是相反,先把对方的谬论接过来为我所用,不仅不驳,还要进一步推波助澜,谬误小的就再放大;谬误隐晦就挑明。总之,是要把对方的谬误扩大化、明确化、清晰化,以使荒谬的论点显得更加荒唐可笑。

归谬法的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接过对方荒谬的说法,表示赞同,再发展、加强之,以使这种说法的荒谬充分显现出来。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例子。

春秋时候,楚庄王喜欢养马,给马披绸缎,喂枣肉,搭花床。有匹马因为喂得过肥而死掉了。楚庄王为此大为伤感,下令给这匹马按“大夫”的级别办丧事。有些大臣看不下去,直言劝谏,走火入魔的楚王根本听不进去,还气急败坏地威胁说:“谁再也跑来劝我,立刻砍他的头!”于是,满朝一片萧索,没人敢铤而走险了。这时,优伶(古时在朝中取悦国君的伶人)优孟听说了此事,马上闯入王宫,见了庄王就仰天大哭起来。楚庄王很惊讶,就问:“优孟,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伤心呀?”优孟说:“大王心爱的马死了,怎能不让人伤心呢!这么好的马,您只用‘大夫’的葬礼办丧事,太不够排场了,应该用国君的葬礼,用玉石作棺,用最上等的木料做椁,叫各国的使节都来送葬,再给它立一个富丽堂皇的祠堂,用全牛全羊祭祀,再拨一块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供奉这匹马。这样诸侯各国知道后,才能了解大王轻人而重马的事呀。”庄王这才出他的意思,回思自己如此对待一匹马,有点过分了。他向优孟问:“我的过错这么严重吗?照你看,我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把马作为六畜对待,做成美味让大家吃掉,这才是最好的葬礼。”庄王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

优孟在楚庄王气头上并没有直接去触他的逆鳞,而是顺着庄五的情绪,更加不着边际地夸大着礼葬死马的规格,这就使得庄王看到了自己决定的荒唐可笑,从而最终取消了这一错误决定。

秦代朝廷中也有个优伶叫作优旃的。他也是运用归谬法的高手:

秦始皇曾跟大臣们商议,要扩大供游玩和打猎用的苑囿。这需要占据很广阔的土地。优旃听了,马上接着秦始皇的话荐说:“好主意!在这宽阔的苑囿中多养些禽兽。敌人从东边打过来,我们光是放出去大批的麋鹿,用它们的鹿角顶就足够了。”他的话让始皇看到了这个设想的不妥,以后就不再提此事了。

到了那个混帐秦二世胡亥当政的时候,有一天,这个暴君心血来潮,要把城墙都用油漆漆上。对这个劳民伤财的荒谬决定,大臣们个个反对,却又谁也不也直言进谏。优旃便挺身而出,对二世说:“真是个好主意!这主意即使陛下不说,我也准备请您批准去干。漆城这件事虽说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但好处也大得很呀。城漆得光溜溜的,敌人来了爬不上去。只是很难盖这样大的凉棚让城墙的漆风干呀!”胡亥听了,自己也觉得好笑,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中一外两个现代幽默使用归谬法的精彩:

哥俩一起干活。

哥哥说:“都说一个监工能顶两个人干活。今天我当监工,你干活,咱们就能顶三个人了。”

弟弟说:“干脆咱们都当监工吧,这样就能顶四个人了。”

一个病人对住院处的护士说:“请把我安排在三等病房,我很穷。”

“没有人能帮助你吗?”

“没有,我只有一个姐姐,她是修女,也很穷。”

护士听了生气地说:“修女富得很,因为她和上帝结了婚。”

“那好,您就把我安排在一等病房吧,以后把帐单寄给我姐夫就行了。”

归谬法的另一种操作方式是暂时把对方的荒谬说法放在一边,自己按照对方的逻辑再营造一个荒谬的说法或结论,等对方急不可待地进攻你的说法或结论时,他自己的谬论也就由自己攻破了。我们再来看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一个脚夫在一家客店里吃了一只鸡,店主人后来让他几百倍地偿还,理由是鸡能生蛋,蛋又能生鸡。阿凡提得知后,去替脚夫打官司。审讯那天,阿凡提故意去得很晚。法官问他怎么回事。阿凡提说:“我明天就要种麦子了,可我的麦种还没有炒熟呢。”法官骂道:“你疯了吗?阿凡提,炒熟的麦子还能下种吗?”阿凡提平静地说:“既然炒熟的麦子不能下种,那么吃下肚的鸡还能生蛋吗?”

在中国民间笑话中揭穿吹牛家的谎言时,也常常不是正面揭露,而是采用与吹牛家对吹的方式,指明其谎言。

某甲好吹牛。他说:“我见过一棵大白菜,数百人手拉手也围不过来。一天下大雨,大部队路过,人马全在菜叶下躲雨,都没淋着。”某乙说:“我路过铁锅厂,看见正在铸一口大锅,锅里几百人,锅外几百人忙个不停。”甲问:“铸这样大的锅干什么呀?”乙说:“好煮你那棵大白菜。”

某甲说:“我家有个大木盆,容得下一千人洗澡。”某乙说:“我家有棵竹子,直往上长,一直顶住了天,又弯下来往下长??”甲不信:“哪儿有这样高的竹子呀?”乙说:“没我这棵竹子,用什么来箍你那个大木盆呢?”

在相声中,经常可以遇到用归谬法来组织情节,制造笑料的,大家不妨多多留心借鉴。

一、幽默语言操作内容上的注意

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幽默虽然是个好东西,但同样有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它的操作注意事项。记住一点,幽默是宁缺勿滥的。

在内容上,幽默操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幽默操作之前应该明确自身所在的特定环境的社交目的或演出目的,也要明确幽默操作所要遵循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一般的社交场合,幽默目的有二:一是把听众逗乐,在此欢乐气氛中联络感情,办好事情;二是展示自身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真正的幽默是用笑声嘲讽假恶丑,提高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所以其操作的基点应该坚守真善美的道德尺度。应该对幽默题材对象有正确的道德评价,不能用错误的标准去嘲笑正确的事物,不能用愚昧去嘲笑科学,以落后去嘲笑进步。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到场合和时机的问题,不能站在教堂里嘲笑上帝,对着葬礼讲幽默。

第二,幽默切不可触动“崇高”。所谓崇高,就是你和你的听众都同时尊崇的庄严的事物,比如说,国家,民族,宗教信仰等。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这话极深刻。当然,对所谓“崇高”,因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这需要幽默操作者更加注意受众的所谓“崇高”,方能避免尴尬。拿国旗来说,我们认为它是神圣无比的,不可亵渎,而美国人却可以拿他们的国旗做内裤,这在我们东方文化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应该杜绝在伦理辈分上占便宜的低级趣味。这本不应在幽默讨论范畴,因为动不动就给人当“爸爸”当“爷爷”之类,这实在不是幽默。但因为这种情形历史悠久,现今常见,有不小的影响力,常让人良莠难分,以为这就是幽默,所以专门提出来,希望大家注意。

第四,要花较大气力防范对人的生理、心理缺陷和形体、容貌丑陋的嘲笑。对于病人、盲人、失聪者、身体残疾者的讽刺,不但不会引起受众的笑声,反而会引来反感,这就不是幽默初衷了。人的残疾和丑陋进入幽默范畴,适用范围极窄,一般可有三个层次。一是放在坏人身上。二是放在有后天毛病的人身上,便要注意尺

度,比如讽刺酒鬼、口吃者。三是自嘲,自己说自己的毛病。——这属于升格的范围了。

第五,要力戒污秽和粗俗。这是指幽默操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不洁和不雅的内容或形式出现,比如人的排泄物、生殖器官以及有关性方面的一些事物。说白了,我们的男同胞要力图戒除“黄段子”,特别是当着有女性的时候。

第六,幽默内容不应令人难堪。也就是说,你的幽默内容应避免触及幽默受众的隐私。

第七,幽默题材的选取,尽量从与你地位、处境相近或比你强的人身上打主意,尽可能不去调侃不如你的人。比如某些晚会上动不动就拿农民开涮的节目,实在算不得幽默。

二、幽默语言操作形式上的禁忌

从形式角度讨论,幽默语言的操作还应该有这样五点禁忌:忌熟、忌露、忌厚、忌滥、忌火。

忌熟。艺术欣赏有个特点,就是喜新厌旧,能够像《红楼梦》那样百读不厌的名品实在不多。一般的幽默题材,在同一群受众中使用第二遍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若是第三、四遍,则受众都会替你难过了。所以幽默操作前先要弄清楚你的受众是否听过你要展示的东西。另外,便需要准备充分的货源,灵活机动,活学活用,避免重复。

忌露。幽默最为忌讳的是过早地泄露秘密。像赵本山与宋丹丹那场唠磕儿小品,宋丹丹要给赵本山讲笑话,尚未开口自己便先笑个不停,那就抖不出效果来了。喜剧性作品的表演一般是一再制造假象,把受众思路引上虚假的轨道后突然拆桥,这才能引人发笑。过早泄密,会严重影响总体“阴谋”的实施,听众不易上当,“包袱”便抖不响了。

忌厚。艺术本来讲究曲折变化,幽默与滑稽的区别也在于多个含蓄性,如果直白了,那就不幽默了。但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幽默的弯子绕得太多,用典或词语过于深奥冷僻,那就只能“含蓄”在那儿了,因为没人能领会。相声把这种现象称为“皮儿厚”。

忌滥。陈孝英先生把幽默操作上的滥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叠床架屋”,就是毫无节制地堆砌幽默,操作者过于偏爱自己欣赏的材料和手法,把这些东西重复地、没完没了地堆积和连缀起来,不能见好就收,使作品冗长、松散、喋喋不

休,结果是形式压倒了内容,枝节淹没了主干,把受众弄得疲惫不堪。相声把这叫做“咬住不撒嘴”。另一种情况是“打补丁”,指的是不分场合地滥用幽默,使所用的幽默与作品总体风格、色调不统一,与人物性格也不谐调。这种生硬刺眼的“补丁”不仅没为整个作品增色,反而坏事。

忌火。这是指幽默操作者要注意表演风格的“不温不火”。这“不火”既指表演风格和技巧,还有台风,也指内容、力度、感情上对不同嘲讽对象分寸的准确把握。幽默操作反对不顾情节和人物身份的内在要求而一味取笑耍贫嘴。幽默操作者切忌过于活跃,乃至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这会丑化个人的表演风格。

三、弄清所在场合的气氛和需要

幽默操作者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于其幽默材料和幽默表演,还在于他总能够及时搞清他施展幽默能力的舞台大小、宽窄和综合情绪气氛的高低及涨落变化。

一个人群的聚集,总会有些目的。比如婚宴是为了庆贺,葬礼是为了悼念,谈判是为了签字,学术讨论是为了交流提高??,把握住这个基调,幽默操作方不会出现大的失误。细分场合有以下不同:

(一) 庄重与随便的场合不同。一个隆重的会议,就不宜多做幽默表演。而一个朋友聚会,则可以随便多说甚至信口开河。

(二) 生人与熟人的场合不同。熟人之间可以无话不谈,玩笑狠一点也没关系。而生人之间则要顾全礼数。要记住并非人人都喜欢玩笑。

(三) 喜庆与悲哀的场合不同。婚礼与葬礼对于幽默的态度无疑是有天大区别的。

(四) 紧迫与从容的场合不同。幽默一般需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如果对方有火烧眉毛的急事要办,你偏要见缝插针去幽他一默,一般都会费力不讨好的。

四、弄清对象的身份和文化背景

面对的对象不同,幽默操作也不宜一视同仁。充分考虑到不同交流对象各自的特点,对于幽默操作是十分必要的。借一句不大好听的说法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社交谈话中,这正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的恰当举措。对方身份不同,对于幽默的接受度是不同的。比如说

(一) 性别。女**美,怕老,怕问年龄,爱苗条,怕人说她胖。这些便不宜作为幽默题材。

(二) 年龄。老人忌讳说“老”谈“死”。

(三) 文化程度。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在与对象交流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表述方式的变换。一般地说,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应谈通俗一点的话题。反之,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则应该讲得雅一些。当然,当受众文化水平高低不齐时,幽默操作最好趋俗避雅,因为雅人也能俗,而俗者却难往雅上靠。不过这俗是指通俗,不是庸俗,切记。

(四) 民族习惯。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对于各民族的重要习俗、宗教,要注意,要尊重,不宜作为幽默题材。

(五) 语言、文化背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会养成许多不同的语言习惯。咱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你上哪儿”,“你多大年纪”,“你挣多少钱”之类的话。而这些问题恰恰是英美人士最不爱听的问题,这属于人家隐私。不仅东西方文化有差异,就算咱们国内,也有南北的不同。

(六) 身份。各种身份的人操作幽默有一些微妙的规矩。一般说来,身份、地位、职务、辈分较高的人在属于、晚辈、青年面前所表现的幽默,应该是以机智的类型为主,宜慎用自嘲式、表演式的诙谐、滑稽的表现。

五、幽默素材的修改和加工

精湛的幽默来自于厚积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许多幽默大师所表演的作品,相当大的比例是从以往的和本时代的文艺作品、历史传说、民间笑话等文化形态中继承和借鉴得来的。我们所读过、听过、看过的幽默段子,都可以作为素材,经过加工取舍,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怎样加工呢?

(一)时间上化古为今。把古人的幽默套到今人身上来。

(二)空间上化远为近。把外地的幽默套到本地来。

(三)人物上化虚为实。把虚构的幽默以“我”“某某”的名义具体化。

(四)内容上化繁为简。把深奥的素材变得明白易懂,冗长的变得简洁明快。

(五)语言上化雅为俗。把文人的幽默变成俗人的笑话。

六、最见功力的临场发挥

幽默的临场发挥能力是交际场合最可宝贵、最令人羡慕的一种应变能力,也是幽默的精髓。

人的幽默感的施展,幽默性格的显露,最好是不着痕迹的表现。那种为了幽默而幽默的所谓幽默,显然不是真幽默。幽默不是小品,可以一遍一遍的排练,直到满意为止。

当然,初学乍练的朋友,在出席社交场合之前,可以下点苦功,“备课应考”,稍微作一点准备,查找一些有关的故事、笑话、诗词、歌曲等,这样,在“临战”之时方能左右逢源,妙语连珠。但鉴于幽默展示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办法终只是权宜之计,切不可以此应付,不思进取。否则,幽默就简单了,我们在这儿长篇讨论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我的一位朋友在医院工作,那日在我这儿刚听了马三立先生的一段相声,里面马先生自嘲说自己小时候,五岁的时候,身体有病。捧哏便问他,什么病。马先生说:“痔疮。”捧哏的便惊道:“啊?!!五岁就得痔疮?”马先生跟了一句:“有痔(志)不在年高。”我那朋友听了这段,恰好当晚他们科室里同事聚会,中途有一医生说他忙了一下午。众人都问什么事。他说:“动了个手术。一个小孩,痔疮。”众人都嚷说:“有没有搞错,小孩得痔疮?!”我那朋友听得这话,自然把马三立先生那段子想起来了,顿时一本正经地现挂了一句:“没啥奇怪的,有痔(志)不在年高嘛。”一帮同事大笑绝倒。

政治家因为职业的关系,往往精通于幽默的临场发挥。优秀的政治家能够在完全意料不到的情况下,做到举重若轻,妙语惊人。

美国前总统里根有一次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一不小心,连人带椅子跌到了台下的地毯上。观众一片惊叫。还好南希并没受伤,她灵巧的爬了起来,在众人的掌声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也吓了一跳,不过当他发现妻子没事时,便又当众开起了玩笑:“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该这样表演。”

二战期间,法西斯德国的军事首脑戈林问一位瑞士军官:“你们有多少人可以和我们作战?”回答是五十万。戈林说:“如果我派百万大军过去呢?”瑞士军官皱了皱眉,说:“那我们只有一枪打俩了。”

中国的政治家同样出色。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妙语已成经典,自不必多说,陈毅元帅有一次参加记者招待会也遇到过比较棘手的问题。一位记者问,中国是用什么

武器把美国U—2型飞机击落的。陈毅并没有直说“无可奉告”,而是边作手势边说:“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

作为幽默的最高境界,临场发挥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虽然难点儿,但它也不是水中月镜中花,通过切实的努力,也是可以办到的。首先,要注意不管在多么庄重的场合,多么严重的形势下,你都能保持从容、镇定、冷静、不慌不忙,这样才能保证才思敏捷,避免由于惊慌失措而导致思维短路。其次,平时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领域的知识应该有较为厚实的积累,这样对临时出现的问题才会胸有成竹,应对自如,也能够急中生智,妙语生花。

其实,临场发挥也并非完全是空对空的神来之笔,遍览各种幽默故事可知,临场发挥大体上不外乎“转移”、“淡化”、“强化”、“打岔”之类的操作办法。“转移”在“幽默技巧”一栏中有详细介绍。“淡化”是指把严重的事态描绘得无足挂齿。一位作家去一位拍卖师的家中赴宴,席间不小心摔碎了一个杯子,很是狼狈,正当他拾起碎杯子要扔掉的时候,那位拍卖师说:“别扔!下回拍卖有东西了。——这可是大作家XX亲自打碎的杯子呀。”一时席间大笑。“强化”与“淡化”相反,是把轻松的事态煞有其事的描绘成严重。吕叔湘先生有一回在给学生做报告后,接着回答学生的提问。有人问:“吕老,当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如何?”对于这么个大题目,当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说清楚的。但吕先生没有明说,厕是故意强化学生的“居心不良”,回答道:“你是不想让我回家吃饭了?”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在一些较为庄重的场合,比如说外交场合,人们常常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或是善意的,或是恶意的。对于前者,我们当然可以善以应答,而对于后者,实答常常吃亏。这时怎么解决呢?

(一) 正问正答。对于挑衅性提问,只要论据和讨论方法得当,可以正面交锋。《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孔融的小幽默。孔融七岁时,随父到洛阳一个名人家中做客。孔融应对自如,很出了一点风头。主人和来宾均很惊奇。时任太中大夫的陈韪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正在气盛之时,马上回应道:“想来先生小时候就很聪明了。”陈韪大窘。

(二) 怪问怪答。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向陆侃如先生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陆侃如应声说:“因为‘西北有高楼’。”他巧妙地利用古诗十九首里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来作为孔雀东南飞的所谓理由,不可谓不绝。显然,主考在这里只是要考学生的学养和智力。

(三) 歪问歪答。有人问阿凡提:“地球的中心在哪儿?”阿凡提用手杖点点脚下说:“就在这儿,不信你量量看。”

(四) 实问虚答。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游玩时见一群人出殡,又见一群娶媳妇的抬着花轿走过,便问刘墉道:“你说这一年里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可不是户部尚书,对此一无所知,便又不能不答,便说:“生一个,死十二个。”乾隆问:“这怎么说起的?”刘墉解释道:“皇上您想,一年里生得再多,也就一个属相,一年里死得再多,就离不了十二个属相呀。”

在我们面临回答问题的处境时,首先应该鉴别问题的“善恶”和“虚实”,如果问题是“恶”的,自然不宜直答,如果问题是“虚”的,当然也不能实答。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而且会给人留下个反应速度慢的印象。

七、幽默感是怎样不断增强的

(一) 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质。作为一个高级别幽默操作者,他应当具备自信、宽容、豁达、乐观的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对世界的观察和判断是清醒而达观的,对困难和烦恼能理智的排解,使生活永远充满情趣。很难想象一个自卑、嫉妒、悲观的人会是一个幽默的人。

(二) 自觉增加知识积累。这是我们强调了一遍又一遍的。对于幽默操作来说,掌握知识的要求主要是广度而非深度。这种广度,是一种无边际的广度,天文地理,声光电学,文史经略,名人传说,影星趣闻,都应该在你的关注之列。

(三) 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幽默家,两者的区别在于幽默家必须有比一般人更为敏锐的目光,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幽默素材,并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积累,展开活泼有趣的想象,把支离破碎的思维片断联缀成闪闪发光的幽默成品。观察力和想象力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创造力的展现。即使我们能够罗列出成百种幽默技巧,也无法为每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交活动和语言环境中指明哪一种最适宜。这一切都得靠你自己精细观察和体会,灵活想象和机智运筹,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最恰当的方案,并立即付诸实施。说到语言驾驭能力,基本要求是:“在心理上有充足信心完成幽默操作任务,语言流畅,节奏准确。在内容表述上力求形象、生动、具体、简练。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把解释压到最低限度,最好是不用解释。”幽默的最高境界是一种默契,讲究相视一笑,了然于心。如果画蛇添足地解释、评论半天,则讲的怕已不是幽默,讲话人自己倒成了幽默对象。

大千世界,大千幽默。在这里,套用一个武侠术语,与读者诸君共勉,——幽默的最高技巧,就是“无技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w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