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的思考

更新时间:2023-11-18 10: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土流失现状和治理的思考

——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达文瑞

(西北师范大学地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甘肃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造成了耕地减少、水旱灾害频发和社会贫困等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省的粮食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我省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紧对我国水土流失的治理。而处于甘肃河西走廊的武威市,近年来水土流失的状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凉州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较大,达到64.3%,主要以水蚀和风蚀为主。为了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继续蔓延的趋势,必须提高对水土流失治理的认识,依法高效的防治水土流失,加强预防和监督职能的发挥,改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思路,按区域生态工程类型进行分工,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强水土保持的科技投入,提高科学治理水平。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恢复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和保护耕地的目的。 【关键词】:水土流失 现状 治理 1.武威市凉州区自然地理状况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区内土地总面积5081km2(5.08×105 hm2),东西长约122km,南北宽约90km。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5hm2,比全省人均量(1.74hm2)少1.24hm2,比全国人均量(0.73hm2)少0.23hm2,是全省和西北干旱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全区耕地面积1.28×105hm2(包括林草地1.5×104hm2),人均耕地0.12hm2,比全省人均(0.13hm2)少6×10-3hm2。农用地2.15×10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9%;未利用地2.6×10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2.3%。

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m,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

1

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沿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m;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m;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m以下。

全区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具有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00mm,年蒸发量2020mm,主要风向为西北风,静风率26%,年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0d左右,日照时数2873.4h,属太阳辐射量高值区,昼夜温差平均7.9℃。丰富的光热资源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适宜各类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积累养份,并为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暴雨等。

2.本区目前水土流失的现状

根据凉州区的地形地貌,水土流失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凉州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132.34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3%,其中:风蚀面积1949.26 km2,占流失面积的62.2%,水蚀面积1183.08 km2,占流失面积的37.8%。山区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东部和北部沙漠沿线主要以风蚀为主。水蚀主要由于全区降水较少且年内分布不均匀,降雨强度与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发生强降雨和持续降雨的情况下,西部和南部的山区河流很容易形成洪水,使得各种水土流失典型地貌发育强烈,常常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如果冬季和春季降雪比较丰富,在山的阴坡和洼地就容易形成积雪和冻土层,等到春季土壤表层消融,由于水分不能顺利下渗,在坡地和耕地 形成侵蚀性的纹沟水流 。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蚀和其他作用力的影响,原来的坡耕地容易形成高低起伏、支离破碎的缓坡。同时也使得土壤结构疏松,极易随外力流失,进而使其保水保肥能力严重下降,造成地力衰退、土地经济价值逐步丧失的严重后果。最近几年由于兰州西至武威南增建二线,而该工程所经过的地段为水土保持重点保护区和防治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很多不合理的开工建设项目,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

象。因此做好本区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刻不容缓。 3.凉州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3.1. 自然因素

2

3.1.1 土壤条件

武威市凉州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土壤都是极易被冲刷的土壤类型。大多为粉沙质土壤,土体疏松,易被水分散,抗冲刷能力极弱;张义山区的土地裸露区主要由于冻融作用使土体疏松,一遇暴雨,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东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受降水限制、风力影响,易形成荒漠化且风蚀和水蚀都比较严重。 3.1.2 降雨强度

由于本区处于西北内陆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且季节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降水多,强度大,易于形成暴雨,这为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 3.1.3 地形地貌

武威市凉州区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地形地貌条件比较差。据测试表明:大于35°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模数为每年1.4~2.6t/km2,是30~35°水土流失模数的2.9倍,25~30°的4倍,25°以下的7.5倍。可见,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加剧。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区,地形破碎,沟深坡陡,缓平地只占土地面积的1/5。这些特殊的地形地貌为水土流失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3.2 人为因素 3.2.1 植被破坏

在正常条件下,植被如果不受到外力的破坏,一般多生长茂密,植被覆盖率也可以很高,即使在50~60°以上的极陡坡地和抗冲刷能力很弱的土壤上,在暴雨时也很少形成强水土流失。一般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模数相当于林地的10倍,相当于荒山和其他用地类型的3~6倍。植被覆盖率低,则径流系数就大,水土流失就强。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目前本区的森林覆盖率仅达9.1%,水土流失蔓延势头依然猛烈。 3.2.2 过度放牧

草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植被,但由于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场资源的严重退化,由此也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凉州区放牧时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农田收获完毕,

3

牲畜啃食草皮,踩踏地表,造成地表土层疏松裸露。正好这一时期是本区降雨频发的季节,水流冲蚀严重。 3.2.3 陡坡开垦

由于人口和粮食的压力,以增加粮食为目的而开发陡坡所形成的坡耕地,在本区的东部和南部山区大量存在,同样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现象。 3.2.4 工程建设

随着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每年都有一部分新开工的工程。很多工程因缺乏有效水土保护措施和存在不良行为等,经常导致或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 本区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存在的问题 4.1国家水土治理政策宣传与贯彻不到位

由于地方政府对水土流失的重视度不够,对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未大力宣传和未能积极指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民对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抵触;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认识存在局限性,因此,国家的水土保持政策难以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 4.2水土治理方案较难落实

首先,由于水土保持行动量大、面广、涉及开发建设项目繁多,执行起来任务艰巨,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多人对监督执法工作不支持,仍我行我素,如兰州西至武威南增建的二线工程中,部分施工单位取土场未按水保方案要求组织实施,严重超深取土。虽然水保部门多次督促,但截至目前仍未有所改观,如不尽快治理,极易造成坍塌、滑坡事故,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其次,区水保站办公地点在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张义山区,在全区开展工作时有效性和时效性都不够。尤其对全区各类工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再次,由于多口管理,水保站对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的实施不能有效及时的督促落实。

4.3水土保持的步伐缓慢

4

近年来,凉州区按“发展抓项目”的思路,积极储备并上报了几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如《凉州区张义镇长大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镇上马沟流域规划》、《凉州区张义镇阿林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规划》、《凉州区张义山区虎目沟小流域规划》、《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坡改梯”工程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凉州区黄羊河流域、清源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凉州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规划,但建设项目审批困难,未能立项实施,使水保建设速度相对缓慢。 4.4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步伐不一致

由于全区经济发展基本上都建立在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忽视现象。从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引发的生态问题在这一地区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加快治理的步伐,将面临存亡的危机。 4.5 水土流失治理方法趋于保守

本区的水土保持方法,大多都采用被动单一的传统方法。而未能采用比较先进的生物固定等其他综合科学的治理方法。也缺乏与国际上具有先进治沙经验的国家与组织的交流。

5.本区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水土流失给我区带来了重大损失,对我区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一些人认为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造成水土流失,以及他们先发展、再治理等思想的存在和水土保持法治观念淡薄等原因,所造成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目前,我区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在局部地区甚至仍存在继续扩展的趋势。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我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5.1 积极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各地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还草的有关方针政策,将坡耕地等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加强生态建设,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据测定,同样坡度的陡坡地,耕地土壤流失量是草地的5~20倍,水的流失量是草地的2~8倍。陡坡地

5

退耕还林还草,既可以治理水土流失,取得生态效益,又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据分析:在大于20°的坡耕地上,粮食单产750kg/hm2,盈利150元/hm2以下,且水土流失严重;种草则可达11250~15000kg/hm2,养牛收益达1917元/hm2。 5.2 加大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力度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种措施,重点加大对西部和南部山区以及风沙区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力求取得突破。同时,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开发,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认真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把防治水土流失与提高农业生产结合起来。 5.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重视监管力度

水土流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加强监测,才能及时作出决策,采取相应措施。为适应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要求,要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对水土流失扩展严重、水土流失易发地区实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变化情况。要争取做到将各地防止水土流失工作的成效时时反映在监测数据上,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各地工作成效做出量化考核的客观标准。

因此,一方面要采取最严厉措施,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制止毁林、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另一方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有效降低人为不良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要加大对生态效益的评估,要像经济效益一样,有具体的量化指标。 5.4 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并确保资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稳定、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并鼓励社会其他方面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以保障水土流失工程的全面完成。

5.5 开展水土保持的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建立稳定的水土保持科研队伍,加强高新技术的攻关、推广和应用工作,注重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

6

5.6 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比较长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国家来看,基本对策的共同点有:制定《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建立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并且建立多层次的水土保持协调机构和民间水土保持组织,大力宣传,从各方面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制定一些吸引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积极治理的政策;国家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最后,通过对本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水土流失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不可控制的。虽然它危害巨大,发展势头猛烈,但是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的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在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组织的大力配合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本区水土流失治理的辉煌业绩。 【参考文献】

[1] 吴瑞娟,金卫根.植被恢复治理水土流失初探[J].东华理工大学,2007 [2] 盛海洋,王付全.我国的山地灾害及其防治[J] .水土保持研究,2007 [3] 吴义泉,郑海金.江西省水土流失与贫困之间的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2006 [4] 罗楠.生态护坡在河道治污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6

[5]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 游尚官,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及其参考案例[M].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0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