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中的税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的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14 07: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中的税务风险

分析与防范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1、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收取、保管、处置等涉及的税收政策的文献综述

楼爱眉(2009)认为,当企业依法取得抵债资产,抵债金额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债权,应向申报税务机关申报贷款损失税前扣除,申报的金额应为原贷款金额扣除抵债资产公允价值的损失部分。各商业银行对抵债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即抵债资产的实际所有人,所以资产闲置期间应缴纳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对商业银行在未处置前缴纳房产税、土地税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申请减免。各商业银行销售或转让抵债所得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的,以全部收入减去抵债时该项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征营业税。

苏喜兰(2010)认为,在通过司法程序获得抵债资产时,债务方往往不配合,或债务人已关闭破产,在此环节应由债务人缴纳的抵债资产营业税等相关税金,往往由金融企业代缴。抵债资产持有过程中,具备条件的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抵债资产可以用于出租,按租赁业计征营业税。处置抵债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时,以 全部收入减去抵债时该项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这是在抵债资产处置中特别需要注意的税收政策。转让抵债取得的股权时,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李瑞波(2009)认为,在抵债资产取得的环节中,商业银行需要承担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作为销售方的抵债企业也应当缴纳相应税费,但因为大多数抵债企业要么停止经营,要么倒闭,很难履行它们自己的纳税义务。银行为了尽快收回债权,不得不先行替抵债企业缴纳相关税费。在持有环节,银行为了提高抵债资产的利用率,避免资产闲置造成更大损失,银行会出租或自用一部分资产,因此也需要缴纳一定的税费。在处置环节,商业银行的抵债资产应视同销售,所以需要缴纳一些销售时所需缴纳的税费。

2、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的文献综述

姚辉 郑群(2007)认为,抵债资产的管理隐藏了很多风险。除个别完税情况较好的房产、土地外,大多数抵债资产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资产贬值速度快、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资产变现价值严重缩水。银行从收取到处置抵债资产的过程中,需要缴纳相关的一系列税费,扣除这些税费,银行几乎没利可图甚至超出了取回抵债资产的价值。此外,由于制度尚不健全,银行会多缴纳一些本不需要缴纳的税费。

朱志强(2006)认为,抵债资产在取得环节,入账不及时、入账价值难确定、无法入账等问题,会导致税费的难以计算。在管理环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等问题,会影响税收的公正。在处置环节,抵债资产超限期处置以及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都会导致税费的核算标准。

李蕾(2009)认为,抵债资产涉及范围广,银行所经营的业务不可能涉猎方方面面,银行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掌握各抵债物的属性。对有些风险认识不清、估计不足,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和手段也难免全部到位。此外,商业银行在处置抵债资产时相关税费过高,甚至于部分借款人的欠缴税费也强加到银行头上,都加大了抵债资产管理中的风险。

张思路(2011)认为,银行业的不当税制导致重复征税。营业税是按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净额(即利息差) 征税,更不像增值税那样只对增值额征税。因此金融服务消耗的

投入物所含的进项增值税额,不能得到扣除。

蔡昌勇 陆荣娟(2003)认为,抵债资产过户手续繁杂,需重复缴纳税费,增加了变现的损失和难度。抵债资产收取、变现时需重复缴纳高额的税费,给银行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如暂不办理相应的过户手续,待处置时将产权直接过户到买方名下,虽然节省了费用开支,但加大了抵债资产处置的风险隐患,银行处于两难之中。

张健华 熊鹭(2010)认为,抵债资产处置变现后,一般难以足额收回相应的贷款本金,但银行在接受和处置抵债资产时还须承担双重税费。首先是抵入环节重复征税,其次是处置环节重复征税。由于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已经按规定缴纳了经营贷款的各种税费,对已经遭受本金损失的银行征收上述税费是不公平的。

王军(2008)认为,银行在接收以物抵债业务时,由于受地方政府或借款企业的影响,抵债物的帐面价值或评估价值往往高于实际价值,加之抵债物处理市场不够完善,抵债物很难变现;即使变现,银行业还要缴纳各种税费。这无形中加大银行业的成本,使得银行业既要承担抵债资产变现损失,又要承担多重征税,信贷资产价值难以实现。

李文宏 侯梦春(2005)认为,要使实际税率与名义税率相一致,就必须及时准确地在所得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延迟扣除会导致实际税率高于名义税率,相应地,提前扣除则会使实际税率低于名义税率。谨慎会计原则的核心是要尽可能高估损失而低估利润,要求银行必须及时建立贷款损失准备金,将信贷资产中预计可能损失的资产予以剔除,使银行信贷资产的价值更真实和公正,并通过列支准备金支出而使银行经营成果更准确和客观。

柯路平(2004)认为, 一是多数抵债资产质量较差,存在贬值的风险,二是大部分抵债资产没有按照规定办理过户手续,造成抵债物的权属不能完全确定,抵债物的价值就存在变数,而且管理费用在不断地增加,潜在着价值损失的风险。三是接收和处置抵债资产需向房产、土地、工商、税务等部门缴纳大量的税费,接收抵债资产的不经济和重复纳税费已经成为银行开展以资抵债业务的重要影响因素。

段涛(2011)认为,事实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较多,滞收利息比率较高,需用营运资金为大量应收未收利息垫付税款,其实际实现的利息收入承担的税负也远远高于法定税率。此外过高的营业税还意味着过多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3、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相应风险的防范措施的文献综述

单新萍 林颖(2006)认为,商业银行的抵债资产不仅仅是一种经营风险,还是一种税务风险。银行一可以寻找买家转移税负;二可以免税合并规避税负即对企业的主要债务人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实施吸收合并;三是把握应收账款的计税时限,缓解税负;四是可以提足准备,力争税前扣除,减轻税负。

郑宏庆(2011)认为,银行为了减少抵债资产的风险,应该审慎选择抵押物,合理群定抵债资产的价值,妥善做好抵债资产的保管,及时处置抵债资产,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加强抵债资产的监督管理与审核。

姚辉 郑群(2007)认为,银行应该完善金融环境建设,严把抵债资产收取关,切实加强对抵债资产的管理,对抵债资产处置给予相应政策支持。使得银行收取抵债资产成为一种降低信贷风险,有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与办法。

二、国外文献综述

1、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税务风险的文献综述

Shanling, Feng Liu,Suge Liu and G. A. Whitmore (2001)认为,中国的现状与国际上一些通行做法存在较大差异,现行税制下我国金融企业的税负偏重,过重的税收负担将金融企业难以持续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而使我国金融企业加入WTO后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2、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相应风险的防范措施的文献综述

Olga Minuk, Fabiana Rossaro and Ursula Walther(2007)认为,银行的资产在借贷过程中总会存在风险,若建立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使资产的风险降低一点。

参考文献:

[1] 李蕾.抵债资产管理中的风险分析和防范对策[J].海南金融,2009(4):245 [2] 朱志强.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会计,2006(2) [3] 楼爱眉.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管理涉税问题案例分析[J].财会学习,2009(10):45-46 [4] 苏喜兰.商业银行抵债资产核算的新旧对比[J].财会月刊,2007(9) [5] 苏喜兰.商业银行抵债资产会计与税务处理[J].财会通讯,2010(6) [6] 李瑞波.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税收处理及纳税筹划[J].金融会计,2009(1)

[7] 张思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8] 张建华,熊鹭.中国银行业税收现状分析[J].中国金融,2010(2) [9] 王军.银行业税负调查分析与相关改革建议[J].经济与金融,2008(8)

[10] 李文宏,侯梦春.银行贷款损失税收待遇的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J].国际金融研究,2005(11) [11] 柯路平.以资抵债业务的风险及防范[J].浙江金融,2004(11)

[12] 段涛.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税制改革的思考[N].湖南社院学报,2011(3) [13] 单新萍,林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纳税筹划策略[J].武汉金融,2006(1) [14] 郑宏庆.银行实施以物抵债的风险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2) [15] 姚辉,郑群.抵债资产的风险及防范措施[J].现代企业,2007(9)

[16] Olga Minuk, Fabiana Rossaro, and Ursula Walther. Deposit Insurance Reform in Belarus: Remedy or Threat for the Banking System? [J]. 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 (2007) 14 (1): 22–39

[17] Shanling, Feng Liu,Suge Liu and G. A. Whitmore.Comparativ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nalysis,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1) 16:149–17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n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