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面对面-怀来教师进修学校

更新时间:2024-01-11 11:0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校本研修面对面辅导讲座

怀来县老师进修学校兼职教师、沙城第六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刘玉红

(2018年10月5日)

话题一: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对话1: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 对话2、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

对话3、运用信息技术是实施校本研修 概念:

1、校本培训、校本研修

校本,即“以校为本”、“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学校”。“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为决策、实施、管理的主体,进行的培训与研修。 2、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业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专门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包括“组织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 问题讨论:

一、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

1

观点:教师专业的基础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点,是教师坚实的理智基础,强调教师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强调“学高为师”;以教师的“教育知识”突出教师专业的特殊性。

局限:忽视了知识与能力的转换,许多教师知识渊博但教育水平欠佳。 (2)、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取向

观点:强调教师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应传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

局限:单纯的技术训练不能满足教师的实践需求,教育教学过程不断生成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所谓“教无定法”。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

观点: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内部构建”,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不断地反思,更多地通过主动探究和改进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局限:忽视专业引领的作用。 (4)、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

观点:教师发展依赖于“教学文化”“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在合作互助中促进教师的发展。

局限:忽视个体性,不利于形成教师个人风格文化。

总结:任何单独的取向都不可能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应针对教师发展的实际、校本实际、时空差异选择实施。

3、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观点:教师的成长进步主要表现为实践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师的策略性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 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情景认知、实践活动、反思对话。 二、有效实施校本研修 1、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

(1)自组织: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

2

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2)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是形成教师教育自我管理、形成学习型组织的具体体现。 (3)怎样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

心态开放。 获得刺激信息。 理解环境、理解自我。 走向有序。 获得平衡感。

新的信息刺激,新的不平衡感。 . 2、教师教育从“培训”到“研修”。 目标定位 培训 只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研修 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话语主体 培训者是主体,决定培训内容、教师是主体,是话语的主体。 培训形式,掌握话语霸权。 话语内容 理论为主,构建理论体系为目问题为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 话语方式 发动方式 你讲我听、你说我记。 标。 强调对话、交流、分享。 培训主体是发动者,培训客体是主客体有机统一,教师专业发展为自承受者,教师发展为他组织状组织状态。 态。 3、校本研修坚持的培训理念:

(1)、以灵活性总结为研修内容的主要选择方式。灵活性总结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教师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修内容的概括方式。这种方式赋予教师以研修的选择权、主动权。 (2)、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

3

(3)、努力促进分享和交流。

4、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略)。

话题二、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

对话1、对一个公式的认识和理解

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概念:

1、经验:名词讲:是一种结果。是指人经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动词讲:是一种过程,是指获得知识和技能所经历的实践和体验。只有主动将经历和结果建立联系并愿意回顾与展望才是真正的经验。

2、反思: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 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杜威)

3、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 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4、反思性教学: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问题讨论:

一、教师作为反思的期工程主体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敢突破心里障碍,于反思自己。

发现自己很美可以给自己一种好的心情,使自己以积极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和生活,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取得更大的成绩。照出自己可以使自己改进的地方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好,虽然当时自己可能手忙脚乱一阵,但事后,我们却可以更加坦然面对别人的目光,获得另外一种自信和骄傲。寻找优点和缺点同样重要。

4

二、关于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什么

1、对教学主体合理性的反思。教学主体行为是否合目的性和规律性。

2、对教学目的合理性的反思。教学目的本身是否合理性和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是怎样实现的。

3、对教学工具合理性的反思。包括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指运用的结论及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 (二)什么时间反思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三)反思性教学的步骤

1、明确问题,确认教育困境所在。 2、收集资料。指和问题有关的信息。

3、分析资料。可借助于已有知识或他人、书籍等。 4、建立理论假设,解释情境,指导行动。 5、实施行动。

提示:步骤划分是相对的,每一个步骤不是绝对独立的。反思过程是循环反复的。 (四)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1、反思日记。 2、课后备课。 3、观摩与分析。 4、组织的讨论会。 5、开展行动研究。

对话2、研究:为了生活更加舒适 概念:

研究:研究就是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认识,然后改进,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5

问题讨论:

一、为什么说我们研究是为了生活更加舒适。

研究即为了改进,改进的结果是人与环境更加协调——生活更加舒适。

改进的结果是研究者追求工作生活更加得心应手——生活更加舒适。改进的结果是教师上课感觉更好,学生更有兴趣、更有收获——生活更加舒适。

研究解决了苦苦折磨自己的问题——生活更加舒适。 研究者共同构筑经验,增进理解——生活更加舒适。 二、教师研究什么 a 研究自己的问题。 b 研究当前面临的问题。 c 研究小问题。

三、怎样理解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过程是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生活的过程。

2、研究的过程是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

3、研究的过程是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走出困境,走向更好。 4、研究的过程是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教师研究的完整内涵。

5、研究的过程是及时反思和调整的过程,是与时俱进的过程。研究永无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对话3、教师的叙事研究 问题讨论:

一、如何理解教师叙事研究

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在叙述中体现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诠释教师对教育意义的体悟,建构教师个人实践性知识,寻求教育的 真谛。

二、 叙事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1、叙事的过程应是经验和反思的过程。

6

除了叙述经历的故事以外,应该有自己的体验,有对故事中的情境、行动的反思。述说自己因此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由此带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述说情境、困惑、行动、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和联结以及对这些关系、联结的理解。

2、要叙思想过程。

在叙事的过程中,述说者不仅要回顾和描述自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藐视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选择,在整个教育事件中,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念、对教育的看法基础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学会观察和审视自己是怎样思考和实施教学决策的,并对它们进行合理诠释。

3、要叙言行不合理性。

真正能促进人成长和进步的,是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获得一点进步。所以,要敢于更善于反思自己的问题。

4、重视生活史的研究。

教师过去的一切生活史都会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和行动的“影响史”,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

对话4、教育中的类比研究 问题讨论:

一、如何理解“类比”及“教育中的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教育中的类比是把自然、生活中的现象与教育现象进行类比,用它物说明教育,用它物理解教育。以自然、生活为师,理解教育、创新教育。

典型例子“拔苗助长”,生动形象地说明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类比的方法

类比需要根据两种对象属性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推断未知事物也可能具有已知事物其他的某种属性。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中介,需要横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这就是说思维时要相信直觉的可能性,要追求丰富、创新,产生新的设想。

7

话题三、同伴互助共同前进

对话1、同伴互助的价值和意义 问题讨论:

一、教师同伴互助的意义 1、人本身生存的需要。

人在群体中生活,人们需要相互扶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人在相互扶持中向上生长。

a生理需要。人是群体的,人群中的人是互助的。因为互助,因为分工,因为合作,人有了超越个体的力量。

b安全需要。当一个人不能在互助方面有所作为,人就失去自己所在的群体,陷入孤独之中。孤独本身也许不可怕,但由此失去安全的感受却可能给人致命一击。

c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有证实自己主体地位、证实自己对外的价值、正是自己进步提高的需求,这就要将主体性不断外化,满足外界需求。因此互助的过程,实际上既是通过接受帮助发展自己的过程,也是通过提供帮助实证自己的过程。

2、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研究者、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这些思想给教师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更给教师带来更艰巨的责任,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平台。本次课程改革力度之大,空间之广是空前的,使教师在新课程中感到迷茫痛苦和手足无措,解决这些困惑需要同伴互助。

3、同伴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为同伴,我们朝夕相处,可以随时互相帮助和鼓励;

作为同伴,我们面临同样的 问题,有共同的话题和话语,共同的话题和话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 实效性的交流平台;

作为同伴,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需要沟通和帮助。(书130页《从象棋到跳棋》故事的启发。)

4、帮助与求助是每位教师成长不可缺少的。

得到帮助,解决了遇到的困惑,发展了自己;给予帮助,体验了“活着有价值”“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内心体验,求助和互助构成了人与人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是互助关系,互助关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会使大家生活得更幸福,是和谐集体的基础。

8

对话2、互助的现状和促进 问题讨论:

一、合作互助的现状如何 。 竞争多于合作。

合作与互助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

1、在学校中处于绝对安全地位的教师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教师的帮助。如师徒结对,对新教师培训等,这往往是单向帮助,说不上互助。一旦帮助者发现自身受到冲击,这种帮助就停止了。

2、投桃报李的互助。礼尚往来,形成“熟人共同体”。

3、责任驱动的帮助。自己的地位决定自己承担着帮助的责任,否则会遭到惩罚或谴责。

4、共同利益的驱动。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评价考核,共同利益的追求使得团队之间选择互助而不是选择对抗。

总之,合作与互助的氛围不容乐观。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很重要。 二、学校促进合作互助应采取的措施。 1、提供共同目标。

制定教师承认和理解、有利于教师本人发展、教师参与并设计的共同目标,目标的实现与教师自己的成就感挂钩,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会认为是自己的事情,有自觉合作的愿望。

2、提供相对安全的学校工作环境。

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应该以调动积极性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该以威胁安全为主要手段。

3、建立促进合作的制度环境。

合作与互助“并不源于友谊或至少不源于友谊”,也不能寄希望于道德自觉,所以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保证合作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制度建设要有利于形成以对学生发展负责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

4、形成开放的、诚信的学校文化

开放与诚信:意味着对自己的反思和揭短,意味着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意味着对多样性意见和文化的认可与理解,意味着彼此间的高度信任和依赖。

校长等校领导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倡导诚信互助的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机制有利于建立诚信互助的学校文化。脆弱环节给予保护与支持。

5、组织合作活动,促进同伴学习

教师论坛。集体备课。教学巡回讲。议课评课。教学观摩。 三、如何实现教学设计共享

工作坊的方式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操作:组织教师围绕一个单元、或一节课,通过任务分工、进行教学设计、交流和讨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设计,在实践和讨论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学习教学设计,以提高“工作坊”成员的教学设计能力。

提示:1、基于任务驱动。每个参与者都有目标和要求; 2、成员必须甘于奉献,实现充分共享; 3、基于实践,在“做“中学;

4、基于问题,再对中心议题的讨论中合作学习提高,促进专业发展。 范例:成都新华路小学的电子集体备课。156页——157页。

9

对话4、观课和议课 问题讨论:

一、“听课”与“观课”两种叫法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二、观课坐在什么位置。(自认为取决于观课的目的。) 三、好课的标准

1、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意味着参与性高,是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观察:(1)教师是否着力营造宽松且有序的课堂环境。

(2)学生的情绪是否积极。学生对教学活动和内容热情、期待、兴奋、激动,有表

现欲。 (3)有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有尽可能的长的时间保持兴奋与激动。

2、质量不错。质量不错是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观察:(1)是否是全面的质量。就是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质量。单纯的分数和仅有认知意义上的知识不是完整的质量概念。 (2)教学是否有效率。教学效率=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说明:关注学生,因为学习是学习主体的自我构建;将效率集中在学生智力活动时间上,教学是触动心灵,教学是发展智慧,其他目标应服从于这个中心目标;“紧张”是对学生心智活动的保障,只有在“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才有可能促进智力发展;“学生”应是群体概念。)

(3)、质量的诉求,还应包括质量获取方式的诉求,是否是学生主动获取的,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尽可能得到发挥。

3、负担不重。负担指师生时间劳动精力的投入、物资的投入、经费的投入等。 四、如何议课

议课和评课的不同:评课是下结论,议课是讨论问题。

1、议课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采用发展性评价,以课为载体,研究师生行为及支撑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使二者建立联系,经分析获得新的理解,并规划和策划未来教育行为的活动。

2、议课要着力营造平等的对话关系,以开放的话语结构和深入对话维持。 参与者秉承的信念是:“没有人拥有真理,但每个人都有权被理解。”要着力营造和维持平等民主的关系、对话合作的关系、理解分享的关系。

推荐的话语结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指导您是怎么想的﹍﹍我的想法是 ﹍﹍”通过类似结构,深入话题,以获取对某些问题的认识。 3、议课的案例与讨论。

A、关于主体合理性的案例与讨论 教材、教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阅读链接P186《从主体关系的角度讨论师生关系》) B、关于目的合理性的案例与分析

教学目的是否合理性。在新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都是目标,而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关系。 C、关于工具合理性的案例与分析

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手段、方法等。 一个综合讨论的案例 :《两次听﹤陶罐和铁罐﹥想到的》。从以上三个维度讨论它的合理性。

10

话题四、在专业引领下提升

对话一、我们需要专家怎样参与 问题讨论:

一、专家引领的必要性

无专家引领,好比“萝卜炖萝卜”,校本研修的决策主体是学校领导和老师,关注的重心和焦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当前中小学教学问题的解决上。缺陷:一是在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时,容易忽略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将出现的问题的关注;二是容易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使教师教育工作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和循环,失去前瞻性和发展性。

有专家引领,好比“萝卜炖肉”,让校本研修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高”,让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科学性和前瞻性,能更快地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二、让专家引领真实有效

1、校本研修必须基于学校,专家的引领不能游离于学校实际和教师实际,而尽可能地与学校教师发展成为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专家报告,必须以组织者为主,要根据学校实际问题,报告前向专家必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专家报告真正成为教师需要的报告。

《从一次校本研修看教师培训的变化》中几个观点: a、不是“你有什么,讲什么”,而是“我需要什么,你讲什么”。 b、培训中以真实鲜活的案例为纽带,为被培训者链接理论和实践。

c、把中小学教师从专家的话语权威、话语控制中解放出来,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体会为素材参与对话交流,改变以往培训中实践性话语贫乏的境地。

三、教师应怎样与专家对话交流 1、主动介入。从主动提问做起。(提问时间、空间位置、问题质量都很重要。) 2、从全面接受到质疑对话。

过程一:全面接受。听专家报告也好,还是认识其他不同的观点也好,首先不能议排斥和否定的心态出现,排斥与否定的心态一出现,你就失去一种沉着和理智。应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试着将自己的观点“悬置”,静心去欣赏和理解,这样才可能看到别人的创新之处,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过程二、质疑对话。欣赏和理解并不等于不加区别的接受,我们要用已有的观点和新学到的东西对话交流,这种对话交流既改造我们头脑中原有的东西,又丰富和发展着新接受的东西,甚至有时对专家意见的质疑批判。

阅读链接:《学习争鸣》 孙子兵法:“正合奇胜”。“正合”:心正,据正,路正。

心正:健康的目的,正确的心态,尊重的态度,自信的精神。

据正:持之有据。实践中的证据,真实的证据,避免 “以偏代全”“以点代面”“听风就是雨”。

路正:推理和思考的路线要正,采用合理的思考方式,以形成正确的推论。 3、从了解信息到规划行动

我们大家都听过很多次报告,想一想我们听的过程,是不是只顾记笔记?

专家提示:一边获取信息,一边将信息与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要有所思,有所悟,要心有所动,要主动根据所听、所学、所悟规划未来,让自己真正学有所得。

11

对话3、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问题讨论:

一、如何读书。读书提示:

1、读好书,读自己精神需要的书,读不同门类的书 。 2、喜欢读书需要过程。逼着自己读——主动根据自己需要读——享受读书的快乐(提高个人品味、生活品味)。

3、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有着高质量职业生活的教师,你必须是一个热爱读书并善于汲取书中营养的教师。

二、在读书中理解和规划。(个人理解:让书中信息融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从而实现改善、纠正、升华。)

话题五: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

对话1: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意义 问题讨论:

一、 教师的幸福生活现状:

阅读链接:235页《教师心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教师现状——苦和累感觉所占比例大。 后果:1、教师身体状况欠佳。 2、教育教学效果欠佳。 3、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4、影响个人家庭生活。 结论:当今教师必须追求幸福生活。 二、幸福是教师的权利

过去:教师是奉献者的角色——春蚕、蜡烛、粉笔、人梯,仿佛只有牺牲教师个人的幸福才能换来学生的成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1、追求教师幸福是以人为本的基本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人的权利很多,最基本最普遍的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所以,教师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2、幸福的终极性。钱财、成功、快乐、愿望实现…… 等等都不是最后的终极的目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作绝对最后的目的。追求心灵的舒服就是追求幸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

低估自己享有幸福的权利。 三、教师幸福的意义: 1、对教师自身:

a 愉悦身心,感受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充实;

b 幸福具有动力特质,是克服困难追求幸福人生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c 追求职业幸福就是追求高质量的职业生活,高质量的职业生活就是幸福的人生。

(建议:最求有质量的生命,希望一生幸福,就必须争取每一段生命历程的意义和幸福。追求工作的幸福本身是为了实现生活的幸福。希望更多的教师以创造高质量的教师人生来享受幸福的人生,通过提高工作期间的生命质量提升生存的质量和整个生命的质量;同时希望通过提升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享受幸福的学习生活。)

2、对学生的意义:有了幸福的老师,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没有幸福的老师,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

12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眼睛红了我的天灰了,……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一首小诗)

心情苦闷和精神抑郁,这种情绪会对学生的全部脑力劳动打下烙印,使他的大脑变得麻木起来。只有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才是滋养着思想大河的生机勃勃河流。郁郁不乐、情绪苦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使掌管情绪冲动和思维的情绪色彩的皮层下中心停止工作,不再激发智慧去从事劳动,而且还会束缚智慧的劳动。(苏霍姆林斯基) 3、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追求职业幸福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

只有愿意追求幸福的教师生活,愿意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才可能有教师自觉地成长和进步。“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摁下马的头让马喝水。”

对话2、教师幸福生活的来源

来源一、热爱自己的职业,意识自己工作的独特价值。 1、终极意义上看教师幸福。

幸福教师应有职业审美,没有职业审美,没有对职业工作的充分认同,就不可能获得职业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干一行爱一行。在幸福教师那里,由于有了职业审美,教育就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我们的作品(作品既有实物、著作,也包括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活动,以及以我们为中心被影响过的一切)对他人成长的重大影响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2、从劳动特点看教师幸福。

从劳动对象看。他们丰富的个性特征以及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生动鲜活。

从劳动意义看。教育但当的任务是帮助和促进学生“塑造自己”。这种“塑造”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成熟,与人一生的命运相关。通过教育,人们学习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真正的教育是促使个人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和有力工具。可以说。教师的劳动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幸福。 从劳动的过程看。“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努力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摆脱重复、机械、单调,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灵性和创造的艺术过程,这种过程美,使我们达到因创造而带来内在的尊严和欢乐。

从劳动结果看。我们劳动的结果不是单纯的付出,而是付出中获得了成长,获得了提升,是一种成长的快乐。做文本和学生间的桥梁,与学生一起经历学习的过程,融学习、修炼、情感体验于一体,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享受工作的欢乐,收获教育的成功,体验教师的幸福。

来源二、调整自己的生存取向,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1、对自己的生存方式提出疑问。生存方式包括生存追求、生存状态、生存体验。提问举例:我追求什么?我希望怎样生活?我处于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我的生存状态是我的生活追求吗?我快乐吗?我幸福吗?(这是对生存追求与生活状态是否平衡协调的追问。)

2、如何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首先需要调整生存取向,立志过一种超越现在的生活;其次要进一步关注自己的学习与成长,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再次是创造性实践,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在增强和体现自身力量的活动中,以一种审美的方式获得幸福的体验。) 来源三:拥有阳光心态。

1、工作着是美丽的,学习着是幸福的。

13

《老师,你快乐吗?》(陕西雒宏军老师著):“‘世间的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生命的整体都是相互依存的。你使它快乐,它也使你快乐。’所以,如果你把学生当恶魔,你就成为十恶不赦的魔头;你把他们当作天使,你就是人们敬仰的圣母。”你的视角、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心情,决定了你的幸福。 2、幸福靠教师自己。

学校只能给教师创造更容易感受和体验幸福的条件,却不能给教师直接带来幸福。 当外在条件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外界条件,我们应该实地从自己能够影响的活动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 来源四、在内化中体验幸福。(内化——即学习提高)

1、人需要长大成人。长大成人标准是:首先使自己实现社会化,第二是使自己养成高贵的品性。——幸福人生的基本要求。

2、生活和生存需要学习。

a个体有不断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人需要通过不断占有人类文化的方式丰富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主体价值。

b人具有“先天的不完满性”、“永远未完成性”,人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满足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获得学习的幸福。

3、学习是快乐的。首先,学习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增强,意味着提高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另外,学习的快乐还源于学习中的创造和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知者乐,忍着忧”。(孔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私人。”

4、学会欣赏自己,感受成长的快乐。希望自己能分身为三: 其一,用来从事实践;

其二,用来思考,指引实践方向规划行为;

其三,站在旁边欣赏和评估自己。我们需要自己欣赏自己,自己感受自己。幸福本身是一种感受。

来源五、在外化中实现幸福。(助人为乐)

1、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别人需要自己,通过帮助别人,获得“活着有用”“活着有价值”的快乐体验,证实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存在价值。

2、从创造和改变中获得外化的幸福。创新自己的课堂,创新自己的工作过程,摆脱单调、机械和无奈,也就是了创造幸福的职业生活。

3、要主动创造机会,实现外化,展示自己创新的能力。

4、内化和外化和谐统一。内化是基础,外化是运用。二者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来源六、让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工作学习化。工作中学会更好的工作,工作的过程也是锻炼提高的过程。 学习工作化。把学习视作每天必要的工作,培养热爱学习的习惯。

生活学习化。生活就是成长,生活质量在学习中提升;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学习生活化。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

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