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人高考 语文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4:39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应试模拟第1套 一、选择题: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论语)。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孟子)。

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对比、比喻)。 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中国文明的实质)。 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国都的三分之一)。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论语)。

9.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博闻强记)。 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柳宗元)。 11.矛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幻灭)。

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激流三部曲”)

1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1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创造第三样时代)。 1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释放)。 16.从抒写的内容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词)。 1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18.《选择与安排》中,作者以“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为喻来说明(选择要恰到好处)。 19.《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小品》)。 20.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鲁迅)。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无乃:岂不,恐怕。 是:复指前置宾语“尔”。 过:责备。

以为:把??作为。

22.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举例说明。

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23.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属于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暗含大前提:伐先生所封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先王所封国;结论: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暗含大前提:伐邦域之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邦域中之国;结论:伐颛臾肥力。“是社稷之臣也”,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是社稷之臣;结论:伐社稷之臣颛臾非礼。 (二)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来:使动用法:使??来。 举:攻取。 治:治理。 施:延续。

25.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归纳法,由四君个案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客何负于秦哉!”对比法,任用客卿与驱逐客卿形成对比。 26.这段文字所列举的秦国四位国君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自侧重的是:秦穆公争霸,秦孝公变法,秦惠王扩张,秦昭王安内。运用秦国历史上明君的事例作论据,对亲王来说,最熟悉、最亲切、最有说服力并且暗含深意的是:逐客是违背列祖列宗的做法,是不孝的;任用客卿建功各有侧重,有利于突出强调客卿的多种作用。

(三)阅读《五代使伶官传序》中的一段文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7.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译称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夫父子,用木匣装这梁朝君臣的头颅?? 组:丝绳,此泛指绳索。

函:木匣,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用木匣装起来。 抑:或是。 本:考察。

28.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

这段话主要论证了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人事的观点。 29.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段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即将后唐庄宗兴国之盛与王国之衰进行对比,从而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5),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6),西洋镜(7),-----将社庙前的五六十亩地的广场挤得满满的。库存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8)。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平但鉴赏了所谓“国技”(9),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30.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昔日“香市”的热闹场面和它给幼年的作者留下的难忘记忆。 31.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 场面描写;昔日“香市”的热闹场面。

32.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也是作者对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不满情绪的反映。这与下文描写的今日“香市”的箫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二)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33.这段文字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34.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主人公宁肯珍藏绝技也不肯比武传人,以这种自我隔绝、消极退避的抗争方式反抗社会。 35.沙子龙“叹一口气”的原因是什么?

沙子龙昨日显赫一时的声名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过去,他感到时代变化却又无可奈何,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哀戚感,因此自我叹息。 (三)阅读《麦琪的礼物》中的一段文字。

那三位麦琪,读者都知道,全都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智慧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圣婴耶稣。他们首创了圣诞节馈赠礼物的风俗。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36.文中“麦琪”的含义是什么?

愿意是为基督诞生而来送礼的三位贤人。作品中用来比喻男女主人公吉姆和德拉夫妇。 37.分析“全是有智慧的人—非常有指挥的人—他们带来的礼物??”一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语意递进,语意转换。

38.怎样理解“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只要双方的感情是深厚的、美好的,不管送什么礼物,怎样送礼物,那都将是最值得珍惜,值得回味的。

语文应试模拟第2套 一、选择题:

1.“既来之,则安之”这句古语出自(《论语》)。 2.《秋水》中北海若对“自多”的态度是(反对)。 3.梁启超的《论毅力》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

4.《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指斥的对象是(共叔段)。 5.《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与李广构成对比关系的人是(王朔)。 6.北宋第一个专事写词的婉约派词人是(柳永)。 7.下列石仁中属于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8.《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一诗贯穿全诗的线索是(月夜)。 9.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抒情词)。

10.“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中刘郎指的是(刘备)。 11.被誉为“曲状元”的作家是(马致远)。

12.苏轼的《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江水、明月、清风)。

13.在《宝玉挨打》中,说“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这句话的人物是(贾政)。

1

14.《大同》论证理想社会时主要运用了(对比法)。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翻译错误的一项是(能顺木之天,天:天空)。 16.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采用的驳论方面是(反驳论点)。 17.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的行为中蕴含着(民本思想)。 18.《故都的秋》一文的体裁是(游记散文)。 19.《日出》的情节结构特点是(回顾式写法)。

20.下列哪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契诃夫)。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1.将“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译称现代汉语,并说明孔子用这两句话作为论据的性质、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盲人站里不稳,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又不去搀扶,还要搀扶的人做什么呢?”事实论据中的比喻材料;批评冉有、子路的失职,驳斥了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由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法:以不能搀扶盲人的相类比不能辅佐季氏的臣,同为失职。 22.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的双重喻义。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里被毁坏。”

双重喻意:先说单句的表层喻意,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于柙,喻季氏出兵侵略;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无辜受难。再说两句的整体深层喻意,将冉有、季路比作守柙护椟之人,说明无论季氏出兵侵略,还是颛臾无辜被毁,冉有、季路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3.本段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举例说明其作用。

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作用:引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作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反诘:“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作用:强调对方身在其位,不能陈力尽职。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乌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4.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引出下文。

25.这段文字在群问中的作用是什么?

开总明义,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 26.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理:道理。 原:推究本源。

(三)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27.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并说明这段文字表明了什么观点? 篑:盛土的竹筐。 平:填平。 弃井:废井。

数:天数,运数,含有规律的意思。 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

28.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从逻辑角度说,是类比法、对比法;从修辞角度说,是引证法。

29.稳重所引孔孟的话属于何种论据?由前文中孔子的话引申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理论论据。孔亏一篑。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苦恼》中的一段文字。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埃??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30.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语言(对话)描写。

31.这段文字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姚纳与马的谈话,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关系完全映衬出来。姚纳的孤独和无助,反映出了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精神的麻木。 32.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苦恼是什么?

他的苦恼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却找不到诉说苦恼的对象,最后只好把一腔苦恼讲给自己的小马听。 (二)阅读《论快乐》中的一段文字。

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33.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在驳斥穆勒有关“快乐”的见解时,也引用了“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两个比喻,这里“痛苦的苏格拉底”主要喻指精神上的快乐,“快乐的猪”是指肉体上的快乐。 34.简要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 稳重这些比喻的使用使文章说理显得生动、有说服力。 35.这段文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

这段文字在写作上的特色有两点:一是见解深湛、征引繁富、联想丰赡、妙趣横生、词采精妙。作者在提出和论证“快乐由精神来决定”这一论点时,引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许多例证来阐明自己深湛的见解。他引用穆勒的观点,穆勒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来说明快乐是有肉体和精神之别的。针对这一观点,作者首先驳斥穆勒观点的荒谬性,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作者在驳斥穆勒对快乐所下的定义时,很风趣地指出:“猪是否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二是作者的选词用语也很有特点,不仅词采用精妙,而且富于机智。作者善于使用警策语,顺手拈来,即成妙语。如作者描述人在快乐和北上时的不同心情和感受时,为反驳将“快乐”两分法的荒谬性,作者指出“一切快乐都是精神上的”。作者举例说明:“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三)阅读《炉中煤》中的一段文字。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36.作者借“炉中煤”抒发内心的感受,这是什么表现方法? 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37.怎样理解这一节诗的寓意?

在这节诗中,作者写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但一直被埋在地下,到今天才得以重见天光。诗中其实蕴涵两层含义:一是象征诗人的爱国感情长期埋藏在心底,直到今天才得以喷发。二是象征被封建主义束缚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在五四运动之后终于焕发了青春活力和生机。

38.“年轻的女郎”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年轻的女郎”主要比喻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

语文应试模拟第3套

一、选择题: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2.《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没有涉及的人物是(孙飞虎)。 3.下列哪位作家有过国破家亡的经历(李清照)。 4.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人)。

5.主张文章应该“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的文学家是(王安石)。 6.《杜陵叟》是一首(新乐府诗)。

7.被誉为“七绝圣手”的诗人是(王昌龄)。

8.《楚辞·九歌·国殇》之“国殇的含义是(祭奠为楚国捐躯的将士)。 9.《马伶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 10.《报刘一丈书》中“权者”暗指(严嵩)。 1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 情节 环境)。

12.苏轼《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线索是(由乐而悲 由悲而喜)。

1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采用的对仗形式是(鼎足对)。 14.《行路难》中下面哪句诗运用了历史典故(忽复乘舟梦日边)。 15.王维山水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诗中有画)。 16.先秦诸子审问中最富于浪漫色彩的是(《庄子》)。

17.下列作者、作品、文中涉及的人物搭配有误的是(司马迁—《李将军列传》—张骞)。 18.《灯下漫笔》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创建新时代)。 19.《论学问》提出读书做学问的用途是(增长才识)。 20.《门槛》中“一位姑娘”,喻指(用于献身的革命战士)。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2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时:按时。 涘:水边,岸。

辩:通假字,通“辨”,分辨。 望洋:抬头仰视的样子。

22.将这段文字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知道的道理很多,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认为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23.这段选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用主观的视觉感受来表现客观世界中黄河的宽阔和大海的浩瀚。 (二)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2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初:当初。

寤生:逆生,难产。 亟:屡次。 弗:不。

25.分析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交代姜氏和郑庄公之间矛盾的起因:因庄公寤生,姜氏恶之,而偏爱共叔段,甚至欲立共叔段为太子。 26.这段文字中姜氏偏爱共叔段的表现是什么? 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

(三)阅读《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段文字。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注:①田骈:齐国文士。②高议:高论。③设为不宦:提倡不做官。设:提倡。④为役:为百姓效劳。⑤设:假托。⑥嫁过毕:比嫁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意思是说比出嫁之女还会养孩子。⑦訾:同“资”,财富。中:古时的一种量器。⑧徒:侍从。 27.解释加点的字。 訾养千钟:俸禄。 子何闻之:听说。

28.文中齐人主要是借“邻人之女”为喻以“”喻“”,用“”喻“”(用原文回答)。 以“设为不嫁”喻“设为不宦”,用“嫁过毕”喻“富过毕。” 29.这则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听其言,观其行”,才是识别他人言行真伪的唯一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 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 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的?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30.这十九年中,改变的是什么?没有改变的又是什么?

改变的只是装束和名词;没改变的是封建家庭、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与生命的悲剧。 31.文中“我”为什么“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十八年过去了,作者感到眼前的一切没有变化,仍是闭塞、停止、落后、愚昧,后代人仍重复着前代人的悲剧,成为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对现实的失望和逐渐醒悟,使得作者“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32.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极度愤怒之情。 (二)阅读《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这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恶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恶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这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33.本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使人对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的失望和愤懑情绪,同时也表达了使人对祖国至痛至爱的复杂感情。 34.这首诗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泥人、象征等手法。

35.“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

(三)阅读《门槛》中的一段文字。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36.“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革命者已抱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毅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 37.“傻瓜!”的咒骂在此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市侩和怯懦者对于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诋毁。 38.最后一句评价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赞美与崇敬。

语文应试模拟第4套

一、选择题:

1.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郑伯克段于鄢》)。

2.《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属于作者重点记述的战役是(萧关之战)。 3.《张中丞传后叙》中所说的“守一城,捍天下”的“城”是指(睢阳)。 4.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陶渊明)。 5.《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

6.我国诗歌史上被誉为“诗史”的是(杜甫)。 7.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边塞诗)。

8.下列哪位作家的诗歌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辛弃疾) 9.《季氏将伐颛臾》中“且在邦域之中矣”的“邦域”指(鲁国)。

10.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宝玉对封建“仕途经济”生活道路的鄙视和叛逆)。 11.《礼记)是一部(儒家著作)。

12.《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语言特点是(柔中寓刚)。

13.《冯谖客孟尝君》中最能表现冯谖的政治才能的情节是(墨家著作)。 14.《楚辞·九歌·国殇》的语言特点是(语言整齐,节奏短促)。

15.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五?莫非曾经做过令人仇恨的事吗?)。 16.《门槛》一文是(散文诗)。

17.冰心擅长写散文,其文体被誉为(冰心体)。

18.郭沫若在《炉中煤》中,借“炉中煤”来诉说衷情,这种修辞方法是(新文艺腔)。 19.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是(拟人 比喻)。 20.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老舍)。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21.这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运用了类比的方面来论证,即以人死和绳断总会从一个地方开始来比喻城陷的情形,从而说明了城从许远所守的地方现被攻破,根本不能说明许远没有尽力。 22.请理解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3

诟:辱骂。 绝:断。 尤:归罪。 卓卓:特异貌。

23.清将“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译成现代汉语。 将绳子拉断,肯定有一个地方先断开。 (二)阅读《氓》中的两段诗句: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4.解释这段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说:同“脱”解脱。 徂:往,指嫁往男家。 汤汤:水盛貌。 渐:浸湿。

25.选出上面两节诗中的比兴句,并分析其比兴意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喻女子部可为爱情所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26.从这两节诗中选出相应诗句说明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社会原因和遭丈夫遗弃的直接原因。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表明当时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这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的社会原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丈夫的“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7.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了:终了,完结。

雕栏玉砌:带雕饰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南朝故国的宫苑。 朱颜:年轻时特有的红润的脸色。 几多:多少。

28.这首词中有哪些借景抒情的句子,其表达效果如何?

这首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密切融合,所有景物描写都带有感情色彩。如“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本来都是美好的景物,但这些美好的景物在作者的眼中却成为反面的刺激,使他想起故国美好的时日,因而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愉悦,而是无可奈何的感伤。 29.这首词哪句是比喻句,表达效果如何?

这首词的末尾两句,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是比喻忧愁的千古名句。忧愁本来是一种情绪,但作者将之比作一江东去的春水,滚滚而去,连绵不绝,使这种抽象的东西有了可感知的形象,使读者受到直接的感染。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0.在这段文字中,诗人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示对康桥的眷恋?

金柳 新娘 艳影 荡漾 青荇 招摇 柔波 水草 一潭 清泉 虹 浮藻 沉淀 31.结合这段文字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这彩虹似的梦。”既是写景,又是写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迷离恍惚,色彩斑斓。清泉潭底的浮藻,荡漾着染有晚霞的榆树的倒影,美丽得如同幻觉,使诗人遥想当年的欢乐。这些美丽的、斑驳的颜色和水草,仿佛是当年欢乐和理想的沉淀,像梦一样遥远,可它又在眼前。诗歌景中有情、音调柔美。 32.“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表现了什么意境? 写出河中水草的飘忽肥美。

(二)阅读《爱尔克的灯光》中的一段文字:

我匆匆地来,也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对这园中的花树垂泪??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 ??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驱散了我的离愁??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33.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展示的两条不同的生活道路各指的是什么?

一是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封建家庭礼教和孝道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这是一条扼杀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另一条是作者自己勇敢走出来的、投身到“广大的世界中”的光明和希望之路。 34.作者重回故里和离开故地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作者重回故里,原本是兴奋、高兴的。他本乡寻觅遥远的旧梦。但所目睹的一切令他感到痛苦:封建旧家庭的衰亡、故宅早已物是人非、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变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在故居里找寻不到旧日的梦,更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光明,因此作者带着失望和伤感离开了故里,离开了旧家,踏上走向广大世界的道路,作者心情很快由悲转喜。 35.这种心情变化说明了什么?

作者心情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表现了他的叛逆和追求精神。 (三)阅读《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6.“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市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的歌唱对象的描述。 37.诗中“鸟”的歌唱对象是什么? 它们是:土地、河流、风、黎明。 38.歌唱对象与诗歌的主题有什么联系?

从四个歌唱对象面前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相吻合,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语文应试模拟第5套

一、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所运用的论据中,属于历史材料的是(先王以为东蒙主)。

2.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说理的论证方面属于(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3.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史论)。 4.《左传》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5.《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将并的特点是(行军五部伍行阵)。 6.《种树郭橐驼传》采用的主要协作手法是(类比方法)。 7.《氓》是一首(叙事诗)。

8.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9.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 10.下列诗人生活在盛唐的是(李白)。

11.下列哪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2.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

13.孔子认为他所生活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4

14.下列人物属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是(孟尝君)。

15.闻一多提出的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6.下列句中加点字翻译有误的是(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开辟)。 17.屠格涅夫的成名作是(《猎人笔记》)。

18.“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此句话出自(论快乐)。 19.下列各句一次采用的修辞方法是(夸张 比喻 拟人)。

20.《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用“盘庚之迁”的典故,主要是为驳斥(致怨)。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找出诗中的夸张句和比喻句,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首诗中夸张的句子有“??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这。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几句。这种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寒冷生动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中成功地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这种比喻带这奇妙的想象,为艰苦的西域从军生活染上了一层烂漫的色彩,表现了为保卫国家,甘雨奉献的乐观豪迈的情怀。 22.诗中大力描写西域的寒冷有何用意?

诗中处处写雪、写严寒,意在突出表现边塞将士处境的艰难及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并希望武判官将诗带回京城,使朝廷真切地感受到西域气侯之恶劣,从而达到替边塞将士传递心声的目的。 23.诗中哪几句是描写人寒冷的感受?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段选文: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24.分析“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愿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夸张。通过夸张肌体的突然消瘦表达离愁别恨的痛苦,通过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对张生爱情真挚强烈。 25.分析“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艺术特点。 心理描写,移情与物,因情造景,设景抒情。 26.选出总括本曲内容的句子。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此恨谁知; (三)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27.请将“以为李广老,数奇”译为现代汉语。 认为李广年纪老了,命运不好。 28.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数奇:命运不好。 诣:到??去,往。 谢:辞别。 绝:横渡。

29.这段文字记叙的是哪一次战役?作者一此役表现了李广什么样的性格和遭遇?

从卫青出塞击单于。李广老当益壮,忠诚报国,勇担重任,愿做开路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但被改派与右将军出东道,结果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结局悲惨。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没有一种是不能由相当的学问来补救的:就如同肉体上各种的病患都有适当的运动来治疗似的。踢球有益于结石和肾脏;射箭有益于胸肺;缓步有益于胃;骑马有益于头脑;诸如此类。同此,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他顶好研究数学;因为在数学的证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专,他就非从头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别异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经院学派的著作,因为这一派的学者是条分缕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顶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如此看来,精神上各种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种专门的补救之方了。 30.这段文字在修辞上有何特点?

“史鉴使人明智??”和“如果一个人心志不专??”等句,都是一连用多个排比句式。 31.简析这一特点有何作用?

排比句的运用一是作者列举事离来说明各种学问对精神的影响和对精神上缺陷的补救。二是作者用简练的概括来阐述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学问和真知灼见。 32.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主要论述各种学问对人精神的影响和学问可以补救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二)阅读《往事》中的一段文字:

她住在灯塔的岛上,海霞是她的扇旗,海鸟是她的侍从;夜晚她曳着白衣蓝裳,头上插着新月的梳子,胸前挂着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行于海波之上??大风的时候,她驾着风车,狂飙疾转的在怒涛上驱走??下雨的时候,??她落泪了??黄昏的时候,霞光灿然,便是她回波电笑,云发飘扬??

3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海的女神形象,这是一个妩媚、飘逸、威严的女神形象。 34.在作品中,虽早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描绘与赞美了海的女神,表达了作者对海的深情。 35.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手法。

(三)阅读《谈时间》中的一段文字:

所以有人宁可遁迹山林,享受那清风明月,“侣鱼虾而友麋鹿”,过那高蹈隐逸的生活。诗人济慈宁愿长时间地守着一株花,看那花苞徐徐展瓣,以为那是人间至乐。嵇在大树底下扬槌打铁,“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刘伶“止则操危执觚,动则挈植提壶”,一生中无思无虑其乐陶陶。这又是一种颇不寻常的方式。最彻底的超然的例子是《传灯录》所记载的:“南泉和尚问陆亘日:‘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寸丝不挂即是了无挂碍之谓,“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境界高超极了,可以说是“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根本不发生什么时间问题。

36.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类比论证法。

37.上述引文对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上述的引文主要是与上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 38.此段文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得出的结论是:时间固然是生命和金钱,但不要将人生的追求局限于仅仅满足生存需要,而要有超然和高原的理想追求。

语文应试模拟第6套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家属于明代“后七子”的是(宗臣)。

2.《马伶传》中“以分宜教分宜”的意思是(用现实生活中的顾秉谦教舞台上的严嵩)。 3.屈原根据战国时期楚地祭祀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九歌》)。 4.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白居易)。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爱情诗)。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羁履行役之苦)。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夸张)。 8.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是(冰心擅长写散文,文体自成一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 9.下列作品出自同一作家的是(《锦瑟》、《无题》)。 10.《报刘一丈书》中“权者”的形象特征是(贪婪虚伪)。 11.《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协作背景是(王安石变法)。 1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李密《陈情表》)。 13.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骈散相间)。 14.梁启超的《论毅力》贯穿全文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15.《张中丞传后叙》的作者是(韩愈)。

16.下列巨资中,含有意动用法的是(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17.下列带点字解释正确的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胥:相与)。 18.下列画横线的巨资翻译正确的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9.沈从文擅长描写的是(边地湘西生活)。

20.孔子所说的“小康社会”指的是(“三代之英”的时代)。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于:对于。

焉:于是,作兼词用,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凶:灾荒。 加:更加。

22.这段文字在全文论证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导论,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家多,何也?” 23.梁惠王自认为“尽心”,却为何“民不加多”?

其“尽心”之是在发生灾荒时采取一些临时性措施,没有彻底实行仁政。 (二)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5

2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所以(饰后宫):所使用??的东西。 说:同“悦”。 髀:大腿。

所以(跨海内):所用??的方法。 25.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

对物的弃、取,不宜产地为标准,而是以其实际价值为标准;对人则“非秦者去”,而不问曲直,这是重物轻人。而重物轻人非统一天下之术。 26.这段话是立论还是驳论?

通过立论:重物轻人非统一天下之术,驳“逐客”的观点和做法,驳立结合。 (三)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27.将这段文字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难道我的面相不应当封侯吗?还是本来就命中注定的呢?”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将军您自己想一想,难道曾经有过什么遗憾的事吗?”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灾祸没有比杀戮已经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您得不到封侯的原因啊!” 28.找出原文语句中对李广不得封侯的几种解释。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祸莫大于杀已降。 29.这段文字表现了司马迁怎样的写作精神? 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香市》中的一段文字: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虽然比平日里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里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的那座戏台却坍塌了,屋椽子像瘦人的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

在我看来,这所谓“南洋武术班”的几套把式比起从前“香市”里的打拳卖膏药的玩意来,委实是好看得多了。要是放在十多年前,怕不是挤得满场没有个空隙儿么?但是今天第一天也只得二百来看客。往常“香市”的主角-----农民,今天差不多看不见。 后来我知道,镇上的小商人是重兴这“香市”的主动者,他们想借此吸引游客“振兴”市面,可是他们也失望了。

30.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镇上小商人想借重兴“香市”来榨取农民干瘪的袋里的钱,最后计划计划落空。这一结尾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结为揭示了作品主题本身所蕴涵的悲剧性所在。结尾既形象地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民族经济箫条时期小商人与农民的矛盾,又暗示了振兴市镇的经济决不能靠敲诈和剥削已经破产的农民,而是要反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推翻反动政府的统治。 31.在重兴“香市”后,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什么问题?

《香市》主角的转移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农村自然经济日益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现实。 32.作者在描述重兴的“香市”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反衬。

(二)阅读《论学问》中的一段文字: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摘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 33.这段文字提及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

四种读书的方法。一种是选读,只读其中的某些章节;一种是全读,不必细心地读;一种是精读,用心去品味和咀嚼消化作品的内容;一种是请人代读,或读别人的摘要,只要知其意就可以了。 34.最后一句话“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的含义是什么?

这其中的含义告诉人们:人受精力、时间所限,不可能对每本书都花过多的时间去读。重要的是要抓住重点。对一些次要的书,只要略知一二即可,这样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35.这几种读书方法主要针对什么问题? 强调治学要“权衡轻重”。 (三)《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36.文章选取“背影”这个角度,好在哪里?

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情感等,都可以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37.课文写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忍不住流泪,是因为从背影看到了慈父的形象,看到慈父的至情至闪、爱子如命,所以作者留下的是感动之泪;同时看到父亲的处境艰难,在逆境中挣扎,出于对父亲的同情和挚爱,作者留下的是伤心之泪。 38.“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事后省悟过来的时候作者责备自己的意思。“太聪明了”,换句话说就是“一点也不聪明”。因为当时只知道品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够五体谅父亲的心情。这种自我责备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使文章更为感人。

语文应试模拟第7套

一、选择题:

1.《季氏将伐颛臾》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治国以礼、为政以德)。 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

3.“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4.《史记》中,用来记叙诸侯事迹的是(世家)。 5.我国文学史上醉枣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曹操的《短歌行》是一首(旧题乐府)。 7.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饮酒)。 8.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陆游)。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 10.下列哪位作家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轼)。 11.《报刘一丈书》是一篇(书信体记叙文)。

12.下列《马伶传》的句子中最能体现作者主观创作意图的是(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1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14.《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15.《选择与安排》一文提出做文章最重要的是(选择与安排)。 16.“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这段华所用的论证方法是(对比法)。 17.梁实秋早年参加的文学社团是(新月社)。

18.下列画圣贤的句子翻译错误的是(臣闻吏议逐客无,窃以为过矣。私下认为那是过去的事了)。 19.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20.曹禺创作的第一部剧作是(《雷雨》)。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段文字: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21.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孳:繁殖的多。 天:自然生长的规律。 爪:用指甲抓破。 离:被破坏。

22.请将“其莳也若,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的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事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3.郭橐驼所说的“植木之性”是什么?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二)阅读曹操《短歌行》中的一段文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24.请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沉吟:沉思吟味,意谓整日在心头回旋。 枉:屈驾。 存:问候。

契阔:聚散、合离。

25.请将“轻轻子矜,悠悠我心”译成现代汉语。 那穿着青领的衣服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26.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这段接连化用《诗经》中,表达思念情感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

6

这句话是化用《诗经·郑风·自矜》中的“青青自矜,悠悠我心”一句。作者据此表达了渴望天下贤才,与之共成统一大业的心情,表现出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三)阅读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一段文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7.如何理解这首诗中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表现手法?

这首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写出了山村宁静优美的景色。傍晚,秋雨过后,明月初照,清新而精密形成。但诗人并没有一味写山村如何宁静,而是写静中之动,写清泉在石上流淌,写洗衣女子在竹林说笑,写渔船归来搅动莲花,给这油井的画面增添了生趣,多了一种宜人的情调。动静互相映衬,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28.分析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诗中有画”的特点。

《山居秋暝》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鲜明地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镳邂出完整的画面。并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中,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景物,并在诗中成功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开头两句就给这幅画定下了氨暗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国雨。三四句写景,月光透过松树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五六句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的色调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描写,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2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优美的画卷中,充满着宜人的情趣,它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麦琪的礼物》解围的一段文字:

德拉哭完之后,在脸颊上扑了些粉,她站在窗子跟前,呆呆地瞅着外面灰蒙蒙的后院里??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她只有一块八毛七分给杰姆买一件礼物。好几个月来,她省吃俭用,能攒起来的都攒了,可结果只有这一点儿?? 房间的两扇窗子中间有一面壁镜??

她突然从窗口转过身,站在壁镜面前。她的眼睛晶莹明亮,可是她的脸在二十秒中之内却失色了。她迅速地把头发解开,让它披落下来。 ??

她踌躇了一会儿,静静地站着??

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套,戴上褐色的旧帽子,她眼睛里还留着晶莹的泪光,裙子一摆,就飘然走出房门,下楼跑到街上。 30.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通过什么来揭示人物心理的?

作者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和表情的描写来揭示德拉下决心卖掉头发的心理活动。 31.这样的写法对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好处?

它不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和表情间接地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让读者通过小说主人公的神情和动作这些动态画面去仔细品味其中的含义,透视人物的心灵。 32.从前面文字中可以反映出德拉心理上的哪些变化?

十分真爱、留恋自己美丽的头发,是不人割舍的。但是为了给心爱的丈夫买一件他最喜爱、向往的礼物,她最终不惜牺牲自己的头发,坚定了卖掉头发的决心,轻快地走出了房门。 (二)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一段文字: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33.“悄悄的我走了”一句反映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可以理解为诗人不愿张扬来康桥寻梦一事,更不愿让人知道个人复杂难言的情感。他与康桥的告别是深沉而又含蓄的。 34“不待走一片云彩”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姿态?

一方面说明诗人的洒脱,另一方面“不带走一片云彩”也表现了诗人对昔日的旧情的珍视,不愿意损坏其完好无缺的本质。 35.《再别康桥》最后一节诗亿与第一节略有重复,主要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再重复,主要表现诗人对故地康桥的那种眷恋和诊视。 (三)《往事》中的一段文字:

他们都笑了——我也笑说,“不是说做女神,我希望我们都做个‘海化’的青年。像涵说的,海是温柔而沉静。杰说的,海是超绝而威严。楫说的更好了,海是神秘而有容,也是虚怀,也是广博??” 36.谈海的用意是什么? 谈海意在表达一种人生哲学。

37.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海具有怎样的品格? 温柔而沉静,超绝而威严,神秘而有容,虚怀、广博。 38.文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复杂心态。昨日显赫一时的声名已随时代变迁成为过去,往事不堪回首。沙子龙感到了时代的变化却又无可奈何,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哀戚感。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j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