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缺乏危及妇婴生命安全

更新时间:2023-12-09 06: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助产士缺乏危及妇婴生命安全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陈怡霓

本刊记者 宋淯知

联合国人口基金一份新的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平均35.8万妇女死于怀孕或分娩,大约有260万死产,200万的新生儿在24小时内死亡。我国关于《贯彻2011-202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1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2‰和14‰。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0‰和13‰。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要求是2015年比1990年下降3/4,完成这些目标面临严峻挑战,仍需我们作出艰苦的努力。”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卫生局副局长陈怡霓指出,“如果在2015年能适当的上升助产士劳动力水平及相应的设施,预期在5年内助产士可以拯救360万人,死亡人数可减少约49%到61%。由此可见助产士在降低两率上能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国助产士人数严重缺口

“要提供妇幼卫生基本服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最低临界点,需要达到每万人口23名医生、护士和助产士。”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目前我国每1000人口仅1.39名护士(含助产士),尚未达到最低临界点要求。在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为1:1000,在中国的比例为1:4000,不到芬兰、瑞典、英国的1/20,是印度的1/15,马来西亚的1/10,柬埔寨的1/8。

卫生部2008年组织的调查表明,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每千人口的助产士人数分别是0.04、0.028、0.033。若以2003年英国每1000人口助产士比例为0.63的标准,参考《中国统计年鉴》中2009年人口数133474万人进行测算,估计目前我国助产士人数缺口80万;若参考亚洲周边国家每1000人口助产士比例为0.2的标准,则目前我国助产士人数缺口22.7万人。

“助产服务对于保障母婴健康,妊娠和分娩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助产士匮乏影响产时服务的质量,孕产妇和新生儿面临相对较高的死亡风险,也间接导致剖宫产率上升及产科专业发展滞后。”陈怡霓说。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分娩过程中,有四分之三的新生儿死亡或发生脑损伤的风险与当班的助产士过少有关。世界每年约有35万名妇女因怀孕和分娩引起的并发症而死亡。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类死亡绝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些可以预防的死亡大多发生在低收入国家以及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

1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孕妇在分娩前、分娩中及分娩后不能获得高质量的保健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向母婴提供综合的、以循证为基础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保健服务。希望各国积极培训助产士,如果有合格助产士在分娩之前、期间和之后向孕产妇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并能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做出正确判断,适时求助产科医师,确保提供全天候紧急产科保健,即可预防许多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

大量研究证明剖宫产给母婴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15% 是一个地区的产妇剖宫产率的警戒线, 超过这个警戒线就说明是非正常医学现象, 随之带来的社会危害性也大。我国目前有接近50%的新生儿是通过剖宫产而降临人世的。造成中国剖宫产率过高的原因包括很多社会因素,一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产科医生在分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对助产士的培养,从而导致医院处理正常分娩的能力逐渐下降。二是医院产科医护人员与产妇的比例严重失调,难以做到为产妇进行贴身服务,剖宫产成了快捷解决问题的方式。 助产专业境地尴尬,影响专科发展

在国际上,产科医生、助产士和护士的职业和责任极为明确。但在中国,助产专业仅从属于护理专业。严格来说,在职业划分和医疗教育中都不存在助产士,继续教育体系缺失,专业能力得不到提升,且缺乏有力监督。在注册和职称晋升上, 助产专业对应的体系也是一片空白。西方一些国家,获得助产士资格需要接受大学四年护士专业教育及18个月的专门培训并通过最后的资质考试。获得资格的助产士享有基本的检查处方权,并且可以全程管理常规的孕期随访、检查和正常自然分娩,而医院的产科医生主要负责高危病例的管理。在芬兰,助产士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专门的资格认证, 一般助产士本科教育是在护理普通学科制3年半之上再加1年完成。1996年芬兰85%的分娩为助产士接生, 婴儿死亡率约5‰。

在我国,助产士的起点学历较低,来源以中专和大专毕业的护士为主,她们较早走上工作岗位, 接受人文知识教育和熏陶的机会有限,综合水平较低, 缺乏专业精神。有很多医疗事例证明助产士存在态度傲慢、学养不足、体力薄弱等缺点。同时,根据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规定,助产士在医院必须在医师指导下才能进行一些工作,这使得助产士们独立工作范畴相对缩减许多,同时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在下降。 助产技术专业体系亟待完善

2011年《世界助产服务状况》报告表述了助产士在增进孕产妇和新生儿健康及生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并强调加强助产教育,进而提高助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助产学仍从属于护理专业而非一门独立学科,医疗教育、

2

职业体系划分中均无助产士,专业体系的缺乏使助产技术的发展缓慢,专业进程滞后于国际水平。在国际助产专业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降低“两率”严峻形势面前,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助产技术专业体系的发展势在必行。

为此,陈怡霓呼吁,第一应由卫生部牵头,教育部门协同建立助产士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在我国现有的护理教育基础上,加入助产士专业教育,以助产专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性的护理/助产专业人才,参照发达国家成熟的助产士培养机制,建立适宜于我国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专业特色(而非简单的从属于护理专业),进而为构建助产专业体系。同时,完善助产士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我国助产士的继续教育已远落后于护理、医学教育的发展水平,继续教育严重参差不齐、培训内容与方式无明确标准与规范。建立完善且标准化的助产领域临床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明确统一专业技能要求及考核标准,在助产理念、助产教育、临床实践上实现标准化对接。

第二应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健全和发展助产专业职业体系。明确助产士专业职业管理部门,履行规范化监管助产专业及人员的职能,完善助产士临床、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体系,实现助产专业管理的专业化、层次化。

目前世界范围内在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助产领域实行独立的注册准入制度,在我国,助产专业所对应的注册、职称晋升等职业体系仍属空白,助产士常面临高年资、多经验,但低职称、低待遇的尴尬处境,其专业能力、专业地位缺乏认可。从属于护理专业的助产士管理基本由护理部门统一负责,缺乏具备专业特色的管理方式,从宏观上影响了助产专业的发展。因此,需建立助产专业职业体系,改变只要通过“ 注册护士”考试即具备助产从业资格的现状,构建助产士职业准入、晋升的规范标准与规划,使助产士可以进行可实现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才会产生引领专业发展的带头人,推动专业知识与技能地不断更新与发展,进而保证专业的生命力。 助产专业与医学整体发展步伐滞后甚至倒退

发达国家助产专业是一个独立的职业,拥有高学历的专业教育以及规范、合理、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助产人员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独立职能。但我国助产士职业概念模糊、职业界定不清,使助产士这一身份逐渐消失,助产文化出现了与医学整体快速发展不相符的滞后甚至倒退的现象。

“因此,在建立助产专业发展体系的同时,积极树立现代助产文化形象,倡导适于推广的助产模式,促进助产文化的发展。助产士的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危,责任重,使助产士在工作中精神长久处在高度紧张状态。非常有必要为助产士提供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改善人文关怀,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形成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

3

陈怡霓指出,助产士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须紧急处理的事件,如经产妇宫口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等。这些都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而且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影响了助产士队伍的稳定性。由于在助产领域缺乏完善的临床、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体系,中国在这方面也难以同国际接轨。目前为止,中国仍然没有成为国际助产联盟会员,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已经成为了正式会员。

“每个专业都应有相应的专业组织,全世界约有72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助产专业学会,通过制定一定的伦理、道德等专业规范来检查及约束其从业人员的专业活动。同时,专业组织依据这些标准来进行同行监督及自我检查,例如英国护士与助产士委员会、香港助产士管理局等。我国由于助产专业体系的缺失,难以建立独立的学术团体和学会,这也成为我国加入国际助产士联盟的现实阻碍。因此应尽快扶持建立专业学术团体与学会,不断提升专业发展,保持与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沟通交流,才能保持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才能不断提升的专业地位。”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i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