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0 20: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之关系

陆兰军

目录

引言 .................................................................................................................................................. 1 一、鱼和龙的相通性 ....................................................................................................................... 2

(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 ....................................................................................................... 2 (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 ....................................................................................................... 3 (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 ....................................................................................................... 4 (四)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 4 二、鱼龙幻化典故 ........................................................................................................................... 5 三、鱼龙关系在艺术层面上的表现 ............................................................................................... 6

(一)文学 ............................................................................................................................... 6 (二)戏剧 ............................................................................................................................... 7 (三)图案纹饰 ....................................................................................................................... 7 结语 ................................................................................................................................................ 1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鱼和龙时常相伴出现,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存在。这其中必定暗含着鱼和龙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材料的记载和研究中,试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传统文化、鱼、龙、关系 正文: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起。无论是考古文物发掘,还是流传的青铜图案、雕刻壁画,亦或者文学典故中,它们或作为两个个体并列存在,或作为同一物相融相生而出现。这其中可以看出鱼和龙之间有着某种特定的联系。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龙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将通过对鱼和龙的相通性、鱼龙幻化典故及鱼龙关系在艺术方面的表现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揭

1

示其中的关系。

一、鱼和龙的相通性

鱼和龙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它们之间的相通性。这种相通,主要体现在外形上、功能上、地位上以及文化内涵上。

(一)外形上的相通之处

鱼作为实体存在的动物,自远古渔猎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捕获为食。鱼的外形特征大体类似,有鳞片、背鳍、尾鳍、须,这是可以直观的客观实物。相反,龙则是虚构幻想出来的物种。

关于龙的起源,相关论著与研究超过百种,但观点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主要观点有:1.神异动物说。以《辞源》“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和《辞海》“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为代表;2.图腾合并说。认为龙“是一种图腾龙文化,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①;3.雷电说。朱大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赵天吏认为雷电龙“三位一体”,龙就是雷电的形象。

龙的起源说法各异,形象也是多种多样,但从各种形象差异中可以看出龙的一些相似特征。关于龙的形象,主要有:“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②;“龙之像,马首蛇尾”③;“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④;“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 ①②

闻一多.伏羲考[M].上海古籍出版.2009.7. 许慎《说文解字·龙部》 ③

王充《论衡》 ④

《尔雅·翼》

2

虎是也”①。

从上述文献描述中,可以得知,龙和鱼在外形上的共通性在于,龙具有鱼的鳞片。 除了文献记载的龙的形象外,一些出土的材料中,也可以直观的看到当时的龙的具体形象。2003年发现的陕西定边郝滩墓壁画上的龙,张口伸舌,有角有鬓须,身上有鳞片,尾部与鱼类的尾部类似,有尾鳍(见下图)。此外,李正光《汉代漆器图案集》中列出的一些龙形象,多有尾鳍和背鳍,类鱼(图略)。②

可见,鱼和龙,在外形上的相通主要是,龙具有鱼的鳞片,在一些图案上的龙还具有鱼的尾鳍和背鳍。

(二)功能上的相通之处

鱼和龙同为水生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曰:鱼,水虫也, 象形, 鱼尾与燕尾相似。《说文》释龙说“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 水物”;《管子?水地篇》龙“龙生于水”;《管子?形势篇》:“蛟龙, 水虫之神者也”;《洪范?五行纬》:“龙,虫之生于渊”。

鱼和龙都能行云布雨。《帝王·世纪》说: “黄帝出游洛水之上, 见大鱼, 杀五牲一醮之, 天乃甚雨”。大鱼被神话为为洛水水神。③典籍中关于龙与雨水关联之记载屡见不鲜。《说苑?杂言篇》龙“乘于风雨而行”;《吕氏春秋?有始览》:“龙致雨”;古《三坟》:“龙善变化, 能 ①②

李时珍《本草纲目·龙》

金明磊.汉代龙图形研究[D]. : 浙江师范大学,2013. ③

高薇.先秦两汉文学中的鱼文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01期

3

致雷雨”等。在汉代以后,“龙为水物、生水、与雨水相关这一基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①

鱼和龙在功能上的共通性是它们都是水生物种,都能起行云布雨之用。

(三)地位上的相通之处

前文已经提到,鱼和龙作为水生物种,都能行云施雨。在远古时代,它们都作为司雨之神而受崇拜祭祀。

在渔猎时代及农业社会早期,鱼是作为原始的司雨神出现并受祭祀崇拜的。葛洪《西京杂记》载:“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鱼尝鸣吼,鳍尾皆动。汉世祭之以祈雨,往往有验。”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太原郡有崖山。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水神河伯,鱼形,该书称其“鱼面人身”,《尸子》称其“白面长人鱼身”。《太平御览》曰:“龙蟠山有石洞,洞中小水,水有四足鱼,皆如龙形,人杀之,即风雨也。” ②

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后,龙就取代了老的司雨神鱼,并树立了其在先民中的地位。《淮南子?坠形训》云: “土龙致雨”;《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应龙畜水”。龙是适应大规模的较发达的农业生产而被创造出来的,它在功能及威力方面都要超过农业尚未发达、渔猎经济仍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比重时期的老的司雨之神——鱼,因而龙自然而然地取代了鱼的地位。

虽然,新的司雨之神被创造出来,鱼作为老的司雨之神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但这并没有停止人们对鱼作为司雨之神的信仰和运用。商周及汉代还有很多还有很多鱼龙同图出现的形象,这表面在人们心中,鱼还是和龙一样作为司雨之神。

(四)文化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鱼和龙同为多子之物,都是古代民间乞子的拜物。

鱼图腾产生源于对鱼生殖力的崇拜。远古时人丁稀少,生育率低下,而鱼的生殖力很强,许多淡水鱼类的产卵量在1万粒~15万粒。在对生殖规律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远古人对鱼的生殖力产生崇拜,喜欢用鱼纹装饰器皿。鱼怀卵量大,繁殖率高,多吃鱼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同样,龙也是多子之物。龙生九子,分别为赑屃、蒲牢、狴犴、睚眦、 ①②

何根海.龙的初始原型为河川说——兼论龙神话的原始文化事象[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02期 吴效群.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J]史学月刊,1995年06期

4

螭吻、蚣蝮、狻猊、椒图、饕餮。因为古代生育率低,成活率低,所以人们往往会对鱼、龙这样多子之物产生崇拜。

此外,在民间,鱼和龙还有吉祥美好的文化内涵。“鱼”与“余”同音,“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可写成“吉庆有鱼”,“年年有鱼”,都有喜庆富裕,祝愿美好的意思。龙在汉代以后为皇权所控制,含有高贵吉祥之意。“望子成龙”,“鱼跃龙门,飞黄腾达”等等,无不蕴含着平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鱼龙幻化典故

鱼和龙的关系还体现在,鱼在一定条件可以幻化成龙,龙的原型来自于鱼。《采茧杂志》说:“鲤鱼一名稚龙。”《列仙传》记载琴高学神仙长寿之术有二百多年了,一日对徒弟们说要“入涿水中取龙子”,但骑来的“龙子”却是一条赤鲤。

“鲤鱼跳龙门”所体现的鱼龙幻化典故,至迟在春秋时代即已产生。《国语·晋书八》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黄熊”及“黄龙”,郭璞注《山海经》引《开筮》云:“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说文解字》曰:“鲧,鱼也。”《玉篇》曰:“鲧,大鱼也。”《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但汉以前的鱼龙幻化,表现的是一种观念信仰,汉以后至隋唐,着重强调的是地位上的龙尊鱼卑。①这主要是后世龙的地位与政治权利越来越密切结合到一起。

龙与政治权利结合虽在汉代汉代以前就曾出现,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裴骃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咏史》:“周鼎知移谁手中,横联纵合各争雄。楚王如取灵均策,会使函关锁祖龙。”但真正将龙引入到政治生活中,开启龙与封建皇权结合,则是从汉高祖刘邦始。刘邦化身赤帝子斩白蛇起义,给龙的形象蒙上了天命皇权的色彩。自此,龙作为一种神物开始受到民众普遍的敬畏和膜拜

唐朝承袭隋代开科取士,给了庶族知识分子跻身政权的途径与机会,这种一旦金榜提名就会平步青云的变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在唐代,鱼龙幻化的文 ①

吴效群.历史角色的嬗变——“鱼龙化”考释[J].史学月刊,1995年06期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ir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