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杜拉斯

更新时间:2023-10-26 15: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玛格丽特·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写作别具一格,一度成为许多女作家模仿的对象。

关于她的生平

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她的父亲是数学老师,她的母亲是当地的小学老师。她有两个哥哥。

16岁那年,杜拉斯遇见了一个中国男人胡陶乐(音译),帮助她家渡过难关,也成为她的第一个也是终身难忘的情人。这段情感往事埋藏了50年后才向世人吐露。

18岁首次返回祖国——法国。在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数学、政治学,但却立志要做小说家。毕业后从1935年到1941年在法国政府殖民地部当秘书。

1939年,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是她前一个情人的好朋友,也是她一生信赖的兄长和朋友。 1940年-1942年她同菲利普·罗克合作,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法兰西帝国》.在书业俱乐部工作,《塔纳朗一家》遭到伽里玛出版社的拒绝;她第一个孩子夭亡;她的小哥哥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去世;同迪奥尼斯·马斯科洛相识。

1943年她参加莫尔朗领导的抵抗运动的活动。同年她自己把自己的姓改成了父亲故乡的一条小河的名字-Duras(杜拉斯)。

1944年昂泰尔姆被捕并被放逐,她加入法国共产党,任维斯孔蒂街党支部书记,成立寻人处,出版了《自由人报》。

1945年昂泰尔姆回来。同昂泰尔姆一起成立万国出版社。1946年她夏天在意大利。同昂泰尔姆离婚。 1955年,被开除出法国共产党党籍。她从1955年起反对继续进行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又反对戴高乐政权。为各种周刊和杂志撰稿。

1960年当选为美第奇奖评委,但于几年后辞职。她说\如果存在一个否定的评委会,我就参加。 1968年她参加了五月风暴的那些事件。在《绿眼睛》中可读到关于大学生和作家行动委员会诞生的政论文,该文被委员会否定,委员会也在不久后解散。 1982年在纳伊的美国医院进行戒毒治疗。

1985年7月17日在《解放报》上发表一篇文章,玛格丽特·杜拉斯在\魏尔曼案件\中所持的立场引

起一部分读者的敌对情绪和好几位女权主义者的论战。 1988年-1989年昏迷住院。1990年昂泰尔姆去世。

1996年3月3日(星期天),玛格丽特·杜拉斯逝世,走完了81年的生命旅程,葬于蒙帕纳斯公墓。

她的语录

1.干吗要介绍作家呢?他们的书就已足够。

2.确实没有必要把美丽的衣装罩在自己的身上,因为我在写作。

3.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4.我的生活像一只果子,我漫不经心地咬了几口,但没有品尝味道,也没有注意自己在吃。活到这个年纪,长成这个模样,不是我的责任。这个模样得到认可,它就是我的模样。我欣然接受,也别无选择。我就是这个女孩,一经确定永不改变。 5..迷恋是一种吞食。

6.跟大家一起得不到任何东西,一个人才能有所收获。 7. 真奇怪,你考虑年龄,我从来不想它,年龄不重要。

对她的评价

她的童年

1.杜拉斯是叛逆与勇敢的女性代表。立志做小说家是杜拉斯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就怀揣着的决心,即使那时的她攻读的是跟写作不那么紧密联系的政法系,甚至完全不挨边儿的数学专业。在《情人》中,杜拉斯也提到过这一件事。母亲对她的要求是“先读完中学,然后再正式通过中学数学教师资格会考”。杜拉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曾经回答她说,我在做其他一切事情之前首先想做的就是写书,此外什么都不做”。那时候的杜拉斯就是这么一个倔强得可爱的女孩子。

2.在她的父亲死后,杜拉斯随母亲回法国度过法定行政假期,然后不得不再次返回印度支那,母亲在永隆担任女子学校校长。母亲很孤独,她独自承担着抚养三个孩子的重任,大儿子离开学校,整日在外面游荡,二儿子也学会逃课。母亲的工资只可勉强维持生活,经济的压力,精神的压力,使得母亲

脾气日渐暴躁,愤怒日积月累,她需要一个出口,于是,辱骂殴打杜拉斯成了母亲泄愤的方式。面对来自亲身母亲这样的不公正待遇,年幼的杜拉斯只能选择逆来顺受。同时,她的大哥皮埃尔成长为一个粗暴的流氓,无所事事,蒙混度日,他时常殴打弟弟妹妹,偷母亲的钱去烟馆,在邻居中闹事,他在阳台上养猴子,成天给猴子捉虱子。使得母亲不得不去借高利贷。

杜拉斯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一片混乱中度过,黯淡无光充满暴力的童年带给她的创伤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这一段刻骨铭心伤痕累累的记忆,始终如影随形无法抹除,这从她日后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

她对写作

1 我跟杜拉斯撇清关系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她,我最欣赏她的地方是她对写作的热爱,她真的是把写作当成一个工作来对待的。不论是讲一个故事,还是不讲一个故事,她的重心就是写作本身,这是一个作者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我觉得杜拉斯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作家。几乎所有的作家在实验时都会顾虑到是否被读者接受,杜拉斯一生都非常忧虑这个问题,她经常对自己写作的天赋表示怀疑,经常半夜三更给别人打电话,问对她新书的看法。如果你不跟她多谈,她就会觉得自己的写作是失败的。但尽管很害怕失败,尽管她非常热爱钱,她仍然在做自己的实验。

2 读杜拉斯的书,不像我们看惯了的小说那样讲究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杜拉斯似乎并不在意逻辑上的问题,也不打算交代清楚所谓的剧情,而更多的是渲染一种空间感和画面气氛。杜拉斯的文字很独特,短句,短段,喜欢用排列的名词和动词。

杜拉斯的文字看上去很容易,没有深奥的词汇和时髦的措词,但是她的风格和技法,令人很容易被她的文字和气息所迷恋,而不去苦苦跟踪它的情节。幸好,这根本无碍我去接受杜拉斯。

当然,我也曾经试图读懂她的故事,但是发现那样更累。后来,我找到了杜拉斯文字与现代舞的某种相同之处。或许以一个不太科学的比喻说吧,杜拉斯的文字就是文本上的现代舞。它不强调情节章回推进,只需要营造一个效果,一个场面,一个可以让读者参与进来的开放的空间。杜拉斯喜欢用自己的文字,向读者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便是杜拉斯独具一格的表现手法,也正是她创作个性的魅力所在。

3 首先,文本气息非常独特、个性鲜明。既清澈灵动,又歇斯底里。这种独特性,是别人无法模仿的,

甚至是空前绝后。作为一个作家,她对文学贡献了一种文体和风格。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第二,杜拉斯的激情,贯穿了她写作的一生。在我看来,她的写作,才是真正的高级的‘身体写作’,一般作家做不到。”

4 她的作品不是常规的,方式很特别,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的小说有很重的个人自传色彩。她哪怕是虚构,也基本都离不开自己的真实个人生活体验。我们知道,在文坛上,有很多女作家的写作路线就是,以自身生命经验为重要的写作资源。在这当中,杜拉斯是向内对自我挖掘得非常深刻的一位。

一直和好莱坞对着干的她

中国对杜拉斯的阅读非常片面,《情人》的出名遮蔽了杜拉斯其他的写作,这是特别可惜的。 我个人很欣赏杜拉斯去做电影导演,那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因为属于作家电影,她的理想就是要用作家电影杀死商业电影,她是一直和好莱坞大片电影对着干。

杜拉斯拍摄了19部电影,在法国,她作为电影导演的名声有时超过作为作家的名声,她作为“新浪潮”的代表,她做的探索比别人更决绝、更彻底,因为她更豁得出去。

杜拉斯是对声音特别敏感的一个作家,而且她钢琴弹得很好,也喜欢唱歌。我建议会法文的人去读她的作品,你会很明显地体会到她作品中的音乐性。 杜拉斯也把自己的作品做了一个定义,叫“小音乐”。

她的想象力

邦贝尔吉说。

杜拉斯的想象力总是超越了她的所见和所闻。在任何地方,她似乎都能看到印度和越南的风景——在翁弗勒尔,她看到了“恒河”上开来的渔船;在“塞纳河”的唐卡维尔大桥下,她看到的不是河流而是稻田。

“和她开车兜风,就像经历一次遥远的神游,你只需倾听她的声音,她的声音非常特别,充满力量。她娓娓道来,仿佛那些她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由不得你质疑——你拿不准她是凭空臆想,还是真的看到了,她也永远不会告诉你。就好比我们读《情人》时,没人知道那个‘他’是否真实存在过??”邦贝尔吉说。

对杜拉斯而言,人生的电影仿佛始终放映着最初的画面。正如《杜拉斯传》作者劳拉·阿德莱尔(Laure Adler)写的那样,“一切源自童年,她之后看到的世界毫无用处。”阿德莱尔曾问杜拉斯该去越南哪

里寻访她生活过的痕迹。“你在那儿什么也不会找到。”杜拉斯回答,“让扬带你到塞纳河边就可以了。离巴黎三十公里,那儿有个小河湾,树叶落下来,沉淀在河岸上,河岸的地变得像海绵一样。那儿不是像印度支那。那里就是印度支那。”

她对爱的看法

在她的内心,其实一直是孤寂的。她一直想要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可以从中辨别出自我的世界,一个可以让她继续活下去的熟悉的世界??

其实,她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不被人爱的痛苦。或者说是没有达到她所期望的那种程度的不被人爱的痛苦。

当一个人,热烈的爱着这个世界并且热烈的爱着对方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方同样回报以同样热烈的爱。但是,两把同样炙热的火碰在一起,只会消失得更快,因为那样的高的能量,很快就会把彼此燃尽,直到灰飞烟灭。

杜拉斯的文字,一贯的零度的叙事的方式,一贯的对文字不依不饶的追逐眷顾,爱情的风,经年的吹拂着??也只有我们看得见。

看她的故事,例如《夏夜十时半》,例如《平静的生活》,例如《直布罗陀的水手》??直接面对的都是大同小异的面对爱情毁灭的那种挫折感。用最激烈的方式,毁灭了自己的爱情。对感情的最终的失望,所导致的态度居然是在平静而冷淡的状态下产生,死去,或者活着,都是一样的灰心。 也就是在这些相同的故事里,她一遍遍的讲述着一份爱情是如何地持续,衰竭以及欲罢不能,然后她又是怎样地被呈现被招唤??

其实,她的不依不饶的坚持,滔滔不绝的叙述,才是表达出一切她的内心想真正表达的吧。被压抑的呼喊,空虚然而焦灼的心情,无悔亮烈的承担?? 爱吧。杜拉斯说,爱情犹如疾患,简洁、决然却又暴力。

有时看着她这些近似于疯狂的描述式的语言,恒河岸边女乞丐的歌声,副领事爱的呐喊,洛尔瓦的迷狂,情人的凄婉悲绝??就会想,爱情原来是始终需要呈现的,爱情一把抓住她,然后把一支笔放到她的手上,让她为我们呈现爱的疯狂激越——让人沉溺,但无可奈何。

她的时尚

七十年代,杜拉斯找到了她的风格:一件无袖坎肩,一件卷领套头衫,一条直筒裙,一双短靴。搭配一副粗框眼镜,没有手袋。“对特定服装的考求,在于形式与内容、自以为表现出来的与想要表现的、

自以为是那样与期望通过所穿衣物暗示出来的两方面的一致。获得这种一致也不一定非去追求不可。一经得到,就确定下来了”,她在《物质生活》的访谈中如是说。 这源于她的心结:个头太小。玛格丽特苦于自己不是一个风情万种的美女,不能惹路过的男人纷纷为她回头。穿上她的制服,烦恼就会少一些??“这种困难,这个问题,给我的一生都打上了烙印:为了不让人家注意一个特别矮小的女人,我在着装上刻意不引人注目。为了避免人们谈到我的身高问题,我总是穿一成不变的衣服。这样他们注意到的是事实的千篇一律,而不是事实产生的原因。”

她看自由

她的自由表现在思想和行动上,她孤独而不孤僻,常常走上大街,参加游行示威,毫不犹豫地在请愿书上签名,像年轻人一样冲动和激进,成为各团体都想争取和拉拢的对象,但她始终忠于自己,不让任何组织捆住她的手脚。爱情,是杜拉斯作品中最重要的命题,也是她人生中最精彩的点睛之笔。她追求的爱情必须是绝对的、纯粹的,不受家庭的束缚,远离物质、金钱、社会地位等外在的东西,更不在乎肤色差别和年龄差异。她在书中把这种强烈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她来说,写作没有禁区,既不受题材的限制,也不受语言的限制。她认为现有的语言被人用滥了,不再能够表达她的意思,所以要改造词汇,创造自己的词库,赋予它以她所想要的意义。她追求文字的含蓄、精炼,拒绝平庸,要让它充满张力和隐喻,要用最少的词来表达最多的意思。对语言的这种苛求使她的作品变得很隐晦,也极其唯美,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她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把故事寓于情绪之中,重视文体和音乐性,用空白和标点来控制语言的节奏,用声音和画面来代替叙述,打破逻辑,颠倒时空,只求感情的自由抒发,作品越是展开,叙述就越是任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i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