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高考语文作文专题突破“经验与个性”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

更新时间:2023-03-21 07: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21新高考语文作文专题突破“经验与个性”主题作文写作指导及佳

作欣赏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个四五岁的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本次考试的作文题目选取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穿反袜子的经历,反穿袜子有时是无意中的失误,有时却是有意而为之。

袜子,到底是应该正着穿,还是应该反着穿,这是父子争论的焦点。父亲的理由是“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这明显是站在给别人看的角度。儿子的理由是“不是穿给别人看,是为了自己舒服。”这明显是从自己的角度。二人的观点孰优孰劣呢?

表面看,这是成人观念与儿童世界的冲突,父亲从成人世界得到的经验要求袜子正着穿,这样才符合成人的审美习惯,或者讲,袜子正着穿是成人世界的规矩。从教育孩子来看,这种规矩的教导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意义是,它能够较快地将前人的经验传递下来,符合成人世界的要求,让孩子成为容易被他人接纳的人;消极的方面则是过早地将条条框框强加在孩子身上,会让孩子失去个性,为他人而活,没有了创新能力。

袜子偏要反着穿,同样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的意义当然是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要为自己而活,要活出个性,勇于创新;消极的一面自然是容易在社会上不被接纳,处处碰壁,养成没有规矩的随意。

如果文章的立意仅仅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角度谈,虽然符合题意,但是相对有局限性,可以将视野扩大,将这种冲突矛盾放到更大的社会层面来分析,这样文章会更有社会意义,写作起来更容易选择事例,深入发掘。

对于观点矛盾的作文材料,我建议构思文章时要抓住矛盾,辩证思考,切忌僵化思维,切忌绝对化论证。

考试作文并不要求考生的立意达到震古烁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深度与高度,因此没有必要故弄玄虚,假装深刻。只需要做到观点明确,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本题在写作时不可轻易否定某一方,应该做到在批驳一方的观点时,支持另一方的观点。当然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而提出综合性的观点。

【佳作欣赏】

且行且听且成长

一个幼稚的孩童与父亲因“袜子究竟要正穿还是反穿”而争得面红耳赤。事实上,父亲的头头是道绝不仅仅是权威说教,而是一种经验传递;儿子的理直气壮也不仅仅是童言无忌,而是一种个性表达。二者本来无所谓孰优孰劣,更无所谓你死我活。

在我看来,要想走上人生巅峰,既需要经验的传承,也需要个性的发挥,走好自己的路也不忘倾听别人的话。正所谓,且行且听且成长。

诚然,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个性化的行为已然变成了一种独立思考、打破陈规的年轻符号。跟着自己内心走,做只会取悦自己的人渐渐成为青年一代“随心所欲”的堂皇理由。在包容

与开放相互促进的时代,走自己的路或许并不算什么太离经叛道的事。儿子的抗辩可谓顺应潮流。

然而,正如古语所云“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越是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前进,越要讲规矩知方圆。不是所有的既定思维都应该被打倒,毕竟经验之所以称为经验,就在于其自身特有的指导意义。沿着前人的路走即使算不上什么捷径,但总归会更有方向。走自己的路也要学会吸取他人的经验,走自己的路也要遵守社会既有的法律规矩,从他人的劝告中吸收养分逐渐成长。父亲的告诫可谓用心良苦。

退一步说,穿袜子只要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不必顾虑别人的感受,要为自己活,这种论调相信一定会有大批拥趸。但是,难道类似于反穿袜子等行为就一定代表着个性鲜明颇有主见吗?难道所谓的顺着自己的心意而为就真的代表着从不在乎他人的目光吗?难道打着破除陈规的旗号四处张扬就一定意味着真正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孩童幼时反穿袜子的行为或许尚可被称为无知与好奇,但这种只考虑一己之便的行为若是不加管教,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违反社会常理的行为,从而遭到他人的唾弃,甚至锒铛入狱。

其实,坚守内心与吸取经验并不矛盾,走自己的路与顺应常理也并不矛盾。我们大可不必为了保持个性而与常规势不两立,也无需为了迎合他人而失掉初心。正如“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大漠中坚守为祖国修文物的初心;“一世师表”卫兴华在病榻上坚守治经世济名学的初心;“当代大禹”王有德在黄沙中坚守治沙造林的初心一样,他们也曾做着不被常人理解的“怪事”,但他们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但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都应且行且听且成长,在坚守梦想与个性的道路上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从而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走向民族复兴的阳关大道。

【时评积累】

追求个性和遵守规则不矛盾

《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一名家长自述文章《开学一月摧毁坚持6年的教育观》,近来引发了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位家长对于学校讲求秩序和规矩的教育方法深感焦虑,认为这使得自己坚持了6年的个性教育理念被摧毁,担心孩子未来会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在笔者看来,追求个性和遵守规则并不矛盾,张扬个性,也不能以漠视社会、集体的基本规则为代价。

让我们先讨论一下个性。这个词如果在20年前用于评价一个孩子,多半不是个褒义词,但如今却常有赞誉之意。有个性似乎总是会与能力强、有才华挂钩,从言谈举止到穿衣打扮,人人都希望张扬个性。应该说,这是国人教育理念提升的表现。

对于一个小学新生来说,大家统一用相同的本子、铅笔、文件袋,这就是抹杀了个性吗?换言之,别的孩子都穿白色的舞蹈鞋,唯独自家孩子穿粉色系缎带的芭蕾舞蹈鞋,就算是培养个性了吗?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表层化了。培养个性,应该是给孩子的个性发展一个宽松自由的土壤,使孩子自身的潜能、天赋充分被开发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独一无二应该是精神和智能层面的。

可以想见,在每一位家长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中,孩子的个性发展目标应该是正向的,是美好的,而不是要培养一种“各色”的特殊性格,更不代表追求个性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如果认定“上课时让孩子们好好听讲,下课时提醒孩子们喝水、上厕所”是流水线似的教育,那学校应该如何管理才算是保护了小学生们的个性和创造性?难道上课时可以随便喝水、上厕所,甚至去操

场上跑一圈?学校里有不同年级多个班级,有多种学科,需要对教师、教室、体育馆等资源统筹安排管理。如果连最起码的上课、下课规则都需要质疑和挑战的话,那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确是分分秒秒、大事小事都足以焦虑了。

近些年有些家长不认同“流水线式”的学校教育,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中,或者几个孩子一起上私塾。但是,孩子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届时其必须遵守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国家法律法规,而这些都需要其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否则就会很难立足,更侈谈发展。

笔者认为,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没有错,但应该建立在遵守并适应基本规则的基础上,比如小学生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当然,对规则如有质疑,家长可以通过家委会等形式与学校和老师沟通协商,却无须动辄就焦虑,或放任孩子漠视规则,为所欲为。

【优秀文段】

共性与个性

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菜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都失败了。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各不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使然,但因为共性又是个性使然,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最好的个性组合成最好的共性,最好的个体组合成最好的社会,最好的个人利益组合成最好的社会利益。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人们对某个城市某种商品的特点评价是:这个城市或商品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足见一斑。众所周知的是,模仿得再好也比不上原创。模仿永远不能代替创造。当前,许多媒体所开展的形形色色“模仿秀”是对缺乏个性的fans顺水推舟,并进行误导,即便属游戏性质,也不利于人们素质的提高,它只会使现在和未来的社会创造力削弱。“东施效颦”的历史笑话竞演变成为当今时尚!这种现象将更有资格成为后人的笑柄。

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文学艺术史上不乏题材和风格回旋往复的情形,同样能表现出个性特征。举一个很近的大家熟悉的例子:在众多“前卫”流行歌手充斥的舞台上,久别复出的台湾歌唱家费玉清以其怀旧的曲目和优雅的风格又再次赢得了广大听众,究其原因难道不正是个性的魅力麽?同时也表明求异不受时间限制,只要与众不同即可。又比如当红的民间艺人阿宝和最近一些原声态歌者的兴起,无不揭示了个中奥秘。试设想一下,若张学友那样唱,阿宝他们也跟着那样唱,舞台上那一道又一道独特的亮

光还能在人们眼前闪耀吗?那一股接一股的个性张力还会在听众心里震颤么?

生物界的叶子尚且无两片完全相同,作为社会人也耻于没有个性,而对于文艺作品来说,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就更加重要和宝贵了,与其说它是方法论,毋宁说是生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hmq.html

Top